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023-09-27崔保福
崔保福
F教材“阅读与思考1”
【引思】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导学】
1. 劳动的作用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2)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3)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4)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2)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即时训练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__。()
A. 经济领域 B. 政治领域
C. 精神领域 D. 文化领域
F教材“阅读与思考2、3、4”
【引思】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有关社会历史观的哪两种基本观点?
【导学】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即时训练2】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新的使命任务、新的战略安排、新的工作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体现出()
A.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C. 上层建筑的调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F教材“阅读与思考5、6、7”
【引思】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是什么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更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导学】
1. 生产活动与生产方式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含义
①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二者矛盾运动呈现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含义
①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③当上層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二者矛盾运动呈现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即时训练3】在某班探究性学习中,一位同学做了“原始社会——石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青铜器);封建社会——铁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演说。他演说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生產关系决定生产力,进而决定产品如何分配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形态更替
C. 社会发展规律不可逆,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曲折的
D. 社会形态具有差异性,不同社会形态更替没有基本规律
F教材“阅读与思考8”
【引思】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导学】
1.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2.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①内容: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特点: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③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即时训练4】我国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之所以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
①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能够在不断改革中得到解决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④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9”
【引思】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你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导学】
1.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
(2)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2. 人民群众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范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3)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即时训练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这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是()
A.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 社会变革的领导者
C. 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 方针政策的制定者
F教材“阅读与思考10、11、12”
【引思】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人民群众的实践对创造社会精神财富起着什么作用?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着什么作用?
【导学】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4)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最大的依靠者和推动者。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投身改革。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
【即时训练6】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物质条件
②脑力劳动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13”
【引思】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起了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导学】
1. 群众观点
(1)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 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3.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
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即时训练7】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必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要求()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们的一切需求
②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③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④把群众观点作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参考答案】
1. A 2. D 3. B 4. C 5. C 6. C 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