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针尖下的英国传统刺绣
2023-09-23李冉
李冉
11世纪由英格兰刺绣者们制作的“巴约挂毯”
中国近现代刺绣艺术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刺绣的精华,还汲取了西方传统刺绣工艺和西洋绘画风格的特点,形成了以沈绣、乱针绣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刺绣工艺新风潮。
在每年两次(一月和九月)的英国伦敦纺织面料展览会上,各色面料或素雅或华丽,以不同形式呈现在织物爱好者的眼中。
英国的传统绣品种类繁多,有服务于宗教服饰的十字褡、法衣、法衣绣带、白麻布长袍和带兜帽的披巾、斗篷式大圆袍、祭服、饰带、袜套,也有服务于宗教仪式的祭坛饰罩、圣坛前的帷幔、棺罩等。无论尺寸或用途,绣品自中世纪以来都是地位、财富、奢华的象征。每一件刺绣作品都承载了一段包含了宗教、贸易、工艺的时代往事。
穿针引线绣出的历史
我所在的英国王储基金会传统艺术学院博士班就有一位来自英国皇家刺绣学院的同学,她在研讨会上通过自己的作品向我们讲述了英国刺绣史。历史上,英国的羊毛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着英国贸易的发展。据说在13世纪,一块用于装点祭坛的饰罩需要4位绣娘花费4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刺绣产业属行会管辖,学徒们至少要苦练7年才能成为绣工。刺绣工作基本集中在白天,这样才能确保细致的针脚在方向和颜色上准确无误。
英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劈针绣,可以使整体图案既紧密又能达到颜色上丰富细腻的渐变效果(塑形效果有时都不输画作中的三维立体感)。另外一种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针法是金线刺绣,它可以使自带一定强度和韧性的金线银线以更灵动的效果游走于布面之上。传统法衣上常见的各种金灿灿的华丽纹样正是通过这种针法得以呈现。
西方刺绣与东方刺绣的风格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东方,绣工多靠针法和图案去表现绣品的生动效果,在针法上善用长短针、套针等多种针法去细密逼真地表现花鸟、人物和风景等画面。而在欧洲,刺绣工艺师们善于使用不同的刺绣材料,如珍珠、打磨后的贝壳、宝石、金属,绣线等材料对绣品进行装饰,他们不拘泥于针法的使用,更注重材料、绣地的使用。如真丝、亚麻、棉、毛、甚至金属都能被丰富地运用到刺绣工艺之中。
由英格兰绣工制作的“巴约挂毯”(又称“贝叶挂毯”)是中世纪刺绣工艺的独特典范,这幅挂毯与中世纪的主流刺绣相差甚大,并没有华贵的刺绣图案和针法应用,也没有贵重的材料装饰,用朴素的锁针法以纪实性手法描绘了特殊的历史事件。
挂毯全幅 70 米(现存 68米),宽 0.49 米,记录了生活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 1066 年入侵并征服英国的情况,研究者估计作品的制作应是在 1064年-1066 年之间。整幅作品描绘了两军士兵战斗的画面、哈罗德国王的葬礼仪式、加冕仪式,两次宴会,造船的场景,一支船队航行和两位国王(哈罗德和爱德华)的死亡,还有诺曼骑士、英国步兵和战场上的打斗场景。
70 多个场景,像一幅幅连环画展现在布面上,作品使用亚麻布为绣地,精心的用羊毛线刺绣。贝叶挂毯中所描述的画面生动,真实,工艺精良。使用了辫子股、平绣、网绣等基础的表现针法,将画面填充得非常饱满。画面上呈现的图案真实生动,通过色线的搭配,针法的填充,给予了画面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纪实刺绣工艺很朴素,不复杂,着重表达图像的写实性和趣味性。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局部一处士兵的盔甲被绣成了许多白色圆圈,看上去非常滑稽,但是整幅刺绣作品仍然给人带来非常严肃的观感。在当时,这样的艺术形式便于把故事描述给人们听,也有非常好的收藏价值。
