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感性因素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023-09-27盛艾胡国生

新美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感性颜色色彩

盛艾 胡国生

尽管色彩感性因素研究由来已久,但对色彩规律的分析和总结主要依靠描述性语言表达,缺乏明确的量化结论。由于传统理论框架下的色彩感性认知规律无法被定义为量化数值或数学表达式,总结出的规律和原则难以适用于计算机平台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方式。同时,计算机平台上的色彩研究主要局限于颜色的定义、排序和交换上,计算机色彩辅助设计研究也多限于色度学范畴,对多色组合带来的感性认知因素研究远远不够。

近年色彩研究和应用逐渐转向计算机平台,但受限于色彩研究的现状,色彩感性因素的研究方式和成果还无法满足数字化语境下的色彩研究与应用需要。要突破色彩研究的这一困局,只有改变以往色彩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使之适应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和标准,即建立一套新的色彩感性因素研究与量化方法,解决色彩学和计算科学之间的色彩感性因素数字化映射和信息交换问题。所幸的是近年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研究项目和成果,从中可以看出学界在这一领域的不懈努力。本文通过审视色彩感性因素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希望在有限的范围内梳理近年与色彩感性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和新的趋势,从中厘清研究思路,寻求理论突破的灵感和方法上的借鉴。

一 色彩感性因素研究的现状

色彩感性因素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通常杂合了认知心理学、艺术学和光学等领域的概念和方法。色彩感性因素纷繁复杂,内容难以清楚地划分和定义,但就色彩认知的感性因素来说,色彩和谐、色彩偏好与色彩构图这三个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色彩和谐因素方面,歌德以降的色彩学家们就尝试总结色彩和谐的规律,并试图提出色彩和谐度公式。1Goethe, J. W. V. Theory of Colours. Trans.Charles Lock Eastlake, John Murray, 1840.奥斯瓦尔德[Ostwald]2Ostwald, W. Die Harmonie Der Farben.Verlag Unesma, 1923.主张色彩的和谐等同于秩序,以他的色彩立体作参照,即构成色彩和谐的要素是等距间隔的色度值,诸如灰度值、明度值、同调性、同色系等。3Jacobson, E. The Color Harmony Manual and How to Use It. Color Laboratories Division Container Corporation of America, 1942.伊顿[Itten]通过图形实验,提出构成和谐的色彩对应关系,并以音乐和声原理的类比解释色相和谐的原则。4Itten, J. The Elements of Color.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70.穆恩[Moon]将色彩和谐规律按照色相对比跨度分为相似性、模糊性、对比性和大反差性几大类,5Moon, P, and D. E, Spencer. “Geometric Formulation of Classical Color Harmony.”并在伯克霍夫[Birkhoff]的美学公式基础上提出色彩和谐公式:M= O / C(其中,O 代表色彩三要素的一致性、相似性和反差对比,及面积对比的平衡;C 等于颜色套数、不同色相颜色的对数、不同明度颜色的对数及不同色相颜色的对数之和)。6Moon, P, and D. E, Spencer. “Aesthetic Measure Applied to Color Harmony.” pp.234-42.皮特斯[Pieters]7Pieters, J. M. “A Conjoint Measurement Approach to Color Harmony,” Perception &Psychophysics, 1979, vol. 26, no. 4, pp. 281-86.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一个类似的色彩和谐公式:色彩和谐 = 纯度和谐×(色相和谐 + 明度和谐)。霍德[Hård]提出了一个关于色彩和谐因素的理论性模型。8Hård, A, and L, Sivik. “Theory of Colors in Combination: A Descriptive Model Related to the NCS Color-Order System.” Color Res Appl,2001, vol. 26, no. 1, pp. 4-28.该模型将色彩和谐因素分为:间隔度[Color Interval]、和弦[Color Chord]和色调[Color Tuning]三大类。内姆西斯[Nemcsics]的色彩和谐法则系列研究先后考察了各种色度组合的多套色和谐规律,并提出若干影响色彩和谐的模糊性因素。9Nemcsics, A.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Laws of Color Harmony. Part 1: Harmony Content of Different Scales with Similar Hue.” Color Res Appl, 2007, vol. 32, pp. 477-88;Nemcsics, A.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Laws of Color Harmony. Part 3: Harmony Content of Different Hue Pairs.” Color Res Appl, 2009, vol. 34, pp. 33-44; Nemcsics,A.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Laws of Color Harmony. Part 6: Numerical Index System of Color Harmony.” Color Res Appl,2012, vol. 37, no. 5, pp. 343-58.

