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文体特质,提高小古文教学实效

2023-09-27甘志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核心素养

甘志萍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编选了一批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谷称“小古文”。这些小古文蕴含着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价值。教学这些小古文时,教师应根据语文新课标理念,从文体特点入手,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感知、体会领悟、理解体验等,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感受小古文的情趣价值、思想价值、文化内涵,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体特质;统编小古文;育人价值;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9-0020-03

文言文具有语言简洁、韵律和谐、表达精辟等特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统编语文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编选了一批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俗称“小古文”。这些小古文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文化价值等,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小古文,应从它的文体特点入手,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規律,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统编教材中的小古文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强化诵读感知,凸显小古文的情趣价值

语文学习无外乎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由于小古文的表达习惯和用字遣词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诵读应该成为教学的首选。诵读,不仅要达到读正确、读流利的要求,还要将文本的内涵读出来,让学生逐步形成语感,获得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范读,迈好小古文学习第一步

在平时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学生无法以文言文的方式展开沟通,因此学习文言文没有适宜的生活情境。文言文的言语形式、冷僻的生字以及难以判断的停顿节奏,常常让学生谈“文”色变。因此,教师的示范诵读就显得非常重要,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小古文表达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和意蕴之美。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一文,是统编语文教材的第一篇小古文,编者在课后思考题中明确提出“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要求。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小古文,学生感到很陌生。此时,教师的范读能丰富学生对文言的感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朗读时,教师要通过示范诵读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要针对课文中的节奏韵律、重音停顿等,为学生提供朗读指导;要有意识地关注语音、语调和语势的变化,增强朗读表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示范朗读的作用下,学生能基本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了解朗读小古文的方法,强化对小古文的体悟,在心底埋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二)丰富诵读形式,助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

多重诵读不是漫无目的的机械重复,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唤醒学生内心对小古文学习的内在认知,让小古文的独特魅力扎根在学生的心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文本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诵读形式,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相矛盾》一文,叙述楚人毫无逻辑地夸大自己的矛与盾的故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后续深入分析奠定基础,教师让学生对主人公的描写进行反复诵读。教师采用了情境对读的形式,组织学生分别以集市上的书生、樵夫、巧妇、农民等不同的身份进行询问,让主人公进行回答。这样变化对象引导学生诵读,为学生深入感知自相矛盾奠定了基础。

对一些情节曲折、角色互动明显的小古文,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演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小古文的内容。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杨氏之子》一文,孔君平“呼儿出”之后,面对杨氏之子的“为设果”,以玩笑的方式说道:“此为君家果。”这一句话看似简短,但具有丰富的思维价值。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采用情境演读的方式,将孔君平的言行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的诵读不仅富有情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历练了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二、指向体会领悟,凸显小古文的意义内涵

学习小古文,准确理解大意是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小古文的大意。

(一)逆向思维,根据生活经验强化理解

由于刚刚接触小古文,学生的文言知识基本还处在空白状态。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解释课文中的词语,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教师不妨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词语。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很多学生对文中“多子折枝”不理解。教师没有完全依赖课后注释或者工具书,而是先出示一幅果实累累的图片,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再出示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并创造性地改编为“千颗万颗压枝低”;最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画面。这样,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对“多子折枝”理解得具体而深刻。

在这一案例中,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激活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借助形象化诗句,让学生在不经意中理解了语言的内涵。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自己看到的画面后,他们就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描述就是“多子折枝”的意思。这样,文言文语言的理解就在悄无声息中完成。

(二)相互关联,在触类旁通中理解虚词

小古文经常会中出现“之乎者也”等虚词。这一类词语没有实实在在的意思,无法找到具体的实物与之对应,这对于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确实是一大难点。因此,教师既不能采用灌输的方式,也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文本上,而要借助拓展、列举或者变换等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过程形成感性认知,理解虚词的含义。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弈》一文,开篇一句“通国之善弈者也”中“者”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将学生思维始终局限在这一句话中,学生就无法准确理解它的意思。因此,教师并没有在这句话中纠缠,而是宕开一笔,拓展学生思考: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胜利者”这种说法,知道“者”就是“人”的意思;然后利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寻类似的词语,如作者、读者、记者等;最后,回到这篇课文中的“善弈者”的理解。这样,顺利帮助学生完成对小古文虚词的理解。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学生的词语储备以及其他的资源,与教学内容组成类群性资源,让学生在彼此联系、相互照应的过程中感知文言文的虚词。

