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文化“扶智”策略研究

2024-01-02李战权李莹波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扶智中医药互联网+

李战权 李莹波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追求健康、抵抗病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中医药思想体系指引着中华民族每代人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治疗和预防疾病,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汲取了中华文化精髓,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体系,同时赋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三观”,即伦理观、生命观和科学观[1]。2021年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中明确提出要确立中医药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高质量中医药文化确立和传播[2]。中医药文化与扶智的结合是在三扶合一主题下的一个全新尝试,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文化“扶智”策略研究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中医药文化蕴含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元素在扶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中医药文化扶智的策略及线上线下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 中医药文化“五育”元素及其在扶智过程中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自信体现在对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寄托[3]。俗话说:“扶贫先扶智”,扶智是对职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脱贫思路的帮扶,这些软实力有助于人民群众长效脱贫致富[4]。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理念、伦理思想、审美价值等,不仅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展现出中医药文化在“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方面的特色优势。

1.1中医药文化“五育”元素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元素。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5]正是这种大医精诚的质朴情感,才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谱写了一首首医者赞歌,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精神印记。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每逢战争、瘟疫和灾荒,都能够化危为机,期间离不开中医药支持。如汉代瘟疫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张仲景查古访今,编撰《伤寒杂病论》,解黎民于水火。再如明代是我国古代瘟疫爆发的又一历史时期,苍生大医吴有性不忍家国受瘟疫肆虐,著书《温疫论》,为后世之传染病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较之西方国家早300多年发现微生物传染源。总之,中医药文化总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抵抗病痛、延年益寿的方法和思想,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智、体、美、劳这五育方面的元素,为文化扶智、扶贫提供了优良的策略基石。

1.1.1德育 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精、诚、仁、和等理念来培养人民群众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观念系统契合德育的教育宗旨[6]。“医乃仁术”是无数杏林学子和工作者的高度精神追求[7]。神农尝百草、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医者精神等,传递给人们的是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在中医药文化扶智过程中,向人们普及医家的高尚医德,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本思想”融入其中[8-9]。

1.1.2智育 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等理论来锻炼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思维能力。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一个地区发挥的后劲[8]。在现今中医药文化背景下,如果能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让孩子们早期就能接触到中医药文化,让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是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有力策略[10]。在中小学教材中加入一些古代名医大家大医精诚的故事,在社会实践中加入诸如参观中医药历史博物馆、探访药王山等活动,在大学生的选修课中适当加入国学讲堂讲解《易经》《黄帝内经》等经典。以人为本,围绕贫困地区的孩子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智力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有效途径。

1.1.3体育 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是实现扶智的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使劳动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并取得成功。中医药文化和传统保健体育背后哲学理论的高度契合性是两者融合的先天优势[11]。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中华武术等功法的普及,可以让民众在充分感受中华体育种类多样性的同时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这些风靡世界的运动项目本就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把强身健体与中医保健结合,把养生文化、中医治未病、整体观等融入到社区、集镇和偏远贫困地区。在中医药类院校,将中医药文化思政与体育融合,使得教学内涵得到提升,教学形式得到丰富[12]。

1.1.4美育 中医药文化与美学结合,可以提升人民群众对美的高度认知。自古就有中医美学的概念,可通过中医药文化传统美、心理健康与中医适宜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实现维护、修复与重塑人体身心健康美的目的。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强调药物可以用来保持、修复人体形式美,这也是他的美学思想,《千金方》中详细记载了有关保持、修复人体形式美的方剂和药物,至今流传。总之,深刻理解中医药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特质,能够提高民众对美的鉴赏能力。作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更要塑造传承中医千百年来心怀天下苍生,造福人类百姓的人文情怀,让净化心灵、塑造灵魂的美学思想在中医药教育中熠熠生辉[13]。

