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首都环卫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09-27徐利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环境卫生设施垃圾

徐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握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科学谋划首都城市环境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符合首都功能定位、适应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求的超大城市环境卫生治理体系。

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更多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意义。要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高质量发展是确保现代化建设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以安全为前提的发展,是推动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進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首都环境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首都环境卫生事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是新时代首都发展对环境卫生管理提出新要求。扎实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落实“双碳”发展战略,对全市环境卫生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环境卫生提出新期待。环境卫生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幸福,更加洁净的环境卫生质量、更加便利的环境卫生服务、更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是不确定性风险对环卫行业韧性提出新挑战。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不确定性风险对环卫作业和处理设施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要求;重大活动、重点地区安全运行服务保障等对环境卫生管理和处理设施韧性提出新挑战。

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环境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快推进新型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为首都环境卫生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三、推进首都环境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行动指南,按照“坚持首善标准、精益求精,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坚持源头减量、绿色低碳,坚持科技赋能、精细管理”的工作原则,坚持“夯实基础、系统治理、稳步推进、强化服务、科技赋能,守住底线”的总体思路,从“道路抓扬尘、厕所抓革命、垃圾抓分类、设施抓能力、管理抓精细”等多方面推进首都环境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标杆城市”,打造超大城市垃圾分类治理典范

1.健全常态长效治理机制。一是深入落实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健全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机制,深入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资金管理办法,激发各环节责任主体的积极性。二是健全协同共治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内部协同、外部联动;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充分调动各区政府和相关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我主导”系列活动,组织基层管理人员赋能培训。三是建立健全计量收费机制。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计量计价、差别化收费的管理模式,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落实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制度,深化非居民其他垃圾计量收费改革,积极探索居民生活垃圾按量收费。

2.大力推动垃圾源头减量。一是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践行“光盘行动”,制止餐饮浪费;鼓励开展线上线下旧货交易,全面推进绿色办公、无纸化办公。二是聚焦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推动餐饮配送、外卖平台、电商快递等重点行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3.引导垃圾分类成为行动自觉。一是夯实生活垃圾分类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实用有效、简便易行、群众接受的生活垃圾分类基层治理体系,形成不同类型社区基层治理模式。二是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涉外区域推广亮马公寓、塔园公寓、三里屯公寓等垃圾分类模式。

4.深入推进精准普法执法。一是全方位多举措推进普法。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和执法工作宣传,促进责任单位和个人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融合桶前值守、桶前普法、桶前执法,深入社区(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深入推进城管执法进社区,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攻坚重点难点小区和公共场所,加大生活垃圾混投混扔、混装混运、清运不及时、非法倾倒等重点问题的执法和处罚力度。

(二)建设“低碳城市”,构建全过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1.建立有温度的投放体系。一是规范垃圾分类投放方式。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建立便捷合理、干净整洁、环境友好的全品类投放体系,推动现有固定桶站功能提升,完善开盖、照明等便民服务功能。二是完善分类投放设施配置。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站点,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建成小区优化固定桶站布局,因地制宜建设垃圾分类驿站。

2.构建规范高效的清运体系。一是完善清洁规范、有效衔接、城乡统筹的清运体系。持续推进生活垃圾运输车辆规范化涂装,提升车辆密闭性能;优化生活垃圾运输车和居住小区收集作业机具衔接;规范建设密闭式清洁站,实施现有密闭式清洁站改造升级,力争做到卫生、无味、低噪、美观。二是持续加强清运作业规范化管理。规范清运作业,利用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平台,加强作业监管,实现作业全过程可追溯;深入实施《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解决垃圾清运不及时、收运作业遗撒等高频问题。

3.健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一是健全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点、站、中心”设施建设;健全源头交投网络,通过独立建设或结合密闭式清洁站改造、与市政园林用地协同共用等方式建设中转站,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现代化绿色分拣中心建设。二是推进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市场化体系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总结推广“物业服务+社区再生资源回收”试点,重塑大件垃圾资源化利用场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激发物业企业和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

电动四轮环卫工作站。北京环卫集团提供

4.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一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产、运、消、利”全链条实行统筹规划、属地负责、政府主导、社会主责、分类处置和全程监管的治理模式,构建“政府管企业、上游管下游、企業管人员”逐级负责的监管体系。二是全面实施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夯实完善建筑垃圾系统治理机制,全面落实建筑垃圾分类处置意见,强化运输企业管理,规范设置消纳处置场所,从严打击垃圾非法乱倒乱卸行为;总结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管理试点经验,加强装修垃圾的投放和收集管理,减少乱排乱放。三是加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持续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畅通土方、砂石循环利用渠道,通过工程回填、绿化造景和矿坑修复等方式直接利用土方、砂石;因地制宜、永临结合推进处置场建设;加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力度。

