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戾陵堰、车厢渠的位置新探

2023-09-27刘元章李文贤康晓军

城市地质 2023年3期
关键词:水经注位置

刘元章 李文贤 康晓军

摘 要:戾陵堰和车厢渠是北京地区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大规模引水灌溉工程,记载见于《水经注》。由于年代久远,地表形迹缺失,当前对其具体位置有着较大的分歧。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位于石景山北侧与黑头山之间的垭口处,因为后来金元时期的金口河遗址位于此处,形迹仍较为清楚,两者可能存在着继承性。根据对北京地区原始地貌的分析,对梁山、高梁河等参照物及相互位置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车厢渠的渠首位置大致应在石景山西南角山脚处。并经现场勘查,发现了一段疑似基岩水渠的外壁及东北转角。结合对其形制的具体分析,对《水经注》中的相关记述进行了解读,结果表明文献记载与现场实际情况较为相符。

关键词:戾陵堰;车厢渠;位置;金口河;水经注;现场探挖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site location of Lilingyan Weir and Chexiangqu Canal in Beijing

LIU Yuanzhang1, LI Wenxian2, KANG Xiaojun3

(1.Beijing Institute of Geo-Environment Monitoring, Beijing 100195, China;

2.Beiji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Beijing 100048, China;

3.Beijing Ming Dynasty Tombs Reservoir Management Department, Beijing 102200, China)

Abstract: Lilingyan Weir and Chexiangqu Canal are the earliest recorded large scale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orks in Beijing, which are mainly recorded in Shuijingzhu. Because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lack of surface traces,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its specific location and shape. For the location, most scholars think that it is located at the pass area between the Shijingshan Mountain and Heitoushan Mountain, because the later Jinkouhe River site is located here with a relatively clear trace, and there may be inheritance between th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geomorphic form of this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ference objects such as Liangshan Mountain and Gaolianghe River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 We believe that the head of the canal should be roughly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 West Point of Shijingsha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 section of the outer wall and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the believed bedrock canal was fou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its shape, the relevant records in Shuijingzhu are further interpre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ite is relatively consistent with the literature records.

Keywords: Lilingyan Weir; Chexiangqu Canal; location; Jinkouhe River; Shuijingzhu; site exploration and excavation

北京地区引水工程由来已久,远在三国时期便开始引永定河水东行灌溉农田;北京自金代成为都城后,为发展漕运先后曾几次修建金口河引水工程,但都因永定河水流湍急、洪水汹涌、含沙量大等原因,而难以长期维持,甚至造成重大灾害,最终废弃;1957年建成从三家店水库经模式口隧洞的永定河引水渠,向城中河湖水系供水。戾陵堰和车厢渠便是北京地区有记载最早的大型引水工程,由曹魏将军刘靖于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主持修建,灌溉田地百余万亩,建成后曾至少4次改建修缮,惠泽后世至少三百多年(岳升阳,1996)89,也是北京地区有记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吴文涛,2019)。包括后来在其基础上改建的金口河引水工程,一直以来备受史学界、水利学界及史地爱好者等的广泛关注。金口河由于年代稍近,形迹尚较为清楚,而前者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地表踪迹早已不见。

当前对于戾陵堰和车厢渠的研究,关于车厢渠的位置大都认为是位于石景山与北侧黑头山之间的垭口处(蔡蕃,198714;石景山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1991438);对于其形制方面,大都认为戾陵堰是横亘永定河道中的一条拦水坝(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等,1998;韩春鸣,2000;刘德泉等,2000),也有学者认为其工程原理同于都江堰,戾陵堰为一江心洲式阻水体,来完成壅水与分流(李善征等,2011)。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證据,其具体位置仍不能确定,大部分的相关解读也不能与《水经注》中的相关记载很好地吻合。

