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涉农院校“新农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辽东学院农学院为例

2023-09-27星,张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思政

王 星,张 煜

(辽东学院农学院,辽宁丹东 118003)

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涉农高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提高和改善高等农业教育需要探索“新农科”建设。随着当今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变化,社会对农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转变。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充分发挥作用,顺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发展的趋势,加快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1 “新农科”建设目标

2019 年 9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为新时代涉农高校指明了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新农科”建设方向,赋予了“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等重要使命。“新农科”建设是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农科”建设提出的最高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责任重大。“新农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能力培养等,涉及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各个环节。

辽东学院农学院源自1948年建校的原安东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经过70余年的历史积淀,薪火相传,为辽宁省农业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2003年辽东学院升本以来,农学院始终秉承“深耕实践、启佑乡邦”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植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特色办学之路,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辽东学院农学院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农业发展培养优秀应用技术型人才。

2 新农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2.1 确立培养目标“新农科”建设首先要充分认识农业高校的差异性。农业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办学综合实力、发展服务定位方面涉农高校差异都在逐渐加大。在新农科建设进程中,必须充分关注这种差异,避免以新的一刀切标准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1]。教育部属高校在办学类型定位中都确立为研究型大学,重点突出培养卓越人才、学术精英;地方农业高校基本上明确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多侧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辽东学院作为典型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植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同类高职院校相比,在突出实践能力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定位于为生产一线培养“有技术、懂管理、留得住”的应用技术人才。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我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演变可知,农业才培养应不断优化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体现农业产业发展前沿特点,提升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支撑度[2]。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而且随着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升级、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是必然需求。

根据专业特色选取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与参与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同类涉农院校考察,总结企业需求、人才培养建议与意见。现已完成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2021级首批4个专业新农科实验班将启用“1+2+1”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1年基础教育,2年专业教育,1年实践实习,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2.3 构建课程体系

2.3.1完善课程体系。课堂实现从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换。考虑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结合学校多学科门类齐全优势,注意学科交叉融合,新设置了农业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礼仪、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大数据、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等课程,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知识储备。加强劳动教育、四史教育,全面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和“爱农知农为农”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树立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理论,立志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2.3.2重视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拓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堂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其体质是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的根本,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在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4]。课程思政不仅是育人的方式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价值旨归,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回答[5]。通过课程思政,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是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的必要途径[6]。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政课程,全部专业课程还落实了课程思政。从学院、专业、课程层面进行教学改革立项研究,从各个教学环节,讲好身边故事,融入对学生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目前农学院已有2门课程成为辽东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课程入选优秀课程思政案例,校级立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2项。教学大纲、执行纲要落实到每一个章节内容。

2.3.3融合双创教育。确立以需求导向教学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系统地培养农科大学生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是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层次融合的有效有途径[7-8]。从基础到实践,设置创新基础、创新创业培训、创新与技能教育等课程,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把双创案例引入课堂、把科学研究转为创业项目,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递进式”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依托“学、练、大、创”,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成长。近3年来,农学院学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 +”“创青春”“标本大赛”“食品大赛”等专题竞赛奖省级以上奖60余项。近年来,学生积极参加辽宁省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每年为动植物标本馆新增标本100余件(套),动植物标本馆获批为“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基地”。

2.4 加强课程建设

2.4.1一流课程建设。依托一流课程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类课程群建设,逐步丰富线上课程资源。线上资源包括:思政案例集、生产案例集、双创案例集、习题集、电子版讲义、教学纲要、执行大纲、授课PPT、视频等课程资源,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资料。农学院已有3门课程入选辽宁省一流课程,4门课程入选学堂在线课程向全国推广,10门课程入选辽东学院一流课程。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课堂正从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换。

2.4.2完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性考核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效评定学生成绩,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9]。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有效投入。增加课程过程性考核,适度提高考核难度。考核内容包括案例分析、创业策划、文献翻译、专利撰写、随堂测试、实验报告、综合分析、讨论以及期末测试等多种形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占50%。

2.4.3改革教学过程。授课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基于问题解决布置任务,鼓励团队协作,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考查学生能力的达成为根本。考核以评价学习成果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提倡授课过程中以农业生产过程确定教学内容,将生产过程细分为项目进行课程优化,以项目为核心授课。

2.4.4探索协同育人。依托课程改革,把提升学生应用技能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开启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空中课堂”把企业生产现场与课堂进行连接,让学生体验生产现场;把采访优秀校友作为课程思政部分内容,通过了解优秀校友成长历程中了解行业发展;把毕业生作为“助教团”课堂上进行远程对话,活跃课堂气氛,了解职业环境;强化案例教学,把企业生产案例引入课堂;把企业生产手册内容与课程理论进行有机结合,教材体现出应用技能培养,正通过以点带面的做法,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2.5 强化实践环节

2.5.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依托辽东学院园艺生产基地、玉米育种基地,动物生产基地、动物医院、实施“顶岗式实践”,学生主导基地的生产与管理,“吃、住、研、学”在基地,全程参与种植管理、养殖实践、生产管理、产品加工等内容。通过顶岗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生产管理能力,有效增强了创新创业意识。

2.5.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省级2处、校级8处,增加校外基地暑期实践环节。所有同学在大二暑假期间到校外实践基地实践1个月,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加深对职业环境和工作内容认识。在大三专业课程学习时,进入“带着问题进课堂”学习状态。最后1年为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强化应用技能的培养。对比省内其他涉农本科专业,辽东学院“新农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实践环节占比最多、与企业联系最紧密培养模式。

3 结语

在探索“新农科”发展理念、专业优化改革、人才培养改革、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等方面,各级、各类涉农高校都在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新农科”建设也成为地方涉农院校的重要内容[10]。涉农高校应根据所在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探索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培养出适应基层和引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农业人才。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思政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