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埃及猫神到慵懒萌宠——猫的旅行记

2023-09-25刘小方

百科知识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古埃及旅行

刘小方

猫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时而冷漠地拒人于千里之外,时而深情地黏人不放,时而呆萌可爱,时而易怒暴躁。据世界宠物协会的最新统计,当前全球至少有6亿只猫存活。薛定谔的猫论证了量子力学,肖邦的猫奏响了辉煌的大圆舞曲,萨特的“虚无”猫与福柯的“疯癫”猫激发了哲学家的思考,“汤姆猫”“加菲猫”逗笑了一代又一代的孩童,“Hello Kitty猫”“招财猫”装饰着家居橱窗和城市街景,“猫眼”“猫步”等流行物语丰富着人们的表达……大城市的宠物猫店内人头攒动,朋友圈里时常看见慵懒卖萌的猫影像,不管你喜不喜欢,猫都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其他的家养动物不同,猫对早期人类生存的贡献微乎其微。猫不能像鸡、鸭、猪、羊那样成为人们的食物,也不能像牛、马、大象那样帮助人们劳作。最新的动物考古发现显示,猫的驯化与古代农业的兴起同步,可能完成于1万年前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地。伴随着古人类的迁徙,猫于公元前16世纪左右在古埃及站稳脚跟,并逐步受到欢迎甚至崇拜。伴随着古埃及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人员、物资,尤其是粮食的频繁交流、交换,猫旅行到了欧洲大陆。在东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出现后,猫一路向东来到了中亚和南亚地区。有记载显示,东汉至两晋时期,猫随着传播佛法的僧侣从印度来到中国。从晚唐开始,猫逐渐走进中国人的视野,并在宋代成为文人墨客的萌宠。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为了确保船员远离鼠疫、保证食物安全,大批猫登船进舱,漂洋过海旅行到美洲和澳大利亚,至此完成了猫的全球旅行。

成神埃及与北漂欧洲:猫的早期旅行

2004年,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让·丹尼斯·维涅教授在地中海的塞浦路斯一处古人类墓穴中发现了猫的遗存。这个墓穴距今约9500年,墓穴中有一具年轻人的尸骨和一些零散石器、贝壳,还有一只身体朝向墓主人的8个月大的猫的骸骨。考虑到塞浦路斯是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海岛,维涅教授认为这只猫很可能是人们从东部的黎凡特海岸带到岛上来的。

从位置上看,黎凡特地处新月沃地的西部边缘。大约在距今1万—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出现了成规模的人类聚居区,并产生了原始农业。慢慢地,一批足够灵活且好奇心强的动物开始在人类聚居区讨生活,其中就有老鼠。农业生产需要储存粮食,这为老鼠在人类粮仓内安营扎寨提供了可能。相比于极不稳定的野外觅食,守着粮仓就能捕鼠吃饱,老鼠的出现自然也引来了野猫。就这样,一批野猫逐步在人类聚居区附近流连忘返,并在与人类的接触中完成了自我驯化。

从词源上看,英语cat一词来自7世纪的古英语catt。其词源为晚期拉丁语的cattus。cattus一词出现于6世纪,专家们倾向认为该词来自于古埃及语“猫”的转音tomcat。此外,猫的阿拉伯语发音也与英语基本相似,显示出相同的古埃及语源头。在中文里,因为“鼠害苗而猫捕之,故字从苗”。事实上,田鼠一般只啃食种子而不是禾苗,猫“从苗”很可能与英语cat相同,是依据猫的叫声而造的字。

和大中型野兽相比,猫的个头小,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加上它捕捉鼠蛇的习性和圆头扁脸颇为可爱的外形,让古代先民们对这种突然出现的小家伙不但不抵触,反而多了几分感激。于是,在新月沃地的人类篝火旁、壁橱前便有了猫的位置。约3600年前,大麦、小麦成为尼罗河沿岸主要的农作物,发达的农业生产让猫走进了古埃及人的生活之中。在已出土的古埃及文物中,就有数量众多的猫木乃伊和猫木石雕像。在金字塔壁画上,猫或是静静地卧在椅子下面,或是脖颈上系着漂亮的项圈被人牵着走动,或是在船上帮人们捕鱼捉鸟。约2900年前,古埃及人把对猫的喜欢上升到崇拜的地步,一位被称为“贝斯特”的月亮女神就以貓头人身的形象出现,成为古埃及猫文化的最大亮点。