然而,上述原则和公式都是概念性总结,并非可用于计算的量化公式。现有的色彩理论也往往仅限于几个固定的色相和谐原则,由于只考虑到色彩三要素中的一个维度因素,局限性显而易见,不足以定义完整的色彩和谐原则。为此,奥康那[O’Connor]认为应将色彩和谐这一概念作出调整,以适应当前的理论体系。10O’connor, Z. “Colour Harmony Revisited.” Color Res Appl, 2010, vol. 35, no. 4, pp. 267-73.他以一个基于概率性的模型将色彩和谐定义为对于各种色彩因素的积极的美学反馈,这些因素包括:观者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个性和情感状态等),观者的文化经验,及感知语境和即时因素的影响。另外,布凯特[Burchett]进一步将色彩和谐属性归结纳为八大类:面积、联想、态度、构图、相互影响、秩序、相似性和色调。11Burchett, K. E. “Color Harmony Attributes.” Color Res Appl, 1991, vol. 16, no. 4, pp. 275-78; Burchett, K. E. “Color Harmony.” Color Res Appl, 2002, vol. 27, no. 1, pp. 28-31.奥康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44, vol. 34, no. 1, pp. 46-50.那和布凯特的观点表明了和谐因素的复杂性,但由于涉及因素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色彩和谐的不可知论。色彩和谐的研究成果繁多,但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结论与共识,更没有出现真正可用于计算的量化公式。

色彩偏好理论和色彩和谐理论具有相当的重叠性,很容易造成概念混淆。部分色彩学家认为,色彩偏好、色彩和谐和色彩美的满意度实际上是同一概念,因为只要是人们认为美的或者和谐的色彩,必是被喜爱的色彩组合。这种理解确有其道理,不过色彩的偏好是与一般性色彩满意度不同的个体性喜好倾向,而色彩和谐概念主要指一般性倾向,是可以被多数人认同的色彩满意度规律。另外,色彩的偏好可以是关于单个颜色的,而和谐的概念则必然指向多色组合。因此色彩和谐与色彩偏好两个概念是有本质差异的。

在色彩偏好研究领域,由于色彩组合本身的复杂性结构和多维度因素的障碍,关注度尤其不足。尽管如此,还是有部分研究人员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尝试,其中两套色组合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庄[Chuang]主张构成双色方案各颜色的偏好程度对整个色彩组合方案的偏好有着显著的影响力,人们偏爱用自己偏好的颜色组成的双色组合方案。12Chuang, M-C, and L-C, Ou. “Influence of a Holistic Color Interval on Color Harmony.” 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001, vol.26, no. 1, pp. 29-39.施若瑟[Schloss]调查分析了研究人员在双色搭配的偏好、和谐和相似性等问题上的不同见解。13Schloss, K. B, and S. E, Palmer. “Aesthetic response to color combinations: preference,harmony, and similarity.” Atten Percept Psychophys, 2011, vol. 73, pp. 551-71.其结论是具有相同色相和较大纯度或明度对比的两色组合方案比较容易受到偏爱。多色偏好研究方面,欧[Ou]调查了性别、文化和其他色彩情感因素对多色组合认知的影响。14Ou, L-C, et al. “A Study of Colour Emotion and Colour Preference. Part III: Colour Preference Modeling.” Color Res Appl, 2004,vol. 29, no. 5, pp. 381-89.帕尔默[Palmer]研究了色彩和谐偏好的个人口味因素,发现个人对色彩和谐的偏好同时与颜色、形状、分布位置和音乐性四个主要方面相互关联。15Palmer, S. E, and W. S, Griscom.“Accounting for Tast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 for Harmony.”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13, vol. 20, no. 3, pp.453-61.

