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领
2023-09-24王娜
王娜
摘 要:近年来,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是小麦生产上应用的一项创新型综合技术措施,其采用了绿色無公害种植技术,保障绿色小麦生产基地可持续生产出优质、无公害、无残留小麦。文章从选地整地、培肥地力、优选良种、精细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5-0062-04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小麦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生产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当前绿色食品成为现代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绿色小麦采用最先进科学的种植和养护方式进行栽种,突出栽培技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科学防控小麦病虫草害,合理施用有机农药、化肥,积极预防和应对特殊的自然灾害,把影响小麦生长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从源头上避免农药和化学试剂的伤害,生产出无残留、无公害、绿色生态环保的小麦,成为真正绿色、无害的健康食品,充分保障小麦生产、加工、饮食安全。
1 选好小麦种植基地,提高整地质量
1.1 机械深翻土地
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小麦生长的重要因素,应选用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的小麦生产基地,田间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适宜机械化作业,远离城市生活区和工矿产业聚集区,土壤、水源、生态环境无污染,路井渠电齐备,适宜绿色无公害优质小麦生产。本着养地与用地相结合的生产方式,间隔2~3年利用机械深翻土壤,机翻深度一般在25~30 cm,打破土壤犁底层,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深埋地表碎草、碎秸秆、碎根茬,灭杀土壤地下害虫及病菌,增加有益微生物活动空间,达到土壤上松下实、无大坷垃,实现生产基地循环再利用,保证小麦、玉米的种植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
1.2 推广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小麦生产基地一般年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2季作物,小麦播前整地环节需对前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采用大马力机械对玉米秸秆、玉米地上叶片、玉米根茬、田间杂草进行机械粉碎、匀抛,机械粉碎后的秸秆长度为5~10 cm,然后机械旋耕,机耕深度为15~20 cm,使碎秸秆深埋土层10 cm以下,碎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匀,加速秸秆腐熟腐烂及养分转化与吸收贮备。旋耕时要压犁沟均匀行驶,机械压板全方位复平犁沟,不要出现犁沟和犁垄凸凹不平现象,达到机械旋耕地平、土碎、无秸秆、无根茬,符合小麦播前施肥旋地规范要求。
1.3 机械整地
精细整地是保证小麦一播全苗的关键技术环节,小麦播前应施肥、精细整地。首先,应用机械手段或人工方式清理田间杂草、秸秆、石块、根茬、生产垃圾。其次,利用机械工具平整土地,推凸填凹,在此基础上再施底肥、机械旋耕,旋耕深度为15~20 cm,达到深、细、透、平、实的整地标准。
2 科学施肥,平衡养分贮备
土壤富含有机质、质地疏松是绿色小麦优质、高产的根本保障,培肥地力是满足小麦营养贮备、持续供应的基础环节。为满足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的需求,可以根据小麦目标产量计算施肥量,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肥与微量元素相结合,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做到配方施肥、增施微肥,满足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和避免环境污染,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按照绿色小麦为7 500 kg/hm2的产量目标,可施用完全腐熟的农家有机肥为22 500~30 000 kg/hm2、生物有机菌肥为1 500~2 250 kg/hm2、纯氮为150~225 kg/hm2、纯磷为90~120 kg/hm2、纯钾为45~75 kg/hm2、纯锌为15 kg/hm2。小麦基肥要深施,施入基肥后要机械旋耕整地,做到深埋肥料,土肥均匀混合、地面平整、土碎土细、无杂草及无土块,符合机械精量播种、一播全苗的技术规范要求。
3 因地制宜,科学选用适宜小麦良种
3.1 选择通过审定并适宜区域种植的小麦品种
现阶段,小麦品种审定可分为国审、省审、引种备案3种形式,有许多小麦种植户往往认为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要比陕西省审定的小麦品种表现好、产量高,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范围比陕西省审定的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区域更广泛,但这并不是代表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要比陕西省审定的小麦品种好。近年来,韩城市推广西农889、西农226、陕农33等品种,这几个品种只经过省审没有经过国审,但在生产上表现广适、高抗、优质、高产,因此最好选择“省审+国审”的品种。
