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性相声作品的特征、问题与创作路径
2023-09-23盛书琪
盛书琪
文学艺术一般都以“人”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核心,一切文艺样式的中心任务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相声也不例外。单就此而言,相声或可以分为肯定性相声和否定性相声两大类型。应该注意的是,这两者虽然名目相异但指向一致,在描摹人物时,“无论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喜剧形象,都是通过美与丑的强烈对照,来表达美对丑的优势的。”①其中,肯定性相声要塑造肯定性的喜剧形象,“是通过美和假、恶不一致的‘丑’的对比,造成有意义的内容与貌似乖谬的形式之间的矛盾,来衬托形象的美的本质,从而体现艺术家关于美对丑的优势的美学理想的。”②即“丑中见美”。相较于“丑自炫为美”的否定性相声,肯定性相声虽然亦强调通过失衡失谐的手段造成夸张矛盾,但这种夸张矛盾囿于“失态”而非“变态”的范围之中,即能使观众相信和理解相声中人物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因此,肯定性相声对分寸的要求要比否定性相声的高得多。此外,从人物形象传达的功能上来看,包括相声在内的文艺活动都承担着娱乐和教化的功能,要在娱乐调笑功能之外,更多地贴近国家民族的需求,成为“国家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反映不同时代和社会阶级积极风貌、树立正面形象、引导人民进步的重要作用。
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社会特征和时代记忆。社会主义文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社会主义文艺理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感召下,塑造出比以往一切时代更为丰富夺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然而,就目前来看,尽管有《神兵天降》《友谊颂》《新桃花源记》《郝市长》等能够反映革命者、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和歌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好相声,且近年来相声从业者也一直在创作类型相声上下功夫,但在数量和质量上似乎仍不够理想。以笔者所见,缘由有以下两点:
一是肯定性相声并没有充分借势于现代媒体而取得高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中,电台的持续发展和电视的兴起有力推动了相声的传播,《婚姻与迷信》《画像》《友谊颂》《郝市长》《时间与青春》等一批优秀相声作品广为人知。这些作品或破除封建迷信,或歌颂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或彰显我国国际形象,或引导思想启发民性,塑造出了一批鲜明正面的形象。进入网络时代后,融媒体环境削平了“授—受”之间的高低差,降低了传播的门槛,使得每个人都能广泛参与到创造、参与、传播、消费等环节之中。这在客观上为相声提供了更多舞台可能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声作品,或者说“类相声作品”大量出现,良莠不齐在所难免。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导致的娱乐市场的激烈竞争,又会提高“不洗泥的萝卜”的“单位产出量”,从而裹挟一些相声从业者的创演思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内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
二是肯定性相声对“肯定”的理解片面化、“板结化”。在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的背景下,时代主题、时代思想、时代人物、时代热点层出不穷,为肯定性相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一些肯定性相声为突出思想主题,语言刻板生涩,包袱偏少,节奏结构也不符合相声的一般创作规律,人物形象苍白干瘪,过于一本正经而失去其鲜活性。总的来说,就笔者所见,观众在欣赏否定性相声时,往往掌声雷动,但在欣赏不太成功的肯定性相声时,观众发呆、玩手机、窃声交谈甚至离场的现象较为突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类肯定性相声“先开枪再画靶子”的特征过于明显,只为“枪枪十环”地瞄准主题而忽视了喜剧的建构,造成了内容的“板结化”“沙漠化”,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肯定性相声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曲艺理论还不详实。相关从业者对曲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关系把握不足,甚至走向偏离。即对于曲艺通过叙事的艺术表达影响受众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的教化功能以及曲艺表演艺术的本质和美学精神的理解和探讨还未真正形成共识。在这种背景下,人才产出不足,相声分类不明晰,对相声实用性和艺术性创作侧重、美学规律等理论总结不到位,由此难以指导包括肯定性相声在内的各类相声的发展;二是娱乐需求的“泡沫化”造成包括相声在内的艺术形式、娱乐样式的主题弱化和意义消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主客易位”“纲目倒置”,最终因缺乏主题引导而造成娱乐性的过度泛滥和野蛮生长;三是肯定性相声对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的含量、比例和最终的化合效能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创作者在如何表现“美”“丑”方面举棋不定甚至自缚双手,不愿从人物性格入手构建矛盾、排设情节、铸造作品,只是简单地强调“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如此,作品缺乏张力,喜剧特征更丧失殆尽。
曲艺是文艺的“轻骑兵”,相声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无论在主题晚会,还是在基层,抑或是在网络自媒体上都深受大众关注与喜爱。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用笑的手段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展现时代精神,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现实所需。优秀的肯定性相声正是这种需求的好载体。然而,正如上文所述,当代肯定性相声在数量和质量上尚不甚理想,那么,如何扩宽优化肯定性相声创演播路径,实现肯定性相声实用性和娱乐性并举呢?