三、借力语言提升,凸显小古文的思维价值

语言即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思维发展”列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古文短小精悍,蕴含丰富的思维价值,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无论是对小古文大意的理解还是对主题意蕴的洞察,或者是对言语句式的迁移模仿,都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依托学段特点,设置有层次的言语思维点

统编语文教材首次出现小古文是在第二学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体意识,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小古文进行感知。第二学段的小古文以鲜活的故事为主,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理解课文,让学生梳理小古文的故事发展,体会人物思想。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一文,講述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后,就放弃了耕种专门守在树桩边等待兔子,最后田地全都荒废的故事。在故事情节的背后,蕴藏着值得思考的深刻内涵。虽然课文并没有直接言明,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加以补充与引导,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设置问题:“得到撞死的兔子之后,农夫是怎样想的呢?庄稼又是怎样一天天变化的?”这样将人物的内心变化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了深入的体验,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

到第三学段,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可以扩展到文本形式、主题思想等方面,以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伯牙鼓琴》一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情节层面理解俞伯牙与锺子期的交往,还可以紧扣故事所蕴含的“知音”文化展开深入探究,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音文化的内涵,而且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了文化自信。

(二)依托语言联系,开辟有联系的言语逻辑线

从本质来看,语言是历练思维和发展思维的工具。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小古文,较为集中地呈现中华民族的感性思维方式,如比喻说理和类比论证等。因此,教师要依循这一思维惯性,引导学生展开品味、理解、运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杨氏之子》一文中,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而杨氏之子则“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的快速回应,就运用了类比思维。教学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将这两句话进行联系对照,梳理彼此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学生既感受杨氏之子的反应敏捷和机智聪明,又能提炼文本的思维方法,积累了认知经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文本语言之间的对应联系,引导学生明确文本的思维特点并展开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巧妙浸润渗透,凸显小古文的文化内涵

(一)在通盘统筹中感知小古文文化

小古文能够编选入统编语文教材,足以证明其经历了数千年洗礼而具有的丰富价值。但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只将小古文定位于让学生积累语言、理解大意、讲述故事,没有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小古文的价值。

还是以《伯牙鼓琴》这篇小古文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这篇小古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其所体现的知音文化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可从一开始就拓展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知音;接着,借助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深厚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知音;然后,从俞伯牙在得知锺子期去世之后“破琴绝弦”的举动,积极解构知音文化的内涵,深化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将知音文化融入现代社会进行探讨:“我们青少年应该选择怎样的人作为自己真正的朋友?应该探寻怎样的知音和友谊?”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以知音文化为线索,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知音文化,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在洞察创新中继承优秀文化

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类优秀文明的传承。但这种传承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拓展开放的视野中进行重新审视和建构,从而赋予文化或文明全新的内涵,使它具有生命的活力。

仍以《伯牙鼓琴》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课堂上,不少学生对俞伯牙最后“破琴绝弦”的举动并不理解,在感动之余提出了质疑:“难道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就一定要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吗?”此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故事的背景、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尤其是自身的生活经历,大胆地说说自己的看法。从课堂教学实际看,学生的回答呈现多元性。有的学生认同了俞伯牙的做法,站在俞伯牙的角度认为,世界既然没有知音,这琴又弹给谁听呢?有的学生指出,俞伯牙可通过创作更多的音乐作品来悼念好友,或者通过珍藏古琴,将与锺子期一起抚琴的岁月留存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同样也是可取之举。

小古文历经了岁月的洗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教学时,教师要进行充分挖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沉入文化世界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小古文类型丰富、活泼生动,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让学生体悟文化元素、领悟语言表达规律,深化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21.

[2] 朱炎艳,杜伟.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小古文的选编状况和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3):27-30.

[3] 王军. 让“体会生动表达”与“感受细致观察”并进:以《爬山虎的脚》为例谈语文要素的落实[J].语文建设,2020(20):46-48.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核心素养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