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育人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
2023-09-26柳林
柳林
浙江理工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推进高校军事理论课育人路径的实践与探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根据2019年1月,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19〕1号)所设定的课程目标: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2]军事理论课作为国家法律规定的必修课,不仅涉及学科门类广,而且是“最具思政特点”的核心课程。《军事理论》课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培育其课程思政的生长点,促进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互融互促。其协同育人作用,很好地契合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的总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一、军事理论教学困境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兴趣低,教学效果不佳
高校军事理论课作为一门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程,面临选课人数多,任课教师不足等原因,只能以传统大课的单一形式勉强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十多个专业领域,知识面太广,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概略性的知识讲授为主;再加上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风云变幻,教学内容往往更新不及时,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到课率”“抬头率”均不理想,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对思政融入缺乏足够重视
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任课教师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比如,思政育人元素挖掘不充分,切入不合理,导致课程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育人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思政内容引入缺乏推敲和系统设计,吸引力不强、感染力不够,达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再加上任课教师思想意识与教学能力良莠不齐等;综合各种因素,造成学生与军事理论课程的“距离感”,特别是学生思想上认识不足,重专业课,轻通识课等因素,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育人难以达到理想目标。因此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有效协同,提质增效,亟待优化。
(三)思政元素融入缺乏科学性
从目前教学情况上看,思政元素融入缺乏科学性,往往结合不够紧密。教师课程讲授过程中,缺乏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强军思想,没有引导学生学原文、读原著,学懂弄通,无法做到学以致用,致使学生不能提升理论素养,不能自觉增强斗争意识和练就斗争本领。
二、军事理论教学中思政元素的选择与融入策略
目标引领之下,特别是“课程思政”的融合与教学改革推进下,课堂教学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价值引领,既实现润物无声又做到授人以渔,培养青年学生“国之大者”的战略底线思维,提升其大国防和总体国家安全素养。
(一)在课程思政融入中凸显价值目标塑造
我国的军事理论形成和发展继承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思想,在无数革命先烈的实践探索中凝练、升华,在国防建设中开拓创新。我国的军队建设、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伴相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结合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融入课程思政,注重培养学生国防意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理念,引导学生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背景下,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鼓励学生为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第一,“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培育大学生爱军、拥军的情感,引导大学生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背景下结合专业所学投身国防事业建设。第二,“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增强学生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防间保密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第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以及建设指导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强烈认同感,夯实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四,“中国梦,强军梦”。加深对信息化时代的战争样式有一定的理解,从战争实例中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内在动力,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第五,“强军之道要在得人,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精神,为国防科研奠定人才基础。
(二)结合育人效果探索育人元素切入点
结合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引入方面,做到润物无声:既要结合党史和军史,也要把握时代脉搏;既要注重结合理论学习,也要突出实践特点;发掘身边鲜活实例,丰富“备课资源库”。
第一,中国国防章节,结合热门影视剧《湘江战役》《亮剑》《长津湖》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等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并结合“9.3胜利日大阅兵”,培养大学生民族荣辱感与自豪感,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鼓励学生立志为国富军强贡献力量,使大学生成为有使命担当、有梦想追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新时代人才。第二,国家安全观章节,从没有生物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角度,引入人民子弟兵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闻令而动,除夕逆行,出色完成驰援武汉抗疫非战行动,做到“能打仗,零感染”,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从没有国土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角度,引入“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展现当代人民子弟兵英雄戍边精神,增强学生“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意识,激发矢志报国之心。第三,军事思想章节,结合影视剧《觉醒年代》《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结合百年党史、军史,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军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枪杆子里出政权”“党指挥枪是铁律”“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学懂悟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发展与壮大,深刻领会改变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第四,现代战争章节,结合影视剧《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超级演说家》我驻外人员亲述撤侨经历等,从“银河号事件”到我海军远洋护航常态化,再到利比亚撤侨和也门撤侨行动;让学生深刻感受“落后就要挨打”,自觉践行“中国梦,强军梦”。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成功,到中国空间站建设,彰显伟大航天精神,鼓励学生立志为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读书。第五,信息化装备章节,从“南海撞机事件”到“航母STYLE”,从“购买瓦良格号船壳改造为辽宁舰”到“自主研发电磁弹射福建舰下水”讲述“海空卫士”的英雄故事,以及为国家国防装备设计研发生产付出毕生心血的幕后英雄的故事,弘扬砥砺奋进献身国防伟大精神,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精神。列举在2020年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我军在此次非战行动中快速反应使用的“运20”等为代表的新质信息化装备,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第六,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背景下,列举被誉为“中国的波士顿动力”——浙江理工大学校友机器人创业成功案例,中国大学生创富排行榜中我校学子创新、创业案例等,鼓励当代大学生努力寻找契合点,既做到为国防做贡献,又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激励学生努力成才。
