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勇前进
2023-09-27周国平
周国平
1983年2月6日至9日,在小康社会构想从初步形成到具体化、体系化的关键时期,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使命担当,带着“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目标构想和战略谋划,邓小平专程从北京到苏州调研视察。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苏州之行,虽然时间不长,但其意义十分的伟大而深远。
关键时期的寻思问道。从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的提出到小康社会构想的系统形成,经历了一个酝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12月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的初步形成时期,主要标志是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并形成小康思想,确定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9月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的成熟时期,主要标志是小康社会思想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在党的十三大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之后,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进一步完善和全面进入实践时期,主要標志是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把小康建设确定为90年代经济建设的主题,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下个世纪前10年,我们“还是处于小康阶段”。可以看到,邓小平到苏州调研的1983年,正处于小康社会构想从初步形成到具体化、体系化的关键时期,苏州的实践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的整体确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经验和依据。
“翻两番肯定能够实现”“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这几年一直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邓小平同志是带着这个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战略问题的思考到苏州考察的。当时,正值苏州地区和苏州市合并前夕,按照新的区划,苏州市下辖吴县(现吴中区、相城区)、吴江(现吴江区)、昆山、太仓、常熟、沙洲(现张家港市)6个县。这6个县197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65.592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为31.9053亿元。到198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04.8813亿元,人均超过80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了47.6133亿元。4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以12.65%和10.49%的年平均速度递增。按这样的发展势头,在苏州,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有5~6年时间就已足够,再翻一番,用10年时间也就差不多了。邓小平同志听了汇报高兴地说:“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后来他又在回京后的中顾委第三次全会上讲:“现在看,翻两番肯定能够实现。”
“市场经济很重要。”邓小平非常关心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省市负责同志汇报,一是靠重视知识和技术进步,吸引人才;二是靠集体所有制发展社队工业(后称为乡镇企业)。归根结底,凭借的是灵活的经营机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一个孕育已久的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在邓小平的头脑中越来越明晰。其直接结果是,第二年,中共中央专门为加快社、队工业的发展下发了正式文件,为这一新生事物正了名,撑了腰,为全国范围社队工业的异军突起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
小康社会是一个整体全面的社会形态概念。“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邓小平同志回京后,在与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以苏州为例,作了清晰的描述。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在这里,邓小平已经把小康社会看作是一个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指标的整体全面的社会形态概念。沿着这个方向,邓小平逐步形成了一个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小康社会综合框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完整科学的小康社会构想。
继续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勇前进。沧海桑田,岁月如梭。40年过去了,正如当年曾接待过邓小平同志的原苏州地委、市委书记戴心思深有感触所述的:邓小平同志来的时候,我们的发展速度比以前已快了很多,但后来发展更快;邓小平同志一直注视、支持着苏州的发展,苏州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都与邓小平同志的伟大思想、英明决策分不开。今天,我们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悟苏州数十年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和骄人业绩,就是要更加坚定不移地继续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勇前进,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在前、做示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