色彩偏好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根据特定标准分类的目标群体。通常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色彩偏好特征对比,考查群体性色彩偏好规律,因此目标人群的划分和甄选至关重要。由于色彩认知规律的研究过于偏重群体性偏好规律探索,鲜有对个人色彩偏好的研究,带来的问题是由于色彩研究的对象不够具体,很多研究无法继续深入。这可能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色彩偏好的个体性差异特别大,个人的色彩偏好并不一定与个体其他因素有显著的必然联系,必须通过大量的同类个体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才能相对客观;二是个体色彩偏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显得不够重要,研究人员不愿将大量的精力花在个体研究上。

色彩构图因素研究始于20 世纪初荷兰风格派艺术家的形式探索,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艺术家运用抽象形体和平涂色彩探索造型元素的关系和表现力。16Friedel, H, et al. Mondrian, De Stijl.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und Kunstbau; Hatje Cantz, 2011.在20 世纪20 年代德国包豪斯的基础教学中,色彩构图的分析和实验取得了突破。康定斯基17Kandinsky, W, and H, Rebay.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Dover Publications, 1947.、克利[Klee]18Klee, P, and J. M, Faerna. Klee. Cameo/Abrams, 1996.和伊顿19Itten, J. The Art of Color: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Objective Rationale of Color.Van Nostrand Reinhold, 1961.各自在作品、著作和教学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Whitford, F. The Buhaus: Masters &Students by Themselves. Overlook Press,1993.伊顿21Itten, J. The Elements of Color.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70.指出构成图形的形状、面积和色块大小对色彩的呈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通过图形实验案例证明了这一主张。包豪斯的亚伯斯[Albers]22Albers, J. Interaction of Color.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complete edition, 2009.方法与伊顿相似。他借助绘画手段探索颜色与构图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阐述了构图因素对图形乃至色彩本身的微妙影响。20 世纪早期的色彩构成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渊源,不管是风格派艺术家的探索还是包豪斯的色彩分析课,根源都可以上溯到维特海默的心理学实验和拉宾的图形实验。23Campen, C. V. “Early Abstract Art and Experimental Gestalt Psychology.” Leonardo,1997, vol. 30, no. 2, pp. 133-36.从阿恩海姆24Arnheim, R. “Progress in Color Composition.” Leonardo, 1987, vol. 20, no. 2, pp.165-68.论述色彩构成研究的发展状况中可以看出,直到20世纪80 年代,色彩构图研究都没有超出这一体系。

目前关于色彩构图的研究多以色彩平衡为参照,探索平衡颜色关系的面积比例。蒙塞尔[Munsell]25Munsell, A. H. A Grammar of Color:A Basic Treatise on the Color System of A.H. Munsell. Faber Birren, Ed,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69.主张色彩和谐或色彩美源于互补色和面积比的平衡。莫里斯[Morriss]提出各颜色的明度与所占面积的反比对色彩和谐的促进作用。26Morriss, R. H, et al. “Influence of Chroma on Spatial Balance of Complementary Hu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2, vol.95, no. 2, pp. 323-32; Morriss, R. H, and W. P, Dunlap. “Influence of Value on Spatial Balance of Color Pairs.”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87, vol. 114, no. 4, pp. 353-61.穆恩提出了通过面积平衡不同颜色对比关系的原则和计算方法。27Moon, P, and D. E, Spencer. “Area in Color Harmony.”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44, vol. 34, no. 2, pp.93-103.内姆西斯[Nemcsics]的调查明确了颜色覆盖面积比例与色彩和谐满意度的对应关系。28Nemcsics, A, and J, Takács.“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Laws of Color Harmony. Part 8: Harmony Content Versus Relative Surface Coverage.” Color Res Appl, Early View online,2013.这些将色彩面积平衡作为构图因素的方法与伊顿通过调整面积比例来平衡各颜色的方法一脉相承,即不强调让某个颜色强过其他颜色,而是试图以色彩感性平衡为参照,找出不同颜色对应的面积比例。也有少数研究人员直接研究不同的图形结构对色彩图形特征的影响。蒙德里安的构成系列油画作品运用黑白和三原色抽象地构建了画面的秩序结构,29Mondrian P, and M, James. Natural Reality and Abstract Reality: An Essay in Trialogue Form 1919-1920. George Braziller,Inc, 1995.在这些作品中蒙德里安将实验的重点放在不同面积比例和结构条件下的颜色并置形式和效果上。亚伯斯也借助实验性绘画探索不同颜色的面积比例对画面色彩效果的影响规律。30Albers, J. Interaction of Color.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complete edition, 2009.高淑玲调查了在相同配色方案条件下,不同的图形形状和面积比与色彩印象的对应关系。31高淑玲,“色彩认知和色彩感觉之研究——以改变配色形状和面积比对色彩意象影响为例”,台湾云林科技大学,2004年。