3.2 选择本地主推品种
每一个新审定的小麦品种,都必须经本地种子推广部门连续2~3年的引种对比筛选试验、小规模品种展示、区域化品种示范,通过综合评估引入的品种具有一致性、抗病性、抗倒性、适应性、稳产性、丰产性等特性,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并示范推广应用。2022年韩城市水地区域的主推品种有西农511、西农889、伟隆169、西农979等,这几个水地主推品种是引种试验、生产展示、示范区域优中选优的小麦品种,其产量、品质都表现较好,具有良好的高产潜力,可以放心种植。
3.3 选用区域布局中推荐品种
为了加快新优小麦品种推广步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农业种子管理站每年都在不同地域建立小麦新品种试验筛选区、品种展示示范田,选择引进一大批国家审定品种、陕西省审定品种、同一生态类型区备案品种进行规范化集中种植,加强因种栽培技术应用与新技术的集成与组装,在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性状调查记载、生长特征特性对比与评价,综合评价引入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抗倒伏性、熟相、品质,并与当地主推品种进行综合对比,筛选出不同地域、不同生产水平的主推、搭配和示范品种,秋播前指导种植户因地制宜科学选用适宜良种,做到适区种植,使小麦高产高效。
3.4 依据生产水平选择适宜品种
小麦品种只有在相适宜的生产方式、地力、管理水平下才能发挥产量潜力和抗性优势,高产田块灌溉条件好、地力水平较高、土壤肥沃,高等地力水平的田块应该选用西农511、西农889、伟隆169、西高2号、荔高6号、郑麦7698、西农509、西农822、陕禾192等高产抗倒伏品种;中等地力水平的田块应该选用西农979、小偃22号、陕农33、陕垦6号、西农389、长丰2112、西农3517等稳产品种;一般地力水平田块应该选用晋麦47、西农928、渭麦9号、铜麦6号、中麦36、晋麦54号等节水、抗旱品种。
3.5 选择包装正规、标牌标识齐全的品种
选购小麦品种时,要注重查验种子包装物是否完整正规,详细阅读品种简介及技术要点,要向种子经营者咨询所选品种产量情况、种植表现、抗逆性表现,查看包装袋上印有的品种审定名称、生产商、经销商、生产证号、经营许可证号、检疫证号、质量标准、适宜区域、重量等主要内容标识,注意不要购买无包装的散种子及标注内容不全的种子。
3.6 购买种子时向经营者索要票据
要仔细核实票据上的经营企业、购种数量、购种日期是否吻合,票据上是否加盖印章等,要妥善保存购种凭据和种子包装物。如果种植管理过程中发生问题,可凭票据和种子包装物向经营户咨询。
4 种子处理
4.1 播前晒种
小麦播种前选择晴好天气,在场地上铺一块大小适合的彩条布,将小麦种子均匀摊在上面,摊晒种子厚度为3~5 cm,将种子充分晾晒2~3 d,利用阳光杀灭种子表面残留的病原菌,促进小麦种子后熟,降低种子含水量,提高种子发芽率,并剔除晾晒种子中的破损粒、小粒、疵粒、虫蛀粒,提升种子籽粒均匀度,实现小麦一播全苗、壮苗、匀苗。
4.2 应用小麦种子包衣技术
应用小麦种子包衣技术可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对于不同病虫害可选择不同的小麦种子包衣剂处理种子。预防小麦纹枯病、条锈病,可选用6%亮穗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预防小麦全蚀病,可选用12.5%全蚀净悬浮剂种衣剂进行包衣。预防小麦地下害虫,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拌种防治。无论是人工包衣种子还是机械包衣种子,必须将包衣后的种子闷放2 h,晾干后播种。
5 精细播种
5.1 因地制宜,適期规格播种
小麦适期播种是实现苗全、苗壮、苗匀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小麦适期播种时间上来说,韩城市旱地小麦适宜播种期为9月20日至10月5日,水地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5日,回茬晚播小麦力争早播,应在10月20日前播种。生产实践证明,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期的主要因素之一。冬性小麦品种最适宜播种温度为16~18 ℃,半冬性品种最适宜播种温度为14~16 ℃。小麦如果播种过早,温度高,出苗快,苗期相对较长,极易造成麦苗旺长,小麦消耗养分多,冬前小麦群体过大,越冬期易发生冻害现象;如果播种过晚,温度低,出苗慢,分蘖少,生长缓,小麦群体小,产量易受影响[1]。
5.2 控制适宜播种量
小麦应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对于温度适宜、底墒充足、光照好、整地条件好的地块,机械精播种量150~187.5 kg/hm2,田间基本苗控制在270万~330万株/hm2。对于秸秆还田的麦田,适当增加播种量,机械精播种量187.5~225 kg/hm2,基本苗控制在330万~360万株/hm2。旱地小麦一般机械播种量150~187.5 kg/hm2,基本苗应控制在270万~330万株/hm2,错过小麦适宜播期,10月20日后机械播种小麦必须增加播种量,一般播期推迟1 d,小麦播种量增加3.75 kg/hm2,但播种量不可以超过375 kg/hm2。
5.3 准确把握播种深浅一致性
科学把握小麦播种深度是培育齐苗、壮苗、匀苗的基础。如果小麦机械播种过深,易使小麦长出地中茎,从而耗费大量的养分,出苗后就会形成弱苗,直接影响小麦冬前分蘖和次生根生长,影响小麦群体构成,甚至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如果小麦机械播种过浅,小麦种子吸水不够,田间易形成弱苗、小苗,会使小麦的分蘖节裸露在地面上,降低小麦的抗旱和抗寒能力,小麦越冬期易产生冻害、死苗现象,小麦生长后期容易早衰,因此小麦机械播种要准确把握播种深度,机械播种要匀速、下籽量要均匀,机械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播种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小麦出苗。
