APP下载

一个人与一座城
——李丹崖散文创作论

2023-09-28徐玉松亳州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名作欣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亳州道家散文

⊙徐玉松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亳州文化历史悠久,风土人情自成一格,生于斯长于斯的李丹崖,念兹在兹,在文字中反复书写故乡故人故事。自2009 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草是风的一面旗帜》以来,十余年间出版发行散文集二十余部,部分作品,多次出现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2018 年,其以《胃知的乡愁》获冰心散文奖。综观李丹崖近十年的散文创作,其以故乡亳州为创作题材,铺陈亳州的历史、当下、风物、美食、草木、山水、人物、掌故,徐徐展开亳州的历史人文画卷,成就斐然。

在文学地理学看来,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是在作家“想象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与文学家精神生命有深刻联系,充满人文性,具有文化意义。①文学地理在小说创作中较为常见,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县。小说家在文本世界中构建文学地理,赋予地理空间独特的情感、精神、气质。散文尚真,贵在真人真事真情感,在创作上虽不能如小说一般虚构,但作家同样可以通过想象的参与,构建文学地理。从中国现代散文历史来看,散文作家笔下的文学地理也并不鲜见,因题材真实、情感真诚,散文的文学地理所带来的审美感受更为强烈。现代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老舍的京味散文,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作家均以故乡为题材,成功地在散文作品构建了文学原乡,创造了散文的艺术高峰。

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也是精神空间、人文空间。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是赋予,也是呈现。赋予是指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渗透进地理空间,呈现则是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在“说话”,将集体无意识具象化。李丹崖以文字为媒,反复“言说”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历史遗存和人情百态,在散文中构建了立体的“文学亳州”,地理空间意义上的物理亳州在文学世界里化身为舌尖上的亳州、典雅诗意的亳州、从容闲适的亳州和思想通达的亳州。

一、舌尖上的亳州

亳州地处皖北,处于华北平原最南端,其母亲河涡河,接淮河近黄河望长江,交汇南北东西,其地物产丰饶,至今仍是安徽省粮食主产区之一。自古以来,群雄逐鹿中原,亳州由是成为争战之地,亦是人才汇集之地、思想交锋之地,曾短暂成为三朝之都。亳州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先秦老庄道家文化的滋养,形成当前天下道源、曹操故里、长寿之乡、养生城市的文化符号。李丹崖出生、成长于这里,如今工作也在这里,他深受亳州的文化滋养,离不开忘不掉的,首先是亳州味道。

管子言及“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和文明进化史,其重要转折节点皆与饮食的革命有关,一部饮食进化史,是侧面反映文明的进步史。中国作为美食之邦,自孔子以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沿袭至今,并不断推陈出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以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②孙中山的判断逻辑未尽周严,但其结论也不无可取之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并与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和政治观念相关,“治大国如烹小鲜”,道家学派将烹调之术与国家治理进行类比,找寻两者思维方式的同构性。

饮食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行为制度、精神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最好从这个区域的饮食入手。一日三餐烟火,味道要从故乡说起,“胃”知的乡愁才能找到情感的归宿(《胃知的乡愁》)。李丹崖对饮食类散文颇为着力,关于亳州饮食类的作品,有《胃知的乡愁》《安徽饮食地理》等文集,并在其他文集中设专章收录。生活在道家学派滋养下的亳州,其传达了关于饮食的价值判断,打上了道家学派的思想烙印。亳州是道家学派的重要发祥地,道家学派关于饮食的认知,与儒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径庭之别。老子在《道德经》中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③道家学派认为,美味的追求容易丧己于物,使人精神发狂,妨碍正常生活,高尚的人则应以饱腹而不应以感官享乐为追求。

