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信用卡汽车分期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2023-09-26赵国清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贷后信用卡客户

赵国清 金 彪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创新业务收入已成为银行业竞争的关键,消费金融应运而生。以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卡账单分期、各互联网平台信用消费贷款等为主要品类的消费金融产品备受各类金融机构重视,成为近年来拉动消费、金融机构拓展优客、调利润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工具。近年,信用卡汽车分期已成为分期业务的核心品种,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本文以商业银行视角,从业务实践出发,分析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的发展历程,结合其从“间客担保”发展到“直客引流”的市场现状以及业务实践,揭示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现阶段的新型风险特征,进而剖析商业银行在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代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在源头管理、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数字化防控、贷后管理、不良多元化解等方面的风险防控策略。

一、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市场现状及风险分析

(一)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市场现状

信用卡汽车分期付款业务是指客户因购车需求向银行申请将指定成数以内的购车款分期偿还,客户通过信用卡约定期限逐期还款并支付一定手续费的业务。相比汽车厂商金融分期及市场上其他分期类产品,信用卡汽车分期因其在金额、期限、费率等方面有其特定优势,备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见表1)。

表1 行业主流分期产品对比

回顾我国汽车分期金融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1995 年,源自汽车主机厂的财务公司开始推出汽车金融分期产品;1998 年,央行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正式涉足汽车金融;自2000 年开始,融资担保类机构开始兴起,依托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开展“担保”模式的银行汽车金融,同时伴随着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井喷,银行担保模式汽车分期迅速扩张;2019 年,工信部等九部门颁布《关于印发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明确需具有融资担保资质的机构才能开展汽车消费贷款,自此,商业银行汽车分期从“间客担保”模式开始向“直客引流”模式转变。2022 年以后,“直客引流”模式已成为银行汽车分期主要品种。

(二)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风险分析

在“间客担保”发展阶段,银行信用卡汽车分期通过风险分担的方式,银行不良风险由融资担保机构通过保证金代偿,风险得以快速处置,但随着融资担保机构业务无序扩张,代偿保证金无法覆盖业务扩张带来的风险敞口,以及业务本身所需的垫款资金压力,使担保机构出现资金链问题。再加之融资担保公司自身管理上的问题,诸如浙江安信、宁波众安金控等担保公司相继倒闭,无法进行代偿,最终业务硬着陆,风险由商业银行承担。在“直客引流”模式下,机构只负责引流推荐客户,业务风险由商业银行承担,形成银行直面风险的新局面。受制于外部法律环境、内部人力和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一旦出现新的不良,短时间无法快速处置不良资产,导致风险累积。特别是近几年受疫情多发散发、持卡人就业、收入不稳定等影响,行业整体信用卡及分期不良率和逾期率随之升高(见表2)。

表2 行业信用卡透支及汽车分期风险指标变化趋势

从实践看,商业银行经营信用卡汽车分期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欺诈风险及舆情风险五种表现形式。

一是信用风险,即客户违约风险,是目前汽车分期业务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后疫情时代,受宏观经济下行、行业政策变更、创业投资失败、资金多头借贷等各种因素影响,持卡人收入及偿债能力急剧下降,违约概率上升。其中存量担保类信用风险劣变相对严峻。如浙江某地2022 年因疫情封城导致网约车司机出现批量违约。

二是操作风险,即在业务调查、审查、发放、贷后管理等过程中因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结合实践,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业务真实性问题、车辆抵押登记未及时落实、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业务档案管理不规范等。主要表现如二手车评估价过高、首付款凭证存疑、家庭成员间虚假过户交易、客户不配合办理抵押等。如2022年以来,因银行对真实车价把控不足,部分合作机构通过宣传0 首付贷款买车,引流资质较差客户,极易导致风险。

三是市场风险,即汽车分期业务受宏观经济环境、同业竞争、市场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风险。目前,分期业务的市场参与方主要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机构(引流机构)、汽车经销商和客户等。其中,因为激烈的同业竞争而产生的市场风险影响最大,一方面因为迫于业务指标压力的市场同业竞争导致各家银行的分期业务净费率降低,收入不一定能覆盖资金成本,对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另一方面,各家金融机构的资源、渠道等禀赋不一,激烈的同业竞争使得部分引流机构、汽车经销商和客户有利可图、有空子可钻,导致引流客户特别是二手车客户总体资质不佳,进而易导致新的信用风险。

四是欺诈风险,即不法分子通过欺诈手段骗取银行分期贷款资金,给银行造成资产损失的风险。如当年宁波某担保机构通过虚假发票、虚假登记证书、虚假抵押等欺诈手段虚构购车背景,骗取银行贷款资金。今年以来,市场上新出现多点散发团伙骗贷情况,不法分子勾结部分非法中介,从销售终端入手,经过团伙包装后伪装成真实消费者,购买车辆并办理分期,然后通过不配合办理抵押,以车抵贷形式骗取二次贷款资金或直接将车辆转卖,用极少的首付款资金骗取金融机构资金。该类“消费者”一般为诈骗团伙包装人员,且后续抵押贷、转卖等都有完整的“产业链”,银行业务端调查识别难度较大。