1.1.5劳育 强化科普中的实践体验,旨在磨练意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劳育元素,主要包括向民众普及一些中医适宜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组织民众一起参与到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公益活动和献爱心活动中等,锻炼民众的实践能力。

1.2中医药文化“五育”元素在扶智过程中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疾病预防、疾病诊治、延年益寿等关系到民生健康和身心发展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也蕴含着“精、诚、仁、和”等医学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等哲学理念。通过将中医药文化与扶智的要素进行深度融合,作为顺应当今国家中医药文化及产业振兴的契机[14],彰显了中医药文化“五育”元素在“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方面的特色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5]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中国人民再一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医药对人民生命利益的重要意义。WHO承认“中医药可以有效地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粉碎了西方国家企图打压中医药的意图。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认识到中医药在日常养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五育元素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方法,一方面能够让人民群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享受中医药文化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扶贫的深度融合,对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促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 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文化“扶智”策略

“互联网+”教育教学与中医药学科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传统医学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主流趋势。传统医学教育可以解决部分基层医药工作者技术升级问题,但其对中医药知识的覆盖范围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地区的需求。贫困群众贫困的智力原因涉及诸多方面,比如思路不开阔、因病致贫、缺知识缺技术等。由于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不够,部分群众缺乏对其中天人合一、因地制宜思想的了解,思路不开阔,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去改变贫困现状。群众对于中医药文化中治未病观点和养生保健方法的缺失也是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由于基层医疗保障水平有限,无法为高额的医疗费用提供有效的保障,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患病引起家庭劳动力缺失或丧失,因此,一次重大疾病就有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危机。如果贫困地区的人们可以掌握传统医技、养生保健方法,便可以轻松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毛小病。通过学习简便验廉适宜技术、传统中药种植养殖炮制技术等,就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与技术找到脱贫致富的途径。比如,云南省澜沧县从深度贫困山区到科技扶贫示范县就离不开对当地中药资源的利用。通过实地考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等提出“要通过发展中药资源产业,推进地方精准扶贫”,考察发现适宜人工林下种植野生中药材50多种,其中以药用植物三七经济价值最高。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在松林中试种三七,成功培育出全国第一块林下三七基地,带领村民们一起种植,实现脱贫致富。

由此可见,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有利于扶智扶贫工作的开展。信息化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科教育教学的形式与教学手段[16]。改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数字媒体技术等现代方法建构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文化扶贫之间的深度融合,不断给贫困地区输入新鲜血液,帮助贫困地区人员掌握造血技能,实现扶智,获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2.1中医药文化“扶智”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2.1.1以人为本的“扶智”理念 中医药文化扶贫必须以人为核心,其在观点上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以期激发创造力和最终促成“自我实现”[17]。其基本特征是作为人本,而不是作为一种以机械的方式对刺激做出反应的非人性者。中医药文化扶智体现在包括中医药健康理念下的治未病文化、饮食健康文化、运动健康文化、心理健康文化、生活健康文化、医史文化和中医药健康文化理论。在进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扶贫时,无论是扶贫载体的选择、具体路径及方式方法的个性化设计、还是扶贫内容的取舍等,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遵循扶贫中的人本主义法则。

2.1.2“三性三维三化”的“扶智”原则 所谓“三性”是指务实性、丰富性、广泛性三个原则;“三维”是要关联到的民众心理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自我即能力范围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超我即高级的精神和社会需求;“三化”是指中医药文化扶智要达到一学就懂的朴素化、一用就会的简单化、一试就灵的有效化。

2.1.3中医药文化“扶智”的“六个精准” ①扶智对象精准:与目标贫困人群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是否有学习中医药文化的需求,是否想通过中医药文化脱离贫困;②措施到户精准:针对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具体的措施和帮助,并关注后续实施情况;③项目安排精准:针对贫困地区的情况和贫困人员的需求,投放不同的中医药文化交流项目;④资金使用精准:资金要针对项目定向使用,不能滥用挪用;⑤因村派人精准:派出有中医药文化专业知识的人到当地考察宣传,与贫困群众交流,切实解决扶智问题;⑥扶智成效精准:定期验收并统计分析扶智成效,针对分析的结果对目标、策略、方法进行动态调整。

