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
2023-09-25鲁晓敏
鲁晓敏
景宁地处浙江南部,是中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畲民先后迁向大江南北,到达福建和浙江等地。明末清初,特别是清朝“三藩之乱”后,大量的畲民迁入景宁。他们深居高山之中,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在民族融合的今天,景宁的畲民们依然保留着独特的语言、婚嫁、信仰、祭祀、山歌等风俗民情,尤其是民族服饰极具特色,以“凤凰”作为主要图腾。
当你在景宁县的大街小巷上随意行走,扑面而来的尽是“凤凰”——以凤凰命名的街区、广场、学校、廊桥、酒店、超市、商店,比比皆是;路口矗立着巨大的凤凰雕塑,卡通凤凰路灯、屋顶上翘起的凤尾,随处可见;就连路上的女子也穿着绣有凤凰的衣裙。在畲族中,女性被誉为凤凰,因此,畲女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时刻,婚礼与葬礼,所穿的服饰都被誉为“凤凰装”。
那么历史上,畲民平常究竟穿什么样的民族服装呢?由于畲族没有文字,人们很难追溯最早的服装形象,只能在方志的只言片语中一瞥惊鸿。在清同治年间的《景宁县志》中,对此有着详实的记载:“男单袷不完,勿衣勿裳;女短裙蔽膝,勿袴勿袜……妇女跣足椎结,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均为五色椒珠”。
袷,同夹,就是夹衣,汉民普通的衣服。由此可见,畲族男子穿着很简单,以黑、蓝、青为基调,下着裤装,上山干活时打着绑腿。他们的穿着与当地汉族人并没有太大差异,简简单单的粗布夹衣随便往身上一套,为的是上山砍柴灵便,下地干活便捷。畲女的服装则大有不同,短裙刚刚遮住膝,露出小腿部分,即使在今天看来,依旧是相当时髦的打扮。
畲女衣服为右开襟,颜色以黑蓝为主,也有一些青色,还有少量的白色或月白色。与福建等地的畲族女性服饰不一样,景宁畲女的服装上少有大面积的绣花,相对简约,但并不简单。她们喜欢使用一部分刺绣进行点缀,更多的是以织带缝制的方法,将图案装饰在衣领、袖口、衣襟,华而不褥,非常精细。
畲女的刺绣、織带的纹饰花样极多,最具民族意象的是凤凰纹饰。这些凤凰不是成群结队地在布上飞舞,也不是整只栖息在衣料上,而是似像非像,以写意的形态展现,有着中国山水画留白的意境,让人们对凤凰充满想象。
“凤凰装”在畲族服装中最为高贵,以红色、蓝色为主,与普通畲族服饰最大的区别在于花色,凤凰装可以说是满工(绣满纹饰)。这是畲女的嫁衣,她或者她的母亲,要将一生中最好的工艺、最丰富的想象织绣于上,细致到凤凰的顶冠、眼睛、爪子和羽毛,都栩栩如生。畲女以针为笔,以布为纸,描摹着色彩斑斓的凤凰,描绘着自己或者女儿的未来美好图景。
此外,畲族服装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个动态的变化,那就是随着民族的迁徙,不断创新,不断融入其他民族的服饰精华。从清乾隆年之前的以素衣为主,到后来渐渐将五彩的颜色穿戴到身上,色彩越来越鲜艳,装饰越来越华丽。到了今天,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民族盛装。但是,不管畲族服装的装饰怎么变化,不变的是“制裁皆有尾形”。
这里所说的尾形装饰,既包含了凤尾,也包含了神兽龙麒之尾。有不少畲民的上衣前短后长,造型颇似龙麒的尾巴。在衣服的腰胯之间,裁剪出“尾形”,这在各民族服饰中是一个普遍现象,是早期性崇拜的暗示和审美符号,让人隐隐闻到远古的气息。但是,畲族的“尾形”并非完全如此,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畲族史歌《高皇歌》唱道:“帝喾高辛是国号,龙麒出世实为真。”高辛帝的名字叫帝喾,是三皇五帝中的一个。据说,高辛帝将三公主许配给了畲族人的祖先“忠勇王”盘瓠,并给盘瓠的三个儿子分别赐姓盘、雷、蓝,女婿赐姓钟,这就是“畲族四大姓”的来由。于是,畲族人有了祭祀高辛帝与盘瓠的传统,而盘瓠正是龙与麒的化身。
