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

2023-09-27兰垚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体验阅读能力

兰垚

[摘 要] 当代小学生课外阅读参与状况整体不容乐观,这与孩子幼儿时期是否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是否建立有效的阅读模式关系较大,加上家庭教育中父母生活方式的影响,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导致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通力协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建立个性化阅读模式,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体验

一、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笔者在本地学校做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不爱阅读,甚至排斥阅读。在城乡4所完全小学不同年级7个班的312名学生中有2.8%表示不喜欢阅读,基本不看课外书;63.6%表示一般,偶尔看看课外书;只有33.6%表示非常喜欢课外阅读。由此可见,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参与状况整体不容乐观。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持续下降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大部分孩子不爱课外阅读,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幼儿时期就未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缺乏有效阅读模式的建立。许多父母并非不懂得阅读的重要性,也常常对孩子提出不同形式和强度的阅读要求,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受,为他们购买包装再精美的书籍也很难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用再严厉的语气也无法促使孩子爱上阅读。

二是受父母生活方式的影响。父母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95.1%的儿童因家长喜欢且经常看书而喜欢阅读;在家长不喜欢看书的家庭中,则有23.7%的儿童受父母影响也不喜欢看书。由此可见,父母的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极其重要的。

三是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广泛应用,对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被各类电子产品裹挟,孩子很容易对电子产品形成心理依赖,加之父母疏于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管理,导致孩子的课外閱读兴趣持续下降,课外阅读时间被严重挤占。

四是受阅读环境的影响。嘈杂的家庭环境、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很难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每一次阅读都应该是一场心灵的旅行,每一场旅行都需要轻装上阵。家庭环境嘈杂,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打断孩子阅读的思绪。家庭成员关系的融洽,可以让孩子心静;身处于家庭矛盾和纷争里的孩子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无法做到心无旁骛地开展阅读活动。

三、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根据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建立个性化阅读模式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儿童的智力、心理和认知能力,笔者将12岁以下的儿童分为1至3岁、4至6岁和7至12岁三个阶段进行专属阅读模式建立的相应探究。

1至3岁阶段。幼儿对文字阅读还未建立相应概念,理解能力更是不足,但对图画、色彩、声音刺激尤为敏感,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朗读书本、带领孩子阅读色彩丰富的绘本、播放儿童广播剧等方法,刺激幼儿大脑,让孩子喜欢与书本接触,对书本产生兴趣,同时在幼儿大脑中形成初步语言映射,为其建立良好语感打下基础。《拉鲁斯百变互动小百科》是为低龄儿童打造的立体玩具百科全书,采用特殊工艺设计互动机关,利用摸、转、推、翻等直观的阅读方式展现复杂多变的事物,寓教于乐,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符合低龄儿童的认知发展需求。

幼儿阶段是孩子发展语言最重要的时期。在教学中,幼儿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孩子在阅读中体验愉悦和满足,通过儿童课本剧表演、动物模仿秀、小小主持人等活动外化阅读效果,为进一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打好基础。

4至6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认知能力得到发展,阅读水平有所提升。因年龄尚小,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记忆力还未达到稳定水平,理解能力也较弱,针对这一阶段的幼儿,宜运用游戏互动方式引导其开展有效阅读。幼儿在语音发声、词汇积累、语句运用、表达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可以初步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粗浅的思考,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仍不足;从阅读能力来看,这一阶段的幼儿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阅读能力,可在成年人的协助下开展基础阅读活动。当孩子对书本产生兴趣,对读物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时,父母应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坚持为孩子开展亲子阅读,辅助儿童开展阅读活动,进一步刺激儿童大脑,丰富儿童接收语言信息的渠道,利用丰富的读物插图或影音资源带领儿童沉浸于故事情节中,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让儿童对阅读产生强烈渴望和喜悦,从而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7至12岁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偏好也在变化。小学生更偏爱“校园、成长”类图书,如《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米小圈上学记》等。初中生则对“推理、悬疑”类的图书感兴趣,如《解忧杂货店》《白夜行》《福尔摩斯探案集》等。高中生则更关注“社会”类的图书,如《活着》《人间失格》《1984》等。儿童进入小学阶段,识字能力进一步提升,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阅读偏好开始呈现,此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引导应坚持以孩子为主体,充分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在坚持“读好书”的前提下,鼓励孩子“精读”“专攻”兴趣领域,广泛开展不同类目书籍的阅读,使孩子形成“博览+荟萃”的阅读模式,建立倒“T”型知识结构,为将来专业选择和事业发展做好思维构建及知识储备。

