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式-格局-队伍-资源-评价”五维并举构建中医药院校“大思政”育人教学体系

2023-09-27刘岩韩晓捷冯健耿晓丽朱琳李大凯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思中医药大学中医药

刘岩 韩晓捷 冯健 耿晓丽 朱琳 李大凯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目前很多中医药院校还没有系统性地建立起符合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特别是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构筑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相贯通的培养模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课程育人大多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还不够系统全面;专门的师资培养还缺乏统一规范,育人效果还未建立客观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面向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目标尚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改革向更高阶段推进。

天津中医药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以“大医精诚”精神的现代诠释为引领,构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等全方位课程育人体系,着眼于完善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培养机制,建立客观评价标准,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新路[3-5]。

1 “大思政”育人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1.1“大思政”育人教育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机制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转向哪里?柏拉图给出的回答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可见,无论古今,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使人变得更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建立符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6-7],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弘扬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思政育人资源,不断探索与开发更多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大思政”教育的鲜活案例,不仅有利于展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凸显中医药文化特色,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模式。

1.2“大思政”育人教育体系是丰富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的实践要求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哲学智慧,其中的核心思想,诸如阴阳辨证、天人合一、动态平衡、系统思维等都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不谋而合。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弘扬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相结合[8],全面构建融合路径,深入挖掘育人资源,将中医药文化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使大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融合育人的平台,同时也是增进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提升中医药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9],为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人才基础[10-12]。

1.3“大思政”育人教育体系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的中医药人要在继承“大医精诚”精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体现新时代的特征,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包括具备家国情怀、尊重生命、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等品质。因为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够对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唯有真信才能有真情流露,唯有真情流露才能感染学生,所以教师通过把打动自己的真实故事记录下来做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给学生们听,来说明一个道理——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未来即将从事的职业、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先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从而真正做到融价值培育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13],使学生真正入脑入心、终身受益。

2 “大思政”育人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天津中医药大学一直致力于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上、在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上、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上、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上和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14],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作为重要抓手[15],从模式设计、格局构建,到队伍培养、资源建设,再到效果评价,全方位构建“大思政”育人教学体系。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落实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实践中,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16-17],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1明确目标,构筑由点及面的建设模式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论述,“人民英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时任校长张伯礼院士深刻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规律,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师先行”的建设理念,并于2020年9月创建天津中医药大学首届“课程思政筑梦班”,探索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新路径[18]。“课程思政筑梦班”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组织实施。“课程思政筑梦班”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日常学习、培训与管理工作,每届为期1年。同时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室,构筑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提升与课程思政授课水平打磨的双基地。针对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熟悉或理解不深入的问题编撰《课程思政元素读本》,每周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集中学习,逐步形成以“政治历练”“师德锤炼”“课程训练”“实践锻炼”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培养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摸索、总结、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19],打造一流课程,强化示范引领效应,不断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在抓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去,让思政理论课讲出中医药特色,让中医药专业课赋能思政教育,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引领,构建由点及面、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基于中医药文化融入的“大思政”育人课程体系[20],发挥课程“主渠道”、课堂“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开辟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培养模式新实践。

2.2顶层设计,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天津中医药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等文件精神,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构筑学校“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思政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教学设计、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为全方位构建基于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的“大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办法与行动指南。其中,2017年学校启动了“十三五”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强调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作为重点资助对象。2019年印发《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实施方案》《天津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既实现思想统一,又重构“立体多元”的教育结构,使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通过“课程思政”达到多元统一。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系统规划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和优秀教师、示范课程评选,2020年印发了《关于完善教学设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通知》《天津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21年印发了《天津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筑梦班”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探索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新路径,逐步形成了以学校党委为引领、以教务处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的各学院、各专业、各位教师及辅导员共商、共研、共建、共享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参见图1)。

图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大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2.3四练融合,培育“筑梦育人”的教师队伍

2.3.1政治历练——用理想信念浇筑立德树人的信仰根基 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第一,天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骨干教师团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4门思政必修课的核心原理提炼、整合、编撰《课程思政元素读本》,作为理论培训教材,让“筑梦班”教师准确把握思政元素,将理论学习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第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室负责制定班级培养方案,为每位教师学员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学员培训期间须完成要求的基本学习任务,并列入结业的日常考核内容;第三,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室邀请专家、思政课骨干教师与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组成讲师团,开展“学党史、筑信仰、强担当”每周一讲等活动;第四,要求学员坐下来、沉下心,在思政导师指导下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下功夫[21],全方位提升学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使教师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

