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城乡差异特点及经济发展战略综述研究

2023-09-27李佳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11期
关键词: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李佳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变化。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的划分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这个国家或地区意味着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就意味着进入了严重老龄化时期。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所占比例中不断上升;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1]。

二、国内外老龄化发展现状

从张桂莲和王永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73年间,我国的人口发展情况。我国人口的自然变动经历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再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转变。

我国人口发展的阶段有:

第一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到实行计划生育之前的年轻型人口。第二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开始迈向年老型。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年老型过渡。第四阶段,21世纪初以后,人口年龄结构是年老型的调整与回归。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独有特征有:第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发展迅猛之势,老年人口的规模大,老年抚养比快速增长,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第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地区的不平衡,而且还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第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未富先老的现象[2]。

了解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我们还知道人口老龄化具有区域性特点,在不同区域老龄化程度不同,具体特点也不同。根据王志宝、孙铁山等的论文研究,将中美日韩四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空间格局的地域集聚与推移进行了总结分析。

具体表现如下:中国人口老龄化在三大地带具有明显的梯度差异,表现为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推移,差距不断缩小。沿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规模大、增速快,比中西部地区早1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美国人口老龄化集中于中部地区,西海岸地区和北方地区。日本人口老龄化主要集中于四国、本州和九州三大岛,并向外围推移,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包括关东、近畿以及北海道新干线附近地区。韩国人口老龄化由西南向东北推移,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空间格局[3]。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演变过程

我们从论文中将中美日韩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了解了并作了比较。下面我们从刘华军、何礼伟等人的论文研究中了解一下我国具体的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非均衡发展态势及演变过程。

我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中部地区老龄化程度强,由东向西扩散,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老龄化程度差距悬殊。东部地区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他地区则跟进发展。老龄化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强,形成空间非均衡趋势。我国已经处于较高的老龄化水平,我国老少比的地区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格局[4]。

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不仅仅存在地区间的差异,还存在城乡间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会不断变化,存在一种S型曲线的变化趋势。下面我们从杜鹏、王武林的论文中了解一下人口老龄化的城乡间差异特点及城乡差异的转变趋势。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各国均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城乡倒置明显。但城乡倒置只是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会长期持续。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大规模人口迁移基本完成,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状况将发生转变,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农村。当经济、人口、制度等环境具备后,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拐点将会出现,人口老龄化程度农村高于城市的状况将转变为城市高于农村。我们将这一转变过程归纳为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模型,类似一个“S”形。

具体根据城市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的不同,将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模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城乡倒置差距逐步扩大;第二阶段,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速发展,城乡倒置差距逐步缩小;这两阶段是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阶段。经过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的拐点时,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和城市相等。第三阶段,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农村;第四阶段,城乡老龄化差异将趋于减少直至最终消失[5]。

四、人口流动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

初步了解了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演变过程,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并关注一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情况。

根据邹湘江和吴丹的论文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人口老龄化是农村与城市间的人口流动造成的。不同地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并不一致。十年中,中西部省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相对较快,天津、北京等东部省份和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人口,人口流动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关键,推动了年轻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年轻结构”的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老龄化延缓,反之则使农村人口老化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流动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力,而随着农村人口流动量的增加,年轻人口流动量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影响也在增大。

在农村人口不断老化的情况下,农村不断流出年轻人口,流出人口与农村现有人口的年龄差距变大。人口流出的规模不断增加,进一步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6]。

五、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对人口老龄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德文等人的研究认为人口转变导致人口结构变化,通过劳动力供给、储蓄和技术进步三条渠道对经济增长施加影响。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医疗成本以惊人速度上升;养老支出产生高额的保险费用和财政赤字;老年抚养比上升导致经济持续恶化;劳动力短缺导致经济总产出下降;储蓄率下降导致有效投资减少;工作热情降低,改革阻力增大,经济活力下降。随着人口老年化持续发展,人口转变对经济的影响将由人口红利阶段变为人口负债阶段,给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带来负面影响[7]。

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增长提出了很多挑战,我们知道经济的增长依赖资金的支持,储蓄情况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高储蓄现象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人口红利作用。这种作用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下会不会有所改变。我们再具体研究一下人口老龄化对我国高储蓄的影响。

