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

2023-09-28陈茜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外语教学部河南开封475001

名作欣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科波菲狄更斯余生

⊙陈茜[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外语教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1]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狄更斯本人最重视的长篇小说。该作品的中译本肇始于20 世纪初,1908 年林纾将其引入中国文学以后,自此,《大卫·科波菲尔》便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文本之旅,该小说的重译、再版以及传播一直十分活跃。截至2019 年,中国各类版本的《大卫·科波菲尔》出版总数已达一百种之多,包括全译本、缩译本、改写本、英汉对照读本、插画本等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阅读需要。《大卫·科波菲尔》在中国的出版、接受与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十七年时期以及改革开放至今,本文将基于这四个时期来探讨该小说的出版、接受与研究情况,以期为小说的进一步研究深化拓展空间。

一、晚清时期的《大卫·科波菲尔》的译介与研究

(一)晚清时期《大卫·科波菲尔》的出版与接受

1908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纾与魏易合译的《块肉余生述前编》和《块肉余生述续编》,自此拉开了《大卫·科波菲尔》在中国文本之旅的序幕。在《大卫·科波菲尔》首次进入中国大众视野的晚清时期,中国正值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响应“救亡图存”“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大量引译西方科技、文化书籍,以期启迪民智、革新思想。林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与魏易合译了该部小说。《块肉余生述》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群的热情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该部小说揭露社会时弊,充满对封建王朝腐朽势力的批判,这一旨归与当时中国启蒙新民、警醒人心的现实语境相契合;其次,该译本译笔流畅古雅,迎合了广大读者的审美口味,同时,林氏还大量删减了原文中与故事主线无关的环境、人物外貌、内心刻画等描写,使故事情节发展更为紧凑,以适应当时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林氏对原文大刀阔斧式的改译以及古雅的行文风格,为《块肉余生述》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最后,译者在译界的影响力也是加快该部小说在中国行进步伐的推手之一,早在翻译《块肉余生述》之前,林氏就因其译著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闻名于译界之林,此后每每有新的译作出世,读者们总会第一时间加以关注、一睹为快。因此,在《块肉余生述》出版之时,林氏已经拥有了数量可观的读者群,积累了足够的文化资本,该译本也就自然被拥上了经典译著的宝座。

(二)晚清时期《大卫·科波菲尔》的研究

这一时期,《大卫·科波菲尔》在中国的文本之旅才刚刚起步,中国文人志士还未能从译介西方书籍的任务浪潮中抽出身来,因此鲜有评论林译本的专著或章节。这一时期有关《大卫·科波菲尔》的评述与研究仅见于林译本的前言序跋中。在前言中,林氏对该小说极具溢美之词,认为该作品“思力至此,臻绝顶矣”,并且高度赞扬狄更斯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全文“前后关锁,起伏照应,涓滴不漏”。总之,在《大卫·科波菲尔》接受与研究的起步阶段,相关的译介传播和研究工作还未得到广泛开展,亟待中国学者们填补空白。

二、民国时期《大卫·科波菲尔》的译介与研究

(一)民国时期《大卫·科波菲尔》的出版与接受

民国时期对《大卫·科波菲尔》的译介情况与当时中国的社会语境息息相关,其时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时代的主旋律,反映到文学领域,则是希冀“借鉴外国文学作品的技术形式和思维主题,用以深刻展示国内的社会问题”(王建开,2003),进而达到文学救国的目的。这一时期延续了晚清时期“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启蒙目的,同时启蒙语言的载体也进一步更新,即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继而为新文学创作做好准备。因此,林纾采用古雅的文言文译介的《块肉余生述》已经无法适应“五四”时期的文化语境,新的译本应运而生:1945 年,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许天虹翻译的《大卫·高柏菲尔自述》;1947 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再次重版许译本;同年,上海骆驼书店接连推出董秋斯译著的《大卫·科波菲尔》。这两部译著皆是“五四”时期与文化语境相契合的产物,均运用白话文译介原小说,以满足读者群的期待视野。截至1949 年,《大卫·科波菲尔》不同译本的再版、重译次数共计十次以上,除了归功于新的语言载体白话文以外,还与小说本身的思想内容有很大关联。《大卫·科波菲尔》真实展现了劳苦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生活,并给予他们极大的同情,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共鸣。狄更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阴暗面的同时,仍鼓舞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该小说的主题思想正好契合了当时的革命诉求:勇于正视社会阴暗面,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对未来依旧满怀信心。《大卫·科波菲尔》无疑成了鼓舞苦难大众积极应对战争环境的一剂兴奋剂。

(二)民国时期《大卫·科波菲尔》的研究

民国时期同晚清时期一样,有关《大卫·科波菲尔》的研究评述寥寥无几,仅见于许氏和董氏的“译者序”中。许氏在其“译者序”中谈到,该小说“大规模地暴露了19 世纪前半期英国及其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真相”,“奠定了写实主义的基础”。董氏则指出《大卫·科波菲尔》能够带给人们温暖,狄更斯那幸福、快乐、善良的灵魂能够赋予人们力量。二位译者都给予该部小说极高的评价,然而在《大卫·科波菲尔》接受与研究的萌芽阶段,相关研究仍处于相对停滞状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亦显薄弱。

三、十七年时期《大卫·科波菲尔》的译介与研究

(一)十七年时期《大卫·科波菲尔》的出版与接受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外文学翻译工作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纪元。相关数据显示,自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国外文学作品的印刷总数达到了一亿册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国内对《大卫·科波菲尔》的译介和出版也络绎不绝:1949—1966 年间,董秋斯译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再版了三次(1950、1958、1959),许天虹译著的《大卫·高柏菲尔自述》更名为《大卫·高柏菲尔》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53 年再版一次。这一时期甚至出现了新的译本:海清的《块肉余生》(1951)和林汉达的《大卫·考柏飞》(1951、1953),这两部译著都是节译本。1958 年,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李永翘的《大卫·科波菲尔》,这是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读者群的译著。此外,20 世纪40 年代,美国根据《大卫·科波菲尔》改编的电影《块肉余生》走上了影坛,随后又在中国上映。电影这一新奇的传播媒体为《大卫·科波菲尔》在中国的文本之旅推波助澜。

