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禄堂“拳与道合”的武学理论与实践

2023-09-23张新明

少林与太极 2023年8期
关键词:四德形意拳八卦

张新明

孙禄堂(1860~1933)是中国近现代武学史上的集大成者,他先后公开出版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著作,并创立了风格独特的孙氏太极拳。孙禄堂在武学理论上会通儒释道三家之学,提出了“拳与道合”的武学理念。曾任浙江求是书院舆地学(地理学)教授、清史馆纂修的陈微明说:“微明游京师,遇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内家拳术,以为先生乃幽燕豪侠之流也;及其处之既久,乃知先生人品之高,道术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哲学家梁漱溟曾见孙禄堂的著作出版日久“少见流传”,而“惧其湮没失传,由是有志为之重印出版”,同时称赞孙著“透彻地揭示出内家拳为道家学,有非一般练习拳脚者之所知”。文学家华钟彦曾言:“余尝读其著作,观其所述,又从海内外大量武术家言,亲见其武功佚事中,想见其人,信乎其出于艺而进于道矣。”由此可见,孙禄堂作为一代武学宗师,无论是武技实践方面,还是在道学理论方面,都为人所称颂。本文以《八卦拳学》为例,对孙禄堂在书中首次提出的“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的理论进行探讨。

>>八卦拳是“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

1916年,孙禄堂出版了《八卦拳学》一书,这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八卦拳专著,也是孙禄堂继《形意拳学》(1915年出版)之后的第二本著作。在《形意拳学》总纲中,孙禄堂就提出了八卦拳与形意拳具有相同的“会合阴阳二气,使阴阳调合”的功能和作用。而《八卦拳学》在承袭《形意拳学》以“无极”为纲领的主旨之上,认为八卦拳“始于无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先天、后天,缩力、顺行、正变、互错,无不具备”。但与《形意拳学》所表达不同的是,孙禄堂在《八卦拳学》中首先对八卦拳的名称进行了阐释。他结合易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理念和方法,将人体的各个部分命以卦名,又进一步区分为先天“身体八卦”和后天“四肢八卦”。

(一)先天“身体八卦”与后天“四肢八卦”

《周易·说卦传》言:“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孙禄堂引用此句证类于拳术中,认为:“头为乾,腹为坤,肾为坎,心为离,尾闾第一节至第七节大椎为巽,项上大椎为艮,腹左为震,腹右为兑,此身体八卦之名也。”“身体八卦”主要指人体除四肢之外的头、颈和躯干,囊括了人体最主要功能组织,在孙禄堂看来是属于内在的八卦,为先天,为“本”。因此又可将“身体八卦”称为先天八卦。

人有两条胳膊、两条腿,而每条胳膊又可分为大臂和小臂,每条腿又能分为大腿和小腿,所以四肢在数量上就有八肢。“四肢八卦”就取象于此八肢。相对于“身体八卦”,“四肢八卦”是外在的,与外界的交互往来也主要靠它来完成,可称为后天,为“用”。而“用”的最终落实,还要体现于手和足。又因为人体手、足的数量之和为四,同时每个手指、足趾都有十四个指节,那么合起来就有五十六指节,再加上四肢的八节,就有六十四节,正合于《周易》的六十四卦。所以,人体的后天“四肢八卦”就包括了六十四卦。

(二)先天“身体八卦”与后天“四肢八卦”的联结

在阐明将人体区分先天和后天两种八卦之后,还必须回答二者如何联结的问题。对此孙禄堂在书中的回答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生六十四卦之数也。”其中,无极、太极、两仪与四象和八卦一样,在人体中都有相对应的部分。孙禄堂认为:“自四肢言之,腹为无极,脐为太极,两肾为两仪,两胳膊两腿为四象,两胳膊两腿各两节为八卦。”而腹、脐和两肾也是先天八卦中内容,这样就使“身体八卦”和“四肢八卦”能够建立“本”与“用”的联结关系,也说明先后天八卦是不能割裂的。这样的认知,是中国传统观念中“体用一源”、宇宙万物皆具有先后天之理的一种体现。另外,从孙禄堂具体的論述来看,他主要受到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在著作中多次引用到《黄帝内经》的观点,如:“内经曰:人身皆具先后天之本,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

