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重回合理增长区间

2023-09-26肜新春

中国经济报告 2023年1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

◎ 肜新春

提 要:2022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条V型增长曲线,GDP增速滑落到3%。2023年,随着我国将新冠划归“乙类乙管”,要素流动将全面放开,中国经济将由“抗疫模式”向全面复苏过渡。尽管我国面临着外部经济增长乏力,内部承受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但在诸多激励政策的引领下,GDP增速重回合理区间应该是大概率事件,预计5.5%左右的增速能够实现。

2023年初,有两个现象非常引人关注。一是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二是各个省市也提交了去年的成绩单以及2023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可以说,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在达沃斯举行的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莱斯利·马斯多普表示,中国消费的复苏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占全球GDP的比例在20%左右,因此,中国经济如果实现1.5%-2.5%的反弹,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30到50个基点的增长。包括日本、欧洲等主要经济体以及大宗商品出口国,都会从中国经济增长中显著受益。

一、爬坡过坎的2022年经济

2022年,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局面之下,中国GDP同比增长3.0%,高于市场预期;随着地方“两会”的召开,全国31省(区、市,不含港澳台)2023年GDP增长目标全部出炉,GDP加权平均为5.6%。我国经济增长有望一扫疫情阴霾,进入明朗的景气空间。

从世界范围看,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2.2%,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增长8.4%,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6%;2020年至2022年年均增长4.5%,明显高于世界2%左右的平均水平,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在全球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 2022年中国CPI同比上涨2.0%,处在3%左右的预期目标内。而同期,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约为7.2%;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甚至出现恶性通胀。国内物价上涨温和可控,一方面没有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为国内货币政策腾挪了空间。

二、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稳定增长

中国自2020年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释“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一系列重要部署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已达1.69亿户,是稳就业、促消费、谋发展的重要抓手。消费“搞活”,意味着批发和零售业、服务业等市场主体也活了,上下游的制造业、建筑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也将被带动起来。企业活、就业稳、收入增,带来的是愿消费、能消费、敢消费,国民经济也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2023年,由于海外经济衰退风险逐渐加大,通胀可能加速回落,美联储或由加息转为降息。中国经济将从“外循环”转向依赖“内循环”,政策出台必须预留调整空间。不过,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良好的支撑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

随着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和出入境政策,进出口贸易、留学、旅游等将逐渐恢复,中国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后疫情时代的新型全球化中,中国的引领作用愈加凸显。目前来看,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下行通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经济展望报告指出,预计全球经济2023年将放缓至2.2%;世界银行预测,随着一些主要央行相继提高利率应对高通胀,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占全球GDP三分之一的国家将面临经济衰退。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将行进在中低速增长轨道。未来3-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3%左右。

不过,中国经济在新的一年里基础比较扎实、复苏势头强劲。作为反映投资热度的一项先导指标,“工程项目中标量”具有“风向标”意义。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中国工程项目中标量总体较快增长,全年同比增速达到57.7%,远高于2021年的37.1%、2020年的18.8%和2019年的10.6%。从2022年第四季度看,10月中标量增速虽有所下滑,但此后快速回升,12月反弹至63.2%,显示出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基于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行的“三一挖掘机指数”显示,2022年12月份,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为55.52%。其中,汽车起重机是12月全国开工率最高的设备,全国单月开工率为75.84%,高于11月的70.52%。安徽、江西、浙江等19个省份汽车起重机单月开工率均超过80%,表明全国多地进入完工冲刺阶段。反映水泥生产情况的“磨机运转率”也呈现同比降幅波动收窄态势,12月降幅较4月份的低点收窄32.1个百分点。

从用电量来看,预计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预计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逐步回升,房地产市场复苏将推动钢铁、建材等行业用电量回升。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用电量也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旅游等接触类行业报复性启动也将成为电力消费的重要推动力。第一产业用电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下也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23年二季度,国内经济和消费同比增速在低基数作用下明显反弹,下半年服务消费或将显著回升。

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背景下,作为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202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将依然在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领域加力,但在政策导向上会有一些差异,一般来说,政策推动的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会领先于其他两类投资增速。综合种种政策考虑,我国GDP增速有望重回合理增长区间,达到5.5%左右的增长预期。

三、强化政策着力点,为稳增长保驾护航

(一)财政金融政策务必精准有效

去年,我国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增强,两次降准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超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全年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比上一年明显增多。截至去年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6.4万亿元,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还要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等专项再贷款,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有力支持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推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高水平动态均衡。

2023年的货币政策概括为“总量要够,结构要准”;财政政策方面,赤字率可能需要提高到3%以上(2022年为2.8%左右)。财政政策必须“加力”,要增强政策的积极性,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政策必须“提效”,要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重加强与货币政策以及就业、产业、科技等政策协调配合。政策重在“精准”,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更好地与财政政策等各类政策协同合力,有效避免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等风险。政策重在“有力”,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促“发展”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保“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优化结构维度上,财政政策将继续发力支持有效投资、引导消费增长、促进配套改革和完善社保体系等相关的多项收入与支出,结合专项债、贴息等政策工具,在体现“四两拨千斤”式发挥乘数放大效用的同时,将更具有鲜明的优化结构、支持重点领域发展的功能作用。

