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两条路径

2023-09-25肖丽娜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活动课作文活动

肖丽娜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师都在探索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尤其是阅读与写作的能力。阅读是吸收、理解的过程,写作是表达、交流的过程。相对于阅读来说,写作是更高层級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其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努力学习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写作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鼓励其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他们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其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鼓励他们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上,笔者与我校其他语文教师确定了以下两条路径:

路径一:引导学生广阅读,借助思维导图储备素材

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阅读文本、收集资料、整理素材、构思文稿、写作稿件、修改文本等活动的综合。其中,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也是关键环节。阅读量会直接影响写作的水平和质量。我校的课题组曾对全校近1500名学生的写作素材与写作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中涉及素材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调查结果是令人担忧的:1.课外阅读量小,阅读面窄;2.缺乏积累课内素材的意识,也很少将其运用在写作中;3.重静态积累,轻动态使用,对素材的思考不够深入。要改变以上这些现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储备足够的素材,建立起自己的素材仓库。

为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表达困境,在写作教学之初,我们着力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结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我们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文本,积累写作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他们在积累素材时先从课内开始。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确,教材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写作范例,涵盖面广,内涵丰富,理应成为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语文教材,使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写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当然,刚开始,教师要做好示范工作,手把手教会学生积累课内素材。课题组以学段为单位,整合讲授的内容,按篇章对素材进行梳理及加工,并整理装订成一本小册子,将其分发到每一名学生的手里;在课外这条线上,则按照不同的学段不断寻找适合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广泛阅读,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写作素材进行归整,为后续的写作作准备。其中,思维导图是值得利用的一种工具。

具体安排如下:

高一上学期,推荐学生阅读现代小说和通俗人物传记,如《活着》《苏东坡传》等。方法是以自读为主,以导读为辅。教师要上导读课与活动课。其中,以活动课为主,以导读课为辅。

高一下学期,推荐学生阅读较为浅显易懂的文化经典作品和经典的人物传记,如《论语》《世说新语》《平凡的世界》等。方法是以略读为主,以精读为辅助。教师要上导读课和活动课。其中,以活动课为主,以导读课为辅。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积累写作素材。

高二上学期,推荐学生阅读文化经典作品和文学经典著作,如《孟子》《聊斋志异》《史记》等。方法是以精读为主,以自读为辅。教师要上导读课、讲授课与活动课。其中,以导读课和讲授课为主,以活动课为辅。

高二下学期,推荐学生阅读人文学术经典作品,如《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文脉》等。方法是以自读为主,以导读为辅。教师要上导读课与活动课。其中,以活动课为主,以导读课为辅。

课外素材积累及运用示例:

阅读《世说新语》的相关章节,思考:

这20则故事各自体现了什么中华传统美德?请以此为话题,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的事迹并作简单评议。

附:中华传统美德

爱国、诚信、忠诚、孝顺、厚仁、尚勇、好学、笃行、持志、守节、洁行、仁爱、敦亲、勤俭节约、舍生取义、坦荡……

路径二:引导学生勤表达,分阶段进行写作训练

“新课标”将写作整合在了大单元教学中,使之以任务群的形式出现;学生既要学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又要学会写推荐语、解说词、劝说信、广告词等。这表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应同时具备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学生不是没有生活感悟,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其表达能力普遍不高,在课上也很少有精彩的发言,一些学生甚至支支吾吾,连一句连贯通顺的句子都说不出来,又谈何写作呢?要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表达上多下功夫。我们有责任利用一切契机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教会他们在观照自身的过程中提升表达水平与写作水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写作活动。

具体如下:

初级阶段:开展片断式的微写作训练

很多“写作困难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完成800字的大作文。基于此,教师可以化整为零,从片断式的微写作开始,帮助他们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开展片断式的微写作训练有两种方式:

一是不限字数的自由写作。如,扫描课间的精彩瞬间、为课间的众生相画像、抓拍精彩课间等,教会学生调动感官,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还可以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自由写作阶段比较适合高一新生。

二是序列化的作文训练。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写作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多的,问题涉及审题、用例、论证等多个方面。这说明我们急需开展序列化的作文训练。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以下九个写作项目:

一、立意篇:亮出观点

二、拟题篇:妙目动人

三、开头篇:营造凤头

四、阐理篇:界定概念

五、结构篇:纲举目张

六、段落篇1:持之有據

七、段落篇2:言之成理

八、联系篇:关注现实

九、结尾篇:回眸一笑

这九个系列的写作指导训练,旨在帮助学生逐一渡过写作的难关,让他们关注局部,从小处着力,改变大作文的整体面貌,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中级阶段:开展活动型写作训练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粤教版)主编陈佳民对活动型写作是这样定义的:“活动写作就是布置一项任务,设计一个活动,用任务引领写作,通过活动组织写作。”相较于传统的模仿写作与应试写作,活动型写作更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当然,教师需要预先创设好写作情境,合理安排写作任务,提出活动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同时在组织活动时要力求全员参加,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主角,在活动中有体验、有感受、有收获。教师可以将活动安排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课堂上的活动主要以课前演讲及阅读课的形式开展,课外活动则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

其中,课前演讲一直是我校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这项活动在我校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如今,课前讲演也已成为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开发的新领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打通了语文和生活、语文和不同学科的联系,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辟了许多学习语文的新途径,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就是其中之一”,确实,若指导得法,每天五分钟的付出将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惊喜。学习语文本就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才能厚积薄发。当然,课前演讲是一项语文活动,开展这一活动最忌无计划、无目标。所以,作好相应的计划是此项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条件。比如,针对高一新入学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我的成长故事”专题,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各自的成长故事,让他们能因事缘理,得出成长的启示。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进行作文训练。如,为照片配上解说性的文字,为杂志图片配上说明性文字,在微信公众平台创作文章等。

至于课外写作活动,教师首先要设计几类不同的活动,规定好相关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按照阅读兴趣选活动,最后在小组内阅读共同的作品并定期进行读后交流……

高级阶段: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与堂上限时作文训练

关于写作教学,陈佳民教授认为应把平时的作文教学与应试作文教学区分开来。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师应该“加长”和“加宽”学生的写作训练,等到高三再进行应试作文训练也不迟。教师如果急功近利,从高一到高三都在进行应试训练,就无法培养学生发现、搜集、积累素材的能力,更遑论深入思考、精心创作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成绩也未必会好。他还指出,教师平时“最好是安排一次写作活动,设置一个情景”,把写作的过程“加长”,让写作的文体也随之“加宽”。不仅要让学生写应试作文,还要让他们结合教材中的文本写时评、短论、访谈、传记、散文、微型小说、故事新编等,帮助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只有不断地写作,学生才会不断地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教师应把握好契机,安排写作任务,让学生及时输出,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写作体验,以培养其综合素质。

到了高三,学生会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组织学生开展限时作文训练。两周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文章。

以上两条路径并非泾渭分明的,而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走出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所2021年度院管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活动课作文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