6 小麦冬前田间管理技术
6.1 小麦播后查苗补种
小麦机械播种过程会因各种原因造成缺苗,要保证全苗,就必须在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对田间出现断条、缺苗断垄、漏播行,要及时用同一品种浸种催芽,开沟补种,墒情不足时可顺沟少量浇水,播种后覆土盖实,以促其早出苗、出齐苗。
6.2 冬前中耕划锄
小麦冬前田间适时浅耕划锄,可以起到疏松地表、增温保墒、中耕除草、促苗早发快长的作用,降水后中耕划锄可以起到松土保墒、破除地表板结、弥补地表裂缝,促进小麦根系下扎、地上茎叶生长、小麦分蘖,中耕划锄时弱苗田划锄要浅要细,旺苗田中耕要深要重,壮苗田要深浅适中。
6.3 因地因苗适时镇压
冬前小麦旺苗田块要提早镇压,通过镇压麦田抑制麦苗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下扎,控旺转壮。针对秸秆还田、土壤疏松的麦田,可在小麦分蘖后、墒情适宜时及时镇压地块,弥补裂缝,增温保墒,促进次生根下扎,保苗稳健生长。麦田镇压应特别注意土壤墒情,掌握镇压时间。针对土壤过湿或土壤封冻的田块不宜镇压,以免压伤麦苗。
6.4 适时化学除草
小麦播种出苗40~45 d是冬前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期。小麦生长3~4叶期,麦田杂草2~3叶期,杂草苗龄小,杂草遮盖少,受药面广,抗药性较低,因此提倡这一时期化学除草。防治杂草可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雀麦可选用啶磺草胺,防治野燕麦可选用炔草酯、二甲四氯钠,严格按照使用说明配制药物,在9:00~16:00、晴天无风且最低气温不低于5 ℃时用药,提倡药剂二次稀释施用,选用性能良好的喷雾器械,使用扇形喷头,喷药时要匀速,做到不漏喷、不重喷,以提高防效,避免产生药害[2]。
6.5 适时灌好越冬水
灌好小麦越冬水是保障小麦安全越冬的主要技术措施,小麦冬灌后水分可维持到翌年返青后,起到春旱冬防的作用。对于小麦底墒好、苗情生长稳健、次生根适宜、分蘖适中的壮苗麦田,可不浇越冬水,但应碾压麦田,踏实土壤、减少跑墒,保苗盘根安全越冬。对于土壤墒情较差、秸秆还田的麦田,必须冬灌,补充土壤墒情,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对于小麦墒情差、分蘖不足、小麦长势差的弱苗麦田,结合冬灌追施尿素120~150 kg/hm2。小麦冬灌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这一时段平均气温在0 ℃左右,到夜冻昼消时结束冬灌,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破除板结、弥补地表裂缝。
7 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7.1 小麦春季镇压划锄
开春后小麦起身前,是小麦田块进行适时镇压的关键时期。对于底墒较好、表层干旱的麦田要以镇压为主,提墒保墒;对没有浇水条件的旱地麦田,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促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墒、保墒、抗旱的作用。小麦起身后中耕划锄,可疏松地表、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破除板结、除草松土、促苗早发的作用。
7.2 统筹肥水,促控结合
春季水肥管理是小麦丰产的关键措施,要坚持“灌水前轻后重,弱苗返青期早灌轻灌促早发,壮苗水肥后移促壮蘖大穗”的原则。
起身期灌区小麦,因墒因苗及早少量灌水,达到沉实土壤、缓解旱象、平抑地温及促根增蘖的目标。二类苗结合浇水追施尿素90~120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促根增蘖保穗数;三类苗结合浇水追施尿素90~120 kg/hm2+磷酸二铵90~120 kg/hm2。旱地小麦,二类苗趁墒追施尿素90~120 kg/hm2;三类苗趁墒追施尿素75~150 kg/hm2。冬季受冻的晚播弱苗田,要视苗情减少灌水量,可采用微喷灌等节水设施,轻灌。
拔节期灌区小麦,因苗因墒适当将水肥管理时间后移到拔节后期,足量灌第2水。一类苗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20 kg/hm2;二类苗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20 kg/hm2+氯化钾或硫酸钾75 kg/hm2,培育壮秆大穗;三类苗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05~120 kg/hm2+氯化钾或硫酸钾90~120 kg/hm2。旱地小麦,一类苗趁降水追施尿素120 kg/hm2;二类苗趁降水追施尿素120 kg/hm2+氯化钾或硫酸钾75 kg/hm2左右;三类苗趁降水适量追肥。
7.3 科学防范倒春寒
近年来,“倒春寒”频发,给小麦生产带来影响,要十分关注农业气象预报。小麦进入拔节期后,抗低温能力较差。此时发生“倒春寒”,轻者导致小麦结实粒数减少,重者造成不抽穗,要高度注意天气变化。一是在降温前喷施叶面肥,增强抗寒能力。可用0.3%磷酸二氢钾+2%尿素+0.01%芸苔素内酯0.05~0.1 mg/L混合复配溶液,在拔节期叶面喷施2~3次。二是及时浇水。提高小麦植株下部气温,防御或减轻“倒春寒”冻害。若发生冻害,要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0 kg/hm2,可及时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蘖迅速生长和潜伏蘖早发快长,减轻亩穗数和穗粒数的下降幅度。
7.4 推广叶面喷肥,延长叶片功能期
小麦生长后期叶面追肥,补充小麦生长发育所需养分,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根系活力,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