李丹崖的美食散文循道家饮食之“道”,追求美食但不耽溺于美食,其美食所指,并非食材珍稀、烹艺繁复的食物,而是取之“自然”,做法简易家常,只是在食物中加入了情感,美食才有了灵魂。李丹崖的美食散文,并不描述珍稀高档食材,而是铺陈田间地头的草木花果,将味道交给“自然”,将“舌尖”交给平凡的百姓生活,他把笔触深入百姓餐桌和市井日常,麻糊、锅盔、牛肉馍是亳州的味觉记忆,弥散在街头巷尾,烟火蒸腾。一方饮食一方人,这些亳州美食在外地人看来,并不具备普适性,但它们,却是亳州人离不开的一日三餐。关于味道的散文,李丹崖写得极富地域色彩,又饱含深情。唇齿之间,美食是味蕾的美丽绽放,更是情感的饕餮盛宴。妈妈的茄丝饺子,外婆的蒸“婆婆丁”、麦仁粥、萝卜丸子,食物融入了长辈的慈爱、怜惜和温情,才可以称得上是美食。饮食习惯与地域文化、历史和集体无意识密切相关。先秦以来,亳州名人辈出,而三国之时,华佗悬壶济世,遂成药都滥觞。李丹崖把美食品类、做法、口感、药用价值与美食的历史由来、名人掌故融于一体,美食类的文字,于是有滋味有热爱有回忆有温情有文化。“白露汤”是曹操的夫人卞氏的美容汤《白露汤》;立秋之后,荷香茯苓粥清火生津,最宜不过(《荷香茯苓粥》);菊花可以煮粥熬汤,滋补肝肾,清热明目,可以制成“菊花宴”(《菊花宴》);而立冬时节,则宜羊肚羹(《立冬食羹》)。这类文字,令读者疑其是一部药膳食谱。

李丹崖写故乡美食,结集出版,源自内心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对美食的热爱是一种人生态度,因为“吃饭也是一种修行”(《吃饭也是一种修行》)。舌尖的味道不仅是人生的滋味,更是生命的五味杂陈,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叩问,他对亳州美食、小吃、小菜、家常菜,乃至安徽各地名食如数家珍,这些文字,无一不浸润着丰富的滋味,散发出悦纳生活、和光同尘的浓郁气息。

二、典雅诗意的亳州

文学地理体现着作家的独特精神指向和文化编码。约克纳帕塔法县是喧哗与骚动,而高密县则是活泼跳脱的顽强生命力。李丹崖书写亳州的人和事,亳州成为作家的审美对象,这座皖北城市寄寓了作家的精神向度、审美旨趣。与社会学、历史学视野不同,李丹崖审美视野下的亳州,一改皖北城市的既定印象,这座城市焕然一新,充满典雅诗意。

亳州的街头巷尾、衣食住行,日常所见亦有诗意之美。墀头,现存于亳州明清老街的建筑物件,作家将之比喻成“一座建筑的领结”,如此一来,墀头可观可感,形象贴切,简明易懂(《墀头:一座建筑的领结》);“焗活儿”,民间手艺的一种。作家将遗落在民间的锔碗技艺通过类比的方式呈现:“伤疤是一朵花。”作家通过这个比喻,让读者意会到“锔活儿”的精妙高超,感受到视觉之美与哲理之美。农村的田园生活,在作家笔下充满诗情画意,他写蛐蛐,则是《乡村主题“蛐”》④,知了率鸣,则有《乡村唱诗班》。作家在散文中有意选择故乡的风、雨、云、草木、茶、书等意象,他把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融入其中,意象饱含情感,落叶有“清香”,草籽是“熟香”,就连村口烟囱里冒出来的草木灰也是香的(《初冬的味道》),这种气味和文字的墨香交融一体,营造出安宁、闲适、甜美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典雅之美未必是南方的专属,读了李丹崖的散文,读者会留下关于皖北城市的独特印象。亳州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古典雅致之美大有可观之处。作家在书写故乡——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作家的视野是宽广的。亳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千七百余年,“亳”字只作地名,从不组词,专指当今亳州周边一带,兼及今属河南商丘、永城等地。先秦老子、庄子在这里传播思想,泽被后世。两汉曹操、曹植、曹丕,以及建安七子在这里诗文唱和,出生于亳州的李绅,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悯农诗。医学家华佗、书法家梁巘是亳州人的骄傲。李丹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受家风影响,喜读典籍,涉猎文学、医学等领域。在李丹崖的散文中,典籍、摘抄、诗文俯拾皆是,涉猎广泛,《诗经》《老子》《庄子》《世说新语》《水经注》《西湖游览志》《与十二书》《闲情偶寄》《随园食单》《随园诗话》《植物名实图考》《浮生六记》《老学庵笔记》《农政全书》《烈豆》《随息居饮食谱》《冷斋夜话》等文史经典,农学、药学等专业著作,作家均能信手拈来,文字间弥漫着典雅气息。

