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义、内涵和路径
2023-09-25高冰珂
杨 彬,高冰珂
(1.中共安阳市委党校;2.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
乡村建设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农业强国,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和最深厚的基础,关系着城乡发展平衡、关系着农村发展状况,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农村人居环境,还可以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我国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智慧和价值追求传承的具体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源于对我国农耕文明的传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现了天人合一、和平向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人文精神,可以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形成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要坚持把我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学习领会“和”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新时代特征,并将其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彰显“和”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三)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
“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我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而有效应对外部风险的不确定性。要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农民生活和就业预期,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有更稳定的生产生活,充分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增强农业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为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因素提供强力支撑。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将“和”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乡土特色,综合考虑农村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使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具竞争力、影响力,使乡村更加和谐、美丽。
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丰富内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基于乡村美学实践提出的创新性理论。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和美乡村”建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乡村建设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更加丰富、指向更加明确,也更加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涵盖了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总体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宜居乡村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仍要清晰认识到我国农村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和数字化信息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因此,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宜居乡村就是打造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现代化农村,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一要住宅舒适。相较于城市,农村的居住地要更宽敞,但也存在一些传统问题,比如不防潮、不保温等。农村住宅要与时俱进,在采光、保温、通风等方面进行改造,打造更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现代化住宅。二要干净整洁。卫生问题一直是农民居住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本着尊重农民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和顺应自然的原则,开展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三要生活方便。生活方便代表了农民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高低,要遵循尽可能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方便农民生活的目标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四要交通便利。交通便利可以有效促进农民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也是宜居乡村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满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宜业乡村
乡村振兴为建设宜业乡村提供了机遇,安居和乐业向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前提。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就地就近就业,希望能和家人团聚。相较于城市,农村的就业机会相对不多,农民创业成功的概率也比较低,乡村产业振兴受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空间有限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县域经济,为农民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首先,要全面拓展农民就业发展空间,推动县域经济增加就业容量,培育更多懂技术、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多元化。其次,要健全农民就业增收机制,不断改善农村营商环境,完善支持和服务农民就业的政策,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最后,要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利用农村特有的乡土风貌,打造适合农村发展的田园风光、民俗文化旅游,利用当地文化特色,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要载体,打造集养老、度假、文化、研学为一体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和”与“美”融合发展的和美乡村
和美乡村是由表及里、形神兼具的基本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形态的有机统一,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有机统一,建设和美乡村可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又源自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承载了亿万农民的精神寄托,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蕴藏着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揭示了宇宙规律,阴阳调和、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等都是万物使然的最佳状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和”主要展现在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核上,体现了乡村建设中追求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价值追寻。而“美”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尝试用不同的角度诠释美,可以说人类对于美的感受和对于美的追求是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与“美”融合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也伴随着乡村发展的全过程。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和”与“美”融合的集中体现。“和”与“美”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两个重要维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乡村的自然之美、生产生活之美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乡村的和美,有利于提振农民精神风貌,促使良好的农村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仍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投入保障力度不够大、乡村建设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因此,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注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布局。要统筹做好农村电力、水利、道路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布局,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农村布局规划,认真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二要加强规范引领。要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各项规范,以国家通用规范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范,从而使各项工作开展更具可操作性,严格按照规范引领农村现代化建设。三要盘活农村可利用资源。《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在保留农村原有的乡村风貌上进行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打造。要加强对原始乡村风貌的保护与开发,对现有农村旧屋进行改造维修,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的条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工作生活,农村出现了很多空置房屋,对此,可以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退出机制,对于“一户多宅”的农民,可以有偿收回宅基地和房屋,并利用农民合作社等将这些闲置房屋进行标准化改造和修缮,集体管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大投入保障力度
一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加大政府财政预算对于乡村建设的投入比例,积极争取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乡村建设前期要做好财政预算,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对于专项资金的保护力度,保障乡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二要不断强化金融资本支持。面对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要持续扩大内需,而拉动内需最大的潜力还是在农村。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这些民生项目工程为金融资本的融入创造了机遇,乡村建设需要金融资本充分发挥作用。三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投入大、耗时长、涉及面广,政府财政支持是主要力量,也需要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其中,而乡村建设也是民营企业干事创业的良好机遇。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要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特色优势。四要深挖本地乡贤资源,引导乡贤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三)强化人才支撑
一要提升农民职业技能。要结合当地实际摸清农民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为有意愿的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联合当地职业院校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农民积极提升职业技能。二要吸引高素质人才下乡。支持高校和县乡签约结对,高校从人才培养、技术支撑等各个方面支持乡村建设。鼓励高素质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奖励机制和奖励措施。三要提高农民家庭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普及率和就业率,培养新时代乡村工匠,发挥好传统乡村手艺人传帮带作用。鼓励在乡村振兴重点县、乡建立满足当地就业帮扶需求的农业技能培训基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新时代懂技术、爱农业的现代化农民。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凝聚精神的工作,对于乡村建设意义重大。广大农民群众不仅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共享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一要强化农村常态化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农村、进万家。二要创新现代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式方法,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培育和谐和睦、淳朴善良的新时代乡风民风家风。三要加快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结合当地实际依法依规摒弃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
四、结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价值追求,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我们要不断强化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抓实干、踔厉奋发,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