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文献中的女性角色研究》评介

2023-09-28付琳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500

名作欣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敦煌文献分析

⊙付琳[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500]

敦煌文献中的女性形象绮丽多姿,涉及世俗中的女性形象和宗教信仰女性观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女性在古代历史背景下的独特生存状态与社会地位。由于女性形象在敦煌文献中的重要地位,众多学者开始对其进行广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成果选择角度较为单一,多集中在女性外貌服饰、婚姻家庭地位等方面,并未充分体现女性这一社会角色的价值与地位。因此,邵文实在《敦煌文献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中对敦煌地区各类型女性在家庭、社会、政治、教育、宗教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和重要贡献进行综合分析,从女性审美角度对敦煌文献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描摹,并为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女性文学研究构建新框架,从而对传统女性观进行更新。

一、研究内容

《敦煌文献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以敦煌文献为中心,共分八章,将女性分为凡人与神魔两个大类型。其中,凡人女性角色包括官宦妇女、宫人、市井女伎、尼僧、和亲公主、战乱中的落难女性与边塞的女性。神魔形象包括神女与魔女。该书对涉及各类女性形象的文献文本进行细读与分析、总结与归纳,在总结各类女性形象的审美特点与社会处境的同时展现唐、五代、宋初背景下的民众女性观。第一章以《云谣集》为中心,将敦煌歌辞分为征妇词、闺情词、宫人词与女伎词,对这几类女性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地位等进行研究,反映扮演不同社会角色女性的相似悲剧命运。第二章将《云谣集》《金刚丑女姻缘》《丑妇赋》中的女性形象概括成美女与丑妇两种审美符号,反映唐代审美取向与价值取向。第三章以《维摩诘讲经文》《破魔变》《都河玉女娘子文》为中心,将神女与魔女形象进行对照分析,反映佛教与道教女性观的区别。第四章以敦煌僧尼的碟状与斋愿文书为中心,在女性自卑感与自我身份认同的对抗中强调僧尼大量出现的原因。第五章以敦煌文献王昭君题材为代表体现和亲公主们背后的政治决策和个人奉献。第六章通过对敦煌吐鲁番的女人结社文献的分析,研究普通女性的社会经济生活。第七章是通过对《秦妇吟》的研究,以女性视角和声音凸显战乱之中落难女性饱受摧残的社会现实。第八章则是对敦煌文献中征妇题材作品进行总体分析,以征妇的目光对边塞文学进行解读,表达对边塞战争的控诉之声。总体而言,《敦煌文献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反映出唐五代、宋初之时敦煌人民的丑妇观、佛道女性观、战争观、男性视角下与女性视角的重合以及女性自我身份认同、自我意识,涉及对古代女性问题的全面认知。

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敦煌文献中的女性形象价值和敦煌地区女性观关注较少。有关敦煌地区女性问题的研究专著大多集中在敦煌女性的服饰研究,如《唐敦煌壁画女性形象研究》《盛女敦煌》等。关于该问题,国内发表的论文也比较少,且多关注女性的婚姻生活和家庭地位,如陈丽《唐代敦煌妇女婚姻生活探微》、陈丽萍《理想、女性、习俗——唐宋时期敦煌地区婚姻家庭生活研究》等。以往研究的研究范围较为单一,研究方法较为传统,研究结果没有跳出传统关于女性柔弱地位的结果,且忽略对涉及女性的敦煌文献的综合整理。但其实,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其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一直在变化,女性地位和价值,以及导致其生存状态的原因也不仅仅只在家庭中,而应该扩大到社会方面。

该书选取代表性敦煌文献,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归纳,从而使人们获得对敦煌女性的全面认知。这种全方面认知包括对传统女性认知观的总结和颠覆。该书从社会性别角度,探寻在敦煌这一特殊地域中女性的性格特征,并讨论其在家庭及家庭以外所具有的贡献和作用。书中第一章涉及对《云谣集》中征妇、闺中少妇、宫女、女伎形象的分析。以与征妇形象有关的征妇词为例,第一章从整体内容与情感、时空结构与特点入手,总结出传统征妇形象的怨、恨与思念,以及深明大义等共同特征。接着,书中又以唐府兵制为背景,深入探寻征妇词长久以来呈现出悲怨性格特征的人物的真实生活情况。征妇往往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并不是每天无所事事、伤春悲秋。征妇更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对征夫保卫家国责任的肯定。