五是舆情风险,商业银行汽车分期主要通过机构引流方式办理,机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容易产生向客户额外收费、泄露客户信息、工作人员服务管理不当导致客户投诉等情况,以及近年来市场上黑中介诱骗客户以投诉举报谋求经济利益等情况也不少,一旦涉及客户数量较多,极易引发舆情风险。如在原“间客担保”模式下,客户、中介、银行对于因业务本质认识、费率标准、合同契约的理解存在分歧,引发的客户投诉较多,再加上理赔黑中介的介入,更加引起混乱,给银行正常业务经营造成压力。

二、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一)重发展轻管理问题突出

汽车分期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定价最高的个人信贷产品,是各家银行必争之地,但随着市场竞争主体不断增加,风险管理呈弱化趋势。以新车金融市场为例,存在厂商金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多个竞争主体,在当下乘用车市场增长缓慢、汽车消费市场总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竞争已趋白热化,各家竞争机构均在不断调低风险阈值,如上调分期金额上限、增加分期期限、增加客户征信逾期容忍次数、精简客户资料、调高二手车使用年限上限等;同时,为了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在对产品特征了解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专业队伍建设不到位、客户认知不清晰的情况下,以任务分配和考核驱动推进业务发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风险管理相对弱化。

(二)专业队伍建设滞后

银行汽车分期业务本质上是信贷业务,通常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按层级设立客户经理调查岗、审查岗、专业审批岗、贷后管理人员等专业队伍。但在实际情况下,客户经理、审查、审批人员虽然也有相应信贷资质要求,但基本都不是传统的信贷专业出身,大部分是零售运营业务人员,对汽车分期业务的风险预判不足、客户甄别不够、风险把控不足,从而导致风险事件时有发生。

(三)流程管理流于形式

大多数银行汽车分期业务,由于未按照业务流程建立专业队伍,对每个流程的规定动作不够细化,规定动作执行不到位,风险防控仅仅做到了表面合规,并未真正做到实质防控。尤其是贷后管理环节流于形式,由于分期笔数多,人均管户的客户数较多导致难以覆盖,与其说是贷后主动风险防控管理,不如说更多是风险发生后的不良处置,易错失早发现、早处置的机会。

(四)风险处置渠道单一

银行对信用卡风险化解的手段比较单一,处置成果较差。有些客户经理同时兼顾业务营销、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等职责,专职贷后人员少,均易造成布置多、落地少的情况。合作机构大部分已由担保转型为直客引流,从法理上无法进行代偿,除了常规证券化和核销,就只有诉讼一条路,而证券化和核销政策资源有限,案件标的又普遍金额小、笔数多,诉讼又很难被法院受理,快速处置不良资产难度很大,成为不良率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真实性甄别难度增大

业务和客户的真实性是业务健康发展的灵魂,“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尽职调查”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和防控风险的基础。当前,业务办理主要通过远程视频交流,调查人员仅通过客户提供的有限信息及基于行内数据的综合判断,掌握客户真实情况的难度较大。审查审批人员也仅仅通过调查人员提供的纸面材料进行客户资质判定,已经不能适应不断提高的中介包装和欺诈水平,较难对客户提供资料的真伪进行验证,不能精准甄别风险客户。

三、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风险防控策略

(一)加强源头管理,严把客户准入关

严把合作引流机构准入关,严格执行合作机构准入管理制度,实施双人调查,进行分级审批。严格落实合作机构评级制度,每月监控逾期率、不良率等指标,对各类风险集中的合作机构,及时采取限制业务合作、停止合作等措施,严把业务红线,实现有进有退。严把客户准入关,将客户征信异常(空白)、多头申请、交易背景存疑、单身离异、偏远地区客群、车分期人车不匹配等作为调查审查重点关注点,做实“真人、真意愿、真能力、真交易”四真审查。

(二)完善机制管理, 规范业务操作

集约化管理专项分期业务,实现前、中、后台完全分离,形成前台业务推动,中台负责面签、抵押、档案管理、放款等工作,后台风控中心处置风险的模式。加强流程优化管理,细化业务流程,提升业务标准化程度,加快数字化改造,通过流程分解、互相监督等提升操作风险管控水平,保证客户快速办理业务的同时完成欺诈识别。对非信用类涉及抵押的业务,要严格落实最长60 天内抵押制度,尽可能缩短抵押登记的时滞,减少车辆转卖的风险。通过首付款凭证、穿透放款至一级经销商等措施,加强汽车分期交易真实性把控。

