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育人角色重塑研究
2023-09-27许茹
许茹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强化育人角色的必要性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强化育人角色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表现
国家政策对于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催化作用。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理念,是为了让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拥有更加清晰的方向。2019年,教育部推出多项举措,研究制定“1+3+1”系列文件,組织开展“三巡六创优”“一省一策思政课”等活动,创设“周末理论大讲堂”,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1]。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强化育人角色是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途径
高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缩影,是广大师生、员工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高校文化和高校精神的重要载体[2]。高校档案馆既要从总体上契合“三全育人”理念的发展要求,也要从其地位特殊性上明确自身历史使命。首先是构建高校记忆的历史使命。高校档案作为高校记忆的重要载体,前者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后者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和守护高校记忆,提炼高校记忆中蕴藏的文化内核,将高校档案从“文件库”转变成“记忆库”“文化库”,从而实现高校档案馆全过程记忆学校历史、全方位传承学校文化,全员参与育人的使命。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的育人角色模糊
现阶段,高校档案馆的育人角色定位模糊。首先,高校档案馆作为教学辅助部门,始终处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边缘。高校重要领导和大部分师生对高校档案馆职能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层面上,而对其在“三全育人”教育机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部分高校领导不能准确把握档案资源的育人内涵,没有将高校档案开发纳入到建设“双一流”高校和推行“三全育人”改革的总体规划中,导致档案资源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极大限制了高校档案资源开发的深度、广度。其次,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三全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职责不清。尽管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资源教育价值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对档案工作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仍然重视不够,存在将“教书育人”置身事外的错误思想,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在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如何构建高校档案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准确把握高校档案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方向,成为新时代高校档案工作必须着力破解的新课题。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的育人形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高校档案馆利用档案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内容、手段、载体创新性不足,方式方法相对单一等诸多问题。就育人内容而言,高校档案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广度不足。在已开发、利用的高校档案资源中,大多局限于名人档案和校史资源,且开发程度缺少内涵和深度,与我国高校档案中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总量相比,仅仅是冰山一角,大部分高校数量丰富的科研档案、教学档案、人事档案等均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开发[3],没有充分发挥各类档案资源服务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作用。就育人载体而言,“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最新动态的重要渠道。而众多高校档案馆的媒介素养不高且全媒体理念滞后,没有充分借助“两微一抖”等平台发挥高校档案资源的育人价值。以安徽大学为例,安大档案馆尚未开通独立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目前也停留在内测阶段,安大档案馆网站虽然相较于微博、微信而言建设较为完整,但网页兼容性不高,内容更新也不及时,极大降低了网站的影响力。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的育人成效不显著
目前,部分高校档案馆没有完全适应“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成效还未充分显现出来,陷入学生“不信”“不懂”“不学”“不用”的育人困境。首先,当前高校档案馆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在实现和发挥本校档案资源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受益群体实在有限,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无法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全领域覆盖、全要素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其次,“互联网+”时代高校档案资源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被削弱。当代大学生思维多样化、个性突出化,但是多数高校档案馆仍然继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大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形象性、多样化的文化诉求。最后,高校档案馆缺乏长效机制,高校教育工作制度中没有关于如何开发利用本校档案中所蕴藏的育人资源的明确规定,也没有明确规定高校档案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同时,多数高校档案馆只是恰逢重要节庆和评估活动的时机,才会积极组织线上线下的校史展览、科研成果专题展览等,并没有将推行“三全育人”机制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战略之一[4]。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育人角色重塑研究
(一)全方位育人:高校档案馆是多维度育人体系的参与者
全方位育人是指档案馆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实现环境层面、技术层面、内容层面的协同联动, 建设高层次、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体系。
