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例谈
2023-09-28钟玉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苏州215104
⊙钟玉琴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一、“对话”的概念和意义
“对话”通常指两个或更多的人运用语言交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人沟通、交流,要用到大量对话,而更多的对话是在小说或戏剧的人物之间进行的。上升到文学理论的角度,巴赫金认为“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与对话相反的是独语,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方式,它强调对话参与者的投入,没有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的交谈不能称之为对话。从思想理论的角度来说,对话的意义之一就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东先生所说:“思想的闸门被打开之后,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就会跳跃出来”,这种“新观点”能“跳跃出来”的前提就是对话这种方式给对话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对话者能够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正是由于心态比较自由,所以常常能摆脱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时长60 分钟的《对话》节目,每次都由突发事件、热门人物、热门话题或某一经济现象导入,捕捉鲜活的经济事件、探讨新潮理念、演绎故事冲突,着重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对话》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的充分对话与交流,直逼热点与新闻人物的真实思想和经历,展现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成功喜悦,折射经济社会的最新动向和潮流,同时充分展示对话者的个人魅力及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由于这个节目有思想交锋,比较烧脑,得到一批关注时事热点的社会精英人士的喜爱,是目前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间最长的访谈类节目,可见对话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是深得人们喜爱的。
二、“与古人对话”教学方式阐释
我们现在理解的对话大部分是指在活着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古人早已在多年以前作古,怎么与他们对话呢?本文所说的“与古人对话”其实是指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在讲授《语文》《旅游文学》等课程的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灌注给学生一个理念:我们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古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活人,和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我们在翻译课文或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时,要揣摩古人的处境,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这样容易走近古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写感受来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这是一种教师讲解以后学生对作品的及时反馈,也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表现。有研究表明,只有自我学习、主动学习才是最好的教学。让学生写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把古人当成和我们一样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活人,和他们对话,主要目的也就是发挥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授《旅游文学》的课程时,笔者采用的这种“与古人对话”方式很受欢迎,这门课程主要是学习我国古代的纪游诗和纪游文。由于每周只有两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讲感受是教学时间不允许的,学生大多已经成年,也有了一定的阅历,他们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经常布置学生写阅读课文以后的感受。一般学完一篇纪游诗或纪游文以后,布置学生书面作业,除抄写等作业以外,还要求学生围绕所学的纪游诗或纪游文写一百字以上的感受。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师都会把优秀作业的要点记录下来,并把优秀作业拿到课堂上进行点评,不遗余力地进行表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学生认真写感受、教师细致批改感受、课堂上教师认真点评的良性循环,半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感受作业写得越来越认真,也越来越有深度,有的感受甚至长达千字。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把优秀作业拿到课堂上评讲,让其他同学接收到这些信息,也受到教育,这相当于一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一次次的讲评对话,师生都有所感悟,学生和老师的认知都得到了成长。学生在写感受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古人对话,并加入现代思考,使这种对话增添了现代气息。
三、课堂上揣摩古人处境,与古人对话
旅游管理专业语文课程中有古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这篇文章出自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而它不仅是史学巨著,也是文学名篇。文章主要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学主要采取分组讨论、学生自己翻译及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把古人还原成活人,揣摩古人的处境,体会他们行动背后的思想,与古人展开对话。
在讲授“完璧归赵”的故事时,学生先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扫清字面障碍,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求助。甲组同学绘声绘色地讲解到:赵国得到了一块和氏璧,秦昭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请求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和诸位大臣举棋不定:如果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答应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受骗,有心不给,但又担心秦国派军队打过来。商议决定派一位使者去秦国回复,可是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赵王一筹莫展,郁郁寡欢。这是“完璧归赵”开头部分的内容。甲组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已经消化了课文的内容,也站在古人的角度理解了赵国国王和大臣们的两难:给和氏璧,怕拿不到城池,白白受骗;不给和氏璧,怕惹怒秦王。