一、在学术和理论建设方面
长期以来,曲艺理论和专业曲艺人才培养的缺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声的发展。在曲艺正式进入学科目录的利好背景下,夯实曲艺学科理论基础,有的放矢地总结相声创演播艺术规律,挖掘相声美学价值和审美规范,完善不同层次的相声创作者、演出者、评论者的培养体系就有了实现路径。而专业人才队伍的壮大有助于捋顺相声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厘清不同相声作品的分类和适用场景,对创演方法形成科学共识,最終对相声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在作品创作方面
1.坚持思想引领优先,兼顾艺术性。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指导下,肯定性相声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引领上,要担负起反映百姓生活、描绘社会发展、讴歌国家繁荣、彰显时代风貌的重要责任。对于创作者而言,应当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坚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创新性转化融于作品之中,以优秀的作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人类有共同的悲欢,优秀的富有思想性的肯定性相声作品还应当将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反映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价值追求上作出贡献。因此,相关创作者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明确的追求和深远的眼光,从世界范围内吸收优秀文化资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进行有温度、有丰度、有力度的艺术表达。这不仅能够丰富肯定性相声作品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段,亦能够提升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力,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思想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因此在追求思想性的同时,肯定性相声还应当重视艺术性。相声是笑的艺术,如果在创作中失去了对笑的艺术表达,就会使观众产生距离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在“娱人”中育人的效果和魅力。因此,肯定性相声创作者要对人物形象,特别是对革命者、社会主义建设典型人物等的言行认真剖析,着力把光芒万丈的符号解构为有血有肉的凡人和有喜有悲的故事,用平常的视角看待平常的人与事,最终创作出不平凡的作品,追求“小中见大、小却不小”的效果。师胜杰先生的《郝市长》就是从解决市民上厕所难和买豆腐难的微小视角切入,歌颂市长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大担当大作为,语言朴实,包袱满地,获得了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表演一等奖。
2.坚持走向基层,贴近生活。当前,舞台上不同相声作品使同一块“活”,用同一个“包袱”,甚至结构情节出现一定雷同的情况不在少数,这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扑下身子的觉悟。创作者不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是应当将“自己就是人民”牢记在心,以自己的角度、老百姓的角度走向基层,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创作素材,從身边人的言行举止中总结创作智慧,从大家的喜怒哀乐中挖掘人民所需。如果不能以平常人的平常心对待平常事,又如何能对时事热点有着及时掌握,怎么会对社会百态有着清晰了解,怎么会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怎么会做到语言平实但思想深刻?马季先生回顾艺术道路时曾说过:“凡是受群众欢迎的、生命力强的、留得住的段子,都是经过较长时间在下面体验生活才写出来的。”③也正是这种向人民、生活讨智慧、讨段子的经历才使得他创作出了《画像》《找舅舅》《新桃花源记》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作品。