陈彦斌、郭豫媚等研究并预测了我国高储蓄的变化趋势:中国的平均国民储蓄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高水平,高储蓄为高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将会影响中国储蓄特征,进而对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将出现明显下滑,但在2035年仍然高于全世界整体、OECD国家和美国的长期历史平均水平分别4.7、5.7和10.4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国民储蓄率,在2025年之前变化不明显,2025年之后国民储蓄率会出现显著降低,但不会改变中国的高储蓄特征,中国将还是高储蓄国家[8]。

人口老龄化确实对我国的经济会造成冲击,我们再从刘国斌和杜云昊的研究中了解一下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县域的经济的影响。

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县域的有效劳动供给,减少了资本的供给,引起储蓄率的下降,最终导致实际投资总额和增长率下降。而社会养老支出比例的提高、外出从业人口和老龄人口的增长也会对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9]。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宏观和微观都有重要影响,从杨雪、侯力的研究中我们知道,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发展速度快且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人口老龄化地区和城乡差异较大,老龄人口中高龄化趋势明显。

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影响有:将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减缓劳动生产率速度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双重影响,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加重养老保障的负担。对企业微观影响主要集中在劳动力供给与成本、缴纳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负担等方面[10]。

六、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研究

我们目前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了我国建国以来人口年龄的变化,对比了各国的老龄化特点,了解了老龄化的城乡差异转化特点及发展的趋势,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对此我国需要研究新的发展战略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我们从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中做深入了解。

目前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挑战。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发展迅速、未富先老特征明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人口老龄化推力将由底部老化转变为顶部老化,人口老龄化速度将由快速老化转变为加速老化,人口老龄结构将由低龄老龄化转变为高龄老龄化,养老保障主体将由城市居民为主转变为全民覆盖,保障方式将由家庭养老转变为社会养老。人口负担压力逐步由“高少儿负担”向“高老年负担”转变;经济影响方面“人口红利”持续;社会影响方面“代际传递”转变;文化影响方面“家庭价值”重构。

人口老龄化对发展的影响使得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养老资源积累转移,促进养老保障安全网建立。但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还有许多问题。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混账管理,行政管理与投资运营职能不分,转轨成本和支付压力日益增大,制度碎片化与统筹水平低相互交织,医疗保障制度亟待提高对重点人群的覆盖,老年人群保障不到位,医疗保险共济能力不强,养老服务亟待完善体系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缺失,养老设施供需矛盾突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滞后。老龄产业需要建立有利发展的制度及环境。产业发展滞后,缺乏相应政策支撑,投资动力不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亟待理顺管理体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缺乏顶层设计,老龄事业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对此我国的老龄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是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保障老龄化、和谐老龄化。基本原则是:坚持兼顾发展与保障、坚持统筹整体和局部、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保基础、广覆盖。

人力资本综合开发战略是:实现人口红利,延长人口红利,挖掘人口红利。

养老保障制度提升战略有:加快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构建养老保障战略,实现三支柱互补,明确主体责任,升级制度结构,加快省级统筹,努力实现全国统筹,改变统账运行模式,改革个人账户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确保资金积累,多渠道筹资,促进养老金保值增值,健全企业、职业年金制度,降低运营风险。

养老健康保障促进战略有: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可及性,养老服务社会化战略,将强化“家庭”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将家庭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将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作为首要任务。将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特色。将养老服务规范化作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关键。根据产业发展振兴战略,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完善老龄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加大老龄产品研发力度,实施无障碍化改造工程,规范老龄市场秩序,老龄事业发展保障。制定积极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创新老龄事业行政管理体制,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提升为基本国策。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老龄事业资金投入[11]。

本篇论文研究的战略因为有图表的原因未能全面地展示,笔者将2011至2050年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指标体系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11—2015、2016—2020、2021—2050年,将战略指标分成6个项目:人口发展、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项目进行了对比展示,将今后我国的战略目标作出了披露。展示得较全面,可供大家阅读学习。

本文总结了各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希望对大家的研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