(三)结合军事理论诠释思政内涵
以国防建设史为主线,坚定学生富国强军信念,坚定道路自信,发扬伟大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革命精神。以时事政治军事、当前国际形势为主要讲授内容,紧密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以中外主要军事思想代表人物、典型事例为切入点,重点结合习近平强军思想、新时代强军方略,增强对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性的信心,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以战争史为主线,以战争形态更迭、新军事变革为主要讲授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制度自信。通过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装备的特点,明确“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而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激发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策略
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价值引领,课堂教学以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我与国防的距离有多远?构建讨论式课堂,引发思考,多途径、全方位提升思想意识。
成功的景观水体设计是多维立体空间里各种景观元素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而不是简单的景观元素拼凑和堆砌[13],但纵观目前众多的小尺度水景设计,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断丰富,但由于设计流于形式,未能因地制宜、因水制宜,水景的运行管理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在小尺度空间中水体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堂教学改革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坚守课堂育人的主阵地,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将枯燥的军事理论形象化、情景化、感人化、故事化、案例化,采用适合军事理论课的研习式、探讨式等形式,将军事理论与所学专业相融合、专业与价值相融合,活跃课堂。
第二,创新教学形式。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启发引导、学思结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确定重点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习通”“QQ直播课”等平台融合网络教学、交互讨论式课堂教学等信息化手段,结合微课、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直观生动地体现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二)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多元融合实现全域育人
课堂教学中,发挥主阵地作用,把爱党爱国、爱民拥军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案例形象生动感人,创新交互式、分享演绎式课堂。把弘扬伟大中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爱民之心和报国之志作为教学中的一根主线。
第二,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利用好丰富的红色资源,增强课程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实践教学中,开展走进军营军地共建,聆听“强军故事会”感受身边同龄人“不一样的橄榄绿”;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征兵教育宣传活动、国旗护卫队重大节日升国旗活动浓厚校园国防文化氛围;以及网上军事博物馆资源学习等多形式,多渠道融合为学生带来深刻体验与收获,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忧患危机意识、国防意识以及国家安全意识。
(三)创新考核方式,实现教学考核双结合
项目化课程实践作业主要以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结合军事理论课程知识学习,结合自身专业领域拓展,融入课程思政开展军事相关选题调研。如:“新华社北京2022 年11月13日电习近平回信勉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结合材料谈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既为国防做贡献,又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如:结合所学专业特点选择军事相关主题。纺织及材料技术与现代军用纺织品的设计与发展;服装设计中的军事元素;学好机器人、自动控等,信息类等专业等,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学生通过校内外调研,激发自主学习意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领悟“原来军事就在我身边,以及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同时,以多媒体课件制作、微电影拍摄、军事小手工制作,或者手工绘画等方式,分享汇报学习体会,开展组内和组间互评,撰写心得体会,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国防观念。
军事理论课集国防教育、思想道德和形势政策教育功能于一体,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有着明显的思政属性,充分发挥学校军事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四)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
实现军事理论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核心是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淬炼思想,练就过硬本领;保持续学习的状态,把最新相关资讯融会贯通,具备铸魂育人“硬实力”。把强军思想和军事案例讲得有底气,有深度,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新的热点、焦点、矛盾不断涌现,甚至可能会风高浪急。军事课教师唯有主动、自觉加强学习,才能把握时代潮流;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学习时代飞速发展所需的现代知识。[5]时不我待,把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军情最鲜活的资讯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武器和方法论,受益终身。真正把青年学子吸引过来,提高课堂“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引导学生在百年变局,读圣贤书,观天下事,以“国之大者”的胸怀,以军事理论为载体,以国际战略视野,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忧患危机意识。真正从思想观念层面,自觉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充分认清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式和严峻挑战,树牢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思想观念。[6]
四、总结
军事理论课堂效果评价,通过“课程思政”及教学改革的实施,受到学生广泛认可。笔者通过“融入课程思政以及教学改革教学班级”与“传统方式授课教学班级”对照,特别是从学评教成绩来看有8%-10%的提升,得到学生一致好评,最终达成军事理论课育人目标。我校军事理论课教师团队,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在自身学习上,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用“云”备课“云”研讨与线下面对面交流相结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常讲常新;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做大“军事资料库”,既忠于大纲,又超越教材拓展理论讲述的内涵外延,努力通过旁征博引的讲授、多手段生动呈现,以理论的自信和渊博的知识魅力赢得学生。不但让学生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忧患危机意识,同时,真正掌握思想理论武器和方法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斗争意识,自觉练就斗争本领,提升综合国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