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精神培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价值逻辑和路径研究

2023-09-26吴双双

区域治理 2023年21期
关键词:思政课培育校企

吴双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直接关系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思政课为载体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便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高职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但在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下,部分高职生存在职业精神认知偏差,职业道德淡薄、职业目标功利化等问题,因此寻求以高职思政课为载体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路径,是高职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职业精神培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价值逻辑

在高职思政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源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思政课的功能定位、高职生全面发展需求。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高职思政课要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根本原因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关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普职分流下,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成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但受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高职学生“重技失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在高职思政课中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就是要改变背离立德树人教育初衷的职教现状,培育“德技兼修”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挥高职思政课程功能的内在要求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坚定理想信念是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而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塑造等功能解决的正是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经济全球化造就多元文化并存,不同价值体系冲击着尚处于青春期的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思政课以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在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中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引进时政热点,在理论解读和现实剖析中,解决学生职业价值选择中的思想困惑,为职业精神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良好的职业精神成为企业择人的重要依据。在高职思政课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职业精神的内涵要求,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工作中挫折存在的客观性与战胜困难的个体主观性二者并存,提高学生对社会、职业的客观认知及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不断精益求精、臻于至善,提升自我职业能力,增强职业自信,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精神培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现实路径,提高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实效性。

(一)端正学生思想认知,奠定职业精神培育基础

高职思政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增强学生使命担当的关键课程。当前,职业精神培育已引起重视,但“矮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依然存在,致使学生对于职业精神培育存在诸多思想误区,如职业精神内涵认知偏差、漠视职业精神培育等,因此,端正学生思想是在高职思政课中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首要任务。

1.明确自我认识,纠正学生认知误区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学历内卷”影响下,自我同一性缺失,以消极的心态将职业精神内涵直接归结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职业内生动力的培育不以为然。一方面,高职思政教师要持续性地加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光明前景,传授学生自我认知的正确方法,让学生从自我了解和他人评价中,明晰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反省自身的学习现状和行为习惯,学会制订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讲解职业精神的理论内涵,深化学生内涵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的劳动本质,建立劳动价值观和尊重劳动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及实践活动中体会职业精神培育的必要性,走出思想误区。

2.加强价值引领,坚定学生职业理想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至,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使之表现出伦理向度,职业异化为单向度的技术时,高职生在职业生活中可能面对的伦理困惑便与日俱增。且大学阶段的培育模式与高中大不相同,多数高职生面对更为自由但自主性要求更高的学习环境,呈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等不良现状。职业精神内在的价值导向性恰好契合缺乏坚定理想的高职生的需要,可帮助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一方面,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在“概论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中贯穿职业精神培育,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及目标任务,帮助高职生了解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广阔舞台。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在统一性,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奋斗中最大化地实现个人职业理想,避免学生只着眼既定利益的目标功利化趋势,要让学生理解提升职业理想境界的重要性。

3.强化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自觉

高职院校学生在集体荣誉感增强和社会认知偏激的矛盾下,大多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纪律观念淡薄等品德现状,若不针对现状加强道德教育,则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的持续性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部分高职思政教师拘泥于课本,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而学生只有通过现实情景的自我感受,才能建构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首先,高职思政课教师要从人才培育的整体性看待学生的道德教育,认识到道德教育是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职业分工多样化衍生出多样化的职业道德规范,必须立足学生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自身专业特有的道德规范和相关要求。最后,以学生为主体分派具体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组成学习共同体,利用校企合作优势深入实践,在实践实习中学生自觉以特定职业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提前适应职业角色,提高道德修养和专业自觉。

(二)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提高职业精神培育实效

课堂是教育教学主阵地,要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就要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定位受“工具理性”影响,职业价值导向不足;教学内容多立足理论学习,与学生能力发展相脱节;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职业精神培育反被制约。因此高职思政课要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就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提升课堂育人实效性。