(三)“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

受《黄帝内经》影响,孙禄堂认为人身脏腑皆可以八卦之理来统摄。而当人生病的时候,医生也可以依据八卦之理诊断和治疗,是以“八卦之理,还治八卦之体”,那么同理“亦犹拳术,即其卦象,教以卦拳,无非即八卦之拳,使习八卦之象”,也就是“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但在练习中,不是后天“四肢八卦”随意运动,而是习“象”的过程,也就是易理中“近取诸身”之后的“远取诸物”。孙禄堂将《周易·说卦传》的“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改为在拳中为“乾为狮,坤为麟,震为龙,巽为凤,坎为蛇,离为鹞,艮为熊,兑为猴”。因此,“八卦之身”所修习的“象”就是狮、麟、龙、凤、蛇、鹞、熊、猴之形,这就是八卦拳名称的由来。

由此可知,孙禄堂八卦拳学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易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形思维;第二,《黄帝内经》的人体藏象学说;第三,传统中医运用八卦进行诊治的相关理论。所以,八卦拳就是根据中医“八卦之理还治八卦之体”的理论,在动作的变化运动中,使身体各部分依照于外取诸象的特征而形成的一套拳术。

>>八卦拳“九要”论的顺逆之道

顺逆是对事物向两个不同方向做运动变化趋向的一种表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顺逆指的就是最高哲学范畴“道”的运行方式。《老子》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冯友兰认为,儒、道两家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端移动”。为了避免走向极端而导致过犹不及或适得其反的效果,中国古代先哲们普遍强调执中、守中的中庸之道。这种理论表现在武学理论中,就是孙禄堂强调的“中和”理论;而要在武术实践中实现这种理论,就要通过孙禄堂在《八卦拳学》“九要”论中提到的“逆中行顺,顺中用逆”。

“九要”是孙禄堂在《八卦拳学》中提出的八卦拳修习准则,称为“入门练习九要”,可概括为塌、扣、提、顶、裹、松、垂、缩、起躜落翻:“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上提也……”这种练习方法虽然看似复杂,但是可以用顺逆二字来统领概括。孙禄堂在论述中参照易学中的方圆图,将八卦拳与易经圆图相对(形意拳与方图相对),认为“八卦拳与圆图皆属天,在天成象,所以八卦拳在圆图虚中求玄妙也”,二者之理同为“逆中行顺,顺中行逆”。这是因为,从运动形式上看,八卦拳是遵循圆周运动的规律,在围绕圆心的转走中,眼与食指正对圆心,左右变换,就如同易学圆图阴阳变化。而具体的习练者身上,结合“九要”之说,则可具体为“四顺四逆”。

(一)头顺腹逆

“九要”中的第一为“塌”,即腰放松,形成一个顺势塌下的趋势,然后尾闾(即尾骨,又称长强穴)上提,这样就会使腰前的腹部受到挤压,腰后的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正中处)突向后,被孙禄堂称为“督脉之理”。与此同时,“九要”第二中的“扣”,即扣胸,可开胸背拔,使胸中之气沉于腹内丹田,被孙禄堂称为“任脉之理”。“督脉之理”和“任脉之理”来源于道教的“丹学”理论,前者认为能使体内阳气上升至于头部,后者认为能使体内的阴气下降至于腹部,二者在人身体的一后一前,构成了一组循环系统,以头、腹为两端,因此称为“头顺腹逆”。另外,“九要”第四“顶”中的“舌顶”被认为是连接任督二脉,“引气循督上升,或引气循任下降,并有抵催阴阳之分”能够配合身体发力;其中“头顶”则是指头上部的百会穴向正上方伸去,同时额骨上的天庭穴就会自然地向前顶,前者称为“虚领”,后者称为“顶劲”,合称“虚领顶劲”,这样就能“使督任二脉畅通,真阳上冲”。但无论是“舌顶”还是“头顶”,都是为了使头部和腹部连为一体,是对“头顺腹逆”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