文字会影响读者对亳州的认识与判断,富有诗意的美文,让读者增添了对亳州的美好印象。李丹崖在作品中多次提及对明清小品的热爱,亦喜爱现代散文大家周作人、汪曾祺的散文。他的文字,师法小品文,单纯、明朗、干净,充满诗意,不喜曲径通幽、烘云托月,不似简嫃的《四月裂帛》,而似周作人的《乌篷船》,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走的是美文路线。其文字如山涧溪水,清澈见底、开宗明义。《立冬食羹》《一窗秋景半部书》《在旧志中散步》等均开篇点题,再铺陈延伸,文字所到之处如溪水蜿蜒,天光云影历历可见,美不胜收。他的散文重直觉印象,或叙述,或抒情,不作烦琐考证,“人一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就培育了高雅,就构建了和谐”(《草木恩典》),诸如此类的文字,直接带入作家的观点和情感,容易与读者形成共鸣,领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三、从容闲适的亳州

身体发肤、思想受之于亳州的山水,作家无论走到哪里,终将回到故乡,在亳州安心写作、生活、工作。作家对故乡充满温情,目光所及之处,亳州温暖美好安宁。

日光流年,疏月朗照,一样的岁月,不同的记忆,散文成为作家的成长史和心灵发育史,故乡成为作家成长的见证。文字中的亳州农村,乡风纯朴、道德至善,是爱、真与美的所在。李丹崖在回忆之中完成自我的确认,童年的“我”在文字中再现,成为当下的镜像。在农村的童年,20 世纪80 年代少不了石磙、水缸、土窑、货郎担,还有飘落在天空的云彩、炊烟,那些风雨之中摇晃的草木,鸡狗牛羊的“乡村唱诗班”。他笔下的生物极富地域色彩,“知佬狗”“螳螂子”,这些生物与人为善,与童年的经历相连,人与物无分彼此(《与人同乡的动物》),和谐相处。乡村经由时间沉淀,单纯、明朗,令人向往。“如有空,我还是要到乡下去的,看夜晚的星空,吹‘寥廓’的风”。时间不可逆转,童年是回不去的,回忆乡村的童年时光,这一类的文字,容易写得感伤。李丹崖的出色之处,在于情感的明朗,在回忆、怀念乡村生活的同时,悦纳当下的城市生活。

成立之初,该局领导班子就把队伍建设摆在首位,注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建设,打造了一支风清气正,精神饱满的队伍。强调服务意识,树立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缺陷”的理念,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平均办事期限缩短了50%。在全市率先开展食品药品规范化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先后建立4条“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30余家“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店”,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食品药品安全示范群体。

亳州的城市是“温暖”的,这种体验源于心理的自我认同。文字中的亳州,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是生活的空间,也是艺术的升华。在散文中,亳州已经由当下的生活空间,演变为文学的审美对象。作家营造文学地理学意义上的亳州,并赋予亳州精神品格,也揉进作家的心理体验、情感认同。亳州,这个三朝之都,也曾烟火繁华、车水马龙,文化轴心时代的圣哲争鸣、群雄逐鹿之际的英雄豪杰令其一度成为文化、政治重地。这座北方小城,风尘仆仆从历史中走来,还没来得及进行充分的现代化改造,所以是“朴素”的,却有“中原的大乘气象”,明清朝代的气息还在老街流连。亳州这座城市具备了一种品格,历尽绚烂,归于平淡,往昔的鼎盛繁华作为历史的注脚,更增加了这座城市的成熟和稳重。在亳州老街上走一走,“慢慢心结开了,情绪平定了,风波止息了,看花绚烂,看人讨喜”⑤(《亳州记》)。在作者看来,经过历史、文化浸润的亳州人,笃定从容,无论是男子还女子,不扭捏,不诡异,不耍心思,不玩手段,豪放刚强,宁折不弯。因此,在亳州,生活可以从容闲适,恬淡自持。

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席卷亳州,作家无意于反对当下的喧嚣,“我无意质疑社会前进的潮流,那样做,无疑是螳臂当车”(《被整容的故乡》)。他承认当下合理性的同时,却并不意味着情感上的认同。在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上,作家精神上是回归农村的,沿袭耕读传统的古典知识分子生活方式。“旧时的乡村生活多慢呀,耕种,劳作,烧火做饭,生儿育女,乡间的炊烟、犬吠,都是那样的安宁而富有诗意”(《秋天里的那点儿闲》)。在丹崖的文字当中,俯仰之间说不尽对旧时乡村的眷念,安静、悠闲,自由、闲适,“在乡下,建一座院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霞栖檐上来读书》)。安静下来,读书,增长才识,充盈精神世界,是忙碌的人生难以实现的渴求,而作家正是这种渴求的实现者。“傍晚的时候,停了电,点一支蜡烛,在屋里读李敬泽先生的《青鸟》”(《有书当裘冬不寒》),若非真正爱读书,怕是做不到如此的。

