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中低温着火特性
2023-09-26吕兴才
周 伟,于 亮,吕兴才
(上海交通大学 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激发了人们对替代能源的研究兴趣.含氧碳氢化合物生物燃料由于其可再生、无毒和环保的特点,为可持续能源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1].此外,生物燃料除了是一种碳中性的能源外[2],还具有减缓不利气候影响的潜力[3].在各种常见的生物燃料中,生物柴油和正丁醇尤其具有吸引力.生物柴油有各种各样的原料,可从植物油、藻类油、动物脂肪、微生物油和废油中提取[4].此外,生物柴油具有与传统柴油相似的物理性能以及可生物降解等特点[5];同时生物柴油与柴油具有互溶性,这意味着无需对发动机结构进行改动,生物柴油就可以与现代发动机兼容[6-8].作为下一代生物燃料之一,正丁醇(n-C4H9OH)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能量密度和闪点以及较低的汽化潜热[9]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与传统柴油和生物柴油的相容性很好,被认为是非常可靠的柴油发动机替代燃料.另外,正丁醇可以作为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发酵的产物自然生产,从而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10].
相关研究表明,与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碳氢化合物(HC)、颗粒物(PM)、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排放均降低[11-13],但氮氧化物(NOx)的排放轻微增加[14].目前,正丁醇在实际发动机中与生物柴油混合使用发现,二元混合物不需要增溶剂且具有更好的燃烧和排放性能.Rakopoulos[15]研究发现,与纯生物柴油相比,使用混合燃料可以减少碳烟、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同时降低燃油消耗率并提高热效率,但未燃烧的HC排放会增加.Yilmaz等[16]试验表明,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降低了废气温度和NOx排放,同时提高了CO和未燃烧的HC排放.而Jeevahan等[17]研究发现,地沟油(WCO)生物柴油中正丁醇的掺混略微降低了热效率,但没有明显效果,同时降低了燃油消耗率、废气温度和所有测试气体(NOx、CO和HC)的排放.Zhao等[18-20]在两种低温燃烧模式下研究了正丁醇/生物柴油燃烧及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在相对较高的进气温度和较低的进气压力条件下,可以得到较高的效率以及较低的HC、CO和PM的排放.另外,提高正丁醇比例可以提高不同燃烧模式的燃烧效率,但较高的正丁醇比例会降低热效率、增加污染物排放.
从发动机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生物柴油中掺入正丁醇可以在发动机排放和性能方面取代传统的柴油,但发动机性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表征,不同的发动机规格以及运行条件使得正丁醇对生物柴油掺混的影响也会产生差异.因此,为了对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有一个全面认识,除了发动机水平,微观上对燃料燃烧化学的深入认识也至关重要.另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提出并应用了多种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发动机燃烧模式,如低温燃烧策略(LTC)用来克服汽车工业领域的普遍挑战[21].LTC模式依赖于气道口喷射或缸内直喷,在自着火前形成所需的均匀或分层的燃料/空气混合物.因此,燃料气相自燃特性的基础研究对于开发和改进内燃机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纯正丁醇、纯生物柴油或者其模型燃料的自着火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生物柴油以及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在LTC模式下的自着火研究还很稀缺.对于纯正丁醇的自着火研究,大多数是基于激波管(ST)[22-24],快速压缩机(RCM)[25]或射流搅拌反应器(JSR)[26].对于生物柴油,由于其成分主要含有5种脂肪酸甲酯(FAME),分别是棕榈酸甲酯(C17H34O2)、硬脂酸甲酯(C19H38O2)、油酸甲酯(C19H36O2)、亚油酸甲酯(C19H34O2)和亚麻酸甲酯(C19H32O2),较大的分子组成对生物柴油的燃烧化学动力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短烷基链的酯类替代燃料如丁酸甲酯[27-29]、己酸甲酯[30-31]和癸酸甲酯[32-34],被广泛用于研究生物柴油的燃烧化学动力学;但由于碳链长度和C=C双键的显著差异,实际生物柴油的自着火特性不能很好地再现.因而对C10以上大分子甲酯的研究成为生物柴油动力学研究的热点.