然而,大多数研究人员在论及色彩构图因素时都采用描述性方法,很少能给出具体的量化数据和计算方法。即使给出了比较确切的面积比例数据,其颜色的选择和图案的形状也是被严格限制在特定的情况下。这样的实验仅仅揭露了规律的客观存在性,假设前提并不涵盖大多数条件,结论自然也无法适用于一般性条件。更多的研究则绕开构成因素,直接研究颜色本身,采用的图案实例往往是均匀对称的图形以尽量避免构图因素的影响。另一个情况是面积比例并不是构图的唯一因素,色彩图形的构图还同样受到颜色在图形中的位置和形状等因素的影响,及由这些不同的因素互相叠加交错共同作用。然而涉及颜色在图形中的位置和形状等因素的研究成果极其匮乏。

二 色彩感性因素研究的局限与问题

已有与色彩感性因素相关的研究主要基于传统色彩学理论。当色彩学脱离物理介质进入计算机领域,原有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便面临许多新的局限与问题。总体上看,既有的色彩研究面临三大问题:颜色系统与色彩标准化的局限、重单色而轻多色组合研究的局限、艺术与计算机之间的跨学科障碍。

颜色标准化方面,自19 世纪起,从事化学颜料研究的色彩学家就提出了颜色系统和标准化方案。从孟塞尔基于颜料色建立色立体系统,到基于CIE 光学色彩曲线的RGB 色彩系统理论成熟和普遍应用,已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颜色标准化理论体系。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中已经实现了对光学加色体系和固有色减色体系的模拟和转换。然而,这种转换只是一种介于两个体系之间的近似匹配,而非绝对的对应。同时,这还导致了在色彩研究中,人们会无意识地模糊了加色与减色两种概念之间的差异,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是因为计算机模拟颜色之后,色彩设计师和研究人员在工作中脱离了颜料和灯光两种具体介质,只会运用计算机模拟的颜色体系工作。所以颜色系统的标准化依然没有突破认知上的跨介质局限。另外,颜色系统理论和交换技术虽然都已比较成熟,但对色彩研究与应用来说还仅仅解决了颜色标准化定义和转换的问题,即在这些颜色系统中,颜色被描述为具体的要素数值和跨系统对应关系。颜色系统和颜色标准化技术并不能解决色彩感性因素及艺术表现力的量化对应问题,而色彩感性因素及其表现力却是色彩应用中更为重要的因素。

传统的色彩研究大多针对单个颜色,或者不同的颜色之间的比较,很少提及将多色组合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往往先入为主地将各颜色相互孤立,而非视作整体的色彩组合关系。但在艺术与设计应用领域,色彩这一概念不仅指单个颜色,更多情况下指的是多个颜色的有机组合,而色彩组合一般至少包括多颜色因素和构图因素,同时观者对色彩的认知也靠整体性把握。这在格式塔认知心理学理论中,有着大量的例证和定义。32Campen, C. V. “Early Abstract Art and Experimental Gestalt Psychology.” Leonardo,1997, vol. 30, no. 2, pp. 133-36; Arnheim, R.“Progress in Color Composition.” Leonardo,1987, vol. 20, no. 2, pp. 165-68; Doesburg,T. V. “Review of Hammer and Saw.” De Stijl,1917, vol. 1, no. 3.正如格式塔心理学家主张的那样,单个颜色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有将诸多颜色组成一定对比关系的色彩群时,才具有真正的色彩学意义。然而既有的研究中,对多色组合规律的探索却大多止步于仅仅提到或举例说明的程度,很少有具体的研究成果或量化数据。在为数不多的色彩组合分析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定斯基、伊顿和亚伯斯等的色彩分析工作。他们开启了审视色彩组合与构成的规律,并做出了具体的研究和总结。尽管如此,将色彩组合关系作为对象的研究基本停留在个人感性判断和经验运用水平上,对色彩组合和色彩关系的量化描述和运算没能展开。

