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生亦大矣”
——读周芳散文集《我亦是行人》

2023-09-26◆樊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亲人行人人生

◆樊 星

多年前读周芳的散文集《沽酒与何人》,就感到书中散发出慷慨豪气。后来读她的非虚构文学《重症监护室》《在精神病院》,进一步注意到她在女性文学中的独特气质——满怀勇气与悲悯,深入病房,在接触、了解重症患者和精神病人的痛苦与异常时,咀嚼生命的脆弱与无常,那是忙忙碌碌的人们难得体会到的生死痛感,也是一位作家试图让更多人与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探询精神失常症结的人们共情的文学记录。这样的写作无疑弥漫着悲凉的意味,也需要坚忍的毅力。因此,我感到周芳具有特别的心理素质。读她的作品,使我想起了许多写异常人生的作品——从冯骥才的《三寸金莲》到莫言的《生死疲劳》,还有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盛可以的《野蛮生长》、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

最近,她又出版了散文集《我亦是行人》。这一次,她聚焦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与死,并且咀嚼其中的五味杂陈。古往今来,多少文学作品写了各种死法——从精卫填海到屈原投江,从岳飞含冤到谭嗣同慷慨就义,一直到“人死如灯灭”的无语凝噎和“往生”的无限期待……都感人至深,也令人想起那句古语:“死生亦大矣”。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比亲人、好友的离世更能让人痛感世事的虚幻、生命的短促。而《我亦是行人》一书正是由这一痛点展开去,从过年时祭奠先人的风俗想到“我的归途”,而这不正是无数人一直摆脱不了的终极之问吗?书中那篇《从骨灰到钻石》就真切记录了与死亡相关的种种民俗——从祭祖时的缅怀到风水先生念诵《安土地咒》,从“坟海茫茫”的浩叹到高中生女儿对死亡的豁达,都使此文混溶了悲凉与超脱,乡土气息与母女亲情。因此想到孔子的名言“未知生,焉知死”,想到《老子》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豪语,想到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还有民间那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嘶喊,以及种种关于死后因果报应的传说……到了鲁迅,在临终前不是也写下了散文《死》么?其中除了那句对论敌“一个都不宽恕”的誓言,就是留给亲人的几条遗嘱,而那句“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堪称鲁迅探讨人生的至理箴言。由此可见,写死的主题,如何写出超越的气象,至关重要。到了当代,许多写死的作品充满了慷慨豪情,令人感动——例如那些“红色经典”中革命者的牺牲,就是“民不畏死”直至“慷慨赴死”的典型范例。后来,毕淑敏的《昆仑殇》写女兵的牺牲、《预约死亡》《拯救乳房》探讨人们恐惧死亡或坦然面对死亡的心态,都体现出一位医生的仁厚情怀。几十年来,随着信息爆炸,对各种死亡的报道与议论也使人渐渐有了正视死亡的平常心。尽管如此,对具有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对死亡的探讨仍然可能产生迥然有别的思绪。在我看来,周芳的敏感使她对亲人的故去与自己的“归途”显然有比较多的忧思;另一方面,她也在与亲人的坦然交流中表达了尽可能豁达的情怀,例如希望自己死后化作“骨灰钻石”,挂在女儿的胸前,这一笔,使死亡与怀念的诗意水乳交融,也写出了新一代人不同于前人的奇特想法。

此外,便是对故去亲友的缅怀。这样的文章已有了好多好多。周芳仍能写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亲朋好友之间,在几十年的交往中,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磕磕碰碰?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为什么时而导致了反目成仇,时而又导向了惆怅与悔恨?《林氏恩怨录》中那句“乡里乡亲面前,父亲笑成一朵花。背地里,父亲咬牙切齿”,写活了多少人世间的敷衍与心知肚明;《一桩落水事件》中,老实巴交的“汪公公”一生“忧伤,无助,无方向感”之外,为什么还能使作者感觉出“他有一种情绪,叫孤傲”?还有《夏梅梅的少女时代》也传神记叙了一位早熟的“小妖精”闺蜜的有趣往事和不幸结局……就这样,作家在缅怀故人往事的同时,也写出了许多普通人的生命状态:心里有数也斤斤计较(而且常常系于鸡毛蒜皮的琐事),随波逐流也自视甚高(也由此生出多少积怨与闲气),一生平平常常也吵吵闹闹,还常有突如其来的传闻与风波……当作家写他们临终前对人生的不舍时,当有的亲朋好友突然死于意外的横祸时,这些怀念故人的作品才显露出耐人寻味的意味,如同古人有过的感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生活中,谁都懂“想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既然人生无常,就应该倍加珍惜活着的时时刻刻。可事实上,事到临头了,还是免不了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或防不胜防、逃无可逃。作家深知此理,所以只是静静地观察、思索、记录、感慨。在这个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得失也一言难尽的年代里,真切的记录可以使人去了解更多的世事,产生或浓或淡的共情思绪吧。另一方面,当一切恩怨最终还是与死亡联系在了一起时,是不是也就赋予了启人多留意亲友、理解他人的寓意?

此外,我还注意到《父亲们的管子》和《“色色王”传奇》中对老人们与疾病、衰老抗争的各种有趣描写,还有《热血战士王美丽》的主人公在沉重的压力下尽可能活得洒脱的生动刻画,这些都使得前面关于死的深长叹息忽然烟消云散,文风也变得豁然开朗了起来:有的人怕死,到了老病时却尽可能不连累亲人,以自我了断的方式为亲人省钱;有的人在打牌中相濡以沫,彼此安慰,虽然明知没多大用处;还有的对重病的亲人不离不弃,想方设法让亲人开心……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场面到了作家纤毫毕现的笔下都烘托出“民不畏死”的另一种境界,那是人们“向死而生”的真切写照。

我还想到,莫道“人死如灯灭”,当我们发现,在一个家族中,那些为亲人增了光的前辈一直成为后人祭祀的偶像、他们的故事也代代相传时,会不会产生出一种精神不灭、了不起的生命永生的感觉?可见有的人从来没有因为死神而远去。我在读那些历史人物(包括那些“小人物”,如《史记》中的“陈涉世家”“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等)的传记、在凭吊他们的遗迹时,便每每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因此,相信自强不息、不断超越的精神可以为生命加持更多的正能量,从而战胜死神,很有必要。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只是,能够做到这个境界的人显然不多。还是苏东坡那首《定风波》更富有平常心吧:“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当周芳将她生活中那些沉重的经历、见闻也写出了五味俱全的韵致时,她也就为那些已经故去的亲朋好友,还有那些在与病魔、衰老搏斗的亲人、熟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录——这本书因此也具有了当代普通人生活记录尤其是生死之思的记录价值。而《我亦是行人》的书名也因此更加耐人寻味了。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家都是同路的行人。

且看周芳的下一部作品能够为读者带来怎样的新体验吧!

猜你喜欢

亲人行人人生
你是我的亲人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亲人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我是行人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