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中日两国陶瓷发展研究

2023-09-23史玉薇刘雨寒龙云祁璇

东方收藏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美学

史玉薇 刘雨寒 龙云 祁璇

摘要:在瑰丽灿烂的世界文化宝库中,陶瓷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中日两国的陶瓷发展各有千秋、相互影响。文章以美学为切入点,在了解同一时期历史背景的前提下,通过举例的方式,小中见大,对比中日两国在陶瓷领域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进而阐释中日两国陶瓷的文化内核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陶瓷;日本陶瓷;美学;审美差异;文化交流

对中日两国陶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有利于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基于对中日陶瓷文化的热爱,通过对比研究同一时期中日陶瓷发展情况,探索两国是如何巧妙互学互鉴并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开创全新陶瓷美学发展道路的。而这些内容,对当下中日两国陶瓷文化的大众传播与前景展望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国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

(一)明清时期中国陶瓷发展背景

1.明代

明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并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明代在工商业方面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手工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亦促进了人们对手工业产品需求增加。此外,明代瓷器大量出口,畅销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明代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出现,手工业发展迅速,新兴文化诞生,市民阶层精神文化需求发生改变,直接带动了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并深刻影响着陶瓷创作美学。

2.清代

清顺治年间,国家仍实行海禁政策,瓷器外销困难,国内民窑衰败。进入“康乾盛世”后,陶瓷发展达到一个历史的巅峰时期。此外,中国瓷器远销海外,备受各国人民的青睐。

乾隆末期,朝廷实行闭关锁国,抑制手工业发展,阻碍商品出口。嘉庆朝后,清政府无暇顾及手工业发展,陶瓷业也由盛转衰。

(二)以斗彩为例简述明清时期中国陶瓷风格特征

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其特点总结起来如下:

1.色彩繁多精美

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斗彩在成化年间的成熟,正好迎合当时的审美需要,极受追捧。如明成化斗彩葡萄纹高足杯选取葡萄作为表现对象,取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深绿葡萄叶多为三四片,茎叶脉络呈浓郁的深黑色,藤蔓缠绕,葡萄粒以红、黄等色彩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硕果累累景象。此杯明艳却不骄奢,纹饰精美,柔和自然。此种式样的高足杯为明代成化官窑首创,明代人称之为“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在其出现之前,人们一直以为明代宣德官窑高足杯最美,此杯问世后,更受世人喜爱。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览》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較宣杯妙甚。”

再如明成化斗彩夔龙瓜瓞纹天字罐(图1),圆口丰肩,腹部浑圆,线条张弛有度,外壁满绘青花夔龙纹,独角四足,卷草尾,三爪锋利,点缀以缠枝瓜果纹,造型俊逸,分别以黄、绿、红彩点染瓜果、枝叶及上下莲瓣,黄绿相间,清新明丽。

而到了清乾隆、雍正时期,斗彩则尽显雍容华贵之感。如雍正斗彩群仙祝寿纹碗,南极仙翁驾鹤,八仙神态惟妙惟肖,或笑意满面,或镇定自若,或双眼微闭,或全神贯注等。粉红的寿桃、红色的云、淡绿色的浪花以及人物的各色衣裳等,相融之后别有一番韵味。

2.观赏性强烈

明代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如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鱼藻碗,高5、口径12.5厘米,以斗彩技法勾勒出水草、花、鳜鱼,使用绿、黄、淡紫、矾红料填描。其形状轻盈优雅,敲击如磬,胎质细腻轻薄。清三代则在仿制明成化的基础上运用更为艳丽的色彩,除了杯、碗、盏等小型器,还出现了陈设器,如清斗彩加彩云龙纹荸荠瓶,高约23厘米,圆颈斜肩,端庄秀美。外壁绘制云龙纹,青花勾勒外轮廓,入窑烧制后填上斗彩、粉彩,二次烧制而成。祥云设色青花、淡绿、明黄、粉紫等,尤其是粉紫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纹饰更具装饰性。整体布局疏朗清新,画笔生动流畅,色彩淡雅柔美,迤逦之中有淡雅,彰显出乾隆朝瓷器的多样化特点。

3.封建统治者偏好影响瓷器审美

中国明清两代陶瓷发展的共通性之一在于有多位皇帝酷爱瓷器,且生产出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代表作。例如朱元璋独爱红色,因此下令窑厂多烧制釉里红瓷器;永乐帝对白色情有独钟,甜白釉由此诞生。到清三代,斗彩处于极力渲染工艺、着重色彩装饰的环境之中,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瓷器,色彩绚丽,雍容华贵。雍正帝十分痴迷斗彩,对瓷器的制作工艺要求严格,并亲自指示瓷器烧制的造型和图案等。

二、日本同时期的陶瓷发展

(一)日本同时期陶瓷发展的背景

日本的瓷器制作始于1616年,尽管出现时间较晚,但在归顺于日本的朝鲜陶工帮助下,以及日本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其制瓷业吸收了许多中国技术,进步很快,至1650年后便已步入成熟阶段,规模上达到了量产,质量上已接近中国。

与中国明清两代同时期的日本室町时代、战国时代以及安土桃山时代,日本加大对中国陶瓷制品的引进,这个时期日本一直以仿制中国的陶瓷制品风格为主要目标,日本国内的陶瓷工艺也在稳步发展。其中,室町时代可说是日本陶瓷发展的飞跃时期,其积极广泛地修建陶窑,日本著名的六大古窑(丹波窑、越前窑、濑户窑、信乐窑、备前窑、常滑窑)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努力,日本亦逐渐发展成为陶瓷大国。

