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翰林院,大明官员进步的快车道

2023-09-23晋右史

领导文萃 2023年18期
关键词:吉士翰林院翰林

晋右史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的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在翰林院这样的平台上,做到以上这两点,基本可以进入大明官场的快车道。

庶吉士人才工作组

永乐二年(1404),南京,大学士谢缙按照朱棣的要求,选择新科进士28人为庶吉士,也应二十八星宿,给皇帝一个彩头,给天下士子一个佳话。

庶吉士的待遇非常好,司礼监每月配发笔墨纸,光禄寺负责伙食,礼部按月配给蜡烛钱以方便学子们晚上学习,工部在附近安排住宿区域。庶吉士五天休息一次,休息日有内臣陪伴,出行有校尉保障。可以看出,大明这是成立了一个庶吉士人才工作组。

最关键的是,皇帝经常到馆测试大家的学习效果。

在如此强的培养力度下,成效非常显著,这一批产生了王英、王直、段民、周忱、陈敬宗、李时勉等名臣。可以说“名传后世者,不下十余人”。可见,人才,是需要培養的,也是能培养出来的。

庶吉士是在新科进士中优中选优。严格来说,庶吉士还不是翰林,但确实已经进入快车道,等到三年深造分配,最优秀的留在翰林院,二甲进士为编修、三甲进士为检讨,其他人则担任给事中、御史,比起三年前下地方和赴六部的不可同日而语。

层层选拔,无论士子、官员、皇帝,都会认为这里是人才汇聚地,上心一点的皇帝会记住所有翰林。这可是妥妥的高起点。“自古帝王储才馆阁以教养之。本朝所以储养之者,自及第进士之外,止有庶吉士一途。”

用人必先养人

翰林没有明确的业务工作,工作任务比较轻松,但又处在皇帝与内阁可视范围内,做的都是皇帝和内阁关注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事少、平台极高、机会机遇充沛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翰林院的人有条件在较长时间内丰富、锻炼自己。

最基本的就是朝廷的编书工作,诸如纂修实录、玉牒、史志诸书,编纂六曹章奏等。看起来好像只是写稿、编辑、校对,但这些资料系统性强,信息价值高,翰林可以有大把时间仔细看。比如杨廷和在进入翰林院后,“读书惟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九年后,任翰林修撰,参与编撰《宪宗实录》,系统接触到藏之秘府的材料,很快明白了朝廷的实际运行逻辑、内阁的工作习惯,认知层次已经得到提升。张居正在翰林院时才25岁,就写出了《论时政疏》,这里的系统性信息非常有价值。

再则是起草文书材料,许多翰林都参加过官员任命文书的起草。杨廷和、严嵩、高拱、张居正在翰林院写类似材料就写了十来年。

翰林的清闲,也为聚会提供了可能。联系广泛的朋友圈、掌握王朝最高信息、又比较闲,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会为后来的一切打好基础。

火箭般的提拔阶段

相对于编书、储才、养望,翰林更重要的是上课。翰林的讲课对象主要有三类人:皇帝、太子、内书房宦官。给皇帝讲课最有助于当下进步,给太子讲课有助于未来进步,给太监讲课有助于未来工作方便。

在明代,给皇帝讲课主要有两种形式:经筵和日讲。经筵更注重仪式感,以为天下模范;日讲仪式比较简单,君臣交流更多一些。对于翰林而言,这样的讲课机会非常重要。嘉靖初年,讲官顾鼎臣被命掌翰林院学士印,仍充经筵日讲官。一次,顾鼎臣进讲范浚《心箴》。嘉靖帝感触颇多,专门给内阁发谕:“朕因十三日听讲官顾鼎臣解说《心箴》,连日思味其意,甚为正心之助。昨自写一篇,并假为注释。”一次不满足,随后嘉靖再次发谕:“前日听讲《心箴》,深加爱尚。朕自念上荷天命,为人君长,当务学以致知。待粗有领会之时,再注《视》《听》《言》《动》四箴。”后复御制《敬一箴》,命于翰林院、两京国子监建敬一亭,并前一箴俱勒石其中,天下学校准为定式。这一次讲课产生了连锁效应,至于顾鼎臣个人也是一用再用,进入火箭般的提拔阶段。

总之,明代的内阁名臣基本都给皇帝讲过课。

明代太子的老师,也主要从翰林中选拔。东宫的讲读,除了识字课程外,和日讲差不多。相对于给皇帝上课,给太子上课的翰林更有前途,这些人属于潜邸旧臣,在新帝登基时,东宫的太监和大臣会分别垄断重要职位。明光宗的讲官董其昌“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后来董其昌被调往地方。光宗登基后,问了一句:“我以前的讲官董先生在哪里?”下面很快明白意思,调董其昌为太常少卿。

在许多人印象中,明代文官和太监斗来斗去非常激烈。其实在高层文官中,大家彼此熟悉,工作也相互配合。看着非常反常识,但这是事实。在宣德年间,皇帝决定选一批优秀年轻的宦官进行培养,在宫里开设内书堂,指定两个翰林为教官。翰林编修严嵩在正德十二年(1517)被命教习内官,先后与其同事的有编修陆深、刘朴、孙绍祖、尹襄、刘栋、边宪等六人。嘉隆之际,徐阶认为“资深词臣交游广,又或分校礼闱,典试两畿,著录称门徒者众,诸大奄、中奄恒缘而请托,势不得固辞,因以为名行累,又有阶而媒进者”,专门选资历浅的一批人给内官上课。这里也反映出,翰林朋友圈非常广。

在内阁的具体规划下,翰林给皇帝、太子、宦官上课,为自己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进入高层政治铺平道路。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翰林和内阁的晋升渠道被打通。在明初,成祖朝内阁,翰林的比重不足一半,到后来,内阁基本都是翰林出身。当一个人被选为庶吉士的时候,就会被人们默认为是未来的储相。

当然,不管在明代哪个时期,这些快车道上的人有机遇、有平台,但想跑出来,还需要实打实做出成绩,获得皇帝的认可。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吉士翰林院翰林
Valley-dependent transport in a mescoscopic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device
方复 《苏东坡重返翰林院》
铮铮铁骨话沈鹏
从《旧京词林志》看明代南京翰林院地位的下降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陳繹爲翰林侍讀學士
A novel 4π Gd-loaded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ion system∗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南洋”浪荡子形象之比较:以“凌吉士”和“范柳原”为例
巧 对
在追求与拒绝之间——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