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与人
——浅论《橘子红了》中的橘意象
2023-09-28盛雨菲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316000
⊙盛雨菲[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0]
琦君,中国当代杰出的作家、散文家,素有“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之美誉。《橘子红了》是她最后一篇小说,创作于作者寓美时期,1987年6月发表在中国台湾一本重要的人文杂志——《联合文学》上。小说讲述了民国初期发生在江南小镇的一个悲情故事。久在外路做官的老爷久无子息,托乡下老宅的大太太物色一个小妾,大太太看中了出身穷苦人家的秀芬,用五百银元买断。本就命运悲惨的秀芬,期望嫁入大户人家能过上安心日子,不想跌入了更深的人间炼狱,最终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孩子,失去了生命,老爷太太求子的愿望也随之破灭。
小说以橘为线索,开篇就是清新的橘园,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又因“橘子越来越胖”而起波澜,最后以秀芬灵柩厝橘园为结尾。橘意象贯穿全篇,串联起秀芬、大伯、大妈、六叔几个主要人物在短短不到半年中的悲欢离合,刻画了一出爱情与生命的悲剧。鲜红甘甜的橘子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团圆……然而小说中女性的命运却与这些美好的象征背道而驰。
一、橘意象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橘有以下几种象征性含义:忠贞不渝,坚韧不拔;孝母怀乡,思亲考亲;团圆美满,富贵吉祥。第一种含义源自屈原的《橘颂》,在屈子笔下,橘生南国,但矢志不移。自屈子后,文人墨客多继承这种对橘赞美的路径。如东方朔在《七谏》中将橘与“新夷”“椒桢”并列,以表达忠贞至诚之心。唐代涌现出许多咏橘颂橘的诗篇,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柳宗元的《南中荣橘柚》等。第二种含义来自三国时人陆绩的故事,陆绩六岁赴袁术宴,离席时拿了三个橘子,想带回去给母亲吃,袁术知道后深为感动,后引申出“陆绩怀橘”的典故。第三种含义与橘的外形、名称有关。橘者,“圆果抟兮”①。圆是橘子蕴含的一个重要意义,圆也是中国文化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橘者,“璇星散兮”。古人认为,橘是天上璇星所化,将大地精华与天空列星相对,昭示着祥瑞,又“橘”谐音“祝”,“橘”俗作“桔”,隐含吉祥和美之意。上述种种,无不揭示在中华文化传统中一直有着咏橘颂橘的传统,且橘代表着高洁美好。
二、橘意象对《橘子红了》的建构
(一)以橘喻人——小说人物的塑造
琦君在创作中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橘意象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在《橘子红了》中,橘仍有忠贞不渝、矢志不移的品质。并且,琦君将橘的这一品质赋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大妈、秀芬,她们的气节都与橘相符。
小说中出现过一种“痨丁橘”。“痨丁”是温州方言,凡长不大的东西前都可加“痨丁”二字,“痨丁橘”意谓长不大的橘子,说明这种橘子并没能完成它的正统使命,即成为供人食用的橘子,但“痨丁橘”另有归宿,可以入药,清肺益气。“痨丁橘”正如大妈,大妈端庄典雅、斯文有礼、心地善良,是旧社会高门主妇的贤德代表,却因为生不出孩子被狠心的丈夫无情而长久地冷落在乡下。旧社会女性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传宗接代,大妈没能完成她最重要的使命,一如“痨丁橘”无法完成其作为橘最重要的使命,所以大妈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大家族的优秀“管家”。她全盘接受,并且无怨无尤,因为她对于自己的丈夫有一种固执到近乎疯狂的信念,她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丈夫是个好心肠的男人。一年到头,大妈真正舒心的日子只有短短半个多月,就是橘子成熟红透的那半个多月,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丈夫会在自己身边,哪怕在这段时间里真正陪在丈夫身边的人不是她自己。大妈这一形象,既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弃妇,又是一个一心一意、无怨无悔等待丈夫回归家庭的痴情女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妈身上确有橘的那种矢志不渝、坚贞不移。