日本的陶瓷制作经历了长久的变迁和发展,其间迎来过鼎盛,亦面临过停滞倒退,但由于日本持续不断地向周边先进国家(主要是中国,朝鲜地区亦对日本有相当影响)学习陶艺技术。因此,日本的陶瓷制作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发展并传承下来,从而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

(二)以备前烧为例阐述日本同时期陶瓷风格特征

与中国明清两代同时期,特别是从安土桃山时代开始,日本陶瓷的民族风格特征愈发明显。在此以山本陶秀的备前烧为例,来阐述这一时期日本陶瓷所特有的审美特点与发展方向。

日本陶瓷文化贯穿“物哀”观念,“物哀”是日式审美文化的一种专用名词。而山本陶秀的备前烧与“物哀”美学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色彩留白与花纹粗放、造型残缺破碎等特征上。

山本陶秀的备前烧多采用日本当地的赤松木作为原料,制作时保留遗落在器身的赤松木灰烬和树油,追求真实状态。赤松木富含铁,山本陶秀的备前烧成品大多呈现黄色、褐色、土色、锈红色,颜色古老深沉有质感。此外不进行施釉和挂彩,重视器物在火中产生的窑变。只有等开炉瞬间才能知道是什么模样,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有的质朴粗拙的天然状态。赤松木燃烧过程极其漫长,耗时耗力,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耐性,这是一种匠人精神,也是对艺术的坦诚和敬畏。山本陶秀的备前烧的制作过程存在随机性和偶然性,还带有神秘和惊喜,体现了日本追求“无常”的观念。

山本陶秀的备前烧注重色彩留白,是因为日本流传“物的八分目”的说法。备前烧的花纹极其简约,以“油滴斑”“窑变斑”“火划痕”等居多。简约的花纹配上深沉的底色,大面积留白造成的粗犷古朴质感,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契合日本所推崇的“禅”文化。山本陶秀的备前体现出纯粹与自然的人生智慧。

由于山本陶秀的备前烧原料质朴,其表面粗糙不平整,成品保留原始状态,没有经过打磨,存在很多细小凹凸的气孔。备前烧器身追求原始和不规则,以残缺的造型来展示美。山本陶秀的备前烧作品,大多有明显痕迹,形状不对称,风格简约粗放,烧制过程中的落灰与火痕可遇不可求,给人以自然真实的感受(图2)。从中反映出日本人珍惜事物,且鐘爱残缺之美。

山本陶秀的备前烧反映出日本陶瓷器物中所蕴含的自然观与审美观:烧制过程顺应天道,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敬畏;烧制好的器物不进行过度装饰,这是人类与自然美的坦诚相待;器物造型上的残缺,传达出一种真实的感情,不刻意追求完美,更有亲切之感,而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物哀”美学。

三、中日陶瓷审美差异性的对比与启示

(一)差异性对比

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中国陶瓷在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都比前朝显著提高。除了技术愈发纯熟的青花瓷,还诞生了许多彩瓷的新品种,如明代的五彩、斗彩,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等,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这一时期,中国陶瓷文化强调极致的对称美学和色彩构成,与此同时,统治者引领审美风尚。如清康熙时期,尚武精神影响瓷器纹饰的产生和发展,于是描绘战争的图案——“刀马人”频繁地出现在青花瓷上。可以说,明清时期的陶瓷艺术与瓷器制作承袭传统,并在技术与装饰风格上取得新的突破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陶瓷的黄金时代”。

同一时期,日本陶瓷文化在外来文化中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并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日本极力追求纯真,彰显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强调“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其陶瓷作品更加追求本真风格,器物质感粗犷,不加雕琢,伴有裂痕等,这表现出其并不追求刻意工整与对称的特点,这与同时期中国陶瓷艺术的追求大相径庭。

(二)启示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无论是瓷器烧造技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貌。陶瓷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跨越、创新,从而成就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又一繁盛时期。而这一时期中国陶瓷艺术亦深刻影响着日本陶瓷艺术的发展。日本在借鉴中国陶瓷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融入“物哀”美学并加以创新突破,最终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陶瓷艺术。

当然也要看到,日本陶瓷美学当中的“物哀”美学所透露出的对艺术的坦诚、对自然的敬畏,还是我们值得思考和学习的。中国陶瓷匠人应当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互学互鉴,以更好地推动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四、结语

中日陶瓷同根同源,但因两国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致使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文化之间的流动性和互通性加深了两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印证了美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变迁。不同的人文信仰滥觞了不同的美学,而不同的美学争相竞妍,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英]威廉·科斯莫·蒙克豪斯,卜士礼.中国瓷器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21:159.

[2]辛婷,朱俊,刘惠之等.斗彩陶瓷技艺及其传承与创新研究[J].中国陶瓷,2022,58(02):89-95.

[3]王旭.浅谈明清斗彩瓷器[J].江苏陶瓷,2022,55(04):8+11.

[4]史树青.明清瓷器鉴定三十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11.

[5]房萌.中日陶瓷交流与审美差异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8:21-40.

[6]江明蔚.浅谈日本物哀美学[J].文教资料,2021(12):47-49.

作者简介:

史玉薇(2001—),汉族,江苏南京人。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陶瓷美学。

刘雨寒(2003—),汉族,江苏徐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陶瓷美学。

龙云(2001—),汉族,四川泸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陶瓷美学。

祁璇(2002—),汉族,江苏连云港人。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陶瓷美学。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美学
仝仺美学馆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盘中的意式美学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