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晤 生死两隔
——《与妻书》课堂教学实录
2023-09-25李海峰李仁甫
李海峰/执 教 李仁甫/点 评
师:仓央嘉措曾说:“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人生经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面对这样的人生关口,要怎么选择?(生陷入沉思)
师:老师先请大家看一个短视频。(电视剧画面表现加朗诵《与妻书》部分和《禀父书》,约3-4 分钟)
看完视频,好多学生都落泪了。
师(哽咽):林觉民为了“为天下人谋永福”,留下了两封遗书,与自己的爱妻和慈父诀别,毅然赴死。带着对烈士的无比崇敬,在2021 年暑假老师来到了位于福州三坊七巷景区的林觉民故居参观游览,这是老师当时拍的两张照片。(PPT展示)
师:在参观游览时,老师发现现有的“《与妻书》展厅”空间狭小(PPT 展示),不足以展现《与妻书》的精神魅力。为了让文物生动鲜活起来,让烈士精神永续,让我们对林觉民故居的“《与妻书》展厅”进行改造,提出有创意的设想。
师:同学们已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读完全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生( 自由作答):悲 痛、 悲 伤、 感 动、伤心……
师:进入展厅参观时,我们都会看到一段简洁的话语,这就是展厅的前言,其一般与展览的内容、形式、布展理念等有关,可以使人对展览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请你结合自己的整体阅读感受,帮助展厅写一段前言。
生1:这是一封与爱妻的永别信,在这封信里,我们将读到林觉民对妻子最深沉的爱恋……
生2:这是一封“巾短情长”的诀别书。在这封信里,我们将读到林觉民烈士“至爱吾妻”的缠绵悱恻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浩然正气!
生3:这是一封深情悲壮的遗书。在这封信里,我们将读到林觉民烈士对妻子的爱与不舍,还有一种舍小家为大家、为国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
师:三位同学说得都很不错。哪位同学能说说他们哪一个更好些?
生(群):第二个。
师:为什么呢?
生(群):感情概括全面,还引用了原文。
师:同学们评点得很不错,老师也表示赞同。三位同学回答得都不错,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不仅全面且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感情,还引用了文章中的话语,更有利于游览者全面把握《与妻书》的内容和感情。
师:看完展厅的前言,游客可能会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林觉民写下了这封遗书,毅然赴死?
生(众):“为天下人谋永福”“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师:大家预习得都不错。不过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呢?这就是所谓的……
生(齐答):知人论世。
师:让我们一起进入“人物背景展区”。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谁在书?与谁书?为何书?”谁来回答?
生1:这是林觉民写的,他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因参加了黄花岗起义牺牲了……这封信是他写给妻子陈意映的遗书,写作背景是广州起义。
生2(补充):林觉民明知起义已经暴露了,肯定会失败,但还是坚持起义。他说:“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
生3(补充):陈意映,名宦陈若霖的后裔。婚后,她进入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后来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老师补充几点(PPT 展示):
13 岁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写下了“少年不望万户侯”。(生笑)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24 岁,参加广州起义,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认为“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
通过这些,想必大家对林觉民烈士有了很深的了解。
师:他的妻子陈意映出身名门,林觉民18 岁时迎娶了15 岁的陈意映。(生笑)大家笑什么?
生(众):年纪太小了。
师:为什么?
生(众):古人结婚早。
师:也不完全是这个原因。我们刚才介绍了林觉民13 岁时就在科举考试的试卷上写下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他接受了新思想,但在他父亲眼中儿子不安定,害怕儿子会因此惹祸,所以就急于让他娶妻,期望他能安定下来。所以,可以想象林觉民对这门亲事……
生(众):是拒绝的。
师:对的。1905 年,18 岁的林觉民逃婚躲到了厦门。父亲紧跟到厦门找了3 天,杳无踪迹。不久,林觉民折回家中拜堂成亲。几个月后,他就失踪了。(生笑)
师:那我们不禁要问,他爱妻子吗?
生(齐答):爱。
师:文中怎么说?
生(众):吾至爱汝。
师:是的,那他们的爱就属于?