1.基于环境层面,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创新高校档案馆的育人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5]。笔者所说的环境层面包括校园人文景观、建筑实体环境等等。高校档案馆从环境层面发挥高校档案的育人作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应将高校档案融入校园人文景观,借助校园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校园雕塑、名人画像等人文景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高校档案的外在具体化,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师生对本校思想价值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价值。比如安徽大学档案馆对史料进行深度研究,对刘文典雕塑的设计提出建议, 生动再现了刘文典的“狂人学者”风范,让学子在瞻仰大师风采同时接受高校档案文化的情[6]。其二应创建校史馆、高校博物馆等文化馆群,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平台。陈源曾指出“校史馆的建立必然以本校校训或大学精神作为内在的核心价值观, 以继承和弘扬本校老一辈科研教育工作者的精神为首要任务,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有着深远意义”[7] 。高校文化馆群需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着力点,发挥以“档”育人的强大合力,不断突出高校档案资源在爱国教育、爱校教育、学风教育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安徽大学档案馆多年来致力于联系校史名人后代、校友等,大量收集流失校外的档案资料,不断充实和完善校史馆建设,先后建成第一任校长刘文典纪念室、李世雄教授事迹陈列馆等,使分散的档案资源能够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积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8]。
2.基于技术层面,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明确高校档案馆的育人方向
高校档案馆应当在实践探索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推动档案资源征集、整理、利用等各方面工作,明确高校档案工作的育人方向。第一,以新媒体技术为着力点创新高校档案的育人途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群体,是数据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传播者、关联者。高校档案馆应当选择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利用微博、微信、SNS等新媒体平台扩展高校档案精品的数字传播通道,以更直观、具体的方式向学生宣传高校档案文化,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这样的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让高校档案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拓展了学校榜样育人的新形态[9]。第二,以5G通信网络为结合点优化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高校档案馆借助5G通信网络尝试打造移动虚拟档案馆、数字校史馆、名人3D 纪念馆等,利用云计算、全息影像等信息技术对校史真实场景和实物档案原貌进行精细绘制,提高档案展览的互动性、娱乐性,增强师生对本校发展历史的理解,从而吸引更多师生走入高校档案展览,“零距离”欣赏高校档案精品和历史展览,让师生成为校史的“参与者”甚至档案信息资源的“生产者”,营造“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围。第三,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点丰富高校档案的育人内涵。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档案平台极大地扩大了高校档案资源的影响范围,能够覆盖所有高校学生,完成对所有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心智特征的认知;另一方面,高校档案馆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搜集、存储、处理和建模,可以整体把握并精确分析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进而预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让传统档案资源在拥抱大数据技术中凸显其育人价值[10]。
3.基于内容层面,以档案资源开发为重点丰富高校档案馆的育人内涵
高校档案馆加强档案资源开发才能更好地服务高校文化的传承,服务“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首先,高校档案馆要立足本校特色工作和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不同类型的档案编研工作,包括年鉴、大事记、组织沿革、基础数字汇编以及档案专题汇编等等,这些成果都向学生彰显了档案馆所在高校的特色风貌和文化积淀,对学生思想意识有很强的穿透力,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高校档案馆需要立足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整体需求,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所需,考虑档案资源开发的形式、内容、载体。根据不同人群的利用需求和利用特点,将本校档案资源进行二次甚至三次挖掘,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整体架构,兼顾档案资源开发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方面,将高校档案馆建设成“立德树人”的爱国主義教育基地。比如,安徽大学档案馆始终专注于对校史档案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开发,通过丰富的史料编纂成果完整、清晰地再现了90年“安大记忆”的发展脉络,使得安大师生能够对安大校史有了整体性的了解[11],从而激发其知校、敬校、荣校、爱校之情。最后,高校档案馆需要紧紧围绕“双一流”高校建设大局,打造具有历史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档案文化产品。目前,高校档案专著、汇编、主题展览等高校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对受众的赏鉴能力有一定要求,受众面较小[12],显然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的休闲方式与消费心理的变化。因此,高校档案馆需要组建高素质的设计开发团队,适时转变和改进档案精品的开发方法,在产品中融入现代审美取向,设计出兼具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的产品,彰显本校的人文关怀,拓展档案文创产品的育人、化人功能[13]。
4.基于管理层面,以建设长效机制为保障厘清高校档案馆的育人职责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需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厘清自身的育人职责,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的重视。一方面,高校档案馆领导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工作指导,推动“三全育人”改革常态化长效化。另一方面,高校领导班子要对本校档案馆的育人优势树立正确的认知,在推行“三全育人”改革中着重发挥本校档案资源的优势效应,将高校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规划和“双一流”高校建设大局。其次是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增加档案资源开发经费,使得档案馆拥有足够的财力保障提高档案资源开发深度、广度。另一方面,高校档案馆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科学编制教育经费预算,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此外是强化部门协同保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党政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既科学分工、各负其责,又有机统一。高校档案馆与其他各部门必须相互交流、强化研究协同和工作协同,推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最后是建立综合评价系统。高校应当制定精细化的评价指标,全面评价高校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上的成果,将档案馆的思政育人成效作为其工作人员述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实现“以评促建”的效果。
