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夏原吉,就没有永乐盛世
2023-09-23艾公子
艾公子
建文朝的“后勤部长”
夏原吉曾是建文皇帝的“后勤部长”——大明户部右侍郎。作为曾经的造反派,朱棣进城后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处理掉那些当初支持建文皇帝“削藩”的大臣。而作为建文帝的“后勤部长”,南京城破之时夏原吉却在户部埋头苦算战争损失和抵御燕军的城防用度,丝毫没有被外界的杀伐之声所扰乱。直到被搜捕的士兵发现,将其捆绑带到朱棣面前。
当朱棣正欲对夏原吉下狠手时,这位建文旧臣却为工作提出了求情。他说,自己本来就该死,但是手头上的账目没有厘清,能否再借他三日?朱棣一愣,怎么,这个时候还有大臣愿意舍生忘死地工作?
可是当他听到身边同为“建文旧臣”“变节者”的兵部尚书茹瑺说他在“靖难”之役中替建文帝出力甚多,朱棣当即下令释放夏原吉,并邀他担任新朝的官员,继续留在户部效力。
永乐朝的“治水专家”
永乐元年,浙西再次发大水。这里历来都是大明赋税的重要来源,以往朝廷屡次派人去抗洪救灾,效果都不好。而如今新朝刚刚建立,天下目光皆聚焦于这次灾难。
在这个节骨眼上,朱棣想到了“建文旧臣”夏原吉。接到命令的夏原吉即刻出发,治水期间,他常常日夜思考如何更好地消除水患。因此,在疏浚工程现场,经常能看到一个身穿布衣的官员徒步往返住所,即使天气炎热也一如既往。
通过实地考察,他向皇上提出了遵循古时候夏禹治水的方法,导三江入海,疏通吴淞江下游、连接太湖水系,然后建立水闸,按照汛情变化决定开合闸门。
不出意外,皇上同意了。
随后,他又带着军民分别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等地,一举根治了为害大明多年的江南水患,使这块帝国赋税重地重新焕发生机,为即将到来的“永乐盛世”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永乐盛世的最强保障
夏原吉治水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他自身为官的才能,证明了当初朱棣的选择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他成功地为朱棣解决了登位后的第一个大考验,因此治水归来后不久,他接到命令,出任户部尚书,总揽大明帝国财政事务。掌管天下财富,岂是易事。特别是刚刚经历过“靖难”战火的大明。
首先,长期为国家理财的经验告诉夏原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他随身携带着一本记录了全国各地户口、府库、税赋变化的小册子,随取随用。当朱棣问他:“现在我们国家有多少钱?”夏原吉对此做了详尽的解释,朱棣听后,更加确信自己当初的选择。
其次,他向朱棣提出“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意思就是,通过裁撤多余的机构和人员,缩减国家财政支出;通过减轻全国赋税,严厉打击私盐买卖,将囤积在仓库里的物品“变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推广屯田种植方式,让边防军士在平时也能耕种,自给自足,减轻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对于没有分到土地的农民鼓励他们到边境去落户开荒,与民休息;通过颁布一些新政策,惠及商人,为大明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紧接着,通过弹性税收方式,对税收对象“区别对待”。他主张对富人增收税款,却建议皇上減免穷人的税收,允许人们出钱来代替劳动。
最后,当面对数量日益庞大的大明宗室,他提出“开放盐引”,即允许宗室藩王运销食盐,自给自足,减少朝廷每年需要支付及赏赐给藩王的大笔经费。
正是这些措施,扛住了永乐盛世下每一次大手笔的花销,在保障皇帝的“面子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同时,也为大明在国家影响力、国库收支、百姓民生中找到了平衡点。
三代帝王“总顾问”
由于夏原吉基本每次都能完成朱棣交代的“特殊任务”,朱棣也对他产生了足够的信任。
自永乐八年(1410)起,朱棣命夏原吉辅导皇太孙留守北京,此时的夏原吉除了日常管理户部事务外,还承担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辅弼储君的职责。这份信任,甚至超越了永乐朝的内阁所承担的责任。
永乐朝有“不得专制诸司”的规定,而夏原吉却拥有处于皇太孙之下,凌驾于六部大臣之上的权力。
一代名臣心中的“道”
夏原吉当初选择与朱棣合作,仅是源于自身对天下苍生的考虑。因此,他也做出过拂逆朱棣本意的行为,最严重的一次当属朱棣提出第三次北征计划时。
永乐十九年(1421),当朱棣听到当初支持自己“靖难”的股肱大臣们纷纷反对自己三征漠北的计划时,他把目光转向了夏原吉。
可是夏原吉这次却不再支持皇帝的贸然决定了。他直截了当地说:“国家连年的战争,基本都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经损失了十之八九,加上现在灾荒不断发生,早已内外交困。更重要的是,您老人家现在身体又不好,还是静心调养为好。出征漠北这种事,您找个将领代表一下就行,您不用亲自去。”
但此时的朱棣,哪里听得进。朱棣下诏抄了他的家,并下了诏狱。据说,此次抄家把夏原吉的真面目抄了出来。掌管天下财赋数十年,家里除了皇帝赏赐之物以外,就只剩下些破衣烂衫,瓶瓶罐罐。谁能想到,一辈子跟钱粮打交道的他,能将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使“永乐盛世”威名远播,却没能为自己留下半分余财。
当太子朱高炽将朱棣驾崩的噩耗告诉了在诏狱中的夏原吉时,史载,他伏地痛哭。但他此时心里很清楚,太子前来找他的用意。
在之后的仁宗一朝,夏原吉历任太子少傅、少保等职,以“三公三孤”身份继续为大明王朝保驾护航。宣德五年(1430),一代名臣夏原吉溘然长逝。
纵观夏原吉这一生,他的心里始终存着一个“道”,一份承载天下苍生生计的“道”。也正是为心中的“道”,使他在处理国家政务,为国理财时,总能首先想到百姓。即便这有时会忤逆当政者的意愿,使自己陷入险境。但也因为心中这份“道”,他为永乐盛世之后大明帝国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蓝图。
(摘自《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