美国学者玛丽·奥德菲尔德·豪伊在1930年出版的《神秘宗教与魔法中的猫》一书中记述,为了保护猫,古埃及人制定了相关法律,严禁猫的出口,甚至派遣军队将走私出境的猫夺回来。但随着运粮船频繁地从埃及亚历山大港抵达地中海北岸,猫还是被带离埃及,并通过海路北漂到欧洲。公元前1800年至前1700年,猫率先出现在克里特岛。今天的人们仍能看到当时米诺斯人在墙壁上绘制的猫。在L.A.Vocelle的《遵从与辱骂:家猫的完整历史》一书中,作者认为猫旅行到古罗马的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学者帕拉狄乌斯的《论农业》和古罗马“百科全书式的作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史》中都提到了猫。在古罗马庞贝古城遗址的马赛克壁画中也多有猫的身影,如在其中一幅壁画中,一只伸出利爪的猫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水盆中喝水的三只鸟。据说猫的机警和勇敢深受古罗马士兵的喜欢,不少古罗马军团的旗帜和盾牌上都画着猫的图案。伴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猫旅行到欧洲各地,并沿着古希腊、古罗马和远东之间完善的贸易线路向东旅行,通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来到中亚地区,并通过陆路和海路旅行到印度。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古犹太人的经典《圣经·旧约》中没有提到猫。究其原因,并不是古犹太人不知道猫,而是因为长期受古埃及人奴役的历史,让古犹太人对古埃及人喜欢和崇拜的东西心生嫌隙,而这也成为后来基督教黑化猫的历史源头。另外,古犹太人一直处于不断的迁徙中,不具备定居民族养猫的条件。与中世纪基督教不喜欢猫的历史相反,伊斯兰世界对猫十分友善。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多次以温和赞美的口吻提到猫,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就很喜欢猫,他还给自己的宠物猫起名为穆埃扎。传说有一次,穆埃扎在穆罕默德的衣袍上睡着了,穆罕默德不是叫醒它,而是用剪刀把衣袍剪开让猫继续睡觉。

守护佛經与成宠宋代:猫的东亚旅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猫的地位不高。不但“十二生肖”中没有猫,而且与“猫”相关的习语也多为贬义,如猫腻、三脚猫、猫鼠同眠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猫旅行到中国的时间较晚有关。虽然《诗经》《尔雅》《礼记》等典籍中提到了“猫”,但此“猫”非彼猫。

“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出自《诗经·大雅》中的“韩奕”篇,意思是韩国(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的山林中有熊、罴、猫和老虎。从全诗看,这里的猫与熊、罴、虎是并列关系,都属于野生动物。此外,《尔雅》中对猫的注解为:“虎窃毛,谓之虥猫。”意思是猫像老虎而且颜色较浅,这里所说的猫应该是山猫。《礼记》中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意思是祭祀时人们之所以迎请“猫神”和“虎神”,是因为猫捕捉田里的老鼠,而虎捕食田里的野猪。当然,这里的猫和虎也都不是人们饲养的,而是野生的,所以才需要“迎”。

关于中国猫从何而来,明代学者张岱在《夜航船》中明确说:“猫,出西方天竺国,唐三藏携归护经,以防鼠啮,始遗种于中国。故‘猫字不见经传。《诗》有‘猫,《礼记》迎‘猫,皆非此猫也。”此说应当符合史实,因为随后猫从中国旅行至日本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日本学者茂吕美耶在《日本人与猫》中指出,1185—1333年,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的私人图书馆—金泽文库为了保护佛教经典著作,还特地从中国进口了猫。当然,通过养猫来保护书籍的人也有不少,如北宋画家蔡肇在《从孙元忠乞猫》一诗中就说“腐儒生计惟黄卷,乞取衔蝉与护持”,南宋诗人陆游在《赠猫三首·其二》中也说“裹盐赢得小猫奴,护尽山房万卷书”。

根据文献记载推算,猫来到中国的时间大约在2世纪前后。那时勾连世界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已经凿空,来自罗马的商人或者印度的僧人都有可能把猫带到中国。不过从东汉末年到唐代中期,猫没有在中国大地上普遍流行,在唐代及以前的文献中,马、牛、羊、鸡、鸭、鹅、兔等今天我们常见的动物,几乎都有文人们的反复书写,但唯独少见猫的身影。

根据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统计,在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百态的5万多首诗歌中,直接以猫为主题的0篇,提到猫的也只有晚唐时期的元稹、寒山和拾得所写的3首诗。我们所熟悉的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从未写过与猫相关的作品。依照常理,猫生活在室内的时间较多,比其他动物更容易进入人的视野,所以猫的整体性缺失,不应该是人们有意忽视,而是生活中的猫太少。

晚唐文人陆龟蒙曾写过一篇小品文《记稻鼠》,他在文章中引用《礼记》中的“迎猫”,旨在说明在田鼠横行时需要迎请“猫神”,也并没有提及家猫。另外从出土文物来看,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唐代以前的墓室壁画、陶俑、绘画作品中都少有猫的身影。在猫空缺的岁月里,“狗拿耗子”都不是“多管闲事”,而就是本职工作,所以我们在四川三台郪江汉代崖墓群壁画中就能看到一幅“狗咬耗子”的浮雕。