近年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开展建设,永定河畔的石景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一重要的文化节点,而其旁边的三国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戾陵堰、车厢渠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对于本区环境演变、水利工程史等的研究及水文化的展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确定出戾陵堰的准确位置,便可大致确定出燕王刘旦之陵--戾陵的位置,因此也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本文综合各方资料,加强实地勘查,争取更加准确合理地对其位置与形制加以解读。其相关记载主要见于《水经注》卷十四(陈桥驿,2013),郦道元引用立于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的《刘靖碑》碑文,对戾陵堰、车厢渠进行了较详细地介绍,《水经注》原文见附录。

1  戾陵堰与车厢渠的具体位置分析

车厢渠之所以称为车厢渠,应该是因为开挖于基巖中,才会形成上下等宽的车厢状。西部地带适合建坝引水、又有基岩出露的部位,主要集中在石景山南北两侧一带,尤其是今阜石路所通过的两山之间的垭口地带。当前绝大多数学者也认为车厢渠应位于此处,因为金元时期的金口河在20世纪20年代地图中河道形迹尚存(岳升阳,2011)147-148,河道末端指向此垭口处,且后来首钢建设中也曾挖出过一些疑似金口河相关的古代水利设施痕迹(石景山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1991)98,甚至有记载20世纪80年代还有基岩渠道的痕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6)8。如果两大工程前后有着继承性,那么之前的车厢渠也应位于此处,但目前缺乏较为可靠的证据,只是推论。

要确定戾陵堰、车厢渠的具体位置,判定相关参照物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至关重要。以下根据相关记载,对梁山、高梁河等地物加以分析。《水经注》卷十三中有记载“?水(永定河)又东南径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1.1  关于梁山

本区地貌格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一道高梁。老山—八宝山东西向展布,八宝山北侧有田村山,向东南公主坟一带又有一片胶结、半胶结的第三系砂砾岩凸起出露地表(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因此这一带在地貌上为一道高梁。此梁向东继续延伸(公主坟以东为第四系沉积),在白云观一带折向东南,经牛街北口岗上、法源寺、蒲黄榆,延伸至三台山村一带(岳升阳等,2001;刘元章等,2019),再往东南,因永定河逐渐成为平原型河流,河道易分岔、摆动,此梁便渐不明显,尾端逐渐被侵蚀分割成一些孤立小丘。白云观、天宁寺、法源寺、仙农坛、天坛等一般都是建在此梁顶部。后来随着永定河的不断冲积,低处平原区普遍有一定的淤积抬高,此梁就显得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后来城市建设后更不明显,但在民国初期地形图上此梁仍较明显,在白云观以西此梁南北宽约2 km。

此梁的存在,是本区地貌格局的一重要特征,它大致成为了南北两侧的分水岭,北侧的高梁河、南侧的凉水河,其名称均与此“梁”有关。此梁东西绵延近25 km,形如长龙,沿此梁的走向西延,石景山是平原西端的一个高地,因此这一带有梁山、龙首山的称号(陈广斌,2012;吕金波,2015)。因此,水经注此处所言之梁山,应当是指石景山,侯仁之先生也持此观点(岳升阳,2011)6。“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此山号称“燕都第一仙山”,位居龙首,永定河也如长龙盘绕,风水极佳,较早地被选作王陵也应是很正常的。石景山上现存明代碑刻中有提到“古《刘师堰石记》云……”,也说明戾陵堰应该就在石景山附近。

1.2  关于高梁河

永定河在北京冲积扇上摆动的过程中,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那就是基岩的约束。结合地质地貌、钻孔资料分析,从三家店出山后,较长时间内流经上岸村—东辛称一带,此带河床相砂卵砾石层厚度达45 m,然后向南撞上卧龙岗一带山体,受其阻挡后不得不折向东北,形成一大转弯,经北辛安、古城、杨庄南、晋元庄等,较长时间段内走老山—八宝山以北,形成梁北侧的清河、高梁河等永定故道(李华章,1995)。大约在东汉末年(岳升阳,20118;吴文涛,2012),永定河在此转弯处发生改道,从卧龙岗东端的鹰山嘴流向东南,改走梁南侧,转向城南。