贝叶挂毯一共绘制了六百多个人物,还有很多动物、植物的图案和近两千个拉丁文,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最长叙述性纪念挂毯,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欧洲的“清明上河图”。挂毯的构图相对简单,但整体布局排列得非常整齐、严谨,有秩序。挂毯上用针细密、环环相扣、绣工的严谨,显示出了极高的刺绣水平。
发生在1066年的诺曼征服改变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结构和语言。对于英国的历史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对于这个挂毯的制作者,存在很多的疑问,现存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这幅作品是诺曼底公爵统治英国后的英国教堂委托制作的。
英国哈德威克庄园接见厅。
英国哈德威克庄园收藏的“基甸壁毯。
绣线诉说的故事
2019年,笔者前往位于英国德比郡的哈德威克庄园,近距离欣赏了藏于此处的基甸壁毯(The Gideon Tapestries)。
作为很少见的中国访客,庄园管理员格外关照,特别为我做了讲解。庄园女主人贝丝(伊丽莎白·卡文迪什,也就是什鲁斯伯里伯爵夫人,世人常称其“哈德威克的贝丝”)通过多次婚姻成为英国伊利莎白女王统治时期最有权势的贵族之一。1590年—1597年间,建筑师罗伯特·史密森正式为她设计建造了这座哈德威克庄园。
从外观来看,哈德威克庄园由四座主塔楼组成,分别坐落于四方地基的一角。整座建筑被多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包围。庄园内部保存了大量精美家具、伯爵夫人书信、瓷器、雕像及肖像画,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四壁悬挂的奢华壁毯,都是标准的十六世纪刺绣精品。
据学者海伦·怀尔德的介绍,哈德威克庄园的基甸壁毯一共由13块组成(总长约达70.1米,高度约为6.09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78年,基甸壁毯最初的主人是克里斯托弗·哈顿爵士,1591年,克里斯托弗·哈顿爵士去世后,壁毯被什鲁斯伯里伯爵夫人收藏,后来辗转到了哈德威克庄园。基甸壁毯融合了16世纪的佛兰德斯式刺绣风格和英国品味,是英国现存最大的壁毯之一。13块壁毯中有11块的四周布有造型丰富的边饰(另外两块为了搭配狭窄的墙面所以取消了边饰设计)。边饰图案成对出现(左右与上下各为一对)。在左右边饰的中间是克里斯托弗·哈顿爵士的盾形纹章。
这组壁毯中所描述的场景源于《圣经》。英国哈德威克庄园的这组基甸壁毯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的基甸壁毯颇有渊源。美第奇家族的基甸壁毯也曾有13块,但如今只有3块被保留下来。这3块仅存的壁毯所描绘的三组场景不仅出现在哈德威克庄园的基甸壁毯中,而且几乎设计相同,专家推测这两组壁毯在当时应该共享了同样的设计草图,但哈德威克庄园的基甸壁毯整体尺寸更大(拓宽的部分主要由背景中的天空、地面和边饰进行填补)。
哈德威克庄园里的这组在奥德纳尔德绣制的壁毯做工非常精细,每2.54厘米的间距中包含12根经线,整体包含了80%毛线及20%丝线。通过科学的鉴定及史料的佐证,壁毯中的一些图案有重新修饰的痕迹(主要以勾边为主)。这种手法在16世纪的奥德纳尔德(在今的比利时)和整个佛兰德斯地区非常多见,用来遮掩跳线或漏线等问题。1525年,布鲁塞尔颁布了规范刺绣质量的法案,不少刺绣作品因质量不过关被收缴。为此奥德纳尔德人还写过抗议信,表示“用顏料修饰”这一做法在当地很普遍。
正如曾在英国皇家刺绣学校接受三年学徒培训的纺织考古学家兼专业刺绣师亚历山大·梅金所说:“刺绣艺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由于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的传承,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传承价值,对现代刺绣进步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