作家喜欢在乡野的寥廓中读一本书,在雨天的窗前品茶,在“安静的时候,听听灵魂生长”。李丹崖追求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焦灼不安形成鲜明对比,在热爱的亳州,身在城市,心在乡村,笃定安闲从容,把读书、生活与创作融为一体,致力于内心真实的表达,他的文字和他的眼神一样安静、清澈,散发出柔和的温暖的光。

四、思想通达的亳州

李丹崖散文所涉一草一木、风云雨露,在文字之间,表达人生态度,既见作者欢喜,也让读者欢喜。李丹崖有一部分散文直接说理,关于人生,微言大义,设喻明白透彻,诸如《人生有味是清欢》《命若浮桥,运如津渡》《每个人都有一个行李箱》《人生不需要太多的炒作》;也写饮食男女,钟情神仙眷属,诸如《不能举案齐眉,就比肩而老》《断了一根伞骨的婚姻》等。

随着阅历日益丰厚,作家的态度、观点已经融化,较少直接站出来发言。近期所创作散文,一般不直接表达人生态度,而是从生活、从故乡的记忆里选材,写喝茶、写读书、写听风、写落雨,也写古树的喘息,写雾霾笼罩的城市,写春风里的蜗牛慢慢爬,作家把态度、观点潜伏于字里行间,而少留痕迹。

这些少留“痕迹”的文字,深隐着作家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体现了作家对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李丹崖的文字被道家思想深深浸润,他的文字里有一群亳州的先贤——老子、庄子、陈抟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人物。道家哲学思想包含丰富的理论体系,既有本体论的深邃思考,也包含着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道家哲学思想自诞生以来,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并具有现实意义,影响深远广泛。道家哲学思想千年滋养下的亳州,其思想、品格、器物、山水、饮食无一不受其遗泽,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从文化层次来说,精神心理文化是最深层次的,它制约和决定着物质生产文化和行为制度文化。道家哲学思想是亳州文化地理的核心层次,其统摄了舌尖上的亳州、典雅诗意的亳州和从容闲适的亳州,也从本质上决定了亳州的精神品格。

道家哲学思想成为李丹崖的精神资源,和作家努力在文字中传达道家哲学思想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是思想发生意义上的自然而然,一方面是作家创作上的自觉自愿。在李丹崖的散文中,作家试图把文字、情感和思想融为一体,把生活与创作合而为一,整体呈现了道家“崇尚自然”⑥的世界观。“道法自然”“万物与我为一”“与世无争、顺天承命”的道家核心思想。人来源于自然,同为自然的产物。“人在自然的母体里诞生,适时还是会感念自然的”。在老庄看来,人不但来源于自然,且和万物并列,而非天地的主宰。“人呀,有时候,就像是一片树叶”(《十月,收藏一片树叶》);“依傍一条河流的人与河边生长的水草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河风里自在招摇的生灵”(《涡河小调》)。人应当顺从自然,而不应当违拗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当看到笼中鸟雀,丹崖深以郑板桥之言为是:“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李丹崖将道家哲学思想转化为散文的写作智慧,在优美的文字中传达出内心的笃定从容、闲适自由、包容祥和,其思想通达无碍,足以畅游天地之间。

五、结语

凤凰古城因沈从文而彰,山东高密因莫言而显。亳州,因李丹崖的书写,已经浮出“文学”的地表。假以时日,李丹崖和他的文学亳州一定会散发出更璀璨的光华。

① 曾大兴、夏汉宁、海村惟一:《文学地理学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

② 孙中山著,张小莉、申学锋评注:《建国方略》,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③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④ 李丹崖:《岁月轻狂,纵步过高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0页。

⑤ 李丹崖:《故乡近,江湖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版,第74页。

⑥ 邵汉明:《道家哲学》,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

⑧ 刘坤生:《老子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猜你喜欢

亳州道家散文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居· 文化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历史名城亳州与古代军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