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白云区辐射安全管理现状及分析
2023-09-27吴帮艳陈莹
吴帮艳 陈莹
1.贵阳市第三片区环境监测站 贵州 贵阳 550014;
2.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白云大队 贵州 贵阳 550014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及科研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核技术的日益成熟,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使用量大幅攀升,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尤其是核技术利用过程中的辐射安全风险,也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危害,辐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贵阳市白云区以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为出发点,不断加强辐射环境监管,核安全与辐射监管已经与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态保护一起成为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辐射安全自主管理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但辐射安全管理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分析白云区辐射安全管理现状,指出白云区辐射安全管理工作的缺陷,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保障辖区辐射环境安全。
1 辐射安全管理现状
贵阳市白云区核技术利用项目主要集中于γ无损探伤、疾病的放射诊断和治疗,综合白云区核技术利用单位类型分布,辖区内医疗机构占全部核技术利用单位的83%,从医院诊疗数据看,每10名医院就诊患者中,约有1名患者接受CT、DR等放射诊疗检查,医疗辐射是民众受到的最大辐射剂量。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贵阳市白云区现有射线装置销售、使用单位35家,辖区内无放射源。35家单位中,射线装置销售单位3家,射线装置使用单位32家(医疗机构29家,工业企业3家),射线装置用途分别为放射诊疗和工业检验检测。辖区内在用射线装置82台,其中,Ⅱ类射线装置15台,Ⅲ类射线装置67台。
近年来,贵阳市白云区辐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逐步提高,主要成效包括:
(1)各核技术利用单位严格遵守辐射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防护要求配备辐射安全防护设施,防护与安全有关人员均经适当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格,各单位实行辐射工作场所巡检巡测制度,绝大部分企业未发生过辐射安全类环境违法行为。
(2)实行严格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及环评审批制度。目前,辖区内35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均已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所有Ⅲ类射线装置的销售和使用项目均已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所有Ⅱ类射线装置的销售和使用项目均已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且已完成环保竣工验收,符合《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4]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要求。
(3)辐射防护效果逐年向好。根据现有辐射监测数据分析,白云区医疗机构射线装置从业人员受到的年有效剂量最大值远低于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限值(20mSv),医疗机构射线装置公众人员受到的年有效剂量最大值远低于公众人员年有效剂量限值(1mSv),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要求。因此,白云区医疗机构射线装置职业人员和公众人员不会受到超剂量辐射照射。
(4)辐射监管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充分发挥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数据平台等信息化作用,对射线装置台账、辐射防护与安全考核和个人剂量检测等信息开展全面审核,确保数据的完整率和准确率;二是对辐射安全许可证即将到期、年度评估报告即将逾期等问题,依托辐射安全监管系统的强大功能,通过非现场检查方式,第一时间向核技术利用单位发出预警,及时提醒企业做好辐射许可证延续、设备台账维护、年度辐射评估报告提交等相关工作,督促其按规定时限办理到期业务,确保系统信息及时更新;三是严格规范化执法,不断强化对辖区内的核技术单位监督执法,保障辐射环境安全,确保辐射事故零发生率。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及整改要求,及时帮扶指导核技术利用单位整改到位。通过开展辐射安全专项检查,持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贵阳市白云区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夯实,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辐射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明显提升,辐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消除。
2 辐射安全管理发展的缺陷
2.1 管理人才缺乏
总体来说,贵阳市白云区辐射安全管理人员较少,从业人员不足两百名,人才缺乏。在从业人员中,部分从业人员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辐射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缺少自主性学习,对本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整体情况缺乏清晰认识。作为一个较新的学科,辐射安全管理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小型医疗机构,在辐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辐射安全管理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不复杂,但随着放射诊疗工作的普及,如果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得不到及时提高,长此以往,将对白云区辐射安全管理工作的向好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2.2 辐射安全文化欠缺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对实践中的安全文化素养提出具体要求,标准指出,应培植和保持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鼓励对防护与安全事宜采取深思、探究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并反对故步自封[5]。标准还要求做到:一是制定把防护与安全视为高于一切的方针和程序;二是及时查清和纠正影响防护与安全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应与问题的重要性相适应;三是明确规定每个相关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对防护与安全的责任,并且每个相关人员都经过适当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格;四是明确规定进行防护与安全决策的权责关系;五是做出组织安排并建立有效的通信渠道,保持防护与安全信息在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各级部门内和部门间的畅通。
在具体实践中,贵阳市白云区辐射从业人员均具备一定的安全文化素养,基本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影响防护与安全的问题,辖区内所有防护与安全有关人员均经过适当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格。但群众往往忽视胸透X光、CT等放射治疗带来的辐射安全问题。在医学检查中,人们主观感觉接受放射诊疗后,身体并未发生任何影响和变化,就觉得辐射诊疗对身体没有伤害,有时群众主观选择进行多次非必要的放射性检查,在实践中,也有少部分医务人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在一些不需要放射诊疗的情况下要求病人进行放射检查,这样盲目胡乱制定检查项目,导致无谓的放射检查增多。
2.3 辐射安全管理未形成体系
目前,辐射安全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得到较好发展,但总体比较而言,还是一个较新的专业领域,由于专职从事辐射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管理人员为兼职人员,缺乏辐射安全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略显不足,辐射安全管理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便不能提出或制定很好的管理方案,因此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由此得出,辐射安全管理工作从制度及体系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3 辐射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3.1 提高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主体责任
使企业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提升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质量;增强辐射工作人员学习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安全规定,确保不发生辐射安全事故;严格执行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与防护年度评估报告制度,压实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对辐射工作人员特别是法人辐射安全宣传,增强核技术利用单位风险防范意识、法治意识。
3.2 建立健全辐射环境管理体系
积极开展辐射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估,全面掌握全区辐射环境安全情况。建立健全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和射线装置管理台账,加强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安全管控。健全核与辐射审批、执法、监测、应急协同机制,确保辖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3.3 健全辐射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应急预案和指挥体系,修订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执行程序;优化辐射事故应急网络,实现区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挥)中心与相关部门和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加强应急信息交流和共享,确保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完善通畅;定期组织辐射应急事故演习,提高事故处理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
3.4 建立健全辐射环境管理队伍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执法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区级生态环境部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职能职责,根据监管职责设置相应机构,让辐射监管落到实处;配备专业辐射监管、监测人员,优化人才结构,保持核与辐射监管队伍的稳定性;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辐射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5 积极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
核安全文化是指各有关组织和个人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6]。生态环境部门要积极推动、引导核技术利用单位建立健全核安全文化,采取制作宣传册、宣传展板、海报、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开展核安全文化宣传。积极开展辐射安全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宣传活动,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知识传播。
3.6 提高信息化技术在辐射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随着核技术利用的不断发展,放射源及射线装置等设备逐年增多,辐射安全监管任务多,责任大,对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手工台账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管理要求,新形势下,要实现更有效的辐射安全监管,必须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将辐射安全监管全过程进行电子化,利用各个功能模块的同步作用,实现生态环境部门与核技术利用单位间的良好互动。利用系统业务模块提醒功能,及时跟进待办业务,通过网上查询、申报、审核等互动方式,使生态环境部门更加方便快捷地办理相关业务,实现对生产、销售、转让和处置等环节的动态跟踪管理,并快速掌握监管区域放射源及射线装置等设备的分布情况。
4 结束语
辐射安全是核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部门应提升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水平,强化全过程服务和监管,进一步提升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效率及辐射安全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辖区辐射安全文化建设,持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夯实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主体责任,提升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确保辐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核技术利用单位要提升对辐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健全完善相关管理机制,避免发生辐射污染事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