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奇才的抉择
2023-09-23王立群
王立群
一
商鞅是卫国国君之妾所生的儿子,原名公孙鞅。因为生在卫国,也叫卫鞅。
商鞅自幼喜爱刑名之学,曾在魏相公叔座(也作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商鞅极有才华,但是,没等到他推薦商鞅,自己就病危了。
魏惠王听说公叔座病危,马不停蹄地赶来探视:万一您有不测,国家怎么办?
公叔座回答:中庶子公孙鞅很年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整个国家交给他治理。
魏惠王默不作声。
这种沉默,明显就是反对了,是给人留了一点脸面的反对。
魏惠王临别之际,公叔座屏退他人,悄悄对魏惠王说:大王如不用公孙鞅,一定要杀了他,千万不要让他到其他国家。
魏惠王答应了。
魏惠王一走,公叔座马上把公孙鞅叫来:刚才大王问我,谁可代我为相,我推荐了你。我看大王没有重用你的意思。我做事,只能先国家后个人,所以,我刚才告诉大王,如不用你,一定要杀了你。大王答应了。你赶快走,晚了就走不成了。
公孙鞅听后,平静地对公叔座说:大王既然不能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能听你的话杀了我呢?
公孙鞅最终没有离开魏国。
魏惠王从公叔座家里出来,对身边的人说:公叔座真是病昏了头,想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荒唐至极。
公叔座死后,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公孙鞅,也没有杀掉公孙鞅。
后来,秦孝公广招天下贤才,实行变法。
公孙鞅就去了秦国,受到秦孝公的重用。秦国变法成功,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基础。公孙鞅获封商於之地,史称商鞅。
商鞅成为鼎鼎大名的改革家,也是先秦法家最成功的实践者。先秦法家,还有一位大家叫韩非。他和商鞅一样,“喜刑名法术之学”,和李斯受学于荀子。
韩非对韩国的感情很深。虽然他的强国之策不被韩王安采纳,但他还是要为韩国的存亡奋斗到底。
韩非发愤著书,写作了《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
秦王政读了这些文章后,恨恨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连忙介绍说:这是我的同学韩非所写,此人现在韩国。
秦王政竟然因此攻打韩国,迫使韩非出使秦国,得以相见。
韩非生活的时代,已是战国后期。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日渐强大,秦国一国独大的局面已经形成。韩国的国土紧临秦国,成为蚕食的对象。秦王政此刻思考的重点是:在兼并六国的总战略中,是先灭韩还是先灭赵?
韩非上书秦王政,主张灭赵而存韩。
什么理由呢?大致有三点:第一,韩国已经相当于秦国的郡县;第二,赵国一直准备合纵抗秦;第三,韩国不容易灭掉。
秦王政非常欣赏韩非,看了韩非的上书后,却很谨慎。他把韩非的上书交群臣公议。
李斯第一个反对。
他认为:韩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像一个人心中的疾病,非治不可。即使韩国向秦国称臣,也是秦国的心病。秦国一旦有突发事件,韩国绝对不可信。心病必除。
最终,韩非被李斯、姚贾等人陷害入狱。
不久,秦王政后悔了,特赦韩非。但为时已晚,韩非已死于狱中。
韩非主张存韩亡赵,是为韩国争取时间。反对李斯的灭韩计划,是为了故国的安危。
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者,如此深地卷入秦国统一天下大计的议定之中,最终导致姚贾、李斯联手置他于死地。他没有完成存韩的使命,这是大势所趋,他一个人绝无回天之力。
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让后人感动。他为韩国而死,正如屈原为楚国沉江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伟大人格的力量。
(摘自《历史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