叶面肥一般在小麦灌浆初期选择1%~3%尿素+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用量为750~900 kg/hm2,选择晴天16:00后喷肥,每隔7~10 d喷施1次,可养根护叶,增加产量。
8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
在绿色小麦生产病虫害防治方面,推行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坚持以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防治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严格把控无公害化防治,尽量做到少用化学药剂[3]。
8.1 农业防治技术
在绿色小麦生产上,选用广适、高抗、优质、高产小麦品种。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技术,深翻土地、精细整地,适期、适量深机械宽幅播种,培育壮苗、齐苗、匀苗,减少地下害虫,降低小麦锈病、纹枯病发生概率。适期中耕,消灭自生苗,减少病虫害基数。结合冬前麦田中耕划锄,要彻底清除麦田周边、路边、渠旁、地头的杂草和自生苗,减少越夏菌源,以降低白粉病、锈病发生概率。
8.2 物理防治技术
绿色小麦生产上的物理防治技术通常采用物理手段,实现对小麦害虫的诱杀、捕杀、隔离等,保护小麦健壮生长发育。小麦虫害物理防治技术是借助不同小麦害虫的生活习性、饮食特性,在麦田相应位置安装诱虫灯、黄板、气味吸引器、防虫网等诱虫设备,利用诱虫设备隔离、诱杀麦田各类害虫,目前使用的诱虫灯是利用小麦害虫的趋光性,有效诱杀小麦蚜虫、小麦麦叶蜂等害虫。安装诱虫板是利用小麦害虫对某种颜色的喜好,吸引其落于诱虫板上,成功黏附在纸板上完成诱杀;或利用小麦害虫食糖习性,用糖、酒、醋、水与敌百虫药物按比例滴混在一起制成糖醋液,将糖醋液放置在麦田不同的位置,安全诱杀、毒杀小麦害虫。
8.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采用生物制剂或借助小麦害虫天敌防控小麦病虫害。应用抗生素、昆虫调节剂等生物制剂,将昆虫种群自然控制系统应用在天敌因子群中,既保护了天敌又控制了虫害。防治小麦蛴螬,可选茶色食牛虻以及金龟子、黑土蜂等,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8.4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防治小麦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可应用50%硫酸磷乳油3 kg/hm2,拌种750 kg/hm2,防治效果理想。防治小麦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22.5 kg/hm2兑水喷施,整个生育期用药1次,防控效果较好。防治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可以選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兑水喷施,整个生育期用药1次,防治效果较好。
8.5 小麦中后期“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穗期施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洒,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增粒重的目的,确保小麦增产。小麦灌浆初期4月20—30日,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900~1 20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98%磷酸二氢钾结晶粉1 500~3 000 g/hm2,兑水600~750 kg/hm2喷雾防治小麦蚜虫、锈病、白粉病;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98%磷酸二氢钾结晶粉1 500~3 000 g/hm2,兑水600~750 kg/hm2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如遇阴雨天气,及时补防1次[4?5]。
9 结束语
推广应用绿色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选用生态环保、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无公害、无污染生产基地,种植广适、耐抗、稳产、早熟、抗冻、抗病虫害的优质小麦品种,推广精细整地、配方施肥、种子包衣、宽幅播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机械轻简化等技术。根据生长季节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为小麦高产优产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绿色小麦产量和品质,种植绿色、安全、放心的粮食。
参考文献:
[1]孙天艳.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38(24):154.
[2]孙俊霞.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5):16.
[3]王晓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讨与实践[J].现代农村科技,2013(2):16-17.
[4]胡金环.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种业导刊,2009(11):26-27.
[5]刘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