永定河每一次改道后,原河道就只能再另取一名,如湿馀水(?余水、温榆河)、高梁河、清泉河(干水、凉水河)等,这也是本区永定河名称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梁北河道废弃后,河道只能接纳沿途的少量泉水及雨水,发育有一条小河,因沿梁分布,故名高梁河。《水经注》卷十三记“(高梁)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甽。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散漫难寻故也”,这些记载说明了其作为废弃河道的特征。《水经注》卷十四记“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山西太原),潞河之别源也”,石景山南部庞村西的北惠济庙雍正御笔碑文也有记:“永定河古所称桑干河,出太原”,两者都出自太原,这也表明高梁河就是以前的?水。

后来的戾陵堰、金口河引水都是借用了废弃后的高梁河故道,以减少工程量,所以有“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金代时仅用了50 d便修成了金口河引水工程(蔡蕃,1987)19,说明也是利用了原有老河道。

以上分析与《水经注》中的相关记载较为符合,因此梁山应该是指石景山,高梁河原河道从石景山南侧转向东北,旧河口应在石景山南侧附近。著名古代防洪工程“庞村十八蹬”就位于此处,“十八蹬”由18层厚约0.5 m的花岗岩砌成,并相互用燕尾铁锭扣接,十分牢固,全长约1 000 m,目前可见地上4-8层。永定河北京段沿岸百余里,唯有此处东岸建有如此坚固的堤防,一直以来都是防洪的重点部位,尤其元大都从广安门一带迁到北侧的中南海一带之后,应是重点防御洪水从此沿高梁河道灌入城中。20世纪20年代初1∶10 000地形图上此处的沟谷形态仍较为明显,当前仍可看出此处首钢院内比河堤路面低3~5 m。因此,高梁河旧河口位置应该就在今“十八蹬”所在的部位,车厢渠南端应是引向了“十八蹬”的东北侧,导入高梁河道。经现场勘查,后来此处的石卢灌渠尾端的五孔闸也是拆除了一段“十八蹬”后引向东侧首钢院内的凉水池一带。

但较多学者认为,北面的四平山与黑头山为梁山,高梁河是从与石景山之间垭口处经过。但有以下几方面的证据表明并未长期流经此处:首先此处海拔较高,经查20世纪20年代初地形图,垭口最低处海拔为93.9 m,高出同期右侧河面约7.5 m,高差较大。而据已有资料,永定河的最大洪水位是在1801年,洪峰流量达10 400 m3·s-1,河水冲毁卢沟桥上的石狮子,称为500 a最大洪水,永定河的最高洪水位卢沟桥处为7 m(石景山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1991)98。卢沟桥处已接近为地上河,由于受堤坝约束河道较窄,而石景山段河道较宽,因此垭口处的最高水位应该小于7 m,因此洪水一般应该不会越过此处垭口,也许只有在更高洪水位时才有可能会漫过垭口;其次,经野外现场勘查,垭口两侧山坡上均为黄土状坡积物,现存的90 m以上高度未发现任何河流相沉积;第三,根据垭口东侧11号地铁线的地层资料,新近沉积厚度5 m左右,为黏质粉土,未见河床相的砂卵砾石;5 m以下地层虽有河床相卵砾石,但明显具有从南向北尖灭的特点,综合分析应为南侧河床摆动所致;阜石路高架桥工勘地层资料也显示此段并没有河床相卵砾石存在。

通过上述3点,认为永定河并未从石景山北侧长期流过,但过去的近2 000 a内是否会因水流下切而河道加深?距此处不远的下游处建有卢沟桥,据今卢沟桥西头《卢沟桥建成八百周年碑记》记载,建成后自明永乐十年(1412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虽有修葺13次,均无大之改变,目前仍正常立于河道之上,这大致反应出此段永定河道过去800多年间并无明显深切变迁。据此分析,2 000 a内的变迁也应不是很大,河道并不至于下切数米。