(二)全员育人:高校档案馆是深层次育人生态的协调者
全员育人,是指高校档案馆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高校师生协同合作,以开发优质档案文化精品为载体,实现“育人为本”的崇高使命和重要责任。
1.档案工作者深化“育人为本”的崇高理念,正确认识高校档案馆的育人职能
为此,高校档案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首先,档案工作人员自身应当增强政治担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树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全面理解人才强国的战略意义,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建设中。其次,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坚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构建以传统档案信息服务为基础、档案知识服务为核心、档案智慧服务为引领的档案利用服务新模式[14],正确认识档案资源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价值,积极、主动地扮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者、宣传者的角色。最后,努力提高档案工作者业务能力,推进档案利用工作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档案工作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服务能力,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利用各种心理效应来充分发挥档案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渠道满足大学生对数字档案信息的需求,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形成以“档案活动育人、档案服务育人、档案文化育人”为中心的档案工作机制,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能力出众、遵纪守法、敢于创新、负责高效的档案人才队伍。
2.教师队伍加强自身档案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教育价值
教师群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包括专业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咨询老师、就业指导教师等等,其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当前,教师群体本身的檔案资源利用意识不够,甚至对档案工作存在不合理的揣测或者误解等行为,档案资源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为了强化教师群体的档案意识,一是高校档案馆要与高校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定期开展档案培训工作,包括举办讲座,制作档案宣传册,举办档案展览等,将档案基础知识纳入中心组学习、党员集体学习等学习范畴中,切实提高教师群体的档案意识,充分认识到档案资源的重要价值,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到高校档案的文化魅力。二是要提高教师群体的档案收集意识。教师群体通常不会认识到档案资源归档的重要性, 不注意保存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及成果。因此,高校档案馆可以结合教学评估活动推动教师群体妥善保管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以此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对高校档案的正向情感。三是要强化教师队伍的档案利用意识。高效、便捷的档案服务是强化教师队伍档案意识的核心。以高校教学档案为例,当前,双一流大学建设紧锣密鼓地推进,高校教师利用教学档案的深度日益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档案工作者必须建构深层次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根据教学需要提供多维、立体、全面的档案资源分析,形成各种各类档案编研材料并及时反馈给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群体的档案利用体验,从而拉近教师群体与档案资源的距离,强化教师队伍的档案意识。总而言之,只有教师队伍树立正确的档案意识,才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学生对高校档案资源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3.学生群体协助校史文化建设,在参与过程中树立自身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社会参与理论认为,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让受众参与传播,会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接受传播 [15]。由此可知,高校档案馆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史文化建设工作:其一,高校档案馆尝试实行基于网络平台的档案众包模式。所谓档案众包模式是指档案部门以互联网为基础,将档案资源建设及相关服务工作,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广大公众的一种做法[16]。“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众包这一全新的协同合作方式有效解决了高校校友档案收集工作中的人手不足、耗时费力、内容分散等困难,同时也在优化高校校友档案建设的同时增加了师生等的参与度和互动频率[17]。其二,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创作力。高校档案馆需要创新高校档案资源宣传的方式方法,定期与学生社团或者学生会合作,结合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形势需要,以校内外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不同主题的档案文化活动,比如档案展览、在线问答等。同时,鼓励学生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宣传高校档案资源,包括打造演绎历史文化的剧目、拍摄校园微电影等,从而大大提高档案资源本身的价值,并引起学生群体的共鸣,形成一种良性的、双向的动态建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学校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达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三,高校档案馆应以课题立项、硕博士论文写作等形式发挥学生的科研能力,深度挖掘高校档案资源的科研价值。比如,安徽大学档案馆为了充分发挥安大校史“存史鉴今,资教育人”的作用,面向校内外公开招标校史研究课题,有效提升了安徽大学校史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四,高校档案馆组织以学生为主力军的校友采访团,广泛采集知名校友口述资料,协助档案工作人员一起进行档案资源的开发,让更多学生在接触档案过程中接受校史文化的精神熏陶,同时选拔优秀学子担当校史馆等讲解员,以学生视角展现底蕴深厚的校史文化更具有感染力,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三)全过程育人:高校档案馆是高水平育人模式的建构者
全过程育人,是指高校档案馆的育人工作应当贯彻于学生入学初期、就学期间、就业准备期等各个成长阶段,建构高水平、可持续、常态化的育人模式。