但需要留意的是,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逐渐向青春期过渡,叛逆心理开始萌发。进入这一阶段后,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会有所下降。家庭、学校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阅读状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监护人要起到监督作用,既不干扰学生的阅读习惯,又为学生营造宽松、开放的阅读氛围。

(二)利用好外部因素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营造阅读氛围。小学生的一部分课外阅读场所在家里,首先要营造安静的家庭环境,其次要保持阅读心静。安静的家庭环境不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和阅读思绪,能让学生在知识和思考的世界徜徉;心静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心理因素保障。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可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是开展阅读活动的基础。此外,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能促进孩子阅读兴趣的提升。根据儿童年龄特点,低龄儿童需要随意、温馨的阅读环境,在茶几前、地毯上,甚至是靠在父母的膝盖上阅读。而进入小学阶段,尤其是即将进入青春期时则要一个相对隐秘的空间。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打造一间专属书房,或者在孩子的卧室放置书架,摆上图书,挂设精美的书画,打造出满满书香味。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至少也要给孩子置办一张合适的书桌,配上一盏舒适的台灯,给孩子一个沉醉书海的小天地。

父母示范引领。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爱上阅读,但一味地说教只能适得其反。未成年人由于识字量和自制力有限,因而阅读过程中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言传不如身教,想让孩子爱上阅读,父母的重视和参与尤为重要。加之年龄小、理解力不足,孩子独自阅读遇到理解困难而长期得不到及时解答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很有可能因此失去阅读兴趣和动力。因此,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父母应尽可能抛开应酬、娱乐,拿起书本,和孩子一起沉浸书海,以身示范,带动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参加集体阅读活动,感受阅读氛围,让孩子与书友进行阅读交流,收获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电子产品管理。21世纪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脑、手机等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信息化工具也是一把“双刃剑”,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儿童阅读书籍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网游、手游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导致孩子沉迷游戏,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因此,学校、家庭應当做好各类电子产品的有效管理,做好疏导教育,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塑造孩子形成平静、淡泊的心态。

制订阅读计划。笔者认为,课余生活应该是校园生活的补充,而不应该是校园生活的叠加,因此应尽量保证学生的课余时间花在非学业领域,引导学生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第一,在阅读时间上,应确保1至3岁的幼儿每天有10~20分钟阅读时间,4至6岁的幼儿每天有20~40分钟阅读时间,7至12岁的幼儿每天有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第二,在阅读活动上,家长应为低龄儿童开展每周不少于4次的亲子阅读,为高年段学生开展每周不少于2次的家庭读书会,至少每两周去一次书店、图书馆;第三,阅读内容成体系、成篇目,制订科学的推进计划,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完成一个阶段后引导孩子查阅解读资料,与老师、朋友进行阅读交流,做好读书总结工作,坚持写读后感,深化阅读理解。此外,需要观察孩子是否因课外阅读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沉迷课外阅读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是本末倒置的表现。在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时,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自制力和执行力,确保阅读计划高效落实。

充分劳逸结合。一要在完成阅读任务后适当开展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还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消除读书带来的心理压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阅读活动;二要注意合理用眼,控制用眼距离,长时间用眼后眺望远方来缓解眼睛疲劳,做眼保健操放松眼球,并注意改善照明环境,不要在刺眼或昏暗的光线下阅读;三是要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阅读,保持每天精神状态良好。

(三)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深化阅读体验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将阅读材料内化为心灵的养料,通过阅读汲取精神和情感力量,健全自身人格。

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还需通过生活实践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这就要求学校、家庭积极引导儿童将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深化阅读体验,要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在安全范围内适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验不同职业,在与不同人群的交往中体验生活,加深对阅读的理解、领悟。以古诗《锄禾》教学为例,孩子们端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条件好的学校还有空调,身体上的舒适根本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夏日的炎热。学生没有下到田间地头当一回农民,更体会不到身处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也就无法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由此可见,实践是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键。第二,家长可根据家庭条件科学组织家庭旅行,使孩子将书本上看到的东西与现实中的景象相联系,获取最直观的认知体会,产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达到荡涤心灵的理想效果。以《爬山虎的脚》一文为例,倘若学生没有机会亲眼见到爬山虎,就是把课文熟读成诵,恐怕也只能依照课文里的描述和插图想象一下爬山虎的样子。对爬山虎叶子的形状、叶子爬满墙的壮观景象、爬山虎脚的形状、用手抚过爬山虎的触觉、爬山虎散发的味道,都是无从体会的,对爬山虎精神的解读更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至关重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通力协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建立个性化阅读模式,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单华艳.全民阅读背景下未成年人阅读概况研究[J].出版广角,2017(21):36-38.

[2]刘慧姣.家庭教育情境下的儿童阅读策略[J].新阅读,2022(11):60-62,64.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体验阅读能力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