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探索者点赞
——宋青松歌词探索作品集序

2023-09-25任志萍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青松一元二次方程创作

文/ 任志萍

宋青松创作的“歌词探索作品集”《词韵诗心》即将付梓,作“序”的任务,荣幸地落在了我的头上。

我和青松的认识,是因为他那首十分成功的作品《长大后我成了你》,那是1992年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虹雨杯”歌词大赛上读到的好作品,被谱曲演唱后,迅速传遍全国。从此我就记住了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词作者:宋青松。

青松捧给我厚厚的一叠歌词打印稿时,我看出来他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他在进行着各种探索和尝试,这些作品不像《长大后我成了你》那样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精品,成败还很难定论。我认真地品读这15 个小专辑,洋洋洒洒近300 篇的词作,着实要费一番功夫的。因为我不仅是在阅读、欣赏,我还在认真思考:被作者称为“探索”的作品究竟指的是哪几辑,或哪几篇?都做了些什么探索?

一、跨越时空的题材拓展

青松在与我交流时曾说过:“在整理这些作品的时候,对自己产生了一个疑问:我写的这些是歌词吗?是不是走得有些远了,有些偏了?这些作品的哲学与理性思考是不是过重了?”我从近300 篇作品的形式、品格、韵律上找不出区别于歌词创作规律的地方,就是说《词韵诗心》依旧是一部歌词集,那青松一定指的是题材的探索了。

我们翻看一下15 个专辑便能领悟,作者顾虑较大的大概产生在第一辑《一脉相承》、第二辑《诸子归来》、第三辑《吾谁与归》以及第八辑《学而时习》的部分作品和第十五辑《格物之悟》。这里提到歌词 “哲学与理性思考是不是过重了?”恐怕是认识上的误区,在歌词创作中内涵哲理成份是很自然的事,或曰对物的咏叹,往往是为了阐释某种哲理,依然是歌词。并且只要用形象思维和鲜活的歌词语言,依然可以成为优秀的歌词。歌词与诗的关系,虽然是随着新诗的出现而分了家,但并不代表词不具备诗的品格,更何况那些短小精干的诗篇亦有插上音乐翅膀而被称之为歌词的。我的看法是:对此无须顾虑,用一颗诗心写词也许正是本书的特别之处,也许正是这些作品极大地拓宽了歌词创作的领域,丰富了当代歌词的题材。

我非常赞赏青松为探索而付出的艰辛和所取得的成效。这些探索是否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至少是有益的。左拉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可见除开卷有益之外,探索更是大有裨益的。拿《一脉相承》一辑来说,便书写了从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直至周口店北京猿人,引伸到半坡文化、神话传说、彩陶、青铜、兵马俑等,概括了无文字时代的远古脉络。《诸子归来》《吾谁与归》则包括了从春秋战国,至秦、汉,再到唐、宋的文化脉络。于是我在想:如果再补充一些尚须完备的内容,岂不就构成了文化词史了?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即指“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咏怀”等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地纪录了杜甫所处时代,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百业凋敝的史实,堪称诗史。青松用歌词这种文学样式,真实地传承历史文脉,自然也是探索的一大成就。

我们常谈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什么?因为保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绝大部分是珍贵的财宝,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文化自信,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尊崇与敬仰;文化自信,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青松的作品,恰好印证了文化自信的正确论断。

在《诸子归来》一辑中,青松首先用歌词创作的浓缩手法,对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做了概括性的描述,其成功之处在于个性特点选择上的准确。如老子骑青牛、孔孟游列国、商鞅变法、墨子的非攻等等。最后又以“百家争鸣”为题呼应了全辑的内涵。乔羽先生说过:歌词“不足百字的文章,却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其难度可想而知。从这一辑篇篇成功来看,青松的探索的确选择了一个硬骨头,诸子百家巨擘如林,儒法道墨各有立论,正是因为青松抓住了每家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才完成了全部创作。就拿《孟子寻邻》来说,匠心独运,构思巧妙。他没有去直写孟母三迁的故事,而是用逆向思维来创作:“随母择邻去,老又如顽童,重寻众伙伴,再续儿时情。东街的妹、借你卖菜的秤,称一称 江山社稷、君王百姓,究竟谁为轻?谁为重?西市的娃,用你杀猪的刀,剖一剖 鱼与熊掌、道义生命,我该怎取舍、与谁从……”他设定了一个叶落归根的场景去回味,去追忆,用老来寻邻的感受形象地再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舍生求义的追求,让读者随之思索、动情。