(三)构建合规企业文化,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要构建全面的风险合规企业文化,对从业人员加强案例教育和风控意识培养,以案示警,入脑入心,提升银行从业人员廉政意识,加强内部人员的案防风险管理。要加强人员队伍管理,建立完善的分期调查、审查、审批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控人员资质,需取得相应信贷从业资质才能上岗。加强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每年对全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调查审查审批人员开展轮训和考试,加强制度规范、业务流程、风险识别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持续多方式的培训和考试,提升其职业判断敏感性、业务专业能力和风险甄别能力。落实专职贷后人员,增加贷后人员配比,多渠道向客户核实分期金额、期限、费率、违约金等业务相关核心要素。

(四)加强数据模型建设,开展数字化风险防控

加强数据的收集及运用,目前以人行征信、行内大数据系统为核心的客户分析不足以对客户进行完全画像,为此,还需对接公积金、社保等数据,不断新增客户数据来源,如客户的网贷数据、公共事业缴费情况、医保支出情况等,同时,挖掘行内数据,如客户行内电子银行消费习惯,同步做好数据内外整合,形成一套客户特征分析数据库,应用于风险筛查。强化贷后管理数据运用,对逾期及不良客户群职业、学历、征信、消费习惯等信息特征进行整合,纳入高风险数据库,辅助目标客户选择、贷前审查和贷中审批时客户精准“画像”,提高业务效率和对高风险逆向选择客户的有效剔除。另外,建立汽车分期车价监测体系,防止客户过度融资、低首付套取银行分期资金。

(五)完善贷后管理流程,加强事后监督与回访

实施贷后回访机制。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贷后回访,通过回访去发现客户资金用途、职业状况、业务流程细节中的异常,在发现异常后审视操作风险,并视情况进一步规范操作环节。将回访调查发现的问题类型分为严重、中等、普通三级(见表3)。在回访中发现异常后由风险中心研判客户情况并进行冻结、提前宣布融资到期、持续关注等处置措施,通过客户的贷后回访提前发现客户的异常,将贷后管理尽可能前移。

实施贷后预警机制。一是强化分期资金用途管控。分期发放前与客户签订用途声明,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对受托支付客户,做好客户相关合同、装修造价表等消费凭据和佐证材料收集与审核,确保交易背景真实有效;加大对资金流向监控的数据支持,在风险苗头阶段实现早发现、早处置、早止损。二是强化资产质量监控管理。按月分析分期业务资产质量,根据逾期率、不良率等情况对合作机构有针对性进行预警叫停,并对落后机构进行重点辅导,督促其强化排查,举一反三,加强整改。三是强化第三方合作管理。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银行对引流公司、汽车经销商等第三方的管理职责,细化准入标准、日常管理和退出标准等管理要求,定期检查评估,及时采取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六)丰富风险化解手段,多元推进不良资产处置

一是加大风险贷款的催收力度。通过行内员工催、引流机构协助催、外包专业催收机构打包催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分工明确、专业化、规模化催收机制,对新进入不良的客户要求应收尽收,优先采用现金清收;对于员工配比不足或者现金清收有难度的,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催收,加大对外包公司的过程化管理,实施淘汰机制,优化规范催收话术,提高化解质效。

二是加大诉讼及核销力度。应诉尽诉,进一步细化诉讼条件和要求,对于符合条件的,加快工作进展,在规定期限全部完成诉讼;对于未正式立案的要跟踪督促正式立案;对已完成法院起诉的,要争取早日判决,早日执行。能核早核,成熟一批,上报一批,实现核销常态化及证券化工作。

三是创新风险处置的化解方式。尝试通过调解、共享法庭、赋强公证等手段多元化化解风险。特别是赋强公证,是各家银行下阶段创新风险化解及前置的主要工作,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前端风险敞口较大的二手车及部分新车分期,在业务办理时嵌入公证流程,运用公证职能预防和减少这类型业务金融纠纷发生的概率,在签订分期贷款合同时申请公证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公证后客户违约的,由银行联合公证机构共同催告催收,催收不成的,及时申请出具公证执行证书,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以便保障业务健康,压缩失信空间,防范风险于未然;第二种是存量汽车分期业务在风险产生后“应调尽调”,以“协商还款+赋强公证”的形式推动风险业务快速处置,主要针对已涉诉尚未进行庭审,或催收无果可能涉诉的存量案件,由银行移交给公证机构人员进行诉前调解,促使达成调解协议,签订还款协议并办理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公证,以便畅通司法途径、提升司法效率,及时化解已出风险。

猜你喜欢

贷后信用卡客户
基层银行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管控建议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信用卡资深用户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信用卡诈骗
抚松农发行开展贷后管理年活动
办信用卡透支还债夫妻均获刑10年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人卡分离”时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刑事责任及思考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