生(众):先婚后爱。
师:是的,这对新人仿佛在经历“先结婚后恋爱”的新时代恋情,感情出奇的好。婚后,林觉民经常挑灯夜读,陈意映就在一旁陪候,二人不时交流。林觉民在家中办起了“家庭妇女学校”,深明大义的陈意映就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到学校读书,像小姑、堂嫂之类的亲戚,陈意映一共拉来了十几个人。真是夫唱妇随、琴瑟和谐。关于陈意映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文中也有体现。
生4:第4 段: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师:这么好的妻子,作者为什么还要与她死别呢?
生(众):为人民谋永福。
师:是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对当时的历史作一个深入的了解(用PPT 展示广州起义的时代背景和《与妻书》的写作背景)。1911 年4 月27 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正如影视剧中林觉民的台词:“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师:我们在“人物背景展区”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背景后,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与妻书》的文字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游客面前,于是设计了一个“手绘图说展区”,计划邀请手绘画家以手绘画的形式来展现文本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选取信中的场景配上小标题,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场景,分析文本及情感。
生自由朗读后分组讨论。
师:好的,看来大家都认真地进行了准备。哪位同学可以上黑板写小标题,读原文本并分析?
生5:“忆美好生活,思故居之妻”(板书),第3 段“汝忆否……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写了作者与妻子争论谁先死谁后死的问题。
师:回忆先死后死争论的事,表现了什么?
生5:为了不让妻子因为自己的去世而伤心当时作者宁愿妻子先自己而去,表现了作者疼爱自己的妻子。
师:结果呢?
生5:作者最终食言,要先妻子而去,留下妻子独自悲伤。作者觉得愧对爱妻,也表达了对爱妻的疼爱与不忍。
师:你分析得很到位,谢谢,请回!还有哪位同学上台分享你的场景?
生6:“生前身后事”(板书)。我想把林觉民设计成“两面人”,一面朝向自己已有身孕的爱妻,一面朝向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大众。
师:好!创意很好,很有画面感!那么你来说说你要再现的文本内容是什么?读一下,并分析你的理由。
生6:文章第2 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一方面很爱自己的妻子,另一方面看到社会黑暗,人民灾难深重。一边是至爱的妻子,一边是愿为之慷慨赴死的国家和人民,他确实很矛盾。但他却愿意扩充爱妻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
师:分析得很好!这也是作者直接交代自己离开爱妻选择赴死的原因的段落,作者把两种很矛盾的选择融合在了一起,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就是——
生(众):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师:还有哪位同学分享自己准备的场景画面?
生7:“忆月夜”(板书),第4 段“初婚三四个月……空余泪痕”写出了作者与妻子的恩爱场景。如果用手绘画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夫妻之间恩爱的情感。
师:说得很好,那么文本是如何具体表现这段感情的呢?
生7:通过写景、记事。
师:具体是什么样的景色?
生7: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师:很好,老师也很喜欢这句“疏梅筛月影”。在这么一封遗书中,竟然来一句写景的闲笔。这处看似闲笔的句子能否可有可无?
生7:这处景色很美,可以映衬夫妻二人的新婚恩爱。
师:那么你又是怎么分析出这种恩爱之情的?先别急着回答。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提出了一种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还原分析法”,主张“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现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从而尽可能地接近作者本意,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下面我们一起运用“还原分析法”来分析一下这处“闲笔”。
师:你先还原一下这处“闲笔”所描写的景象。
生7:恰好到了十一月十五日的时候,小屋窗外的梅花疏疏落落地开着,枝条交错,如筛子一般;皎洁的月光透过梅花照进屋子里,在窗户上留下斑驳的影子,月影与梅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师:景色还原得很好,这是一幅非常娴静唯美的画面,景色也很真,感情也很真。先看景真,冬月即农历十一月确是梅花开放的月份,而“望日前后”则有明亮“月影”产生的极大可能;“疏梅”呈现出了“筛”的效果,“月影”被梅枝所“筛”才会产生“依稀掩映”的效果。
师:我们再来看情真意切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应该抓住哪句话?
生7:“初婚三四个月”,写此封家书时儿子都五岁了,应该是六七年前的场景了,都记得很清楚,说明他们情真意切!