(二)足顺胯逆

孙禄堂在“九要”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足与胯,但是通过分析“九要”各式之间的关系,则不难发现其中暗含着“足顺胯逆”的意思。当人站立之时,足自然在下与地面接触,这是不言而喻的,可称为“足顺”。而所说的胯逆,是指人体腰与大腿之间的胯骨,可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间有脊柱下端的骶骨和尾骨。当按照“九要”第一要“塌”动作时,尾骨的末端尾闾就会上提,再加上第三要“提”所要求的谷道内提,第八要“缩”主张的胯根向回缩,就必然带动胯骨做上行趋势,这就是所谓的“胯逆”。在人练习拳术的时候,胯逆向上行则便于抬起大腿,进而轻松带动小腿,就可以使足快速地起落变化,这也符合于内家拳“胯催膝,膝催足”的运动原则。因此,胯和足就构成了一组“足顺胯逆”的顺逆关系。

(三)手顺肩逆

“手顺肩逆”体现在“九要”的“顶”“裹”“松”“垂”“缩”五要之中。其中,“顶”是指“手顶”,即“掌心含空,腕部下塌,食指上顶,虎口撑圆、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微扣,外掌根前顶”,这样可以“增大手部劲力,获得抻筋拔力之妙,气贯四梢,直达掌指”。“裹”为两肘相合往里裹,使两手呈向上托物状。在两肘里裹的同时,两肩要松开如弓形,同时自然下沉,也可表述为“沉肩”,这就是“九要”的“松”。而在“沉肩”的同时,就像上一顺逆关系中“胯催膝”一样,肩也催动肘向下垂去。此时相对裹肘使手向上托去,垂肘则使手又形成向外翻的态势。如此,“顶”“裹”“垂”三者结合起来,就使手展现为既向上托又向外翻的形势,可称为“手顺”。在实践中,“松”的松肩与“扣”的扣胸,还有“垂”的肘是同时进行的,这样就会使双肩前倾。此时就要遵照“九要”中“缩”的法则,两肩极力向手的反方向回缩。而这就是“肩逆”,与手逆向使劲,形成一个平衡且稳定的张力结构。

(四)落顺起逆

“九要”的第九为“起躜落翻”,与以上三者关注人体各部的顺逆关系不同,其强调的是在前三对关系的基础上拳式运动变化中的顺逆关系。根据孙禄堂的解释,“起”是躜、横,“落”是翻、顺,二者的运动路线刚好相反,所以称之“落顺起逆”。在《八卦拳学》中,孙禄堂并没有明确说明身体的哪些部位“起躜落翻”,但是在《形意拳学》中有清晰的说明,如:“头顶而躜,头缩而翻;手起而躜,手落而翻;足起而躜,足落而翻;腰起而躜,腰落而翻。”而依据孙禄堂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一的理论和事实,加之兩书出版时间只有一年之差,本文认为两书中论述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形意拳学》中“九要”的“起躜落翻”也是指头、手、足、腰的起落躜翻,也就是将前八要融为一体的起落躜翻。这样一来,“九要”也就完成了从部分到全体的体系建构。那么第九要“起躜落翻”所内涵的顺逆关系也就整合了其他八要的顺逆关系。或者结合上文所论,“头顺腹逆”“足顺胯逆”“手顺肩逆”三者分别是部分的顺逆关系,“落顺起逆”是整体的顺逆关系。如果把前三者称为静态的体,那么后者就可以称为动态的用。而作为用的顺逆关系,“落顺起逆”所展现出来的就是:“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

从以上分析可见,在孙禄堂《八卦拳学》“九要”论中,包含四组顺序关系,分别是“头顺腹逆”“足顺胯逆”“手顺肩逆”“落顺起逆”。前三者是从部分的静体而言,后者是就整体的动用而论。结合上一部分而言,则“头顺腹逆”为“身体八卦”的顺逆之道,“足顺胯逆”和“手顺肩逆”是“四肢八卦”的顺逆之道,而“落顺起逆”就是“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的顺逆之道。而孙禄堂正是通过以上顺逆关系,实现“逆中行顺,顺中用逆”的“中和”之道。