5.打造生态可持续的处理体系。一是推动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编制2023—2035环卫设施建设规划,加快补齐垃圾处理设施短板,2025年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2万吨/日以上,生化处理能力达到9000吨/日以上,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二是提升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实施既有垃圾处理设施清洁化、密闭化提标改造,提高设施运行环保水平;建立垃圾处理设施星级评价机制,实现“分级管理、无事不扰”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6.实施环卫体系低碳行动计划。一是推进绿色低碳设施建设。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建立多种能源协同互济模式,打造首都特色的微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动填埋气和生化处理厂沼气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持续推进环卫车辆新能源化。推动燃油和新能源车比例调整,积极淘汰重污染作业车辆,减少环卫车辆碳排放;新增和更新的环卫车辆,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80%以上;有序推进环卫低速电动三、四轮车综合治理,推动作业机械迭代更新。

(三)创建“洁净城市”,推动精细化管理迈上新台阶

1.加强道路清扫保洁精细管理。一是深化道路分级作业管理模式。细化道路分级和作业要求,优化环卫“冲、扫、洗、收”组合作业模式,推进机械化清扫保洁向自行车道、人行便道、背街小巷延伸,持续提高机械化作业覆盖率;制定街巷小型机械化组合作业定额,落实人员、车辆和设备配备标准。二是提升道路清扫保洁常态化管理水平。建立市、区两级的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质量监管机制,形成市级抽测、区级监测、作业单位自检自测相结合的监测模式;坚持“以克论净”,完善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机制;实现检测数据实时报送和日常作业实时监督。

2.扎实推动“厕所革命”。 一是完善公共厕所管理政策标准。修订《北京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环境卫生作业预算定额》,落实农村公共厕所管护费用标准。二是持续提升公共厕所服务品质。推动公共厕所智慧管理,实现1.3万余座公厕定点上图、快捷查询,着力解决公共厕所“找不到、进不去”问题;落实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五有”管护机制;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3.建设环境友好型设施。一是提高环卫设施建设质量。提高新建区域环卫设施规划设计水平和园区整体品质,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城市建成区域环卫设施品质。二是强化既有设施污染治理。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阿苏卫和北天堂垃圾填埋厂“一厂一策”治理成效,推进丰台、朝阳、首钢等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北京环卫集团循环园区“一厂一策”提升改造,提高污水、废气等污染物治理水平,全面完成顺义等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渗滤液治理,2025年年底前完成全市垃圾处理设施异味治理。

4.强化社会动员和广泛参与。一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构建政府组织实施、社会协同推进、群众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提高社会参与度,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双提升。二是畅通公众参与环境卫生管理渠道。广泛发动居民做好社区(村)环境卫生和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加强新建环卫设施公众参与,提高认可度,树立“社区好邻居”形象。

(四)助推“韧性城市”,推进环境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1.提升作业装备科技化。强化科技赋能。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筑垃圾规范治理、道路清扫保洁、公共厕所维护、扫雪铲冰的新工艺、新方法、新装备,满足环境卫生管理新需求。

2.高效推进管理智慧化。建设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贯通的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生活垃圾“投、收、运、处、利”全链条数据信息“一网汇聚”、应用场景“一网监管”、市区街协同“一网联通”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充分运用雪亮工程、车辆轨迹、电子运单等技防措施加强环卫行业检查,大幅度提升检查效率。

3.有序推进环卫市场化。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运转高效的环卫作业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吸引企业参与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等环境卫生事业;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完善生活垃圾收缴费管理体系,促进垃圾源头减量。

4.持续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环卫应急保障水平。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各类环卫设施和环卫作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风险防控;建立生活垃圾应急清运、处置机制,因地制宜设置应急处置点,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突发情况下生活垃圾妥善收运和处理。精准测算重点管控生活垃圾运输处理费用,大幅减轻各区财政负担。

5.健全重大活动服务保障机制。做好重大政治活动和国际交往活动保障,建立健全重大活动环境卫生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提升相关区域的环卫设施装备和服务水平。

6.优化疫情防控常态化作业体系。统筹疫情防控和环境卫生管理。完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优化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卫作业机制;分级管控疫情风险区域产生的生活垃圾,严格收集、运输和处理流程;加强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设施设备消杀作业。加强环卫作业人员安全防护。

(压题图片:安定循环经济园区北京环卫集团提供)

(责任编辑:赵立杰)

猜你喜欢

环境卫生设施垃圾
民生设施非“摆设”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垃圾去哪了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环境卫生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