3.坚持语言的通俗性和交流的互动性。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欣赏相声称之为“听相声”,可见语言是相声的第一要素。汉语作为高语境语言,其情感语意的表达与节奏的轻重缓急有着直接关系。当汉语作用于相声表演时,汉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得到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对于主题指向明显的肯定性相声而言,要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平衡发展,让它们化合出正向的“笑果”,创作者就必须要在语言上投注更多心力,要在设计相声语汇和包袱时注重词句的通俗化、语言节奏韵律与包袱搭配的合理化。为达到语言理解的朴实美、节奏韵律的张弛美及包袱设置的适贴美,创作者要对汉语语言知识有着深刻掌控,还应当了解表演者的说口、气口,掌握表演者的演出节奏与习惯,对作品的语言精心打磨,使之适应表演者的演出习惯。
相声讲究“把点开活”,表演者要根据观众的反映作出灵活的调整,即强调互动性。一些肯定性相声正式严肃有余,生动有趣不足,是缺乏即兴性和互动性所致。创作者在创作肯定性相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在开场白及演出中为表演者制造一些无伤大雅的现挂和表演技巧,增加与观众交流的机会,千方百计将观众带动到信息和情感交流中。
4.坚持反复锤炼,认真打磨。创作即修改,修改即创作,这对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成立的,肯定性相声亦如是。实际上,肯定性相声作品自身的创作难度,创演者个人的综合素养以及展现主流意识形态、争取扩大市场规模等多重需求叠加,既注定了群众对肯定性相声创作的高要求,又对创作者提出了新挑战。好的肯定性相声作品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从选题立意到切入角度,从结构设置到包袱设计,从语汇表达到动作表现,肯定性相声要在反复锤炼中成金。如何锤炼?曲艺理论家王朝闻在《台下寻书》中给出答案:“为了提高说唱作品的艺术水平,我看不妨把段子中人物与人物的矛盾关系,当成听书与说唱的演员的关系来认识……书说完了观众自己仿佛还生活在它所反映的矛盾之中……这才是真正完成了的作品。”④即将自己带入角色之中,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直到你相信其合理性。当然,与观众现场交流也是表演者和创造者锤炼作品文本的绝佳机会。肯定性相声质量好不好,看观众的反应便可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表演者都应当格外重视观众的反馈,然后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作品文本。
三、在环境营造方面
1.建立健全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创作、演出、传播、反馈体制机制。相声要让人开怀大笑,但绝不能使人“娱乐至死”。而当前娱乐市场和商业机制一方面在挤压肯定性相声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也倒逼相关从业者打好“防守反击”,在适应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占据主动,在履行应有的责任感,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打造出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符合市场正向需求的文化产品,着力构建出有利于我的螺旋上升的正相关环境。
2.建立健全肯定性相声鼓励机制。在打开肯定性相声创作新局面上,要有一定的资金帮扶和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应投入专项资金,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激活相关研究者的研究兴趣,搭建作品交流、理念交互的综合性平台,为创作者、研究者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机会。
3.建立健全肯定性相声的传播机制。充分发挥融媒体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形态,广泛传播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升人们对肯定性相声社会价值的认同。同时,利用网站、广播、手机APP、户外屏、VR等全渠道增加肯定性相声作品的呈现频次,丰富肯定性相声的呈现形式,促进原创作品的普及。
4.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和评审机制。由于肯定性相声在思想引导发挥的重要作用,对肯定性相声创作的监督和评审应该贯穿采风、主题选择、文本编写、舞台编排、小范围试演、正式演出及锤炼优化等全过程之中,通过自评、同行打分、专家评议、观众反馈等方式,使得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得到统一。
注释:
①②陈孝英:《喜剧形象塑造规律初探》,《人文杂志》,1986年第5期,第98页。
③叶稚珊:《马季谈相声怎样走出低谷》,《群文》,1999年第9期。
④王朝闻:《王朝闻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24页。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