畲族人的服装完美地将祖先图腾和民族图腾结合在一起,他们通过手中的一针一线,将心中的文化认同织绣在了衣服上,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我们是盘瓠的后裔,我们是凤凰的传人。
除了服装,最能够体现凤凰元素的当属畲女头上的头冠。
散布在中国南方大地上的畲民,无论是年轻女性还是老妇或幼女,每一个畲女都要有一顶甚至数顶属于自己的头冠。每到节庆和重大日子,她们盛装打扮,头戴头冠,载歌载舞。不同地区的畲女头冠会有区别,这成为区分畲族种群和支系的重要标识。
景宁畲女头冠顶上高高突出,形成“尖尖帽”形状,冠尾长长翘起,形成“翘翘尾”的姿态。额头上的发髻插着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所有银饰均为满工,精雕细镂,流光溢彩。各个部件之间以珍珠玛瑙连接,一串串珠子沿着女子的脸颊挂下来。随着她们发出银铃般的欢笑,珠子也不停地颤抖着,摩挲着,发出沙沙响声。
这种头冠称之为“雄冠式”,由凤箍、抓头、笄、发簪、裹红布、黑色缠头纱等部分组成。一个雄字,勾勒出了头冠的气势,这种头冠外形高昂,如同引吭高歌的凤凰。一顶又高又挺的头冠戴在头上,女子的身姿一下子挺拔了不少,看起来更加高挑端庄,充满贵气。头冠以一块前高后低的三角形木块作为支撑架,以红布衬底,正前方和两侧都镶有银片。正面装饰最为集中,三角形区域有两块贝壳形的银片,下方为一块梯形银片,下有8串瓷珠,挂有凤凰头形的银牌,畲语称之为“奇喜载”。
畲女头冠中的佼佼者即为凤冠,又称“公主顶”,畲女一般只在婚嫁与离世时佩戴两次。“饰以珠,珠累累”,说明畲女非常看重头饰,在凤冠中大量使用珍珠装饰。珍珠在过去尚属稀罕物,一只挂满珠子的凤冠,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一项巨大的开支,相当于畲女将一家子的家当顶在了头上。
彩带是畲族女子必备之物,又称为花带、腰带、子带、丝带等。在她们身上,精心编制的彩带无所不在,如束的腰带、绑的背带,服装的领边、袖口、裤脚等处都会装饰各式各样的彩带。
畲族彩带以丝线编织为主,纹饰极其丰富,常见的有各种绵延不断的吉祥纹理、展翅高飞的凤凰、十二生肖图等等,也有敬日、祭祀、巫术、耕作、狩猎等场景,无论花鸟虫鱼还是人物神兽,一概简洁而夸张,每一组图案的背后都是对天地自然的崇敬,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畲族彩带编织技艺”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景宁畲族有三大姓氏,分别是蓝、雷、钟。英川镇新村村的畲民基本姓蓝,是一个氏族聚居的畲族村落。村民蓝红秀告诉我们,以前畲族姑娘一定要学会编织彩带,因为那是她们一生中最重要、最漂亮的“定情带”,用来送给心爱的恋人。结婚当天,新郎取出彩带,将新娘牵入洞房。除此之外,新娘还要在婚服上亲自编织有“王、丰、土、田”等字样的连贯回纹彩带,畲民们称之为“十三行彩带”,这是将美好的寓意织进彩带中,希望夫妻恩爱,也期盼着日子越过越好。如此一来,一条短短的彩带伸展出畲族姑娘长长的爱情路。
编织彩带不需要什么特定工具,讲究一些的可以摆上木头制作的织架,不讲究的只要有固定丝线的地方即可。家里的门环、柱子、桌子、凳子,甚至是野外的树枝、篱笆,畲女只要搬一张小凳子,将丝线一头拴在固定点上,另一头拴在自己的腰身上,就可以动手编织。
现年50多岁的蓝世英跟着婆婆学习编织彩带多年,她在我们面前摆开了架势,将一根细长的丝线固定在柱子上,以黑线为经线,以白线为纬线,拉好经纬线之后,开始了随心所欲的编织。黑一层,白一层,各种图案和纹饰呼之欲出,她一边编织一边唱起了山歌“:一条丝带斑又长,送给郎子束身上。彩线拦边双手织,看到带子太姑娘……”线条在她手上交织、穿梭、翻飞,一条彩带很快成型。
畬族彩带还分为图案彩带和符号彩带,符号彩带上遍布类似于甲骨文形状的符号。在众多的畲族字符里,我发现了中国传统纹饰中常用的回文、菱形、方胜字纹等传统样式。畲民将这些字符应用到服饰、彩带和香袋等物件中,每一个字符,看似结构奇怪,却都安插着祖先们的暗语,是他们对自然天地的深情阐述,每一个笔画,看似简单的横竖,实则是畲民对生命的见解,都通向畲族精神血脉的深处。
(编辑 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