2.3.2师德锤炼——用师德师风涵养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 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培养课程思政合格教师的“金标准”。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创办“立德讲堂”,通过培训学习,教育教师、感染教师、影响教师,不断为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赋能,成为“践师德、铸师魂”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依托“课程思政筑梦班”开展全校范围的教师师德讲演比赛和书画大赛,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承办辐射全校的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与微电影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一起讨论、一起制作,各自都有所思所获,使育人过程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诸如此类活动不胜枚举,纲举目张逐步形成了“思想立德、课堂育德、匠心进德、仁心养德、规则律德”五项工程共计16项措施的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一揽子”工程,逐步完善师德师风培育长效机制。

2.3.3课程训练——以“润物无声”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本领 为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每年举办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特设课程思政组和创新教学组;“课程思政筑梦班”通过集体备课与单独“磨课”相结合的形式帮助教师们将零散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进行总结和梳理,为课程思政积累丰富的素材和鲜活的内容,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的总体目标,并且争取在此基础上凝练课程思政育人主线,以此为依托辐射整门课的各个章节,形成本门课的育人合力。为了推进理论研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筑梦班”每名学员配备思政导师:一方面,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优势,帮助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把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的具体生动的教学素材也可以启发思政课教师,进而成为思政课教师教授思政理论的典型案例,从而实现互帮互助和教学相长,共同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在此过程中,“筑梦班”通过定期开展课程思政试讲、说课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讨论修订教学设计、编写教学案例,梳理课程思政主线,培养课程思政思维,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2.3.4实践锻炼——以“国之大者”培养知行合一的“大先生” 充分利用“人民英雄”张伯礼抗疫事迹展室、中医药博物馆等作为“筑梦班”学习实践基地进行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每一期“筑梦班”学员都会在“人民英雄”抗疫事迹展室进行实践锻炼的“第一课”,并选拔组建“筑梦班教师讲解员”团队,在教师搜集、整理、讲述抗疫故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悟抗疫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厚植家国情怀、医者仁心,以别样的形式达到“筑梦实践、知行合一”的效果。同时,充分发挥“筑梦班”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鼓励和引导“筑梦班”学员多参加专业性、公益性社会实践,如走访义诊、宣传中医药文化、科普中医养生理念等。通过实践项目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走出书斋、走出教室,走进政府、走进企业、走进社区,紧扣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主题[2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走访实践,在此过程中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到做好课程思政需要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拓宽专业知识视野,紧密融合思政知识的基础上去下深功夫、去研究真问题,才能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从“结合”到“融合”的转化[23-24]。

2.4资源建设,构筑优势互补的育人合力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室集结各学院专业课、公共课教师集体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中心),为全校教师提供一套可供检索、不断丰富的案例教学数据系统,通过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案例库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个维度的思政内涵为引领[25],具体围绕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国、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法治理念、公共道德、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展开教学案例的设计,形成一级、二级、三级的课程思政元素量表,并按照课程名称、应用章节、案例内容、思政内涵、案例分析五个基本要素撰写案例和录入案例,构建一套可供检索、方便使用、不断丰富的教学数据库系统,通过思政理论资源与专业案例资源互为补充,使专业课教师和思政理论课教师协同合作,在资源共建共享层面进一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2.5实践总结,探索育人效果的评价体系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以“大医精诚”内涵解读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平时成绩、督导评课为主要评价手段对“大医精诚”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研制并试测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医精诚”课程思政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医精诚”课程思政学生学习效果量表》,开展了课程思政学生学习效果调查研究。然后,进一步联合有关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医精诚”五模块三层级为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进行系统实践,研究形成《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生课程思政学业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形成具有协同评价效应、体现中医特色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

3 总结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6]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显示了双方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的契合性。一方面,中医药文化中有关实践观念、整体观念、辨证观念、动态观念、和合观念等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的大地上根深叶茂;另一方面,要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就必须遵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因此,中医药院校必须将中医药文化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高度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文化的持久隐形育人力量对当代青年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大思中医药大学中医药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