最像橘子的是女主人公秀芬。十八岁的秀芬,一如枝头青绿的橘子,充满生机活力。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她成了大户人家的小妾。她单纯地以为大户人家的男人是可靠的,即使是做小妾,再差也不会比原来的命运差。橘子红了,男人从外路回到乡下,与秀芬圆了房,秀芬如愿怀了孕。此时的她就像枝头鲜红的大橘子,随意被人采去。好景不长,男人又走了。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秀芬伺候大伯吃橘子,大伯只是心不在焉地接了过来放进嘴里嚼了嚼。这一幕像极了大伯对她的态度,只尝一口便将之丢弃,以至最终一尸两命。秀芬的结局正像丰收过后橘园里泥土上零星掉落的橘子,终归腐烂衰败。短短一季的橘正是秀芬十八年短暂生命的真实写照。这十八年中也曾有爱情萌芽,但她只能将这份爱情深埋心底、束之木箱,橘的高洁自守,在秀芬身上同样有深刻体现。
(二)橘生橘落——小说情节的安排
《橘子红了》以橘为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无不围绕橘展开。
开篇的橘还是青的,作者对橘园的环境展开了描写:“抬头望远处,红日衔山,天边一抹金红,把一树树的橘子都照亮了。”②散文化的笔触寥寥数语把橘园的美好描写得淋漓尽致。橘园是故事的叙述者秀娟的乐园。秀娟课业之余,会偷偷溜进橘园。这里没有书房的沉闷,没有先生的迂腐,没有《吊古战场文》的悲戚,有的是明艳的色彩、清新的空气,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橘园平日罕有人至,非常安全,在橘园里还可以偷偷地看先生平时不允许看的小说。对一个拘束在深闺大院里的小姐而言,橘园就是乐园。
橘再一次出现是大妈要秀娟替她给大伯写信,信里只需要说园子里的橘子快红了,请大伯回来尝新。秀娟莫明其妙,橘子分明只有豆子大小,怎么说橘子快红了?架不住秀娟再三追问,大妈最后吐露了实情,竟是大伯要大妈替他物色三姨太,给周家传宗接代,并嘱咐只要去信说“橘子红了”,他就能明白。从此,橘园成了大妈希望的寄托地,只要橘园里的橘子红了,丈夫就会回来了。橘园在,希望就在。橘园还是大妈的药铺,大伯长久不写信来,她就要犯心气痛,这个时候只有到橘园里去采“痨丁橘”来泡茶喝才管用。
后来,橘成为爱情的见证者,橘园成了伊甸园。本是小学同学的秀芬和六叔再次相遇,橘园成了他们爱情萌芽的地方。橘园里,六叔与秀芬谈天说地;橘园里,六叔给了秀芬一个梨,叮嘱她不要分离;橘园里,两个年轻人,两颗炽热的心,互相吸引,渐渐靠拢。名义上的叔嫂之间,一份朦胧又纯真的爱情就这样不受控制地产生了。六叔的频繁下乡,让大家发现了端倪。六叔是君子,发乎情,止乎礼,从此不再回乡下。秀芬也将这份情感深深压在心底,直到后来人们整理她的遗物时,才窥见她的一片深情。橘园里的爱情是纯粹的,是不受世俗约束的;秀芬和六叔之间的爱情也是纯洁的,但他们之间的爱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他们都深知这一事实,也基于封建伦理道德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这是秀芬与六叔的感情线,秀芬另有一条感情线是同大伯展开的。在橘树枝头挂满青绿时,秀芬来到周家,满怀开启新生活的希望。等橘子成熟红透,秀芬与大伯成亲了。在秀娟看来,秀芬像是大伯的一个“新爱宠”,可秀芬却一心一意把大伯当成唯一的依靠。大伯归来短短四日,旋即要走,秀芬满怀失落,聊以安慰的是她到底怀上了孩子。信中画着的两个橘子,一大一小,大的是秀芬,小的是胎儿,橘在这里还暗示着生育。好事多磨,城里的二姨太一闹,秀芬母子双亡。这时周家的橘园里,“橘树上已没有一个橘子,树叶也落得光秃秃的。泥土里还零零落落掉有几枚橘子,灰扑扑的早已腐烂”。这副衰败的模样,正如秀芬的结局,正如周家上下的处境,正如那个风雨飘摇的旧世界。在大伯眼中,秀芬不过是个宠物,秀芬的离去于他而言无足轻重,一如橘子掉落,腐烂在泥土里。大伯来信表示哀痛,希望将秀芬的灵柩暂时安置在橘园里,等他归来再行安葬。然而归期是何期?可怜秀芬身死之后还要无尽地等待!橘生橘落,秀芬的希望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短短一季的橘,短短十八年的生命,橘树来年能再开花结果,人死却不能复生,这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悲剧性。
三、橘意象在《橘子红了》中的意义
(一)原乡的书写
