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重回快速发展轨道

2023-09-27沈建光朱太辉姜传钺编辑孙艳芳

中国外汇 2023年1期
关键词:消费政策疫情

文/沈建光 朱太辉 姜传钺 编辑/孙艳芳

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疫情反复不断等影响,2022年四季度我国经济内生动力趋弱,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预计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左右。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接指出了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并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做出针对性部署,要求2023年“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政策聚力“稳增长”的态势更加清晰。

展望2023年,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出口回落、消费乏力、房地产下行、中小企业承压四大挑战,为推动经济快速回稳,在政策转向稳增长的大基调下,还需要通过务实举措释放内需动力,重点通过发放消费券恢复消费的增长主动力、供需两端发力缓解房地产的增长拖累、通过典型案例恢复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全面释放平台企业和数字经济“加速器”效应。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态势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但伴随海外需求走弱和三年疫情冲击,经济运行也面临挑战——出口快速回落、消费复苏乏力、房地产持续下行、中小企业经营承压,需要及时应对和化解。

挑战一:欧美经济从滞胀滑向衰退,带动出口落入负增长。疫情后中国“保市场主体”优先的政策取向和美欧实施现代货币理论(MMT)刺激需求的政策取向形成互补,加上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带动中国出口持续高增,成为疫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22年前三季度,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累计同比高达12.5%,对GDP增速的贡献率达到32%。但持续高通胀逼迫美欧激进加息,经济发展正从滞胀滑向衰退。受此影响,我国出口增速快速下滑。2022年10月出口降至-0.2%、为年内首次转负,11月进一步降至-8.9%,创2020年2月疫情暴发以来新低。伴随欧美经济下行和需求走弱,2023年中国出口大概率负增长。

挑战二:疫情、失业和信心三重冲击下,居民消费复苏乏力。疫情从持续多点散发转向大规模扩散,极大限制了消费场景与渠道。2022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0.1%,消费恢复动力明显不足;11月社会零售总额当月同比下滑5.9%,创下近6个月新低。同时,持续三年的抗疫,还给消费带来就业收入承压、消费信心不足另外两大制约。2022年11月31个大城市失业率大幅抬升至6.7%,为年内次高水平。与此同时,央行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消费意愿比例从2019年四季度的28.0%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22.8%,而储蓄意愿大幅抬升至58.1%。这些变化表明,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可以直接带动一部分消费“自然”恢复,但要让消费恢复到疫情前的发展态势,还需要修复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解决居民“能不能消费”和“愿不愿消费”的问题。

挑战三:房地产市场修复结构式失衡仍需时日。受结构性失衡影响,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持续快速下行。而房地产对于经济、金融、财政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房地产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5%、房地产贷款约占银行业贷款的25%、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产值约占GDP的25%,房地产相关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50%,房地产行业发展与家电、家具、装修等消费强相关,在经济发展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近期,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三箭齐发”(信贷支持、债券发展、股权融资恢复),各大银行也陆续跟房地产企业签订授信协议,大大缓解了当前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危机,有助于避免大规模倒闭。但本轮房地产调整出现三大结构性变化:“实物量”跌幅超过“价值量”、开发端跌幅超过销售端、拿地开工跌幅超过资金端;与此同时,需求端居民在失业率高企和收入下滑下“不愿买”、房地产企业持续暴雷和违约下“不敢买”,供给端房地产企业从缓解流动性危机到修复资产负债表、再到加大投资也需要较长时间。这些结构性问题表明,2023年房地产行业的恢复进程不会太快。

挑战四:需求不足叠加预期不稳,民营和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居高不下。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利润持续负增长。2022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降至-3.0%,其中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已降至-8.1%。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景气度明显降温。2022年11月小型企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进一步降至45.6%,已连续19个月低于荣枯线。另一方面,企业预期不稳,民间投资持续走弱。民间投资增速自2022年4月份以来持续在0附近徘徊,11月同比更是下降到了3.4%,创下2020年4月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2022年前11个月民间投资累计同比仅为1.1%,与国有投资(10.2%)显著分化,凸显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低迷。

政策重心积极转向“稳增长促发展”

面对上述挑战,近期政策层不断释放积极信号。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明显放松;另一方面,政策重心聚焦稳增长,并将重点放在了扩大内需上。

防疫政策放松步伐明显加快。尽管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提“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最后落脚在了“突出做好稳增长”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强调“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工作重心从“疫情防控”向“经济发展”加快转变的趋势更加清晰。

从最新政策调整和各地落实情况来看,疫情防控政策放松正在从五个方面加快推进:注重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转、进一步降低封控隔离要求、进一步降低核酸检测要求、加快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舆论宣传向加快放开转变。在此背景下,预计疫情防控政策放松的节奏会加快,最快有可能在2023年一季度全面放开。