试验和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在JSR中研究氧化特性[35-39]和在激波管装置中测量点火延迟[40-42].Bax等[35]研究了宽温度范围内(550~1100K)正癸烷和油酸甲酯混合物在JSR中的氧化特性,揭示了饱和与不饱和酯的氧化反应产物分布的区别.Rodriguez等[36]采用JSR对生物柴油中常见的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的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中对大量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验证了不饱和物质相关的沃丁顿(Waddington)反应.Dagaut等[37]首次在JSR中研究了稀释条件下菜籽油甲酯(RME)的氧化动力学,发现正十六烷和RME的氧化特性有很强的相似性.Herbinet等[38]利用EXGAS软件开发了大分子甲酯的详细动力学机理,比较了C11~C19甲酯与正十六烷在JSR中的氧化特性;同时还将模拟结果与Hakka等[39]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到了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基于一个气溶胶激波管,Campbell等[40]测量了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在0.35MPa和0.70MPa条件下的着火延迟时间(IDT),发现这两种甲酯在高温下的反应活性大致相同,此后又测量了其他生物柴油中常见的大分子替代燃料(C10~C18)的着火延迟时间[41],并对5种甲酯的反应性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此外,Wang等[42]测定了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在1MPa和2MPa下的高温着火延迟时间表明,所有甲酯燃料在高温条件下的IDT都是相似的,而且甲酯燃料和正构烷烃的高温IDT也是相似的.
而对于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研究,仅有Wang等[2]在已有的正丁醇[43]和生物柴油[44]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正丁醇/生物柴油的复合机理,该机理包含了171种物种和765种反应,并且结合正丁醇的激波管[23]和射流搅拌反应器[26]的试验数据以及采用正丁醇/生物柴油双燃料在多种工况下的发动机试验结果对该机理进行了验证.总之,目前文献仅局限于正丁醇或生物柴油模型燃料的自燃研究,并且针对实际生物柴油及其与正丁醇的混合燃料在低温、宽压力范围内的研究较少.
基于此,笔者以不同含量的正丁醇/WCO生物柴油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在一台超高压RCM中对混合燃料在不同压力、温度和当量比条件下的着火延迟时间进行测量.详细地解释了IDT与压缩压力、温度、当量比和掺混比的关系,重点研究了正丁醇的掺混对生物柴油的低温反应性和负温度系数(NTC)现象的影响.此外,采用Rodriguez等[36]提出的生物柴油详细机理来预测着火延迟,并且通过化学动力学分析对正丁醇与生物柴油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的试验数据和模拟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正丁醇/生物柴油的反应机理提供了依据.
1 试验方法
1.1 超高压快速压缩机
众所周知,压燃发动机的压缩上止点压力在高负荷或者满载时会超过10MPa.为了研究燃料在该压力下的自着火特性,开发了一套加热型超高压快速压缩机.图1为试验采用的快速压缩机,主要由气动驱动系统、液压制动系统和燃烧反应室组成.相比于研究团队上一代的快速压缩机[45],这台新型的快速压缩机有更大的燃烧室直径和压缩行程,且能够实现更快的压缩速度和超高的压缩压力(超过14MPa).所用的快速压缩机采用了直径为60mm的余隙活塞,通过精心设计的压缩比调节机构与直径为240mm的驱动活塞、制动活塞相连接,并由压缩空气驱动以及液压制动.驱动压力可根据压缩压力的需求进行调整.利用制动活塞油腔内的液压力以及泄油孔能够使运动部件显著减速,并静止在压缩终点,制动效果如图2所示.压缩行程固定为320mm,通过调节压缩比调节机构的长度,可在4~22之间连续精确可调压缩比.整个压缩过程最快只需耗时20ms.
图1 快速压缩机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rapid compression machine
图2 着火延迟时间定义Fig.2 Definition of ignition delay time
燃烧室内的动态压力是通过一个压电式压力传感器(Kistler 6045B)测得,并经由电荷放大器(Kistler 5015B)处理,最后由数据采集卡储存在计算机中.因而压缩压力pC可以由测得的压力曲线直接获得.为了实现大分子量燃料以及实际燃料的着火延迟时间的测量,RCM配备了外部电加热系统,其温度可以精确控制,最高加热温度为523K,最小温控步长为0.1K,确保了均匀、准确的初始温度.通过改变压缩比、初始压力和初始温度,可以得到压缩结束时的压力和温度.在试验中,压缩温度是由“绝热核心”假设[46]计算得到,即
式中:γ为混合物的比热比;p0为初始压力;pC为压缩终点的压力;T0为初始温度;TC为压缩终点温度.