师:分析得很好!这样的真情在此段中还有表现,你找找看。
生7:“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直接表现了他们的感情深厚。
师:用看似“闲笔”的景色来表现深厚的感情,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生(齐答):衬托。
师:如此淡雅之景,映衬出了如此深厚之情。如若全篇一直直抒胸臆,难免落俗,有了“窗外疏梅筛月影”的实景以及“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实事,其情感就愈发显得真切自然。景、事、情交织相融,这就构成了最真实、最感人的情境。
师:我们再次齐读第4 段,感悟品味这种景、事、情交织相融的真实感人的情境。
众生齐读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再给一位同学发言的机会。
生8:“阴阳两隔哭相合,吾灵依旁悲相望”(板书),作者在第6 段“吾今与汝无言矣……汝不必以无侣悲”写愿在九泉之下“哭相和”,愿世间真的有鬼,愿心电感应真实存在。这样的场景充分表现了作者与爱妻死别的悲痛。
师:你描述大致的画面。
生8:妻子跪在丈夫的墓前哭泣,丈夫在墓中哭泣,他们相互望着对方,却阴阳两隔。
师:确实是让人十分悲痛的画面。那么你的标题中的“合”,是不是应该用原文的“和”字更好,“依旁”应该是“依傍”吧?
生8:是的,我写错了。
师:好的,没关系,你分析得很好。同学们从这些场景中看到了什么?
生(众):对妻子的爱,对妻子的深情……
师:作者怎么样爱自己的妻子,用原文中的话就是——
生(众):吾至爱吾妻。
师:(板书)与妻书——至爱吾妻的深情。
师:(用PPT 放大展示《与妻书》文物)从方巾上的书写字迹、排版布局来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众):字越来越小,越来越看不清楚。
师:什么原因?
生(众):写的地方太小了。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生(众):巾短情长。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众):痛苦、乱、矛盾、不忍……
师:所以《与妻书》不仅是写给妻子的,更是写给——
生(众):作者自己的。
师:(板书)与己书——矛盾交织的悲情。
师:(用PPT 放大展示《禀父书》文物)请同学们齐读《禀父书》。
众生齐读。
师:谁来分析一下这篇与《与妻书》的异同?
生9:对象不同,一是写给爱妻的,一是写给慈父的。但毅然赴死的原因“为天下人谋永福”“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是相同的。
师:是的,所以这封信也是写给天下同胞的信。(板书:与世书——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豪情)
师:《与妻书》这封信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为了让参观者有更好的朗读体验,展馆计划设置几个单独封闭的朗读亭,配上不同的背景音乐,让游览者可以自助朗诵录音。(播放两段音乐《我爱你中国》《假如爱有天意》供学生选择)
师:请选择一段背景音乐,读出你最喜欢的那一段。
生10:(选择了《我爱你中国》,文中第5 段)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清静过日而已。(学生读到最后哽咽了)
众生鼓掌。
师:(随机提问一位学生)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来评点一下!
生11:读得很好,读出了作者的愤怒与悲伤!
师:哪位同学再上台来读?
生12:(选择了《我爱你中国》,文中第3 段)汝忆否?……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学生读到最后哽咽了)
众生鼓掌。
师:你们读得都很好,感情都把握得很好!朗读时最重要的就是感情的把握。同学们是不是都想朗读了?今天课上,所有人都有机会。下面我们集体来朗读第一段,既然他们两位都选择了《我爱你中国》的背景音乐,我就选择《假如爱有天意》吧。
师生齐读第一段,大家都深情朗读,饱含热泪。
师:各位游客,《与妻书》展厅的游览即将结束。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帮忙设计一下展厅的结束语。
生13:一封《与妻书》,至爱无悔,荡气回肠!我们青年学子定不负先辈所托,为人民谋永福!
众生鼓掌。
生14:一封《与妻书》,爱情无价,自由更高!百年沧桑巨变,百年人间正道,我辈少年定继承先辈遗志,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
师: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百年沧桑奋斗路,而今迈进新时代!《与妻书》中的“为天下人谋永福”目标在今天已实现!如今的三坊七巷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在“入门穿廊”的厅堂里,在“疏梅筛月影”的窗外,我们寻着烈士的至爱与坚贞,向和林觉民一样的烈士们传诵着民族复兴的捷报!今天的中国,如您所愿!