该书也将敦煌文献中的女性形象概括成总体性抽象类别,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炼出他人的女性观和女性自我观念。他人的女性观,如第二章美女与丑妇背后的唐代审美取向和丑妇观,代表了敦煌地区的传统女性观;第五章所讨论的和亲公主们的奉献也体现出唐朝的和亲政策与唐在政治方面对女性的态度。而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则体现在对传统观念的认同中不断突破。虽然敦煌地区女性接受了传统观念,但却并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寻求摆脱。第四章以尼僧为例,通过对尼僧牒状和斋愿文书的分析尼僧在男尊女卑社会大环境中对其自卑身份认同的成因和对卑微感的摆脱。另外第六章中的结社文献体现出女性长期规范的结社行为。女性结社以同性结盟的方式共同应对不公平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是早期女性意识的体现。

除以上为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女性印象提供新参照外,该书对所引用的敦煌文献进行重新校注与探究,即从文献梳理方面对前人研究进行综合整理。《凤归云·其一》:“拟塞雁行”的“拟”字。潘重规先生认为“‘拟’有度义、过义……‘拟雁’即‘过雁’之意”。孙其芳《〈云谣集〉校笺》中校“拟”为“凝”,“谓凝眸、凝佇。原作‘拟’,为形误字”。但作者认为“拟”当理解为其本义之揣度、推测意;同时,该书希望对敦煌文献中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给予解决。在第三章中,作者就根据文中“胡部”乐的记载及其他名称的顷筐对《维摩诘经讲经文(五)》的创作时间进行考证。第五章也根据史书中关于回纥西部边界金山的位置和吐蕃攻陷北挺都护府的时间等线索,对《王昭君变文》的创作时间、创作特点等进行推测。这些文本分析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使现有关于敦煌地区女性角色的演技更加丰富完善。

总之,《敦煌文献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对长久以来重要但较少受到学者关注的敦煌文献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充实、深化现有学者对古代女性的全面认知,并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使构建敦煌女性学研究体系与框架成为可能。

三、著作特点

(一)文献选取的全面性

由于书中涉及女性形象的多样性,文献选取必然也具有多样性。纵观全书,无论分析何种女性形象,作者都以分析文献为起始。女性形象的全面,也意味着选取文献的全面性。书中选取的敦煌文献包括《云谣集》、敦煌变文、敦煌俗赋、讲经文、祭祀文、碟状、斋愿文书、敦煌结社文献、《秦妇吟》、敦煌诗词,书中还包括与主题和敦煌文献相关的诗词、文献引用。这些几乎涉及了大部分类型的敦煌文献不仅为各个类型的女性形象找到了适合的研究材料,还为整个研究结论提供了充足的论据。

由于不同文献的特殊性,作者在每个章节对文献的处理也不同。第一章以《云谣集》为中心,所以作者在文献分析的过程中以对词的内容翻译和校注为主。涉及《维摩诘讲经文》之类篇幅较长、有一定学术争议的文献,作者则校定文献内容,然后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如创作时间等进行考释,最后讨论文献体现出的女性观。由此可见,文献选取的全面性使得研究分析具有全面性。

(二)文献分析的跨学科性

作者创作该书旨在“通过对敦煌文献中涉及女性内容的收集整理来梳理并研究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的女性在家庭、社会、政治、教育、宗教及文学艺术等方面所负担的特殊角色、做出的重要贡献”。作者希望在特殊背景特殊区域中探寻女性在大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这就涉及文与史的结合。将敦煌文献与其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相结合,文本分析也体现出跨学科性的特征。同时,为体现对传统女性观的颠覆,作者也引入西方文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对敦煌文献中的女性角色做出现代阐释。