正丁醇和生物柴油的主要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众所周知,生物柴油的分子量主要在C16~C19之间,导致其饱和蒸气压极低.因而为了保证生物柴油的完全汽化,经过计算与测试,将混合罐、燃烧室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管路均加热至453K.如此高的初始加热温度导致压缩后的最低温度接近700K,同时燃料的第一阶段着火延迟时间也很难准确捕捉.因此,只以总着火延迟时间为研究目标.着火延迟时间τ定义为压缩上止点(EOC)时刻到最大压力升高率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如图2所示.为了表征测量过程中设备的影响,通过用N2取代原始反应性混合物中的O2来进行非反应性试验,以保证与相应反应性试验相似的比热.此外,为了缩小重复性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差异,每种测试条件都进行了3~5次试验,并选取接近平均值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次为试验值.着火延迟时间测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初始条件和非理想压缩过程,其分析方法与Yu等[46]的相似.在研究中快速压缩机试验所测量的着火延迟时间的最大相对不确定度均在±15%以内.
表1 生物柴油和正丁醇的主要物性参数Tab.1 Mai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biodiesel and n-butanol
1.2 燃料混合气及试验工况
以WCO生物柴油和高纯的正丁醇为原料在不锈钢罐中来制备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气.选用的WCO生物柴油的组成由GC-MS定量分析确定,结果如表2所示.采用氮气为稀释气体,其中氮气和氧气的纯度为99.999%.正丁醇由Aladdin公司提供,其纯度为99.99%.此外,研究采用了发动机试验中常用的体积分数来表征混合燃料中正丁醇和生物柴油的含量.如40%正丁醇/60%WCO(60%正丁醇/40%WCO)生物柴油含量表示生物柴油占混合燃料总体积的60%(40%)定义为W60(W40).首先将混合罐和连接管路加热至453K,并将其抽真空.然后将提前配制好的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注入混合罐,让其至少蒸发15min后再基于分压定律向罐内注入气态氧化剂和稀释气体.最后,保持燃料/氧化剂/稀释气混合物静置2h以上以保证完全汽化和均匀性.Wang等[42]研究表明,实际生物柴油及其大分子脂肪酸甲酯组分在473K的混合物制备条件下没有发生可识别的分解.这表明在453K的加热温度下,预混罐内的氧化或者裂解反应可以忽略不计.表3为具体的试验条件和混合物组成,其中燃料的摩尔分数为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摩尔分数.
表2 地沟油生物柴油的组成Tab.2 Composition of waste cooking oil biodiesel
表3 混合燃料组成及试验工况Tab.3Composition of blended fuel an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2 模拟方法
2.1 动力学机理
在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一种适合于实际燃料的替代燃料.根据表1中WCO生物柴油的实际组分可知,其主要由硬脂酸甲酯(MSTEA)、棕榈酸甲酯(MPA)、油酸甲酯(MEOLE)和亚油酸甲酯(MLINO)组成,因而选择该4组分来表征目前的目标生物柴油.经换算,4组分的摩尔分数分别为35.95%MPA、17.32%MLINO、40.37%MEOLE和6.36%MSTEA.除了合理的替代燃料,可靠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对于获得可靠的动力学模拟结果也是至关重要的.Rodriguez等[36]提出的生物柴油热解和氧化的集总动力学模型(包含461种物种和18217个反应)同时考虑了C=C双键的影响,并加入了沃丁顿(Waddington)机理和通过循环过渡态的协同分解反应.这是一个罕见的同时包含上述4个大分子脂肪酸甲酯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纯组分对射流搅拌反应器中的物种分布进行了验证[36].此外,该机理也包含了正丁醇相关的反应.因此,该动力学方案可以模拟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物的氧化过程.研究使用CHEMKIN-PRO的0-D均相反应器模块,结合利用绝热方程和理想气体定律将非反应压力曲线转换成的变体积曲线,进行了变体积模拟.模拟的着火延迟时间的定义与试验相同.
2.2 敏感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着火延迟时间的主要基元反应,采用了定容模拟,通过对目标反应的指前因子进行2倍的扰动,来分析着火延迟时间对每个基元反应的敏感度.敏感性分析的着火延迟时间由OH自由基浓度决定,并且选取了对整体反应速率影响最大的前20个基元反应进行了分析.敏感性系数S为
式中:ki代表反应i的速率常数;τ(ki)和τ(2ki)为在将反应i的指前因子乘以2前、后的着火延迟时间.因此,敏感性系数为负(正)的反应对整个动力学系统具有促进(抑制)作用.
