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南大调曲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2023-09-23王斐斐
王斐斐
2017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河南大调曲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的一块瑰宝。对大调曲子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和阐释可以有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笔者的家乡河南南阳是有名的“曲艺之乡”,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众多曲艺艺术,其中河南大调曲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2016年6月,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受邀参加了大调曲子曲友们自发举办的联谊会“曲林大会”,自此被大调曲子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开始了大调曲子的唱奏学习和研究。在近7年对大调曲子的唱奏和研究中,笔者走访了河南南阳、平顶山等地近20个大调曲子曲子场,参加了上百场大调曲子的唱奏活动,学会了演唱大调曲子的传统曲目《一门五福》《游春》《游山景》《桥》《吃醋》《饯行》等,并探索了部分唱段的伴奏。通过学习和研究大调曲子的历程,触摸到了它的艺术本体,深深感受到了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河南大调曲子也称南阳大调曲子、大调曲子、大调曲,属于牌子曲类曲种,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调曲子曲词古朴典雅,唱腔婉转动听,使用曲牌丰富,有“中州古韵”之称。大调曲子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但尚未引起学者广泛关注。本文笔者结合对大调曲子的田野考察和唱奏实践,对大调曲子“感而遂通”①,体认到大调曲子的表演、音乐、唱本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礼乐合一”“中和之道”“崇德利用”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是大调曲子传承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曲艺的文化价值所在,更是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以唱奏者为中心
大调曲子的表演以演唱者和伴奏者为中心,“筐格在曲,色泽在唱”②,音乐风格的呈现因人而异、千人千声,不依固定的乐谱而限制人对音乐的创造和发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相契合。具体在表演当中,体现为以下几点。
在定弦时,弹家儿③按照唱家儿④的嗓音条件来定调门的高低,以保证曲友的演唱是自然舒服的状态。在音色追求上,大调曲子包容各种音色的存在。大调曲子曲友中,胡运荣的嗓音圆润明亮,宋光生的嗓音沉稳饱满,马庆萌的嗓音细微盈耳,徐守忠的“云遮月”嗓音沙糯,杨云亭的嗓音飘逸空灵,梁超的嗓音刚劲挺拔……中国传统曲艺的审美并不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上,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条件和发展。在唱奏中,因为大调曲子的演唱多属于自娱自乐的形式,且大多都有接腔⑤,所以听众不仅是“局外人”身份的欣赏者,同时也是“局内人”身份的参与者,每个人能够以亲身体验的过程感受演唱大调曲子的乐趣。
大调曲子在演唱中对音色、音高以及每个人都是参与者等方面的包容使得每个曲友的演唱各有特色、独具韵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兼容并蓄思想。
(二)曲友间平等友好的关系
大调曲子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不仅表现为以唱奏者为中心,也表现为人与人的和谐平等共处。
大调曲子的弹唱者统称为曲友,曲友之间相亲相敬,不论身份、年龄、地位、职业等,都是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平等。
大调曲子曲友往往会互相邀请到家中唱曲,多为一种“玩”的形式而非演出的形式。不管去谁家,作为东道主的曲友必热情款待。在生活中,曲友之间日常联络比较多,像家人一样亲切和睦。对于一些家境贫寒的曲友,其他曲友则会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幫助,经常探访他们,主动邀请他们一起唱曲。弹唱大调曲子的活动,常常持续一整天。演员们有时兴致盎然,甚至通宵达旦,间歇则喝喝茶、聊聊天,交流一些弹唱的心得体会。在城市中,也有一些年轻的曲友,周末或假期时,大调曲子就像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将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中为生活奋斗的曲友们汇聚在一起。在大调曲子的弹唱中,人们将工作中所有的压力和不快抛诸于脑后,将所有的情思寄托在大调曲子的唱奏中,加深了人们情感上的交流。
当笔者参加大调曲子的弹唱活动时,看到曲友们和和气气、欢聚一堂,听到大调曲子美妙的音乐,以及接腔时的热烈豪迈,感受到了大调曲子所带来的乐趣以及特别亲切又自在的人文气息。听大调曲子,不仅让人感到十分放松,而且还拉近了曲友们之间的距离,将人们与传统母语文化紧紧连结在一起,滋养了人们的身心。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言:“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大调曲子就是这种能使人志趣清明、耳目聪明、温和平静的音乐。而大调曲子所构建的一个小世界则是一个充满了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世界,是一个健康、和谐的世界,是人类文明所追求的世界。