(二)发挥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在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支出的占比已经达到了65.4%,较2008年提升了20个百分点。针对2022年消费增速波动较大的状况,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而且“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相关部委围绕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也会陆续出台。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应该说,消费需求较之投资需求更具有稳定性。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且明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住房改善列为“第一内需”,这意味着不少地方对二套房的诸多限制,比如限购、限贷(认房认贷)等,都可能在2023年被取消或者大幅降低门槛。正常年份,中国每年新房销售额在18万亿左右,二手房销售额在7万亿左右,两者相加25万亿,住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是无法替代的。2022年我国住房消费总额为13.3万亿元,为2023年的复苏增长提供了一定基础。

(三)加强与全球经济体的互联互通

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10月发布的相关报告,2013年到2021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6%,这一数字大大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也高于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而七国集团同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总和只有25.7%。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88.2亿美元,连续10年位列全球前三。202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79万亿美元,连续5年排名全球前三。此外,中国已同15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支持全球发展倡议。2013年至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1万亿美元,中国对沿线国家累计直接投资达1613亿美元。2013年至2021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累计约1.08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286亿美元,涵盖交通、电力等多个领域。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发起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沿线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长了15.5%,远高于同期中国外贸增速。2022年开行的中欧班列达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0%,充分发挥了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

受过去几年要素调整、中美贸易摩擦、科技战影响,叠加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一部分传统低端产业如纺织工业等也开始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南亚国家。而在乌克兰危机影响下,欧洲产业链出现重组。化工、汽车、精密机械制造等产业部分从中欧转移到能源保障更为稳定的地区,一部分产业则转移到欧洲之外。这一进程在2022年开始,并将在2023年继续延续。受到美国政策影响,一些半导体企业倾向于在美国投资设厂,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有部分向美国迁移的迹象。在此背景之下,我国更应该加快开放力度,创造更加适合外资发展的优良环境。

针对全球价值链变化趋势,我国更应该有所作为。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微笑曲线”逐渐拉平,产业上游,即能源、大宗商品、原材料附加值上升,智能化和数字化浪潮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我国必须迎头赶上,提升在数字化浪潮下的竞争力。

另外,中国主要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正吸引越来越多国家加入,部分拉美国家也表示出了加入这些合作机制的意愿。2022年,上合组织实现了第二轮扩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也启动了相关扩员程序。2022年9月,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上发表的宣言中提出:“成员国主张开展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为促进贸易和投资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实现商品、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通。”这意味着上合组织由一个安全合作机制向全方位多边合作机制深入转变。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2021年9月中国正式提交申请加入CPTPP;2022年年初RCEP正式启动,中国是率先批准RCEP协定的成员国;2022年中国成立加入DEPA工作组,并在该年度的世贸组织第十二届部长级会议(MC12)上推动了《MC12成果文件》发布。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上的地位将稳步提升。

由于中国市场庞大,产业链配套设施完善,中国实际上仍牢牢维持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随着新能源汽车出现井喷式发展,全球汽车制造产业链正在重塑,中国正在上升为新的汽车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率比在东盟高6%,比在北美和欧洲高9%,因此,大型跨国公司也加码在华投资。由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正在展现出积极效果。世界经济论坛在2022年评定的全球103家数字化制造“灯塔工厂”中,中国工厂占据了37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第11,而在2012年这一排名为第34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四)加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为统筹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为助力中小企业科学高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指引。《“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随着数字化应用的纵深推进,各行各业将迎来颠覆性变化,新业态、新模式日新月异,移动支付、视频直播、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远程会议等模式竞相发展。2023年中国将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入推进“5G扬帆行动计划”,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实施智能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和标准领航行动,壮大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产业,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

中国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公布,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数据治理四个方面初步搭建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2022年12月初,财政部起草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首次较为全面地为企业数据资源的会计处理提出可遵循的规定。

数据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市场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国家工信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我国数据要素相关市场在“十四五”期间有望保持25%的复合增速,整体将进入群体性突破的快速发展阶段。关于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全国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在持续落地。

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18年世界47个国家(含20个发达国家和27个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0.2%,到2021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45%,同期中国占比为39.8%。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近年来,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块的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数字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2017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已成为数字经济大国。在数字产业化方面,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等技术取得重大成果。5G基站已建成220多万个,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全国所有地级市和县域城区均已实现5G网络覆盖,5G用户数量超过5亿户。在产业数字化方面,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达到了24.3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的47.3%。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反映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水平的灯塔工厂,我国已有42家,占全球总数的36.8%。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产业化为主要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带动了整个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营收已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

另外,数字经济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倍增效应。智慧能源、智能建造、工业互联、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转型实践和数字生态的营造,能够大力推动经济社会迈向全面高质量发展。新基建的适度超前建设,一方面丰富了区域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实践,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看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在过去四个十年里上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率最高。从规律上来看,中国处在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结构性因素影响所致,在各种促增长政策的合力作用之下,2023年我国GDP增速重回舒适区间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字
答数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拥抱新经济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