在这关键时刻,宦者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并介绍了推荐理由。乙组同学接着讲道:缪贤说自己曾经犯了很严重的错,很是惶恐,想起自己和燕王有过一面之交,甚是投缘,当时自己跟着赵王和燕王在两国边境会面,燕王私下里握着他的手,亲热地说愿意和他结交并成为好友,就想着从赵国逃走,跑到燕国去。结果蔺相如阻止了他,理由是:“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笔者让全班同学齐读蔺相如的原话,并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段话的意思,重点猜测、理解蔺相如的逻辑思维过程。
经过讨论,学生大致理解了蔺相如说的话: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缪贤深得赵王重用,是赵王的左右手,所以燕王想要跟他结交。在缪贤犯重罪时,如果他逃到燕国去投奔燕王,燕王害怕赵王,肯定是不敢收留缪贤的。面对这样的局面,缪贤只有到赵王那里负荆请罪,才有脱身的希望。后来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计策,果然得到了赵王的谅解。
丙组学生认为可以这样理解蔺相如的心思:平台很重要,燕王不肯收留缪贤的原因是缪贤失去了平台——赵国,也就失去了靠山——赵王,在失去平台和靠山的情况下,只有自省并认错才能自救,学生们频频点头。丁组同学认为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现代的职场,有的人在业内有一定名气,就自认为很了不起,渐渐翘起了尾巴,但很多时候人的名气和所处的平台有关,这些人一旦离开平台,他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而我们步入职场,要修炼自身,强大自我,同时也要珍惜平台,和平台共同成长。
可见,教学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揣摩古人处境,把古人还原成活人,与古人对话,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并深化课文内容。
四、课堂外撰写读后感,与古人对话,提升自己的生命体验
(一)感受纪游诗《观沧海》与《饮酒》
教师在《旅游文学》课堂上讲读了曹操的《观沧海》,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教师还讲读了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让学生课后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写感受。此作业有几位男生比较突出。第一位男生读了《观沧海》和《饮酒》诗以后,认为他们这个年龄段更希望的是“星辰大海”,而不是“隐退”,简单的一句话尽显男儿本色;第二位男生读了《饮酒》诗以后,把《饮酒》和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分析,从同为田园诗人的角度进行比较,认为陶渊明需要为生计着想,他是亲自去躬耕劳作的,“采菊东篱下”。而王维俸禄高,又出自名门,不用为生计操心,所以他的田园诗中“远方”比较多,比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的是别人的生活,也尽情地展示诗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三位男生说现在的年轻人太容易安于现状,只顾享受父母拼搏半生而得来的“江山”,但我们还没有到陶渊明隐居的年龄和境界,所以我们都需要不断努力。第四位男生说真正的安静在于人内心的宁静,不管是身处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乡村都要保持内心的安定与强大。女生们对这两首诗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陶渊明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固然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人总要努力向前看,提升自己。第二位女生说要努力进取,创造属于自己的成果。第三位女生读了《观沧海》以后说女生也有阳刚之气,我们要不懈努力,为自己“打下一片江山”。第四位女生则认为陶渊明拥有平和的心境,而现实社会中的人容易焦虑,可以多多吸收古诗中的养分。
学生们通过认真阅读和仔细分析,吸收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陶渊明的《饮酒》一诗的精华部分,并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感受中,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一面。笔者在课堂上点评时,其他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特别是对第一位男生提出的我们更需要“星辰大海”的观点,不少同学当场表示赞同。这一刻,语文课堂不但实现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也实现了当代中学生与千年前的前贤的对话,古代的诗文活了起来,古代的贤人也从课本中走了出来,实现了课堂的美好与和谐。
(二)感受纪游文《三峡》
阅读郦道元的《三峡》(节选)以后,有一位女生从“既自此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得出感受:在古代,去三峡是件难事,所以作者说他是这绝美风景千古以来的第一位知己,告诉我们美景藏得如此之深,那么人生中美好的事物也不会肤浅至极,只要如同作者郦道元一样不断探索,永不放弃,我们也可以做自己人生中美好事物的唯一知己,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位同学在感受中表现出来的除了文采以外,还有一份难得的对自己人生的自信。这篇读后感经教师推荐给全班同学以后,同学们都被这位同学的自信和文采打动,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想要写出更多更好的读后感来。
课文作者本来只知三峡之“险”,不知三峡之“美”,实地考察了三峡之“美”以后,感慨“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有位女同学由此生发感受:很多事情我们都要体验过才了解,才深知,就比如我们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我们认识一个人千万不能光从别人口中了解,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自己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才知道他的秉性,才慢慢知道其是否值得深交。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和同学的人际交往是少不了的,这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一句话来谈感受,对自己和同学的正确人际交往起到了积极的警示作用。
再有一位男生感觉作者郦道元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肯定离不开他丰富的阅历和精细的观察,他还大胆猜测郦道元肯定到三峡周边的渔村对渔人进行过多次询问调查。还有一个男生说,读了《三峡》,似乎感受到了滔滔江水在奔腾咆哮,不然何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笔者在课堂上评讲以后,很多同学都表示要再读一遍《三峡》,进一步的回味和感悟。
五、结语
从以上课堂上和课堂外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给高职学校高年级的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在课堂上让学生细心揣摩古人处境,在课堂外让学生撰写读后感,让他们在课堂讲解和课后感受作业中与自然对话,与前贤对话,与古人对话,他们会还给你很多惊喜,从而构建和谐有温度的语文课堂,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审美及其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教授古代文学作品时,采取与古人对话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眼界和能力也在开阔和提升,因而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