(三)天人合一
大调曲子的人文精神中,还包含着“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中华文化的人本思想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顺四时,少人为”的尊重自然,中华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众生平等、万物和谐的境界,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⑥在大调曲子的唱词中,也体现着这样的人文精神,上善若水,顺自然而为。举例如:
《春景》
?【鼓子头】
春风鼓荡,
云淡花香,
遍地绿荫草芬芳,
桃李花含笑柳絮狂。
【阴阳】
闲步郊外,
赏玩春光。
但只见青山隐隐,
绿水茫茫,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绿柳垂锦,
绣出来阳春景象,
青葱发笔,
写出来大块文章。
【坡兒下】
绿柳深处莺儿唱,
燕子衔泥来往飞翔,
见行人借问酒家在何方,
牧童儿遥指前面杏花庄,
杏花庄内酒旗飘扬,
上写着能壮武士英雄量,
下缀着善助文人锦绣长。
【打枣】
最可喜美春光,
草色青柳色黄,
桃开杏谢梨花放。
【罗江】
二八佳人,
手携篮筐?,
轻移莲步,
远求柔桑,
娇娇滴滴窈窕样。
才子踏青,
担着酒浆,
口中朗诵,
甚是清亮,
声声不住念文章。
【太湖】
他念道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篇】
见几处莺儿争暖树,
绸缪结居把身藏,
高柳以上鹊房稳,
燕子衔泥来往飞翔。
见几个牧童儿把风筝放,
飘飘荡荡近太阳,
见几个书生把诗歌唱,
口内朗诵甚是清亮,
他唱道金针刺破南窗纸,
引入梅花一线香,
蝼蚁也知春光好,
倒拖花柄上粉墙,
蝴蝶儿纷飞在花枝上,
它在那百花枝上闹春光,
最是一年春好处,
胜似杨柳照池塘。
【鼓子尾】
遇此良辰兴倍长,
转身迈步回书房,
手提笔描景象,
写的是春风花草香,
游赏过池塘,
踏花归来马蹄香,
邀嘉宾醉壶觞,
一唱歌得满庭芳,
吟咏已毕听鸟啼,
喜之喜,檐前喜鹊来报春光。
著名思想家贡布里希曾在《世界小史》中说:“中国也有一个伟大的人在试图通过他的学说让人们感到幸福……他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人们和平共处共同生……这就是他的目标:良好共存的学说。这个目标他也达到了,由于他的学说,人口众多的中国在几千年里比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都更和平、更安宁地生活在一起。”⑦贡布里希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而他提出的“良好共存的学说”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一即“礼”与“乐”的统一。
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其音乐文明更是早在八千至九千年前已经开始萌芽发展,河南舞阳县出土的贾湖骨笛是中国距今最早的乐器。中原地区尊崇儒家文化,注重礼仪性,“礼失而求诸野”,民间大调曲子的演唱方式中渗透着儒家文化中的“礼”文化,体现了“礼乐合一”。
在儒家音乐美学著述《乐记》中,“知乐则几于礼”论证了“礼”和“乐”的相通性,肯定了“乐”和“礼”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表现了儒家音乐文化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典型特征。这种“礼”与“乐”辩证统一体现在大调曲子的演唱方式上。
在座次排列上,唱奏者排列有序,呈微弧形坐,演唱者坐在最右边,左边依次为三弦、古筝、琵琶,如果增添乐器,则排列在琵琶的左边或者琵琶与古筝之间的后方;在演唱次序上,外地曲友先唱,以示对外地曲友的欢迎和尊敬;若只有本地曲友,年长者先唱,晚辈后唱。但也有长者非常谦让,让晚辈先唱。笔者刚开始学唱大调曲子时,每次长辈们都鼓励让笔者第一个唱,并委婉地说道:“你先唱个《一门五福》稳稳弦”,这充分显示了前辈对晚辈的关爱。
在演唱前,曲友会根据场合和事件选择适合的唱段。如去曲友家时,一般会先唱《一门五福》或《万寿无疆》,以示祝福;若在厅堂玩唱时,则演唱《琴棋书画》;而在外游玩时,则会应景地唱上一段《游山景》……⑧2019年在镇平采风时,笔者拜访了90岁高龄的前辈李进三。《鼓子闹台》开始奏响,只见李老先生一边不紧不慢地打着手板,一边对曲友们说:“唱个《塔前寄子》吧,这是个喜事儿,现在还是正月,唱别的不合适。”《鼓子闹台》奏完,李老先生“哒哒”一声收住手板,向围坐的曲友说道:“你还没有唱,你先唱吧。”一番谦让之后,才在压板音乐中缓缓起腔。这也是大调曲子的传统礼俗,在前奏结束后,演唱者往往会手托檀板,起身拱手,以示谦让。现在的曲子场,老前辈们还保留着这样的礼俗,而年轻人则省去了起身拱手,但依旧会先谦让其他曲友先唱,本质上还没有丢失这些礼仪。
大调曲子因常在曲友家的堂屋演唱,唱时难免有女眷在场,因此,演唱者多闭目端坐,以示正派大方。遇到需要接腔的曲牌,如【太平年】【呀呀哟】【莲花落】【满洲】等,在场的听众都可以一起接腔,彼时气氛热烈亲切,非常豪迈。演唱完之后,曲友们会齐声喝彩叫“好”,以示对曲友的鼓励和尊敬。
大调曲子的礼治精神化外在演唱形式上,而内核精神“中和”则融汇在大调曲子的音乐中。
“中和”一词来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即内心平静而无所偏倚,“和”为天下共行之道。如果能够达到中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得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大调曲子的“中”在音乐上表现为:音乐平和雅正、不张扬、不急躁,追求能够让内心平和安静的音色。近几年暑假笔者在西峡采风时,在茶余饭后,曲友们便在院子里支上桌椅,沏上茶水,轮流演唱大调曲子。而院子里的其他人则围坐一旁,停止喧嚣,闭目聆听,既享受又身心放松。