琦君小说的主题,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于原乡的书写。所谓原乡,其实 “各有所指,有的实指祖居故乡,有的则是虚拟想象中的故乡,也有的泛指母国故土,更有的是融入了异乡因素的故乡”③。琦君笔下的原乡实指祖居故乡——温州永嘉。既是原乡书写,作品中就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乡土元素。乡土元素可以是一事一物、一风一俗,以物质形式体现在小说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橘子。故事发生在琦君的故乡,一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小镇。小说中老宅旁就是橘园,昔日琦君故居潘家庄园里确有一大片橘园,站在橘园里可以远眺青山溪流,只不过如今这片橘园早已消失,但并不妨碍作者把橘视作故乡的象征与指代。
小说中对橘子有多处细腻入微的描写与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橘园的热爱与向往。橘园不仅是秀娟的乐园,更是作者的乐园。作者在一篇题为《瓯柑》的散文中写道:“我小时候就喜欢帮长工们摘去结得太多的果子,一株上只剩若干枚,让他们长得硕大无朋。所以‘潘宅的柑橘’就成了我乡间闻名的特产。而摘下来的小柑橘,晒干了泡茶喝,可以治疗胃气痛。”④这与小说中秀娟摘痨丁橘的情节如出一辙。琦君笔下的原乡意象,不是长江黄河,不是漠北江南,而是故乡确确实实的一草一木,是童年真真切切的一举一动,是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人到中年,背井离乡,回忆往事,小小一枚橘就成了饱含乡愁的意象,橘园、摘橘、供橘、吃橘,就成了一幅幅意味深长的风景画,寄托了作者幽幽的怀乡情绪。
(二)命运的隐喻
小说开篇,橘园中的橘子尚青,密密地挂在枝头,一派清丽景象。每一个姑娘在未出嫁前都如枝头青绿的橘子,充满生机活力。出嫁以后,或成为大妈,或成为二姨太,或成为秀芬……如大妈、秀芬这样的“留守妇女”,橘园就是她们全部的寄托。橘子红了,丈夫就回来了。其实秀芬本可不必成为“留守”妇女中的一员,是兄嫂、是大妈、是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将她推入这人间炼狱。秀芬很快就离开了人世,独留大妈一人活在忏悔中,活在等待中,一时间难说二人谁更可怜。秀芬是红透的橘子掉落在泥土里,大妈是摘下的“痨丁橘”贮存在药罐里。小说中三位主要女性人物,大概只有秀娟的命运最好些,她还没有出嫁,还是那挂在枝头的绿橘。她有大伯重视,请先生教她识文断字;有大妈疼爱,养在膝下无微不至地守护;还有个在城里念师范的六叔,周末总会回去陪她聊天,给她带文艺小说和杂志报纸看。作为小说中唯一一个既接受了传统教育又接受过现代思想的女性,她将来会成为一颗怎样的橘子?故事到秀芬病殁就戛然而止,但是对秀娟的命运,总有读者会遐想连篇。
橘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始终,象征着生命,象征着生育。凄美的故事、优美的橘园,两相契合,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与橘子的生长、成熟、坠落、腐烂紧密结合,这样的叙事,带着一种含蓄美、朦胧美,使得故事婉转悠扬。小说末尾将这出悲剧归因于虚无缥缈的“命数”,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难言的苦衷,最后只好叹一声命运的无奈。
四、结语
“从来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昔日的潘家庄园现在已是瞿溪中学,清新的橘园也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凄美的故事传说至今,读来令人不胜唏嘘。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记忆只会愈加清晰,故乡的秀丽风光、故乡的风土人情、故乡的宗亲旧友,永远会停留在记忆之中。同样停留在记忆中的,一定还有旧时代女性的辛酸故事和悲戚命运。
①〔战国〕屈原、宋玉:《楚辞》,洪镇涛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② 琦君:《橘子红了》,现代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黄万华:《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④ 琦君:《烟愁》,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