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看?宏观政策必须标本兼治
2023-09-26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GDP 增长5.5%,而二季度则增长6.3%。面对这样的数据,尤其是二季度数据,一些经济学家和投行业分析师表示,经济增长不及预期。那他们的预期是多少?
该如何看待?我坚定地认为,不是经济增长不及预期,而是他们的预期太不现实。为什么这样讲?实际上,经济有个重要规律,而这个规律却被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严重忽视了。什么规律?磁滞效应。这是个物理学概念。它说的是:一块毫无磁性的铁块,因与磁铁粘合而产生了磁性,如果把磁铁去掉,这个铁块是否立即消磁至零?不会。它会带有一定的磁性,正所谓“磁滞效应”。
后来“磁滞效应”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领域,认为许多经济现象都是“磁滞效应”的结果。比如,房价上涨不会因为供给增长而立即得到抑制。为什么要说磁滞效应?因为,疫情过后,经济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带有“疫情经济”特征。比如,疫情中一些餐饮企业倒闭,要让失去的餐饮市场重新恢复热络之态,非半年时间就能实现;简单的餐饮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工业生产了。尤其是消费,疫情期间,国民收入损失严重,所以,现在就算收入有所增长也不会马上都变成消费。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磁滞效应”。但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在预期经济增长之时,是否考虑到这种效应?
经济学家忽视“磁滞效应”会导致经济增长预期过度,管理层忽视“磁滞效应”会导致经济政策的见好就收。
疫情过后,在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能够取得5.5%的经济增长已经着实不易。国内有些机构是否依然受到外资投行过高评估的误导?
尽管摆脱疫情影响不足半年的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需求弱化问题必须重视。为什么内需会疲弱?两大因素:第一,长期压制实体经济和经济增长的“隐形杀手”——金融短期化未被消除,货币乘数还在逐级走高;第二,疫情带来的“磁滞效应”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标本兼治。治标,就是要更加重视“中期政策”,并借以持续对冲疫情经济的“磁滞效应”;治本,就是要以改革,尤其是货币政策改革的手段,尽快扭转金融短期化趋势,彻底消除导致金融短期化的货币运行机制。尤其是后者,如果不消除这个“隐形杀手”,政策将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