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对色彩规律的定义和分析方式差别巨大,并因此形成了色彩学跨学科障碍。一般地说,艺术家习惯于感性判断和整体把握色彩的特征,而计算机科学家则习惯于以具体要素的数理关系表示色彩特征,这是因为艺术家的描述来自直观的感受,而计算机必须基于明确的量化数据才能进行处理计算。如果让艺术家对所看到的色彩进行描述,他(她)们更倾向于用感性的词汇来表达,比如:跳跃、明快、忧郁、优雅等等。对于有些超出自然语言所能描述的感受,还常用隐喻手法来描述。而计算机科学家在面对色彩时,通常会直觉地寻找构成色彩特征的诸项要素,并以要素的量化关系来确定构成色彩特征的模型。因此,当艺术家用一堆形容词来描述一幅色彩图形特征的时候,计算机科学家则习惯于将构成这一特征的诸项色彩关系因素以具体的数值表示出来。这一学科上的差异导致了对色彩的感性认知描述与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如何沟通隐喻描述语言和数理逻辑语言,从而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是色彩学和计算机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至少,在色彩特征的感性描述语言和色彩计算的数理语言之间建立起系统的映射关系,才能解决这一跨领域交换问题。

三 色彩感性因素研究的新方法

由于计算机技术不断深入色彩研究和应用,将感性因素量化为可计算的数据或模型自然迫在眉睫。许多新的研究方法顺应不同研究对象和目的涌现出来,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感性工学和情感计算是比较系统成熟的三个方法体系。

计算机色彩辅助设计研究通常和设计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研究成果本身就是具体的应用工具。凯莉[Kelly]提出了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配色方案优化方法,33Kelly, I. “A Two Stage Evolutionary Colour Model for the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Colour Combinations.” Digital Creativity,1997, vol. 8, no. 3-4, pp. 106-12.该方法根据用户挑选的偏好方案特性提供更多的相似选择项,系统通过反复提供、筛选和改进,逐次优化计算色彩组合方案直至用户满意。莫雷蒂[Moretti]的配色方案生成方法运用和谐的色彩关系原则修正用户的色彩选择方案,辅助生成符合个人喜好、应用情境、文化背景等条件的图形用户界面色彩设计方案。34Moretti, G, et al. “Computational Production of Colour Harmony. Part 1: A Prototype Colour Harmonization Tool.” Color Res Appl, 2013, vol. 38, no. 3, pp. 203-17;Moretti, G, et al. “Computational Production of Colour Harmony. Part 2: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 Tool for GUI Colour Scheme Creation.” Color Res Appl, 2013, vol. 38, no.3, pp. 218-28.该方法包含三大步骤:指定色彩约束参数;为构成一个抽象的色彩方案定义对应的色彩关系;将抽象的色彩方案具体化成最终的色彩方案。而有些具有特别针对性的色彩设计解决方法,往往是出于某些特殊的目的和具体的用途。曼尼希[Manniesing]结合了伊顿的色彩理论和土夫特[Tufte]35Tufte, E. R. Envisioning Information,Cheshire. Graphics Press, 1990; Tufte, E. R,Visual explanations: images and quantities,evidence and narrative, Cheshire. Graphics Press, 1997.的信息设计理论,在网页多媒体呈现的色彩方案自动生成应用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尝试。36Manniesing, A. S. K. Creating harmonious and legible colour schemes in the automated generation of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The Netherland, 2003.萧[Hsiao]等为两套色的服装搭配应用设计了一个兼顾和谐和个性化的色彩设计系统。37Hsiao, S-W, et al. “A Computer-Assisted Colour Selection System Based on Aesthetic Measure for Colour Harmony and Fuzzy Logic Theory.” Color Res Appl, 2008, vol. 33, no. 5,pp. 411-23.现有的计算机色彩辅助设计研究大体上是基于传统色彩理论和设计方式的数字化应用探索,并未触及色彩理论与设计方式的转变。不过,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色彩设计发展动机不可忽视,之所以没有出现设计方式上的突破,是因为传统色彩理论构架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研究20 世纪70 年代兴起于日本,是一种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工程学和设计程序中。感性工学研究聚焦于产品的物理特征及其对用户产生的情感影响的相互关系,将用户的情感反馈(生理性的和心理性的)和产品或服务的属性特征参数化地联系在一起,以利于产品设计依据用户的感受和需求进行。38Nagamachi, M. “Kansei Engineering:A New ergonomic consumer 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1995, vol. 15, pp. 3-11.在色彩研究领域,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NCD)的同仁运用感性工学方法,建立起感性色彩形象坐标,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应用尝试。其中有小林[Kobayashi]的色彩形象坐标理论39Kobayashi, S. “The aim and method of the color image scale.” Color Res Appl,1981,vol. 6, no. 2, pp. 93-107; Kobayashi, S.Color Image Scale. Kodansha International Ltd, 1991.和应用方法,该坐标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素分析和语义区分的方法建立起色彩映射关系。在这个坐标空间中,每个颜色都有与色相、明度和纯度三要素相关的暖-冷、软-硬和爽朗-灰暗三个属性。该色彩形象坐标被用于表示色彩的近似和对比效果,及对色彩方案的感性特征评价。山崎[Yamazaki]在小林的方法基础上设计了五个感性维度的色彩标尺(暖-冷、软-硬、自然-人工、明-暗、明快-安静),并运用该标尺系统对色彩方案进行感性定位和编辑修改尝试。40Yamazaki, H. and Kondo, K. “A Method of Changing a Color Scheme with Kansei Scales.” J Geometry Graph, 1999, vol. 3, pp.77-84.德丸[Tokumaru]也提出了根据用户选择的色彩和设定的关键词生成色彩方案的方法,该方法运用了语义描述和感性标定映射关系,建立起感性评价模型。41Tokumaru, M, et al. “Color Design Support System Considering Color Harmony.” IEEE Int Conf Fuzzy Syst, 2002, vol. 1, pp. 378-83.将感性工学研究方法引入色彩研究将为色彩感性因素研究和应用带来深刻的影响。与传统的色彩学研究方法相比,感性工学研究方法采用大量的模型和数据,这种方式更适合计算机识别与计算,因此有利于色彩感性因素量化和色彩设计数字化。