在第八辑《学而时习》中,确有几首耳目一新、值得探讨的歌词,如:《笛卡儿坐标系》《一元二次方程》《勾股定理》《引力波》等等。这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歌词题材,把数理化的内容引入歌词创作真是一种开拓性的探索。其实,当你真正读一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你会立刻被作者的探索性成果所折服。试举《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多年后的这次重逢,未了的缘依然未定,许多往事都无法解开,就像曾经的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分成了南北西东,韦达定理算不透世态人生,配方法难配对你的心思,判别式判别了我的憧憬。请陪我再解一次一元二次方程,略去我的青涩、我的懵懂;请陪我再解一次一元二次方程,留住你的清纯、你的深情。”由于青松把一元二次方程做为一个比喻的物像处理了,因此它已再不是数学上的方程式了。在诗人的笔下,一元二次方程的破解,不靠数学家,那是两位情人“未了的缘依然未定”,难解难分的“方程”要靠情的互动与交融方能破解,这也是词作家笔下破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艺术手法。

或许这类探索性的词作不大会受到作曲家的青睐,但这丝毫不能贬低它的文学性。中国是诗词大国,因为大部分诗词均能入乐,又可称之为歌词大国。因为诗词具有音乐、文学的两重性,故而在它的音乐失传之后,便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流传了下来。由此推论:产生于词作家手中的数以千计的词作,插翅而飞的能有几何?留在纸面上的千位数作品,便以文学作品的面貌传世了。这便是歌词具有音乐、文学两重性的优势。

二、入木三分的真情流露

从第四辑的《故乡回望》到第五辑的《旅踪心痕》,从题材上不属探索性歌词,它应当属于表现手法创新类歌词。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些作品重点是要新的构思、新的角度、新的内涵、新的形式。作品不能重复自己更不能抄袭别人。

亚瑟·柯斯勒说:“天才的主要标记不是完美而是创造,天才能开创新的局面。”用到我们的歌词创作上便是天才能创作新的作品。无须例证,这几辑作品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述,甚或能触摸到他所描述的一草一木、一江一河、一老一少、一妇一孺,他在写作中都是十分注意创新的。创新是创作的首要要求,重复是创作的大忌。哪怕是一个形象的创新,也是值得肯定的。由此我相信这样一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思乡之情是文人常常涉猎的题材,如李白的《静夜思》、余光中的《乡愁》、庄奴的《小村之恋》,以及歌曲《乡恋》《思乡曲》《乡音乡情》等等,这些作品对故土的爱溢于言表,对我们书写思乡题材作品不无借鉴的作用。在《故乡回望》一辑中青松不惜笔墨地努力表达对故乡的恋情和感恩之情,他几乎将学习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写了一首歌词,这些词写得非常具体,甚至就是一个村庄、一所学校、一个城区……思恋之情是对刻骨铭心记忆的故园的一种情感的发泄,请看《宋庄》:“我奶奶埋在了那个地方,没埋住她期盼子孙的翘望;我父母远离了那个地方,没远离那落叶归根的向往。我的胎衣埋在那个地方,埋不住我脱胎换骨的渴望……那个地方叫宋庄啊宋庄,我用半生奔走去远离你。而今你却成了我回归的方向;那个地方叫宋庄啊宋庄,我用满怀期待去面对你,又怕你变成我认不出的模样。”每一个形象都情感逼真,描摹细腻,是如此具体可感,又如此让人揪心,不是亲身经历的深切体会,是不可能有如此细微的描写的,这已达到一种如泣如诉的程度。而对《美味的家乡》他是如此描述的“闻一闻香喷喷的俺就馋得慌,舔一口麻酥酥的还有一点痒,咬一瓣咂咂嘴满口都流着香,盛一碗热乎乎暖到了心坎上。”在这里我们似乎尝到了妈妈为我们做的美味。正如《人间词话》所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我看,青松是基本做到了这一点的。再看《爱不够咱的黑龙江》:“大雪做咱的护肤霜,才长出白桦树一样的俏姑娘;严冬做咱的健身房,才练就兴安岭一样的壮儿郎……三江汇流斟烈酒,灌不倒东北汉子海大的量;一句乡音润歌喉,就醉晃了大山醉浪了江……”。以乐观的、豁达的、豪迈的口吻道出了东北姑娘、汉子的精、气、神之后,连用“爱不够”的排比句,将思乡之情进一步的推进:“爱不够这狗拉的爬犁冰雪上跑;爱不够这树皮的摇篮树梢上晃;爱不够这高天厚土生我的亲爹娘;爱不够咱的黑龙江,咱的黑龙江”。把对故土的思恋之情的宣泄,延伸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这不就是入木三分吗?《旅踪心痕》一辑虽多是采风创作的作品,他也力求以新颖的角度、生动的语言,把每地每景的特点与自己的心境做到了较好的融合,让对方满意而又无愧于心。当然,青松更多的言情作品多在他的另一个小辑《此情可待》中,也许是他早过了热恋的年纪,这些作品大都是内敛的,更多的透露的是思念与无奈之情。但即使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也不时看到“放上心做饵,弯下身当杆,抛一生思念到天边……(《钓缘》)”这样情趣相映的妙思佳句。