1.新生阶段,高校档案馆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应当着眼于引导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是一个人奠定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首先,高校档案馆积极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安徽大学长期将学习校史、参观校史馆列为学生骨干培训、“新生第一课” 和军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及校情、国情教育,培养学生产生以校为荣、以史为荣的文化自信,使校史馆真正成为宣传高校文化和崭新风貌的载体。据统计,安徽大学校史馆平均每年9月开学季日均参观人数超过400人[18]。其次,高校档案馆应当利用本校名人档案开展新生主题教育。高校档案馆保存了本校专家学者艰苦创业及杰出校友成人成才的宝贵经历。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善于挖掘馆藏名人档案资源,以名人回忆录、名人成就展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艰苦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从而充分发挥名人档案的思想教育功能[19],让“死”档案变“活”资源。最后,高校档案馆应当重点对新生普及档案基础知识。新生的入学教育是高校档案宣传工作的最佳窗口。因此,高校档案馆应当举办“大学生与档案”等类似讲座,向学生介绍个人档案的内容和作用,提高学生对档案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事档案和学籍档案的区别,档案和自身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毕业生档案转递流程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敢于接近档案、学会利用档案,甚至主动参与收集与开发档案[20]。
2.在校生阶段,高校档案馆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知校、荣校、爱校的母校情谊
高校档案馆要厘清“三全育人”中档案工作与教学、管理、服务等不同部门工作之间的关系,强化主体地位,在全员育人中起主导作用。为此,档案馆需要协同高校其他部门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开设内容优质的校史类通识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档案馆在思想文化领域要掌握主动权,争取全校师生的支持,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宣讲高校的历史档案,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安徽大学开设“安徽大学校史与文化”等通识课程,并邀请安大档案馆馆长马仁杰担任主讲人,通过讲述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等发展脉络,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发挥高校档案资源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在校学生通过选修校史相关的通识课程,了解母校90年的风雨历程,对于一代代安大人为办学付出的艰辛会产生更深刻的感悟。第二,利用档案资源编写成适合学生阅读的校本教材,发挥档案资源的教育价值。作为最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高校学生能够在校本教材的字里行间得到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安徽大学档案馆利用十余年时间,对校史及相关史料进行开发,如《安徽大学全史》《安徽大学历史沿革》《安徽大学校史资料长编》《安徽大学史话》等,真正做到了传承高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第三,紧贴主题开办档案展览,传承高校文化精髓。高校档案馆应当以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目标,依托档案馆藏中丰富的资源优势,定期举办富有本校文化特色的校史、校情展览,用鲜活的人物和事迹感染大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安徽大学作为拥有90年历史的高校,档案馆先后开办了李世雄教授事迹陈列展、 刘文典纪念室展、安徽大学90周年校庆成果展览、“聚焦安徽70周年”主题摄影展、“安徽大学改革发展成果展”等各类展览,既能让安大学子体会母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又能激发安大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第四,科研档案是高校科研成果的真实记录,高校档案馆需要合理开发本校所积累的科研档案,借助各类渠道向学生展示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科研成果,深入开展专业和科技创新教育,让学生了解前人的艰辛付出,从而激发在校生的求知欲望、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凝聚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全国各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综述. http://www.moe.gov.cn/s78/A13/moe_773/202003/t20200318_432367.html, 2020-03-18
[2]梁守英.論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01):107-110..
[3]张玉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档案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档案,2016(01):48-50.
[4]张予宏.高校档案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档案管理,2008(06):50-51.
[5][1]赵兰. 高校校史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11][18]张婉莹,李虹.构建“安大记忆”传承大学文化[J].中国档案,2019(01):62-63.
[7]陈源,刘晓生.“以人为本”——浅议新时期高校校史馆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6-7.
[8]刘娜.“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2,8(02):161-164.
[9]马盛原,戚中良.基于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校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Z2):119-120.
[10]钱云光,骆睿,张凤寒.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转08页)(上接25页)2019(22):66-67+80.
[12]孙琳.高校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J].北京档案,2018(02):30-32.
[13]张雪.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及启示[J].浙江档案,2019(02):20-21.
[14]张宏静.高校档案服务文化校园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15(05):93-95.
[15]丁宝.公众档案意识分析及培养策略探究[J].档案与建设,2017(12):29-31+24.
[16]赵宇.档案众包平台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浙江档案,2016(4):23-25.
[17]董雨,周耀林.“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众包模式研究[J].北京档案,2019(02):11-15.
[19]徐蔚.和谐校园背景下高校名人档案的建设与利用[J].兰台世界,2014(11):47-48.
[20]汪佐民, 高校档案在学生中的宣传利用研究,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a8e89e90102xs40.htm ,2018-03-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合肥市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孙陶林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的基本内涵与价值特征”(项目编号HFSKQN202314)和安徽大学2022年校史研究重点课题“孙陶林教育改革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