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42Picard, R. W. “Affective Computing.” M.I.T Media Laboratory Perceptual Computing Section Technical Report No.321, 1995.是跨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领域,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分支。运用情感计算技术能使计算机模拟、转译人类情感状态并根据人的情感状态调整合适的应对程序。情感计算包含两个主要任务:探测和识别情感信息;展现和模拟人类情感状态,或根据用户的情感状态调整系统的运行状态。情感计算方法适合对感性因素较多的复杂对象进行评价与重构,已应用于诸如语言情感识别、表情识别、体感识别和视觉美感识别等研究与应用中。其中,对视觉美感作出判断涉及许多微妙复杂的感性因素,如达塔[Datta]通过在线机器学习对图片做了美学评价实验。43Datta, R, et al. “Studying Aesthetics in Photographic Images Using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Part III,2006, no. 3953, pp. 288-301.该实验通过区分图片受直觉欢迎程度,抽离出特定的视觉特征,这些视觉特征就被认为是影响美学程度的关键因素。不过,该项目并没有将色彩因素抽离出来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但色彩因素在其中必然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研究方法可为色彩的感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在具体的色彩应用研究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蔡[Tsai]运用情感计算方法设计的配色系统。44Tsai, HC, et al. “Computer Aided Product Color Desig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uter-Aided Design & Applications,2007, vol. 4, pp. 557-64.该系统面向用户的情感与美学需要通过计算得出优化的配色方案,并用于婴儿学步车的自动配色设计。该系统虽然仅限于具体的应用,但其采用的方法融入了情感计算技术的理念,对色彩研究方法的拓展有着重要意义。对色彩感性因素研究这个极度依赖认知科学的领域,情感计算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难以定义的模糊性感性因素的量化问题。情感计算研究方法将在色彩感性因素研究和智能化色彩计算应用领域被普遍采用。

四 结论

尽管与色彩感性因素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色彩学理论与应用方式并没有突破传统色彩学框架获得实质性发展。特别是在当前色彩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色彩理论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矛盾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以致色彩的感性因素研究与应用遭遇瓶颈。要突破现有色彩研究困局,应展开体系化的色彩感性因素研究与量化工作,并在新的研究方法和语境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随着新研究方法的出现,色彩研究和应用必将解决色彩学最为基础的问题,即色彩感性因素的量化。色彩感性因素的量化也将促使色彩研究和应用融入计算机技术,实现在计算机平台上色彩理论的建立和应用。

猜你喜欢

感性颜色色彩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神奇的色彩(上)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特殊颜色的水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