2.2中医药文化“扶智”的策略 线上:用好新兴媒体这个新阵地。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部分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18]。匮乏的科普作品形式往往会使科普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扼杀受众获取中医药知识的愿望[19]。因此,中医药事业从业者应增强对互联网的掌控力,熟练掌握现代新媒体技术,营造中医药文化线上学习氛围[20]。打造中医药文化“五育”教育新媒体平台,融入宣教科普、产业培育、产品推销、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训、生活指南等内容,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方便、迅捷等积极作用。

第一,建成专项“互联网+中医药文化产业扶贫”网站,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扶贫知识宣传教育及科学普及工作。通过该网站,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中医药相关知识、不同地区的中草药资源现状、种植养殖炮制技术等。此外,网站还应设立交流答疑区,由从事中医药专业的人员解答疑惑,帮助指导解决中医药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打破空间限制,高效快速的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

第二,针对定点扶贫村镇村民健康情况在网站设立醒目专栏。专栏中包括生活中一些常见病的预防技巧和治疗方法,传播养生保健方法,倡导健康新理念,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为贫困群众减少疾病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第三,开展区域定点中医药文化产业链,推广网络直销模式。借助互联网中医药相关的公众号、微课堂等形式定时定点组织专家对贫困地区人民开展道地中药相关智力帮扶,包括中药材育苗、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初加工、包装等一系列产业化的指导和教育,继而形成定向的网络直销模式,形成脱贫机制[21]。

线下:全面开展宣教与帮扶实践活动。以惠民为宗旨,努力寻找导致民众贫困的主客观因素,除自然环境、历史遗留等致贫因素之外,最根本的是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中首要的应是贫困主体精神状态、文化价值观念方面[22]。

第一,组织宣讲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团队赴定点扶贫村,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活动[23]。帮助人们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常见病的预防技巧以及治疗方法,倡导健康生活新理念,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第二,立项。由从事中医药专业的人员带领贫困地区的人们定期进行中草药的资源普查。古有神农尝遍百草,辨别具有治病功效的品种。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却反应了人们对于中草药药性功效的认识过程是长期实践、积累传承的过程。不同地区生长不同的草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这些草药的主要成分、功效以及毒性进行分析检测,将所得到的信息整合并公布。贫困地区农民或药农利用所得的信息申报小项目,帮助开发探索尚未大范围使用且具有独特疗效的中草药,不仅可以丰富我国中药资源宝库,也能促进“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的转变,增强贫困人口自我造血功能[24]。开发种植中草药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第三,鼓励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返乡回基层农村创新创业。为毕业后下乡工作的大学生提供福利和扶持政策,比如社会保险补贴或创业基金等。大学生利用在课堂和实践中所学到的有关中医药理论的知识以及中草药的分析、检测、种植技术,带领贫困群众开发当地可利用的中草药资源,促进产业化发展,带动经济效益。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文化“扶智”策略研究,能够为中医药文化“扶智”事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案例,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为践行“中医药文化自信”贡献力量[25]。例如著名中医冯界之、董洪涛通过在微博科普中医药文化知识,迅速吸引了一批“粉丝”,使大众潜移默化地接纳并了解中医药文化[26]。通过“扶智”,让贫困群众掌握有关中医药的相关知识、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包括中草药的种植等,让扶贫对象在经济上自食其力的同时又接受了文化和思想教育,能够在精神上站立起来。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为扶贫对象提供资金帮扶,同时也给予他们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提高贫困人员自身素质和竞争优势,让他们过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可以给贫困群众带来脱贫信心,中医药文化硬实力更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致富希望[27]。

猜你喜欢

扶智中医药互联网+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扶贫·扶志·扶智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