3 结果与讨论
3.1 压力和温度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
图3对比了两种混合燃料在不同压力、温度为715~950K条件下的着火延迟时间的试验和模拟结果.在整个温度范围内,着火延迟时间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这说明燃料的反应活性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强.此外,混合燃料的IDT随着压力的增加而缩短.这是因为当温度一定时,压力的增加导致局部反应物浓度增加,分子间的碰撞频率提高,最终导致着火延迟时间的缩短.此外,在较低温度时,4MPa和6MPa条件下着火延迟的差异较小,但随着温度的增加,混合燃料对压力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虽然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但模拟结果能够定性地捕捉到试验趋势,并且随着压力的增加,低温区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图3 压力和温度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n the IDTs
值得注意的是,压力对着火的影响在不同的温度区域存在差异.众所周知,生物柴油主要由与直链烷烃极为接近的长链脂肪酸甲酯组成,因而也存在与柴油类似的NTC效应[32].但由于正丁醇的大量掺混,当压力一定、温度为750~830K时,混合燃料着火延迟时间随温度升高斜率总体趋于平坦.同时在该温度区域内,压力对着火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区域,如图3b所示.另外,随着压力的升高,W60混合燃料的NTC效应逐渐减弱.
3.2 当量比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
当量比是发动机标定和开发低温燃烧等先进燃烧策略的关键参数.图4对比了W60和W40混合燃料在温度为700~975K、压力为1MPa时不同当量比条件下的着火延迟时间.与压力的影响类似,两种混合燃料的着火延迟时间均随着当量比的增大而降低.这是因为反应物体积分数随着当量比的增大而增加,从而促进了低温条件下燃料分子的脱氢和加氧反应.此外,在NTC温度范围内,当量比对混合燃料的IDT的影响比其他区域更明显.但随着温度的增加,不同当量比条件下混合燃料的着火延迟时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在模拟的情况下,虽然定性地再现了试验观察到的趋势,但模拟不能定量地预测测量的着火延迟时间.在较低温度时,模拟值明显低于试验值,这说明该机理高估了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在此温度范围内的反应活性.相反,在较高温度时,机理预测的着火延迟时间略高于试验值.
图4 当量比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Fig.4 Effects of equivalence ratio on the IDTs
图5对比了当量比为0.67和1.00时W60混合燃料在压缩温度约为794K和939K以及压力为1MPa下的试验压力.当量比为1.00的混合气明显比当量比为0.67的混合气更早着火.此外,富燃混合气热着火后压力上升速率较高,着火后压力峰值也高于贫燃混合气.同时,在相同压力和当量比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着火延迟时间明显较小.由于缸内散热,温度为939K时的压力上升速率相比于温度为794K时明显增加.
图5 不同当量比时的试验压力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pressure traces for different equivalence ratios
3.3 正丁醇掺混比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
正丁醇与生物柴油的混合比例对获得发动机最佳热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起着关键作用[20].因此,正丁醇的混合比对着火特性的影响是燃烧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图6对比了两种不同正丁醇掺混比的混合物的试验和模拟的着火延迟时间.由于生物柴油相比正丁醇具有良好的点火性能,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物的着火延迟时间随着正丁醇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同压力和当量比条件下,温度较低时不同混合比间的着火延迟时间差异显著.随着温度的增加,考虑到试验数据的误差,已经分辨不出不同比例的混合燃料着火延迟时间的差异.说明在较高的温度区域IDT对燃料的敏感性降低.由试验和模拟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模拟结果捕捉到了正丁醇体积分数的提高对着火的抑制作用.此外,模拟结果表现出了显著的NTC现象,但其温度区域相比于试验结果较高.图6a所示试验测得的NTC温度区间为719~795K,而模拟得到的NTC温度区间达到了760~870K.可能是由于某些NTC反应的反应活性被高估,如氢过氧烷基(QOOH)的氧加成的逆反应.
图6 正丁醇掺混比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Fig.6 Effects of blending ratio of n-butanol the IDTs
3.4 化学动力学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自燃特性以及NTC温度范围内正丁醇和生物柴油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以正丁醇掺混比为40%和60%的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在定容模拟的基础上,依次进行了反应物消耗历程分析和OH自由基敏感性分析.分析中所出现的相关名称所代表的物质描述可以在文献[36]中获得.
图7对比了自着火过程中反应物的消耗和OH自由基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正丁醇和生物柴油以及生物柴油的各组分并不是同时消耗的.混合燃料的反应性是由生物柴油驱动,并且燃料消耗时刻和时间均随着正丁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变长.由于生物柴油中大分子甲酯的低温特性,模拟结果在该温度下表现出了明显的两阶段着火.在OH自由基的第一个峰值时刻大约消耗了55%的生物柴油,而正丁醇的消耗量仅为10%.但由于正丁醇和生物柴油分子量的明显差异,两种混合燃料中正丁醇的摩尔分数远大于生物柴油.另外,Zhang等[47]研究也表明,在正丁醇低温点火过程中,脱氢反应至关重要.因此,10%正丁醇消耗意味着正丁醇燃料分子与生物柴油竞争大量的OH自由基.此外,随着正丁醇体积分数的升高,OH自由基的峰值浓度明显降低.这表明混合燃料在着火过程中产生的OH自由基主要是由生物柴油产生的.由此可见,加入正丁醇抑制了导致生物柴油低温燃烧的链分支反应.