傳统曲艺可以抚平人内心的浮躁,使人们找到与之契合的心灵归属感。它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是连接人与人、人与母语文化、人与故乡之间美好关系的一条纽带,能够给予人们平静的力量。每次听大调曲子,笔者都觉得内心十分平静,而这种平静是当代人所缺失的。当下,整个社会都处于快节奏的状态之下,人们失去了与母语文化的连接。对于传统曲艺,人们知之甚少,往往得不到重视。因此如何传播曲艺、传承曲艺是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
笔者认为,“和”在大调曲子中表现为“音和”和“人和”。“音和”表现为:第一,琴弦音要准、音色要正,所有的琴音都要和谐,用曲友们的话说,即弦儿要齐。大调曲子的定弦是为五度定弦或八度定弦,即先定一根弦的音高,然后按照五度或八度的关系来定其他弦。在定弦时,因筝的弦数最多,所以先定古筝的琴弦,然后再以古筝为准定其他乐器。第二,演唱者的演唱要贴弦,避免荒腔走板,人声和琴音要和谐。“人和”主要是指伴奏者和演唱者之间要和。伴奏者的伴奏要服务于演唱者的唱腔,演唱者的演唱要带动乐队的伴奏,两者是互相配合、互相烘托的关系。在大调曲子的演唱中,“撂弦子”是违背“人和”的一种表现。“撂弦子”是指民间有一些曲友,在演唱时,故意不按常理出牌,用一些生僻的调门、唱法,或者将曲牌的旋律过度变动,故意刁难伴奏者,致使伴奏跟不上演唱,以显示自己“艺术高超”。另外,大调曲子可以平和人的心性,塑造人平和的性格也体现了大调曲子的“中和之道”。
大调曲子对人的塑造不仅仅是对性格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对品德的教化。大调曲子对人的教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式教化。
大调曲子的题材内容是其艺术中最精粹的部分之一,多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为主题,体现了大调曲子的崇德精神,弘扬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起到稳固的作用。如大调曲子《桃园结义》中“他三人同怀报国志,志同道合称知音。桃园以内同结拜,关张为弟备为尊”的刘、张、关三人的“义”;《战潼关》中“马超英雄少年武艺高,只见他勇猛善战精神百倍枪法妙,只杀得曹营兵将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四下逃”的马超的“勇”;《拉荆笆》中“养育之恩比天大,儿女永世难报答。乌鸦反哺把恩报,为人子何不孝顺一双爹妈”的“孝”;《将相和》中“千古奇男,智勇双全。蔺相如完璧归赵美名传,两次渑池会,秦王心胆寒。”的“智”……此外,还有诸如《琴棋书画》“入则孝出则梯,温良恭俭让。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人生在尘世上忠孝为上,把仁义礼智信长挂心房。读书人必须要禹门及浪,口儿颂心儿惟苦读寒窗,盼的是中高魁名登金榜,也不枉二爹娘养育一场。归原郡祭祖先三声炮响,光门楣耀祖先治国安邦”对人直接的道德教化。
通过对大调曲子传统文化精神的体认,反思当下,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正如林语堂所言:“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最大的敌手,但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与生活,以及西方的社会思潮,这种西方文明全是工业时代所引起的。”⑨这种文化上的冲击使人们与自己的母语文化渐行渐远,从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的根,这是需要警惕的。正因为诸如大调曲子这样的传统艺术存活于民间,传统文化的脉络得以延续。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认知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主动地构建自己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传统曲艺,大调曲子以自身独特的唱奏方式和艺术特点彰显着它的文化价值。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大调曲子渗透着“天人合一”“礼乐合一”“乐以道和”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对大调曲子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更多曲艺工作者以及爱好者关注到传统曲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曲艺的传播和繁荣增砖添瓦。
注释:
①感而遂通:出自《周易·咸卦》,本文借用这一词表达对大调曲子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的认知。
②杜亚雄:《筐格在曲 色泽在唱》,《中国音乐学》(季刊),2019年第1期。
③弹家儿:大调曲子的伴奏者。
④唱家儿:大调曲子的演唱者。
⑤接腔:唱家儿演唱时,其他曲友在句尾接唱,为一领众和的形式。
⑥胡钰:《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与传播》,《当代传播》,2022年第2期。
⑦[英]恩斯特·贡布里希著,吴秀杰译:《世界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80—81页。
⑧南阳地区文化局编:《南阳地区曲艺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1页。
⑨林语堂著:《孔子的智慧》,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作者: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