从文史结合角度看,作者进行对文献分析的过程中,除了对文献本身的内容与词义进行校对和阐释外,还将文献还原到对应的历史背景之中,以此体现当时时代反映出的现实。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第三章以分析《维摩诘经讲经文(五)》的方式展现魔女形象反映出的唐五代宋初的女性观。《维摩诘经讲经文(五)》见于多个校本。因此书中将P.2292 为甲卷与乙卷P.3079 作校勘,并在书中附录文介绍内容。接着,作者通过“太常”“胡部”等细节内容考释创作时间,并通过《维摩诘经讲经文》与《云谣集·内家娇二首》作比较,以两种文献中女性的相似外貌描写探寻唐五代的“女娲”思想。除此之外,书中关于敦煌文献的校注也参考历史背景。《破阵子·其二》“香檀枉注歌唇”和《柳青娘·其二》“淡施檀色注歌唇”中的“檀色”,历史上有不同的记录。《论语义疏·卷九》“鬼檀色黑”,即认为檀色为黑色。《华严经疏·卷二十八》认为檀色为绿色。但书中结合唐代文献,如《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以及唐点唇传统,判定檀色为淡红色。

而西方文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引入使书中文献分析更为全面,也开拓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中女性形象的新视野和研究层次。书中第七章以《秦妇吟》为代表研究战乱中的落难女性时,引入美国学者苏珊·S.兰瑟在《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中提出的“个人声音”理论。在讨论《秦妇吟》叙述层次时,书中则引入赵毅衡的“叙述分层”理论。

跨学科研究方法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运用不同领域的理论,在研究复杂的问题上更能获得创新性发现。因此,本书文献分析的跨学科性不仅丰富了理论支撑,也使研究结论更为全面和创新。

(三)女性观的前瞻性

作者做此研究是因为当前关于敦煌文献中对女性内容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本书的目的是尽可能给这一时期的女性印象提供新参照,使传统女性观得到更新。因此,作者在书中即对原有女性观进行梳理归纳,也提出独特的新观念。如第二章中对美女与丑妇观念的讨论。在唐朝审美观影响下,各类诗词中描写的美女形象是唐人对美的标志性规定,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如皓腕、纤手、华丽的服饰等。但实际上这些没得期待是基于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的审美要求,也是对女性的道德约束,并不是出于女性本意。即便是佛教文献中的丑妇形象也是通过丑寄予美的要求。在佛教文献中,对佛存在不敬之心会变丑陋或者对佛尊敬会变成美女的故事实,则都是无法脱离道德评价而独立存在的。其实,第一章中众多身份地位悬殊的女性却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也体现出古代女性获得的美丑评价都来源于他人即男性。这一点在众多分析女性角色的研究中是很少见的。

除此之外,书中女性观的前瞻性还体现在对女性自我意识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关注。在其他研究中,敦煌女性往往被视为自我意识缺失或是缺少自我身份认同感。虽然在书中,作者也认为敦煌女性经常处在一个弱势地位,即生存和发展都依附于男性且无法自救。但女性也对不公的社会地位进行反抗,并体现出对自我意识和自我身份的认同。如第四章的尼僧,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和佛家相似的贬抑女性的观点并产生女性性别自卑感,但另一方面,尼僧抓住佛教修行成佛的方法极力摆脱这种性别带来的困境和由此产生的自卑感。另外,普通社会上的女性也会通过结社等方式,以团体的力量对抗社会不公,抵御未知生存风险,获得本来应有的权利。书中提出作为人的女性虽然面对诸多困境但也在积极肯定认同自我,并不是一味逆来顺受。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些例子展示中国古代社会中早期女性意识的觉醒。

本书存在上述优越性的同时,尚有个别内容值得探讨或完善。因书中选取文献类型较多,所以分析不同文献的方法也会存在不同。因此,在阅读时难免有割裂的感觉,如第一章对《云谣集》中关于各类型女性形象的词的分析分为“《云谣集》中的征妇词”“《云谣集》中的闺情词”“《云谣集》中的宫人词”“《云谣集》中的女伎词”和“《云谣集》中不同女性角色的相同命运”五个子标题。可见,该章重在对词的释义和校对。但其余章节更多从文献内容入手提炼分析要点,对释义和校对没有过多重视。尤其是书中各标题形式不统一,更导致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分割感。另外,书的最后也缺少对全文的总结与归纳,这使得书的阅读感不够顺畅。

四、结语

综上,该书以敦煌文献中的各种女性形象为入手点,系统地梳理了唐五代、宋初时期的女性观问题,取得了耀眼的成就。该书作为一部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社会价值的著作,由于上述优越性,将是未来敦煌地区女性形象问题研究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本优秀著作。同时,本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敦煌文献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的研究成果,也为敦煌女性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敦煌文献分析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