1.3  关于戾陵堰、车厢渠的位置

当前较多人的观点认为,车厢渠是在石景山北侧垭口处,因为后来的“金口”便在此处。但应注意的是,金口河采用的是上游平流引水,从上游约2 km处的麻峪村开始引水,本段河道坡降约为3‰,这样沿岸边平流引水至此后便会将水抬升约6 m,再稍加开挖即可通过垭口,这种方法简单而且安全;若直接从垭口次侧河道引水,因垭口处高出河道约7.5 m,则需多深挖6 m,这样工程量就会大增,且不安全。根据《水经注》中“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等的描述,可以看出戾陵堰应为一拦水坝。

按照以上分析,结合《水经注》有“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戾陵堰的位置应该就在石景山的西南侧山脚处,此处山脚突出河中,河道稍窄,适合建坝;前端形成一回水湾,流速较稳,含沙量较小,利于引水;同时最重要的是车厢渠口位于基岩中,耐洪水冲击。车厢渠应是大致沿东河岸引向高梁河的废弃河口处,借助高梁河道引水,如图1所示。

当前石景山防护堤西侧仍存有一引水渠,渠首也位于石景山西南山脚下,至今保存较完整,形制清楚,为无坝自流引水。资料显示为石卢灌渠(网易,2016),由“华洋义赈会”于1929年建成,长约500 m,主要灌溉石景山南、卢沟桥以北的耕地,故名石卢灌渠,灌溉面积4 667 hm2,规模较小,一直使用到20世纪末。此渠由于修建年代较晚,基本建在今防护堤之外,在“庞村十八蹬”防护堤的西侧。

1.4  现场勘查

由于河道整治、人为采石、丰沙铁路修建等原因,原始地貌形态已有较大改变,铁路外侧山脚已被削平。本研究结合20世纪20年代初所绘的1∶10 000地形图和1975年版1∶50 000地形图对现场原始地貌进行了分析,并对推测位置进行了探查,于2020年5月在石景山功碑阁正西处山脚下(经纬度:116°8'19.54",39°55'3.97")发现了一段疑似基岩水渠的外壁,长约6 m,深约1.2 m,包括一段北壁和东壁及东北转角,壁上凿痕清晰,如图2所示。底部见有渠底,渠底高出现今永定河河床底2 m。渠底岩石较为光滑,不见有凿痕,可能是受流水冲蚀数百年后已被冲刷光滑,这也是其作为水渠遗址的部分证据。同时经调查,此处沿铁路沿线300多米的山脚下,散见有大量具有相同凿痕的石块。

2  关于戾陵堰、车厢渠的形制分析

结合本次取得的新资料,解读《水经注》中的相关记载。首先应明确一下晋代的长度单位。1965年八宝山南侧修筑地铁时,发现了葬于永嘉元年(307年)的西晋华芳墓1座,出土1把骨尺,长度为24.2 cm(郑仁,1965)。据此可知同时代的《刘靖碑》(295年立)碑文中的一丈应为2.42 m。其次要强调一点,也许是郦道元到此后方向感有误,也许只是约略表述,他所表述的方向与现今实际有约70°的偏差,这也是其记述颇令人费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则自门北入”、“剩北岸七十余丈”中的“北”,实为东北;“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中的“东”,实为东南。照此理解后,《水经注》中的记载便能较好地符合当前现场实际情况了。

据《水经注》記载,戾陵遏应当是一漫水坝,“遏”曾“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可推知水坝总长300丈左右,合今约726 m,经量测可知同现今河道宽度大致相同。同时记载有“主遏”部分,应是常年有水的河道最深部位,“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可知主遏高约2.4 m,南北宽约73 m;旧时迈出一足为跬,两足为一步,一步多为5尺(尹钧科,2012),如按一步1.21 m计,则东西长为85 m左右;因主遏高一丈,可知蓄水深度约2.4 m。

本次所发现的基岩渠底高出现今河床约2 m,如按当前河床高度,则此渠能够引到水深40 cm左右的水,似乎有些偏少,可能是河床高度变化所致,也许正是河床变低而使得该渠逐渐引不到水,如一直加高堰坝又易被冲毁,可能是该渠最终废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这里分析认为“十丈”可能为“一丈”的误记,指的是水门底部与渠底之间的缝隙高度,因后来一场洪水冲毁之后,为了安全考虑,“立水五尺”,减小了水门与渠底之间缝隙的高度为五尺,以降低水流进入渠中的冲击力,当前仍存在的石卢灌渠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限制入渠河水冲击力的;“门广四丈”,推测车厢渠宽度应为9.7 m左右,但当前现场由于采石、修路等原因,本次未能发现另一侧渠壁。