到了宋代,猫才在诗歌、绘画中大量出现,猫的宠物化开始了。根据南宋岳珂《桯史》中的记载,当时杭州城里养猫的人很多,“都人居浅隘,猫或嬉敖于外”。在宋代文人中,陆游堪称中国第一代“猫奴”,他不但给自己的猫买来暖和的毡子,奖励它吃鱼,还给它取名为“小於菟”(意为小老虎)。

漂泊海上与入住白宫:猫的新世界旅行

从一开始,猫的旅行就和远航的船结下不解之缘。对于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来说,猫是最理想的动物伙伴。有了猫,船上的老鼠就不会泛滥。老鼠不仅会咬食缆绳,偷吃船上的粮食,更会传播可怕的鼠疫。此外,猫不会晕船,容易适应船上的环境,并能通过敏锐的触觉预判天气。最为重要的是,猫能为长期离家漂泊海上的水手带来心灵的抚慰。所以,无论是从古埃及亚历山大港驶出的太阳船、从北欧驶出的维京人长船,还是大航海时期漂泊在新旧世界之间的大帆船,都离不开猫的陪伴。据说在早期的航海实践中,如果船上没有猫,水手甚至可以拒绝起航。

关于猫在新大陆的旅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指出,16世纪之后,猫的迁徙和旅行与西方殖民者的殖民路线高度吻合。1492年发现新大陆以后,人们经大西洋、太平洋将猫带到了美洲和澳大利亚,让猫来到了它们之前未曾出现过的地方。由于猫是乘船来到新世界的,因此也被称为“船猫”。对很多美国人而言,哥伦布是最早但不是唯一将猫带到美洲的探险家,1620年“五月花”号船上的清教徒们也从欧洲带着猫来到了美洲。

對猫来说,从旧大陆旅行到新世界,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变化,更意味着身份的彻底改变。可能是古埃及人与古犹太人的关系,影响了猫在犹太教、基督教中的正面形象塑造,也可能是昼伏夜出与黑暗的密切关系,在17世纪之前的数百年时间里,猫在欧洲并不怎么受待见,与猫联系较紧密的多为恶魔、女巫、异教徒等负面词汇。1233年6月,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在他关于惩处异端的谕书中,将猫等同为魔鬼。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笔下的猫的形象也不怎么正面,如他在戏剧《辛白林》中就说“下流之辈,跟猫没有两样”。

鉴于猫在先辈们前往美洲途中的贡献,美国人对猫很是友善。美国当代历史学家保罗·库杜纳里斯认为,尽管17世纪时猫在欧洲仍旧顶着坏名声,但一些开明的殖民者已经看到了猫的诸多优点,如可以利用猫来帮助狩猎,或者捕捉老鼠、控制害虫等。在美国的西进运动中,猫就因为能看管好口粮而备受牛仔们的喜欢。此外,猫还是美国陆军最早使用的动物之一,“陆军早在雇佣狗之前就雇佣了猫”。保罗·库杜纳里斯还解释说:“到了19世纪,美国陆军再次为很多偏远的哨所配备了猫。”

19世纪,越来越多的美国要人开始将猫作为宠物来养,如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和大作家马克·吐温等。作为第一位入住白宫的宠物,虎斑猫“塔比”与林肯一家共同在餐桌上用餐的照片至今为爱猫人士所津津乐道。马克·吐温一生共养过19只猫,每一只都拥有专门且有趣的名字,如“吹牛大王”“德国矿泉水”“水牛比尔”等,他的短篇小说《迪克·贝克的猫》至今都是很多美国人的枕边书。有了公众人物的垂范,猫便更快进入了普通美国人的家庭。以猫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也在美国大受欢迎,并借着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另一个维度推动了猫的旅行。

除了带来欢乐,猫的世界旅行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明代《三才图会》中说:“猫,小畜而猛者。”虽然猫的个头不大,但破坏力不容小觑。从实力上看,猫在与自己身体同等大小的动物搏斗中获胜概率极高,能轻而易举地战胜一些小动物。根据澳大利亚“入侵物种委员会”网站提供的信息,猫已经成为当地最可怕的入侵物种。1788年,第一批猫乘坐英国船舰抵达澳大利亚。仅70年后,这些来自欧洲的猫就遍布澳大利亚全境。超强的适应能力让猫成为澳大利亚旷野最完美的猎手:它们善于耐心等待,可以悄无声息地逼近猎物。据数据统计,每年约有10.67亿只哺乳动物、3.99亿只鸟、6.09亿只爬行动物和9000万只青蛙等被猫捕食,给澳大利亚的生态带来严重的影响。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古埃及旅行
古埃及艺术
古埃及的惊世发明
死而复生的古埃及艺术
第三回 古埃及,你的名字叫永恒
独具一格的古埃及艺术
狗狗穿越古埃及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