三、始终如一的平民情结

青松出生在山东农村,少年时随当林业工人的父亲到东北读书、工作,他长期生活、成长在基层,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这些情结在他的《词画众生》与《音乐铸像》两辑中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他用浓重的笔墨歌唱伟大的“平凡”。

平凡与伟大好像是意义完全相悖的两个词,孰不知平凡能够孕育伟大,伟大亦从平凡中来。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难道不是从日积月累的平凡中成就的吗?看起来毫不惊人的默默劳动,一样有其令人赞叹的伟大之处,或许这就是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在这一辑中他为我们画出了临时工《老郑大嫂》,送鲜奶的、蹬三轮的、卖早点《他们》等一系列普通百姓形象,这些形象可亲可感,好像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为平凡的人歌唱》是这样写的:“朴实的身影走在繁华的街上,繁重的劳作只为小小的愿望……住着矮棚建起了林立的高楼,美化都市又回到遥远的村庄……平凡的人哪平凡的人,我要为平凡的人们歌唱,你刻画出伟大,你塑造出高尚”。上面所描写的那些极为平凡的劳动,却彰显着劳动者高尚的品德,难道这还不足以用伟大二字来歌唱他们吗?

在另一辑《音乐铸像》中,他塑造多是平凡的英模人物形象。如根据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的故事写的《你说的话》,用全新的角度和句式:“白天、黑夜、春秋、冬夏,自由、平等、民族、国家,都说那条路很长,你现在走到哪儿啦……三年、五年、十年、百年,哭了、笑了、累了、老了,我什么都不要了,就要那句你说的话……”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百年守望的经典故事,令人感动,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思考。他在为这些平凡的英雄塑像时也在常常叩问自己的内心,所以在烈士陵园前自我反省:“请你回望:今天的我,是不是你想要的未来?(《雨花台》)”这不正是对于初心的追寻和守望吗?在《大国工匠》中通过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描写:“一丝一环、把柔情也拧成坚强;精琢细磨、让钢铁也开出芬芳。”展现了大工匠用“手中乾坤、肩上担当……雕塑着中国的形象”的画面。其实艺术家在作品中塑造着人物的形象,也在作品中塑造着自己的形象,我们的歌词创作同样需要大国工匠。

四、内涵深邃的哲思韵味

思考是贯穿宋青松词作的另一条主线,所以理科出身的他一直担心自己的作品过于理性,但是他又无法回避不时展露出来的思想锋芒。第九辑《山水思量》到第十一辑《不关风月》是作者进行了深层次思考之后之所得。在《草木情怀》的小引中他说道:“人非草木,焉知草木无情?当人有情时,草木也情深意浓。我常觉得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株草,甚至是一条根脉、一片落叶……当我成为草木之人时心中自然就有了草木之情怀。”这是作家的真实感受。在哀伤时,蓝天白云也会成为万籁死寂的旷野;满心喜悦时,狂风大作也会化为喜悦的锣鼓。青松状写了不同心态下草木的不同。比如:“根在泥土、心在红尘。你看得到花开叶落,你分得出笑脸泪痕,可有谁知道根的痛?可有谁懂得心的闷?”在另一首中却是又一番情景:“凌寒望梅、傲霜赏菊,轻嗅兰香、细听荷语,载我而来的是好运,与我结伴的叫花期。”同样是根和花,呈现了两种有别的情结。