3  关于金口河与石卢灌渠

由于本段永定河属于出山口段,流速大,含沙量大,洪水多发。历史记载仅清代1644—1911年的268年间,决口漫溢即达78次,平均每3.5 a就致灾1次,4次特大洪水波及北京城区(包鸿谋,1993)。《水经注》中也记载“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可见古代在永定河上修建这种水坝应是难以持久的。据相关记载,戾陵堰建成后曾至少4次改建修缮(分别是262年、295年、519年、565年)(岳升阳,1996)89,在使用了300多年之后,终于废弃,洪水破坏应该是主要的原因。于是人们开始彻底加以改进,选择了更为安全简单的“无坝平流”引水,金口河就是这种方式。其原理是通过从上游河道边上开支渠,沿河岸高地建平渠近乎平流将水引向下游,多余之水在下游尾端再导回河道。当前该区各个沿岸村庄中一般都有这种引水渠,且大都仍在使用,对岸边田地进行灌溉,如丁家滩、拢驾庄、龙泉雾等,均是采用这种上游分岔、无坝自流引水。这样工程量较小,流量易控制,且较安全。

金口河引水工程的演化过程如下(岳升阳,2011)11:1)金代大定十二年(1172年)于麻峪村引水,凿金口,向东经玉渊潭南折入金中都北护城河,东接闸河(通惠河)。据《金史·河渠志》记载:“及渠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峻则奔流漩徊,啮岸善崩,浊则泥淖淤塞,积滓成浅,不能胜舟”,金口河建成不久淤塞废弃;金大定二十七年(1188年)恐以水攻城及水患,将金口堵塞。2)元初郭守敬(1266年)重开金口,以“漕西山木石” 。《元史·河渠志》中的防洪措施是:“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大德五年(1301年),因防范洪水侵袭大都城,将金口以上河身堵塞。该渠使用了35年,是较成功的一次。3)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丞相脱脱开凿金口新河,取水口移至三家店附近,也因水流湍急、泥沙淤塞而失败。

关于金口的具体位置,由于年代较晚,遗迹尚存,比较确定是在石景山的北麓(石景山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1991)431。如20世纪20年代初的1∶10 000地形图上金口河形迹清楚,尾端指向垭口中基岩小山包与石景山之间缺口处,即旧电厂冷却塔处。有记载数十年前金口遗迹尚存,如常征记述:“1982年秋,余曾偕梁湘汉、劳允兴君探查金口渠口,见孟家山(黑头山)与石景山连麓,而石景山发电厂后院,两山相接之凹陷部位,有人开凿的巨大石槽一道,寬约30米,长约200米,作西南、东北向,西南通入永定河北岔,东北下注金沟河。近世虽因修建石景山发电厂和丰沙铁路,上段已填为路基,下段也半填土而改种苹果树,其所余部分则尚深达3米,两岸斧凿之迹亦斑斑可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6)8。可见金口河是重新开挖了一段“车厢渠”,经石景山北侧,引向东南再与高梁河交汇,而并没有沿用车厢渠。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金口河已是无坝平流引水,这种模式虽然安全简单,但采用这种模式后,引水端在上游约2 km的麻峪村东,后来上移至三家店,引到高粱河后总落差加大,于是又引发了水流过急这一严重问题,加上含沙量过大,并最终因此而不得不很快废弃。

该区域1929年建成的石卢灌渠遗址尚存,形制清楚,规模较小,长约500 m,主要灌溉石景山南、卢沟桥以北的耕地,灌溉面积仅4 667 hm2。其形制也是“无坝平流引水”型,所不同的是,石卢灌渠主渠外侧增加了沉砂池,可利用洪水将沉沙冲回主河道,更加科学;同时尾端增加了“水关”部分及钢筋混凝土五孔闸门,技术已是更加先进。此处的引水工程从戾陵堰到金口河、金口新河及石卢灌渠,这段水利工程的演变兴衰,反映出了人们改造自然不断探索的过程,同时也是水利技术不断进步的演化史。