(二)十七年时期《大卫·科波菲尔》的研究

这一时期,《大卫·科波菲尔》的译介与传播较之前的两个阶段而言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节译本和简易译本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该小说的读者群,然而该阶段初期有关《大卫·科波菲尔》的研究仍止步不前。直到根据《大卫·科波菲尔》改编的电影被搬上银幕并引入中国后,国内学者为满足中国读者和观众的猎奇心理,在国内报刊上刊载了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如钟羽和黎宏于1957 年发表在《中国电影》上的《谈几部根据狄更斯作品改编的电影》讨论了狄更斯创作的特点及《块肉余生》上映后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这些文章的发表对当时的读者和观众来说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媒体影业与纸质书本的双向发展也无疑拓宽了《大卫·科波菲尔》的传播范围。到了1962 年,正值狄更斯诞辰150 周年之际,这一年国内有关狄更斯作品评价的文章将近20 篇,不过多数文章均从宏观的角度评述狄更斯的创作手法、艺术特点、思想内容等方面,并没有单独评述《大卫·科波菲尔》的文章。因此,《大卫·科波菲尔》传播与研究尽管已步入发展阶段,但相仍显薄弱,不成体系。

四、改革开放至今《大卫·科波菲尔》的译介与研究

(一)改革开放至今《大卫·科波菲尔》的出版与接受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中国随即爆发了一场“读书热”,“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几近疯狂”。为解决人们“书荒”问题,填补文学真空,国内开始集中重印、再版世界文学名著。一大批译者也得以重拾译笔,不仅译介了大量新的国外文学作品,还重译了许多经典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在中国的文本之旅至此迎来了真正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1978—2015 年间,《大卫·科波菲尔》不同中译版的出版总数达到了112 次,其中新译本共计41 种,重印再版数量共计71 个版次,种类之众,数量之多,蔚为可观。这一时期涌现的新译本相较以往时期的译本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使知识分子逐渐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加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往因为异化翻译策略造成过度欧化、晦涩难懂的译本已经不能适应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张谷若译著的《大卫·考坡菲》为首的“地道的译文”便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应运而生。这些译本大都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中文行文特点,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和欣赏性;第二,《大卫·科波菲尔》的中译本种类相较以往各个历史时期更为丰富,涵盖全译本、缩译本、节译本、汉语拼音注音本、连环画本、插图本、英汉对照本等多种类型,极大满足了各个年龄阶层和学习阶段的读者群。

此外,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大卫·科波菲尔》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新的平台。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第一部《大卫·科波菲尔》的故事全文录音,此后该小说有声读物和影像资料的出版发行一直很活跃。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将《大卫·科波菲尔》的传播推向了至高的顶点。互联网中有关该小说的电子文本、图片、音频、影像等资料层出不穷、五花八门。总之,这一时期《大卫·科波菲尔》已基本确立在中国的经典文学地位。

(二)改革开放至今《大卫·科波菲尔》的研究

新时期的文学批评相较之前的几个时期更趋于客观与科学,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时代。新时期,针对《大卫·科波菲尔》的评述也逐渐从介绍性研究转向批评性研究,从一元化批评过渡到多元化批评,相关研究日益系统和全面,主要分为两类:首先是期刊文献类研究。笔者以“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为关键词,以1978—2019 为时间段,在中国知网文献总库中搜索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共计105 篇,这些文献分别从叙事视角、描写技巧、语言特色、人物角色、创作风格、主题思想、意象等多个维度对《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如张晓红和宋阳明的《〈大卫·科波菲尔〉的语言特色》、徐晨迪的《浅析〈大卫·科波菲尔〉折射出的19 世纪英国社会》以及裴涛的《〈大卫·科波菲尔〉中儿童形象的深入阐释》等文章,或详谈该小说的语言本身,或浅析小说主题思想,或深究小说人物形象。总体而言,这些研究相比以往几个历史阶段更为深入,研究话题也更为丰富。其次是专著类研究。1985 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狄更斯小说欣赏》一书,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狄更斯研究专著,其中便包括对《大卫·科波菲尔》这本小说的解读。1996 年,中国学者赵炎秋的《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出版,作者在书中指出《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具有较强的流浪汉小说的特征。2014 年,赵炎秋又先后出版《狄更斯研究文集》和《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两部文集,前者收录了世界知名评论家对《大卫·科波菲尔》的评论,后者梳理了1836 年至2010 年各国有关该小说学术批评历史。这两部文集的出版宣告《大卫·科波菲尔》的接受与研究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五、结语

《大卫·科波菲尔》自20 世纪初引译入中国以来,其译介传播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异常活跃,这是因为《大卫·科波菲尔》总是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契合,满足不同年代读者的审美期待。同时,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更新发展也加快了《大卫·科波菲尔》在中国接受与传播。然而,相较于该小说的传播盛况而言,相关评述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国外研究,且高质量的期刊文献和研究专著数量都较少。因此,尽管改革开放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仍存在进一步拓展深化的空间。

猜你喜欢

科波菲狄更斯余生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Chinese High-Net-worth Individuals Have the Highest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Economy of China
书·《大卫·科波菲尔》
书·《大卫·科波菲尔》
余生,请多多关照
真的想过和你度余生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以我余生渡你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