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部傩戏,在徘徊中传承

2023-09-23熊力

廉政瞭望 2023年9期
关键词:南楼南部县傩戏

熊力

音乐渐起,黑红配色的面具遮盖住凝肃的表情,身躯开始律动,四肢舒展,旋转、跳跃,动作逐渐夸张,大开大合……近日大火的影片《封神》的首映礼中,舞蹈演员张力天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段粗犷而神秘的舞蹈——“傩舞”。

傩舞是“中国戏曲活化石”傩戏的表现形式之一。“傩”意为“惊驱疫厉之鬼”,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将其分为四个系列:傩祭(即傩仪)、傩俗、傩艺和傩技。傩戏在过去具有宗教和艺术的双重色彩,后受戏曲影响逐渐独立出来。四川南部傩戏、四川芦山庆坛、贵州安顺地戏、贵州德江傩堂戏、安徽贵池傩舞等都属此范畴。

傩戏在清朝雍正年间传入四川南部县双峰乡,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部傩戏随着第七代传人杜南楼走出川北,走向国际,在20多个国家进行了展示。2009年,南部傩戏还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由于南部傩戏在以前主要是“口授”,且代代单传、“传内不传外”,随着老艺人离世,大量内容佚失,加之难以引起年轻人兴趣等种种原因,南部傩戏的发展逐渐停滞,如今陷入了濒临失传的危机。

“传说傩傩是个孤儿,他本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人,流落到川北一带,经历磨难时偶然发现蚕桑后将其分发,造福百姓。他去世后,老百姓就用‘跳傩傩’的形式表达纪念。”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在双峰乡曹家窝采访时,此处的传承人冯明海提到了南部傩戏的传说。在他的介绍里,记者了解到南部傩戏主要分为傩阳戏和傩坛戏两个体系。

“傩阳戏是‘天上32戏’,是南部的独有特色,由提线木偶表演,唱词复杂冗长,表演难度较大,在杜南楼去世之后,已经没有人会表演了。”南部傩戏第八代传承人鲁海平说。现在,只有南部县文化馆非遗陈列厅里静静躺着的三十二个色彩鲜艳、表情生动的提线木偶,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傩坛戏则是‘地下32戏’,主要是给人治病除魔,求神灵庇护。现在逐渐从娱神发展为了娱人。”冯明海介绍道,南部傩戏还包含傩舞、耍傩傩等多种表演形式。傩舞演员人数不限,几人到几百人均可。领头的“傩头”戴傩面,着长衫,挎小包,手持师刀令牌,在案桌上烧纸点香,双手挽节,口念咒词,其余小傩头戴各式傩面,身穿兽皮或草衣,头发披散,赤脚露背,手持叉子、木棍、阴阳旗等物,随着鼓点用粗犷原始的动作跳傩舞。

南部县双峰乡的傩戏表演。

“除了杜南楼,以前还有唱傩戏的名家如冯天佑和他的徒弟孙洪顺。冯天佑八十多岁时,唱傩傩的声音还很洪亮。”冯明海说,“但随着老艺人们的去世,傩戏表演在南部县城里已经基本消失了。以前逢年过节都有耍傩傩的上门送祝福讨喜,现在已经很少了。”

耍傩傩能够在当下仍得以保留,离不开它丰富生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傩傩送财、“快板傩”、唱儺傩、讨口傩等,都是它的一种形式。耍傩傩的唱词没有固定的内容,基本是“见啥唱啥”,语言风趣幽默,说些讨喜的吉利话和发财话。

南部傩戏的一个重要道具——傩面,也是全国独具特色的。“无下巴傩面只有我们这儿才有。”升钟湖民间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张大清介绍道,传说中傩傩被员外踢掉了下巴,所以有的南部傩面没有下巴。

傩戏面具没有明显的生旦净丑行当的划分,只有主要角色的鲜明特征。南部傩面的面部表情多变且非常生动。在南部县文化馆非遗陈列厅里一眼望去,每一个傩面或笑或怒,表情都很夸张,且色彩鲜艳,各有特色。

“杜南楼会的很多,他是难得的既会唱傩戏、编傩戏,又会傩面雕刻的人。”鲁海平说。

杜南楼是南部县土著巴人后裔,其父杜洪生曾是南部一带的掌坛大师。据杜氏家谱记载,杜家班七代单传。杜南楼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唱傩和木雕傩面的雕刻,时常和父亲一起登台表演。他原创了四十多本戏本,在传统基础上汲取川北民间歌舞、木偶、花灯等各种艺术表演形式,将单纯的跳神转化为独具特色的南部傩戏。在南部县文化馆副馆长杜洪祥的记录中,杜家班傩戏的剧目构成主要分为“正坛”的法事仪式戏剧和“耍坛”演出的灯戏两个部分,即“灯坛两开”。

