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篮”筑梦成长,成就幸福童年

2023-09-22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校长少工委主任杨莉俊

少先队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少先队队员辅导员

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校长、少工委主任 杨莉俊

学校是少先队工作最重要的阵地,也是少先队员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为少年儿童打造幸福校园、引导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学校秉承“我们的梦想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曾获得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雏鹰大队、全国动感中队等荣誉。学校倡导师生与儿童结伴成长,先后出版《和儿童结伴成长》《学会关心学生》等专著,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教育科研奖项。

学校少工委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摇篮文化”为抓手,在校内、校外通过开展系列“摇篮”特色少先队活动,满足队员多样化发展需求,为队员的幸福成长搭建舞台,努力让每一位队员都能在辅导员和家长的共同陪伴下体会到实现梦想的幸福感。近年来,为积极落实“双减”要求,做好“双增”工作,我们着力打造“摇篮”幸福同心圆,让少先队员健康快乐成长。

一、课程立体构建,打造金色童年成长圈

学校大队部积极落实上级部门的活动部署,有层次、有计划地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开展,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尝试围绕主题将少先队活动与学校四大系列课程有机融合,帮助队员们发展兴趣、发挥特长、提升素养。

1.劳动课程助力健康成长

学校研发系列特色活动课程,《摇篮农庄》《玩泥看世界》《铁丝加工》等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成为区域共享课程。在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直播中,“摇篮农庄”“摇篮陶工坊”“摇篮梦想墙”等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吸引了近3000 万观众。

2.环境课程助推文化润心

《打一少年说》《摇篮小能手》为队员发展个性、实现梦想搭建舞台;在摇篮艺术厅举办《梦想的天空格外蓝》航天展、《板画童心,追梦百年》艺术展、《虎娃追梦向未来》冬奥主题展、《江山如此多娇》“二十大”巡礼展,通过环境课程的创设激发队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党支部书记作为环境课程的实施者,充分依托环境,带头讲思政课,引导队员从聆听者转变为讲述者,人人争做红领巾宣讲员。

3.社团活动助益人格塑造

近50 个“摇篮红领巾社团”丰富课后服务活动,促进队员素质全面发展,队员们在社团活动中自主学习党史知识,了解革命历史文化,激发爱党爱国情怀。摇篮创想画社团的队员们用印刻版画“绘党史”;摇篮民乐队、管乐队、合唱队的队员们用音乐表演“颂党史”,《少年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等节目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展示,展现了打一少先队员爱国爱党的深情;摇篮陶艺社的队员们制作陶艺“塑党史”,对队员们来说,红船、宝塔山、彝海结盟、八路军人像、国歌纪念碑等作品的制作,既是对动手能力的锻炼,更是和小伙伴共学党史的生动一课。“摇篮广播电视台”被评为全国百优电视台。

4.仪式教育助养信念生长

一次仪式,一次汇报,一次影响,一次成长!仪式教育一直是打一小学少先队教育的重要途径。除了常规的升旗仪式外,每年每个年级都会举办一到两次“成长检阅”仪式,也是队员们的特殊节日。从活动目标到活动实施再到评价反馈不断完善,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打一小学“成长励志”活动课程:一年级入学仪式、建队节入队仪式;二年级“六一”儿童节入队仪式;三年级十岁生日庆典活动;四年级游泳营入营仪式、手拉手结对仪式;五年级成长加油站二日营、毕业典礼等。仪式课程激励着队员励志成长,促进队员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出教育部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等优秀队员。少代会十几年坚持以“服务”为主题,持续提升少先队小骨干的服务素养。队员们在金色童年成长圈中收获成长,更加喜欢少先队,成就幸福童年。

二、师生快乐结伴,成就“篮”色校园文化圈

打一小学校园文化活动以“摇篮”命名,称为“摇篮文化”。我们希望学校可以成为队员幸福成长的“摇篮”,成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摇篮”,师生能够在“篮”色的校园文化中结伴成长。

1.专业引领促发展

长期以来,打一小学非常重视少先队专业研究,坚持科研兴队,在一轮轮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努力活跃和改善少先队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创造少先队发展新局面,为实现每个队员的梦想而不断钻研。在打一小学有着一支优秀的中队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们踏实、肯干,也愿意学习。