4  结论

1)根据对北京西部山前地区原始地貌形态的分析,对梁山、高梁河等参照物及其相互位置关系进行了分析,推测车厢渠的渠首位置大致应在石景山西南角山脚处。

2)经现场勘查,发现了一段疑似引水渠的外壁及渠底,包括东北转角,其壁上凿痕清晰,渠底光滑。

3)结合《水经注》中的相关记述,对其具体形制进行了解读,结果表明现场实际情况与文献记载较为一致。

参考文献

包鸿谋,1993. 永定河历史洪水与北京城[J]. 中国水利1:41.

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 北京市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225.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6. 北京史研究(一)[M]. 北京燕山出版社:8.

蔡蕃,1987. 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13-29.

陈广斌,2012. 北京汉蓟城新考[J]. 首都博物馆论丛:36-45.

陈桥驿,2013.古典名著聚珍文库:水经注[M]. 郦道元,原注. 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87-188.

韩春鸣,2000. 关于戾陵堰的假说[J]. 北京档案(10):48-49.

李华章,1995. 北京地区第四纪古地理研究[M]. 北京:地质出版社:32-33.

李善征,刘延恺,方伟,龚秀英,2011. 戾陵堰、车箱渠位置的新释读和寻迹[J]. 北京水务(5):36-39.

刘德泉,李元强,冉连起,2000. 永定河出山口的古代水利工程[J]. 北京水利4:38.

刘元章,李文贤,王树芳,周涛,康晓军,王丽亚,2019.从地质学的角度探究“蓟丘”与“前期蓟城”今之所在[J].第四纪研究,39(6):1532-1538.

吕金波, 2015. 《水经注》中有关北京地理的科学思想[J]. 城市地质,10(1):8-14.

石景山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1991. 石景山区地名志[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98-438.

网易,2016. 石卢引水灌渠修建记[EB/OL].(2016-11-17)[2023-08-10]. https://news.163.com/16/1117/14/C634QGL200014AED.html.

吴文涛,2012. 戾陵堰、车箱渠所在位置及相关地物考辨[J]. 北京社会科学(5):88-95.

吴文涛,2019. 戾陵堰和车箱渠:沉睡历史深处的“北方都江堰”[J]. 前线(11):85-87.

尹钧科,2012. 关于戾陵堰、车箱渠、永济渠新见[C]//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140.

岳升阳,1996. 双榆树古渠遗址与车箱渠[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88-90.

岳升阳,2011. 侯仁之与北京地图[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6-207.

岳升阳,徐海鹏,孙洪伟,2001. 古蓟城地貌景观的演化[J]. 水土保持研究(2):35-40.

郑仁,1965. 北京西郊西晋王浚妻华芳墓清理简报[J]. 文物(12):21-26.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水利》编辑委员会,等,1998. 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13.

附录:

《水经注》卷十四 《刘靖碑》碑文(节选)

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又东北迳《刘靖碑》北。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亩。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废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晋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弘,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毀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逄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 繈负而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匆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焉。事见其碑辞。又东南流迳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入鲍丘水。

收稿日期:2023-02-08;修回日期:2023-07-14

第一作者简介:刘元章(1973- ),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城市地质方面的工作及研究。E-mail: yuanzhangliu@163.com

引用格式:刘元章,李文贤,康晓军,2023.北京戾陵堰、车厢渠的位置新探[J].城市地质,18(3):126-132

猜你喜欢

水经注位置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史记索隐》与《史记正义》引《水经注》考
唐代李贤《后汉书》注引《水经注》考
小学班级管理的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场域变迁和“感应”
浅论现代汉语构式“毫无疑问”
试论日语方位词“横”、 “隣”、“そば”、 “わき”、“かたわら”的区别
试论黄格胜山水画作品之“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中国喜剧类电影海报标题文字设计研究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