在“破四旧”时期,杜南楼含泪将祖传的道具付之一炬,杜家班就此沉寂。所幸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杜洪祥和馆员赵建宏在下乡采风时发现了杜南楼和他的傩戏技艺。在时任南部县委副书记梁仕培等人支持下,他们开启了南部傩戏的抢救保护之路。

之后的几年里,南部县、南充市乃至四川省各方都邀请杜南楼整理留存其资料。遗憾的是,2007年9月,杜南楼去世,但当时南部傩戏的资料并没有整理完成,“天上32戏”再无人能演,他的傩面也被封进了玻璃展柜。

冯明海手抄了杜南楼留下的许多戏本,但由于年岁已高,资金不足,这些手抄戏本并没有整理出完整体系。

在傩面面具制作方面,杜光显是南部木雕傩面传承人,他还保留着用南部特有的桐油木制作傩面的技艺。不过随着傩戏演出的日渐稀少与经费不足,他已经很少进行木雕傩面的制作了。

“木雕傩面比较重,表演起来不方便。现在南部的面具多以纸糊傩面为主,这也是南部傩面的特色。”南部纸糊傩面具传承人曹文忠说。纸糊傩面具从选泥、和泥、做模具,再到一层层糊纸、晒干后缝合面具边缘,最后根据不同需求上色后上清漆,每一道工序都有自己的讲究。曹文忠凭此荣获2019年南部县首届民间工艺大赛一等奖。

“其实要说会耍傩傩的很少也不是,但是现在最年轻的也至少40岁了。平时表演一次只有几十百来块钱,有的地方要跑很远,却连饭也不包,大家宁愿干干农活。”冯明海的语气里充满了无奈。现在的傩戏传承人基本只在专程组织的较大型活动中才会进行表演,而这样的表演一年只有两三次。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鲁海平从事音乐教研工作,他将傩戏与现代戏曲相结合编排的《和谐的祈祷》,在2006年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展演中捧回金奖。2007年南部县政府投资10万元打造南部傩舞,并大力推动南部傩戏展演。

2012年9月,鲁海平被南充市文体广局命名为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和王克勇、赖斌、蒲七五现在打造新节目一般都是分别从策划、美术、音乐三个角度分工,群策群力。”鲁海平在提及曾经的排戏安排时说。2021年,南部县文化馆组织开展南部傩戏非遗宣传展演展示活动时,他们对南部傩戏音乐进行了改编与再创造,创作《古傩魂》曲谱,并组织了排练。

“不过现在太忙了,没怎么排过新戏了。虽然一直很想继续做资料整理,但这项工作太繁杂,资金也不太充足,仅凭我们几人的力量还是有点困难。”

在鲁海平看来,傩戏属于“慢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并不愿意传承,加之傩戏本身资源不完整,传承越来越困难。现在的南部傩戏,似乎处在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王克勇是南部傩戏第九代传人之一,同时也是一名美术老师。2015年,他第一次接触到傩面,从此开始对南部傩戏的研究。2021年他和賴斌一起成为了南部傩戏的新传承人,分别负责傩面制作和音乐创作。

鲁海平和王克勇、蒲七五都具有老师和傩戏传承人的双重身份,他们常常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去思考傩面的传承。他们编纂了地方文化传承教材《川北古傩》,但因为傩戏较为小众,最终并未推广。

“2016年我们还成立过面具制作兴趣小组,教孩子们制作傩面。”王克勇介绍道。在此之前,他还尝试过结合剪纸和傩面开展兴趣班、举办校内面具比赛等方式推广傩面制作,反响都很不错。但这些最终都只是昙花一现,只有留下来的学生作品记录着他的努力。

而当记者问到傩面制作者传承人问题时,曹文忠深感无奈:“我已经81岁了,我很想教,但没有人愿意学,大家都觉得这个赚不到钱,学了也没用。”王克勇也露出苦笑,“再等等吧,以后或许会有人愿意的。”

近几年傩戏其实慢慢走进了大众视野,但南部傩戏却仍如藏于深巷的老酒。“我们都很喜欢傩戏,它有文化意义,也独特有趣。但现在的南部傩戏传承之路困难重重。”采访结束时,张大清补充道,“我们希望有朝一日南部傩戏能被更多人熟知,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将它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南楼南部县傩戏
江海龙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南部县蚕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对策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软陶傩戏面具
登白云阁
鄂州南楼书事
鄂州南楼书事
重要更正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