师:马上就是“五一”假期了,老师给大家推荐了一些你们喜欢的课后作业(PPT 展示):1.读经典: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2.去旅行:利用“五一”假期到福建省福州市区的三坊七巷景区参观浏览,实地考察林觉民故居,完善此份策划案,并可以提交建议给景区;3.听音乐:欣赏童安格的《诀别》、齐豫的《觉》,说说你的感受;4.看电影:观看影片《辛亥革命》(2011),写一篇观后感;5.刷抖音:搜索“与妻书”或“林觉民”关键词,观看短视频,找出点赞最多、评论最多的几个视频,分析一下这些视频为什么这么火。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也可以参考制作一条类似的短视频并上传,积极参与推荐《与妻书》的活动!
【点评】
李海峰老师在执教《与妻书》时,恰当地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多媒体,创造性地让学生配音、朗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精彩的“生成”。这让听课的师生们深受震动。下面我主要从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助学意识三个角度谈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课程意识。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已经成为大部分老师备课的首选,老师们要下功夫仔细研究。十八个任务群都有其特定任务,统编教材也有导语、单元研习任务、学习提示,所以老师们要有任务意识。
作为书信,学生要明确其抒情方式除了有直抒胸臆以外,还有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另外特定的修辞、句式等也能抒发情感。如果老师们注意在这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语文的工具性味道就更浓厚了。当学生对语文特色的品味还不够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去点化他们。
也即是说,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语文的人文性,还必须落脚于工具性。为了实施任务,教师要将活动与任务情境相关联,还要注意导入情境。李老师的导入情境很用心,他说自己在2021 年暑假曾经参观过林觉民先生的故居,发现现有的《与妻书》展厅空间狭小,为不足以展现《与妻书》的精神魅力而感到遗憾。课程之下有了情境还需要设置“活动”,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这样任务、活动、情境三者就能完整地勾勒出学习任务群的整体风貌。
其次,学生意识。学生在课堂上精气神很足,课堂表现很是精彩。“学生意识”其实就是“课程意识”。我们过去是为了“教”,而现在更强调“学”。前面强调“课程意识”下的活动情境就是为了放缓课堂节奏,让学生参与。老师们要学会等待,将课堂的权力反转给学生,一切活动要以“学习”来命名,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外,学生的主体参与也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自觉”,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同时走向讲台,主体自觉凸显;第二是“争抢”,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争抢活动的机会和名额,在争抢中体现担当;第三是“创造”,学生在课堂中的表达交流已经不是低层次的了。李老师的课堂活动“设计手绘图说展区”,给了学生回扣文本,深度挖掘文本的机会,要求学生配上小标题更是亮点。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学生自主板书的体验式参与更为可贵。
第三,助学意识。教师们不能因为课堂的生成性强就袖手旁观。李老师在课堂的关键时刻并未缺席。李老师在学生说到林觉民回忆“初婚”时,借力打力,抓住机会推动学生分析这处“闲笔”的作用,并插入“还原分析法”的学法指导。这就是借力打力、借鸡生蛋,可以巧妙地将预设灵动地发挥出来。
李老师设计的情境任务真实巧妙,课后作业的多种类、多选择很有新意,学生自然会爱上语文。李老师在课堂的展评环节运用“实物”进行解读,让学生有所感亦有所得。李老师语速中等,教态从容,正所谓“斯文在斯”,其实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
纵观李老师的《与妻书》整个教学过程,从宏观进入微观,从面到点,先是带领学生整体认知《与妻书》是一封什么样的书信,再通过“人物背景展区”——“谁在书?与谁书?为何书?”让学生进行宏观把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由整体进入局部,设计“手绘图说展区”。这一教学过程能很好地涵养学生的语文观。
李老师的朗读环节设计很有特色,让学生自主选择两首背景音乐中的任意一首进行配乐朗诵。最后的展厅结束语与开头呼应,形成闭环,巧于构思,前后呼应。
李老师的课用视频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们在观看时情感很投入。群文阅读的推荐基于课本,但又走出课文,更能激发学生去了解那段岁月的兴趣。这是一节“生成语文”的标准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