经济政策聚焦稳增长和促发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上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发展是第一要务”还是在2015年,当时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次此次会议再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则是为了缓解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

同时,此次会议直面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进而要求2023年“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为实现稳增长目标,一方面,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另一方面,会议要求“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将扩大内需作为稳增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外需的下行趋势,扩大内需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和长远发展的新战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增长的重点放在了扩大内需上,要求“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22年12月15日,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扩大内需也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2023年经济恢复重在释放内需动力

展望2023年,为尽快推动中国经济回归持续较快的增长轨道,还需要尽快将上述政策方向调整转化为具体政策实施,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重点释放内需动力。

利用中央财政发放消费券,让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基建投资乘数效应减弱,提振消费的作用更加突显。2022年以来,在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支持下,基建投资保持持续高增长,但乘数效应较小,并未扭转内需走弱的趋势。近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50%以上,2021年更是高达65%左右,提振消费对于稳增长至关重要。

财政政策加大消费支持力度的导向更加清晰。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扩大内需上要求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双轮驱动,但重点是支持消费,提出“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再提通过减税退税降费为企业纾困,表明提振消费的支出政策会优先于为企业纾困的收入政策。

2023年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针对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高企(2022年前三季度31个地方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均为负),建议2023年将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甚至3.5%左右。同时,从疫情三年来出台的各类促消费政策来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发放消费券。建议加大中央财政促消费支出力度,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费券的发放,着力缓解居民收入下降、信心不足对消费恢复的制约。

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尽快缓解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拖累

针对当前房地产发展困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要求从供给、需求、转型三方面着力扭转房地产市场形势。在供给侧,要求“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在需求侧,要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此外,会议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转变当前房地产行业“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房地产业重回“支柱产业”发展定位。二十大后,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三箭齐发”,对房地产行业的定位也出现积极变化。2022年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书面致辞中强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政策层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正在考虑新的举措。12月17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再次强调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并提出“前期的宏观调控已经化解了大涨的风险,现在大跌已成为主要矛盾,亟需止跌”。

2023年还需在“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政策指引下,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恢复面临的三大结构性问题,从供需两端进一步出台释放需求、加大供给的具体政策,重点关注城市圈建设和新市民进城释放的结构性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尽快企稳回升。伴随相关政策落地生效,预计房地产市场将在2023年下半年企稳反弹,对2023年经济增长的拖累或将减弱。

将保护政策落到实处,让民间投资回暖带动投资均衡发展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面民营企业困境,明确提出了保护民营企业发展的五方面要求。政策方向上,要求对不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制度和法律上,要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切实落地;政策和舆论上,要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权益保护上,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行政管理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支持政策加典型案例,彻底消除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顾虑。2022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从政策支持方向、存量资产盘活、金融服务支持、改善制度环境等方面,明确了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具体举措。这些要求和措施是必要的,也是对前期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的延续。面对当前民营企业不敢投不愿投的突出问题,还应通过一些保护民营企业家产权权益、平反一些历史冤假错案等典型案例,彻底打消民营企业的顾虑。随着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以及宏观经济企稳回升,预计2023年民间投资将逐步回暖,带动整体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均衡发展。

让平台企业大显身手,释放数字经济“加速器”效应

数字经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升至40%左右,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双轮驱动”的态势。二十大报告顺应这一趋势,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做出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部署。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度,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对平台企业和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赋予了更大的期望。

平台企业发展政策大幅调整。在政策基调上,相较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这次会议做了大转向,从反垄断、反无序扩张转为了全面积极支持发展;在发展定位上,此次会议“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的定位更大、更广、更高,为平台企业未来释放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监管要求上,会议不再提完成平台专项整改、设置“红绿灯”,改为“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这表明平台经济的专项整改基本结束,平台企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全面释放平台企业和数字经济“加速器”效应。当前很多平台企业特别是兼具实体性、科技性、产业生态性的新型实体企业,已通过产业链、创新链、技术链、融资链等,成为了很多产业链供应链的“链长”,与广大中小企业形成了融合发展的生态,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023年在上述政策部署的指引下,如能尽快出台一批平台企业投资“绿灯”案例、恢复平台企业境外上市、加快平台企业投资和牌照审批,则平台企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将会为2023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增添新的强大动力。

展望2023年,尽管外部形势依然严峻,经济运行面临不少挑战,但随着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都聚焦稳增长促发展,中国经济有望在内需战略、数字经济带动下出现反弹、重回快速发展的轨道。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回到5%—6%的水平,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逆流而上,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亮点。

猜你喜欢

消费政策疫情
政策
政策
战疫情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助企政策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