《山水思量》中种种异乎寻常的感受与思考,写得依然是我情、我心、我思、我感……只是借助的形象不同而已。有意思的是同一个形象,他在不同心态写出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如在《一条河的思绪中》他写道:“我执着地拓宽我的梦想、我的流域,成为一条大江向你汹涌而来,大海啊,你可知道:我所有的奔波只为消散在你的怀里。”而在《不想入海的河里》却写道:“我是一条不想入海的河,我宁愿滋润一片小草从此消隐;我是一条不想入海的河,我宁愿化做一缕清气从此干涸。”这个中的思想变化、以及这个“海”所代表的东西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理解,是他的心绪变了,还是面对的“海”变了?他希望能找到寄托着美好愿望的大海,如果找不到这样理想中的海那就宁愿干涸,这岂不是另一种执着的选择。

第十四辑《格物之悟》是青松在研究儒道诸学方面之所得。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并有所领悟,或许是青松“格物之悟”的本意;他自己如是说:“我努力在一草一木中感知、在一山一水中寻趣、在一事一物中穷理,”那他是如何感知、如何寻趣、如何穷理的?“台上你演的是谁?台下谁扮的是你?”(感知?)“掌上乾坤无中生有,花间世界转瞬成空,是我的手疾眼快,还是你的心神不定。”(寻趣?)“我是谁?我来自哪儿?是泥土板结 还是顽石风化?……这一刻的离别,你不该再有牵挂,随着你眼泪流出的是我,一粒小小的尘沙。”(穷理?)因为青松的作品落成是在“且歌且行且参悟”中,所以我也在参悟领会其意,其实这也属于探索范畴的作品。

对于文学创作来讲,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应是白开水、味同嚼蜡,总应有一定的内涵,一定的用意,一定的主题,否则,那个创作便毫无意义了。拿青松的《萝卜白菜》来说吧,菜在词内,意在词外:“有一位老人长寿过百,说出秘诀来让我感慨,平淡的生活,平和的心态,加上每顿都有萝卜白菜——无论你当多大官发多大财,请记住平平淡淡,清清白白,消病祛灾,营养丰富的萝卜白菜”。借萝卜白菜隐喻了人的一生应平平淡淡、清清白白的道理,萝卜白菜只是借来歌咏的载体,这就是哲理词的特色,也是他做人的自我要求。

当然还有许多蕴含哲理的作品,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总之,写蕴含哲理的作品是离不开潜心思考、认真构思、掷地有声、言之有物的。《艺概》“词曲概”一卷中讲的好:“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我以为这里所讲的写词不提倡直白、直露,即,以最浅显的语言隐寓最深刻的哲理,以较松的描述概括厚重的内容,以婉约的笔法书写雄劲的立意,以曲折的表述代替一览无余的直白,以虚拟的奇思妙想折射真实的蕴含,以偏颇的角度寄情正面的颂扬;这“寄深于浅”正符合歌词以最浅显的语言隐寓最深刻哲理的特性,这也许正是青松努力探寻追求的方向。

可称之为宏篇巨制的《词韵诗心》非我一篇拙文所能正确评价的,好在有识之士大有人在,不妨为此费心评论一番。青松是乐于学习努力创新的词作家,未来定将在探索与创新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青松一元二次方程创作
攻克“一元二次方程”易错点
Experimental Study on Grinding Force of Electrostatic Coated Grinding Wheel
丰收歌
“一元二次方程”易错题
《一墙之隔》创作谈
林青松
2.2 一元二次方程
分分钟,帮你梳理一元二次方程
创作随笔
Asymptotic Behavior of the Drift Coefficient Estimator of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Driven by Small No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