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议题式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023-09-26杨灿

区域治理 2023年21期
关键词:议题思政情境

杨灿

河南大学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实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提出新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议题式教学也应运而生,许多学者及一线教师也开始对议题式教学展开探索,在应用过程中也发现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并加以改进,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思政课议题式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议题式教学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教学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一)缺乏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不仅要完成思政课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化识为德,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模式难以转变,部分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很欠缺,不能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价值观的培养问题,或者只是在知识性内容学习之后,僵硬地进行总结升华,并没有真正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评价环节中,部分教师会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在议题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也没有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引导,这样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议题的设置不仅是为了完成知识目标,同时要对知识内容进行升华,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价值引领。新课标中提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要实现这一基本理念,就需要在议题式教学开展过程中做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二)缺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青年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议题式教学运用过程中,形式也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环。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会存在运用泛化的问题,教师过于注重形式,无论哪种类型的知识,都采用议题式教学,而忽视了议题式教学方式是否适用于这一课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教师会借助音乐,电影或动画片段,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角色模拟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一味沉浸在其中,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表面形式上,难以专心学习理论知识,最终导致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虽然新课程改革强调思政课是活动型课程,应采用多种活动方式,但也要认清理论知识是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任何形式都是为知识内容服务的,如果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脱离了知识内容,那么议题式教学的开展也就流于形式了。因此,在开展活动型课程时,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三)缺乏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新课标在思政课实施建议中提到“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1],思政课不仅是一门学科课程,也是一门活动课程,在运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部分教师只关注到思政课程是活动型课程,仅开展大量形式多样的活动,而缺乏理论支撑,从而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种情况是受到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影响,在议题设置以及活动开展过程中仅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模式逐渐僵化,而思政学科的育人功能也逐渐减弱。教育部在思政课建设意见中提出要“丰富社会实践资源,中小学校要制定社会实践大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一定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教学活动。”[2]在思政课堂中开展议题式教学不仅是为了更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同时还要通过议题的设置以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更好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议题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优化策略

(一)设置精确议题,体现价值性引领

在开展议题式教学过程中,议题的选取不仅要紧贴课本内容,体现知识性,同时还要体现议题的价值引领,做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确定好总议题的基础上,子议题更要贴合这一理念,议题的设置不仅要体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还要富有逻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设问上要有关联性,题目之间过渡自然,有序衔接,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现实原则”认为,“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3],因此在议题设置时不能盲目或随意设置,不能仅仅将思维局限在课本内容上,要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实际,关注议题的知识性、价值性及引导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选择议题的能力,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放在重要地位,在议题选定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获 取灵感,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伟大奋斗精神中汲取力量,充分发挥议题的价值引领作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议中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开展议题式教学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方式,因此议题的设置更要符合这一理念。以市场配置资源这一知识内容为例,在设置议题时不仅要紧紧围绕课本的知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以及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的观念,培育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认同并自觉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二)创设适切情境,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情境作为一种载体,是要为教学过程服务的,但在议题式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不仅是一种形式,更要有丰富的内容性。因此在运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要与本课主题内容相贴合,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内容,根据本课的核心内容创设适切的情境,在创设情境前明确素材选取的方向和内容,不能脱离教材知识内容,仅营造一个空洞的情境,要做到形式内容相一致。同时,构建内容丰富的课堂情境,自然就离不开真实性,真实的情境能够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立体,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真实的情境,真实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内容中去,并且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充分实现思政课的教育作用,而不仅仅是形式化的课堂教学。美国远程教育家凯思利的“投入型学习框架”理论认为学生如果真正地高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就会注重分析知识之间以及情景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并且会以探究其中的意义为目的来进行学习,代入课堂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但也不需要过于繁杂的形式,无需过多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动画等,保留一些核心且必要的形式即可,议学的情境也尽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课堂内容过繁过挤的情况。例如在市场配置资源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围绕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经济现象创设情境,一例到底,贯穿课堂,将枯燥难懂的经济知识与鲜活的生活案例相结合,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从而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堂知识,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提出序列化问题,提升议题思辨性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5],议题式教学的开展也要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驱动力,贯穿于整个课堂,因此问题的提出在思政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深刻理解知识内容,升华价值认知;还要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紧密联系。做到这两点,也是有效解决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相脱离、内容与形式相脱离的有效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要有价值性,新课标明确指出“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1],其中价值引领就包括知识价值与精神价值。知识价值即问题设置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循循善诱,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把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完成知识目标的掌握,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真正实现了知识价值。

精神价值即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要充分体现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增强政治认同,提升科学精神,将对课本知识内容的关注延伸到对自己精神层面的提升上,从而将问题转化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其次,在议题的设问上要有关联性,题目之间过渡自然,有序衔接,要考虑到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同时不能设置不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问题,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这样学生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提高,这就属于无效问题;问题也不能过于复杂,甚至完全超出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这样会消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问题应该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通过序列化、富有思辨性的题目,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和境界。

(四)开展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要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其中还强调“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议题式教学要想实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不能仅将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还需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尽管在新课标中一味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活动的开展应该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充分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才是活动型课程的价值所在。同时,多样化的活动也不仅指课堂活动,还包括课外实践,新课标中也建议“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1],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不要将思维局限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参与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研等活动,从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例如在讲到市场经济的内容时,可以鼓励引导学生走进市场,开展市场调研,从身边常见的经济活动中发现市场运行的规律,总结市场调节的优势及存在的缺陷,并形成调查报告。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运用于生活中,这才是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真正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意义。总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在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中逐渐成为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的学生,进而在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精神升华。

三、结语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方法,不仅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形式,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新的形式在采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还需要教师重视议题设计,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能够针对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猜你喜欢

议题思政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思政课“需求侧”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