>>八卦拳“四德、八能、四情”的合一成道论

孙禄堂在《八卦拳学》中提出练习八卦拳时要注意的“九要”之后,又进一步将八卦拳习用规则总结为“四德、八能、四情”,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四情”为准则,能使拳术与“四德”与“八能”合一而成道的理论。

(一)“四德”论

“德”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是“道”在事物内的具体化,表现为某种特性或能力。所谓“四德”,即顺、逆、和、化。其中的顺和逆是八卦拳的总原理,用孙禄堂的原话可表述为“逆中行顺,顺中用逆”。从道家学说的角度来看,“逆中行顺,顺中用逆”就是道家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遵从“道”循环往复的变化规律,就像《老子》四十章中所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在拳术中运用顺逆的原则,能使“气力中正无乖”,进而使身体的“后天之气力归于丹田而返真阳”。前者称为“和”,就是通过一顺一逆之间形成的张力,使身体各部分组成一个稳定的间架结构,让气力通畅和顺;后者被称为“化”,即在“和”的基础上,去除由于后天不良行为生出的拙气拙力,使肢体回复到如婴儿那般柔顺通畅的状态。此时人体气力的发动权就会回归到腹部丹田之处,进而能使由丹田发动的气力经腰、胯、肩传送到四肢,而不至于在中途断裂。

(二)“八能”论

“八能”是指八卦拳在实践运用中的搬、拦、截、扣、推、托、带、领八种对敌方法,被称为“拳中之性”。具体而言:“搬者,搬敌人之手、足、肩、胯是也;拦者,拦敌人之手、足如研肘是也;截者,揬住敌人之手、足、胳膊、腿是也;扣者,扣敌人之两手并胸、小腹是也;推者,推敌人之两手并身,其中有单手推者,有双手推者是也;托者,托敌人之两手,有平托者,有望高托者是也;带者,敌人抓住吾手,极力往回带,或挂敌人之手皆是也;领者,领敌人之身,或敌人之两手,往左右领去,或往上领,或往下领,即使敌人不得中正之劲也。”此八法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之间变换互用。依照孙禄堂的观点,八法与八卦之数相合,那么按照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的演变规律,八法两两互用就是六十四法,可以用六十四卦来象征。在八卦拳中,无论是八法,还是六十四法,都要遵行顺、逆、和、化“四德”,或者说是“四德”所带来的能力和作用,所以又称“顺、逆、和、化,为六十四卦之德”。

(三)“四情”论

孙禄堂将由“八能”应用于外的准则称为“情”,指“起躜落翻”,与“九要”中的第九相同。而根据《八卦拳学》“九要”和《形意拳學》“形意演习之要义”,“起躜落翻”被解释为:“起为躜,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那么“四情”也可被理解为躜、翻、横、顺。参照孙氏后人注释,手起是躜、横,手落为翻、顺;躜、翻是身体起落表现出的外形,横、顺则是身体起落变化生出的劲路。在拳中,“起为横之始,躜为横之终;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一起一落的顺逆变化,符合“九要”中的顺逆之道。因此孙禄堂认为,拳中虽然用法名目繁多,但是只要“四情用的恰当,则能与性德合而为一道也”。

综上所述,孙禄堂的八卦拳是以“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持守执中、守中的“中和”理论,遵行“逆中行顺,顺中用逆”的实践原则,以顺、逆、和、化为特性,以搬、拦、截、扣、推、托、带、领为功用,以躜、翻、横、顺为表现,使“身体八卦”与“四肢八卦”通贯合一。在他看来,若能如此持之以恒,则能化去身体后天不良习惯造成的拙气拙力,使身体上下相连、手足动作协调如一,最后进入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因敌成形、因势成体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讲的“无为而无不为”。诚如《庄子·养生主》篇记载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孙氏太极拳研究会。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CZX027)成果。)

猜你喜欢

四德形意拳八卦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伏羲创八卦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四德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四德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
传播文明正能量树立善行义举“四德”榜
第五师八十一团推行善行义举“四德榜” 凝聚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