图7 W60和W40混合燃料自燃过程中反应物的消耗和OH自由基的变化过程Fig.7Simulated reactant consummation and OH radical evolution profiles during the autoignition of W60 and W40 blends
为进一步确定正丁醇的掺混对生物柴油的影响,在NTC温度下,对W60和W40两种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如图8所示.在较低正丁醇掺混比时,典型的低温反应如生物柴油燃料分子通过OH自由基的脱氢反应,烷基与氧分子结合生成过氧烷基(ROOX),随后通过内部异构化为QOOH,对反应系统的反应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抑制着火的反应主要包括NTC相关的反应,如燃料自由基和QOOH加氧的逆反应(R2550和R2559),其敏感性系数随着正丁醇掺混比的增加明显降低.这说明随着正丁醇体积分数的增加,斜率减小的现象也逐渐减弱.对正丁醇在低温下影响最大的反应是OH自由基从正丁醇分子中脱氢反应以及随后的加氧反应(R13283、R13332、R13381和R13430).与正丁醇相关的两个脱氢反应分别对系统反应性具有最强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众所周知,正丁醇的反应性比生物柴油低,混合燃料的自着火主要以生物柴油的氧化为主.因此,理论上与正丁醇相关的脱氢反应应该抑制了点火,但由于醇基的作用,正丁醇中α-碳位的氢键最弱,最容易被OH自由基脱去(R13430).而α-C4H8OH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吸附氧并迅速分解生成反应活性较低的HO2和醛类化合物,且消耗混合燃料中生物柴油氧化产生的大量OH自由基,因而对整体反应性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当OH自由基脱去的氢位于β碳位(R13381)和γ碳位(R13332)上时,脱氢产物经过加氧异构,形成常规的低温链分支序列,对反应活性有促进作用.随着正丁醇掺混比的增加,正丁醇通过OH自由基的脱氢反应逐渐增多(R13332、R13381和R13283),并且表现出了很强的促进作用.此外,生物柴油燃料分子脱氢消耗的OH自由基的比例降低,同时与生物柴油相关的基元反应的敏感性系数随着正丁醇的掺混而降低.这说明正丁醇的掺混很大程度抢夺了生物柴油低温反应的自由基,抑制了生物柴油的低温反应性.总之,两种混合燃料的区别主要在于OH自由基与正丁醇燃料的初始脱氢反应.这些反应的差异可能导致模拟中该温度下IDT的差异.因此,模型的优化需要仔细考虑相关的脱氢反应.
图8 W60和W40混合燃料在780K条件下的OH基敏感性分析Fig.8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OH radical for W60 and W40 blends at temperature of 780K
通过对比发现,该模型预测的NTC区域相比于试验测量的会延长.考虑到这一点,对W40混合燃料在927K温度下也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如图9所示.在927K时的重要反应与在780K时略有不同,与正丁醇相关的氢过氧烷基(QBU1OOX)的反应增多,其中加氧反应对反应体系表现出最强的促进作用.而反应HO2+HO2=H2O2+O2表现出了最强的抑制作用.此外,HO2与生物柴油燃料分子的脱氢反应也促进了着火,而通过OH自由基的脱氢反应的影响明显减弱.相比于低温下的敏感性,在此温度下,与NTC相关反应的敏感性系数明显减小.
图9 W40混合燃料在927K条件下的OH基敏感性分析Fig.9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OH radical for W40 blends at temperature of 927K
4 结 论
(1) 在试验条件下,正丁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着火延迟时间随着温度、压力和当量比的升高而减小;在NTC区间内,着火延迟时间对压力和当量比的依赖性明显大于其他区域.
(2) 在较低温度下,混合燃料的着火延迟时间随正丁醇掺混比例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正丁醇的掺混比例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变弱.
(3) 采用的动力学机理定性地预测了混合燃料的着火延迟时间随温度、压力、当量比和掺混比的变化规律,但在低温下明显高估了混合燃料的反应性,因而该机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4) 化学动力学分析表明,混合燃料在低温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主要由生物柴油产生,生物柴油相关的脱氢反应和链分支反应始终对促进着火有重要的影响;正丁醇的加入与生物柴油竞争了大量的自由基,尤其是正丁醇的脱氢反应,从而抑制了生物柴油的低温反应路径,同时削弱了混合燃料的NTC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