1.精确教学目标,明确价值导向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应该兼顾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但在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多偏重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及就业导向等“工具性”内容培育,人文精神和职业精神等“价值性”教育内容的培育则处于劣势地位,为应对思政课中职业精神培育可能被消解的危机,必须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高职教育改革的文件中都强调,思政教学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兼顾高等教育等级和职业教育类型。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巩固其较为薄弱的文化基础,培养其问题意识、批判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将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职业需求相结合,将二者的契合之处凝练于教学目标中,在思政教育中体现学科职业性,增强学生职业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职业发展内核。

2.统筹教学内容,融合职业理念

分科教学在知识专业化的同时也造成知识的碎片化,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易忽视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缺乏整体性视野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钻研精神,教学内容表面化使得学生难以体会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传达和价值塑造,职业精神培育难以实现。

首先,深化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扩展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带领学生认识党的卓绝历程中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以透彻的学理来提高学生认识深度。其次,扩展内容广度。要适当引入马恩经典著作等原著选读,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直观形式带领学生体会经典独特的文化和价值底蕴,激发其理论学习兴趣,自主拓宽学习广度。最后,突显教学内容职业性。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要以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培育重点,将学生需要认知的职业规范、职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要求等内容融入对应的教学模块中,分阶段深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

3.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职业体悟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思政课要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深度融合中培育学生职业精神。首先,坚持灌输式和启发式相统一。灌输式常因教师主导课堂大量输出理论,而学生处于“非主体”地位对理论的内化能力有限,主体不对等阻碍职业精神培育。但学生的职业精神难以自发生成,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灌输。因此要“灌输”“启发”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问题等为主要启发方式,创设职业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激发其对职业精神的自觉思考。其次,基于“议题”设计教学活动。高职思政课要基于社会实践设置“议题”构建活动型课堂。例如,组织议题“如何在平凡岗位中创造不平凡”,学生围绕议题、结合专业开展小组讨论、主题演讲、角色扮演等活动,在活动中体会职业精神培育内容。最后,善用案例教学法,强化职业榜样引领。聚焦职业生活热点、精选弘扬职业精神的典型案例,与多媒体教学相整合,学生直观剖析案例中的职业要素,反思自己的职业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职业精神培育体系

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育人特色和教学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向社会和企业输送“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但实践教学因其涉及的内容庞杂、实施过程困难、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制约,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高职思政课通过第二课堂、校企合作、和实践评价等途径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磨练职业意志、内化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

1.虚实结合,深化第二课堂实践性

第二课堂在其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重视度不够、学生参与度难以保证、实施难度较大等,致使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无法顺利从理论落地到实践。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虚拟现实技术为丰富第二课堂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VR、AR等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思政课体验平台,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触摸”大国工匠等榜样人物,沉浸式地感受其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任课班级的学生状况和班级特色,差异化启动“职业教育周”,在思政教学中开展“选树朋辈榜样”“争做奋进榜样”等主题活动。遴选德技兼修的优秀在校生,宣讲其在弘扬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案例,以“朋辈榜样”带动争做“奋进榜样”,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职业理想,树立成才信心,践行职业精神。

2.协同创新,推动校企合作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方式,也是职教的鲜明特色。传统高职思政课的弊端随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而逐渐显现。“大班教学”的传统优势难以发挥,部分学校实训安排缺乏合理性、校企合作推进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职业精神培育收效甚微,因此必须要推动高校思政课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创新。首先,各方整体管理。将校企合作纳入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计划中,学校、企业、社会协同制定管理制度,共同规范校企合作实践操作过程。其次,校企合作教学。思政课教师以教材资源为基础挖掘职业精神教育内容,企业导师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工作注意事项引入课堂,以“专业人员”视角引起学生对职业精神的重视。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协同实现思政课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实践能力提升目标。

3.考核立体化,构建职业精神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思政课考核内容多集中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评价方式多为书面考试;评价导向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难以凸显实践特色。因此高职思政课要构建立体化的职业精神考核评价机制。首先,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增加劳动观念、责任意识等与职业精神相关内容的考察评价。其次,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最后,评价要发挥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的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制定并执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调控功能。

三、结语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增值赋能的新阶段,使得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受到多因素交织影响,因此必须将职业精神培育贯穿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课培育校企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