(1)科研引领专业化。学校大队部每月定期对中队辅导员开展培训,写案例、设计主题教育课及少先队活动课教案,并进行评比,优秀教案会在每周固定的少先队活动课时间得以落实。通过一次次的研讨培训、交流学习,辅导员们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不仅保证了各中队少先队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在各方面取得了佳绩:教师们通力合作,完成了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市综合德育活动项目的意见指导和案例撰写、生涯教育区本教材的编制和修改、中德环境教育课题实施、区国际理解教育项目阶段推进、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连续多年都有教师获得市、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相关科研论文在市区获奖。学校还成立了辅导员突击队,构建了涵盖“中共一大”“队史”“国歌”等十个主题的线上数字博物馆;学校领衔教育部重点课题,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2)队伍建设信息化。学校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个性化”等特点,从集体的管理方式、特色活动的开展、日常活动评价三方面着手研究,将“新媒体技术”与“特色队集体创建”关联起来,挖掘育人价值,开展系列校本化实践。设置“多媒体中队角”,中队活动信息报每日滚动展示中队特色活动;发掘新媒体软件,尝试“队员数字画像”,开展实时评价和公示,便于家长及时了解队员和中队情况;创设“中队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平台,即时传播好队员事迹及好活动,引领队员争做红领巾宣传员;构建“思政数字博物馆”,推动辅导员在数字化思政场馆的建设与运用中增强理想信念,提升信息素养。

(3)艺术熏陶人文化。学校30 多个教工艺术社团提升辅导员艺术人文修养,舞蹈《茉莉芬芳》、朗诵《国歌,永远是我的生命之歌》等作品,受到广泛好评。“相约经典”戏剧节每年排演一部中华文学经典,从剧本改写,到舞台布景,从解放天性的角色诠释,到声光电的有机融合,党员携手团员,自编自导,为队员进行专场演出。在《雷雨》《原野》《家》《四世同堂》《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话剧的排练和公演中,辅导员们阅读经典,走进经典,演绎经典,与智者对话,与大师同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修养。

2.“摇篮”励志树榜样

小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培养。学校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校内外活动,为队员提供了锻炼能力、学以致用的机会,队员在各种舞台上展示自我,发展个性,收获成功,全面健康成长。

(1)有岗位,懂担当。如何培养队员的公民责任与服务素养?学校一直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辅导员们在中队里开展“小当家制度”“我的岗位我负责”等改革试验,通过“岗位责任制”“寻找服务岗位”“岗位轮换制”等活动,几乎所有队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集体管理。越来越多的队员意识到,集体是每个人的,人人都是集体小主人,无论是小骨干还是普通队员,都可以为集体做贡献,只要心中有集体、行动上为集体服务,就是一名好队员。有关队员“服务素养的养成与评价”的课题研究获上海市少先队科研成果一等奖。

(2)树榜样,立志向。励志教育是打一小学践行校训、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鼓励队员立志向、有梦想、学本领、学才艺、学创新,学会感恩师长、感恩父母,自尊、自信、自强,做新时代的好队员。学校开展“爱心小天使”“安全小卫士”“懂事小孝星”“学习小主人”“艺术小达人”“科技小创客”个性化争章活动,每年进行“摇篮”好少年评选与表彰,逐渐成为打一小学少先队的传统。每次倾听“摇篮”好少年的故事分享,都会带给打一师生新的鼓励和感动。

(3)逐梦想,促发展。每年“六一”,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摇篮杯”颁奖典礼,已有近30 年历史。“摇篮杯”的设立源于对少先队员“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鼓励,鼓励队员多参加“摇篮”社团、多参与“摇篮”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学习本领、发展个性,提高核心素养,努力实现梦想。在“摇篮”文化浸润中,打一队员兴趣广泛、全面发展,获得少先队创意活动方案全国一等奖、上海市德尚好少年、上海市金爱心学生等荣誉。一届届“摇篮杯”颁奖典礼见证了打一少年的光荣和梦想。

3.师生和谐心手相连

在“篮”色校园文化的滋养下,辅导员与队员结伴成长,在帮助队员实现自身梦想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

(1)师生心连心,一起创造幸福。师生打造“摇篮”文化空间,共建“摇篮艺术厅”“摇篮梦想墙”“摇篮画廊”等“校园十景”,共享人文、艺术、生态、创意的精神家园;学校开辟“名师墙”,请队员书写校名,为社团筑雕塑,增强师生主人翁责任感;《艺术博览》《三味书屋》等“摇篮综合课程”被市教委评为首批百门“中国系列”校本课程;《摇篮》队刊自1998 年由师生创办,既是队员们的成长记录,也是全校师生的美好回忆,获中国优秀校园刊物一等奖。

(2)师生手拉手,一起传递幸福。学校注重引领师生关注社会、服务社区,大队部积极挖掘校外实践基地资源,为社区楼组小队提供活动平台。团员老师们带着队员们“千里送书香”,走进医院、走进敬老院、走进福利院,将陶艺课程带入“阳光之家”,传递着少先队员的温暖与关爱。队员们也通过系列活动感受到助人的快乐,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服务他人,学习创造,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少年。

三、家校协同育人,构筑红色温暖关爱圈

学校注重家长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挖掘家长资源,通过开展各类亲子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地关注队员成长,为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提供支持与帮助,形成具有教育合力的功能环。

1.榜样引路,向上向善

为了让队员有更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的机会,大队部招募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开设“爸爸课堂”。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上海航天第八研究院等单位的“爸爸辅导员”走进校园,分享职业经历和成长故事,带队员一起做实验,探秘“中国空军”“中国航天”“中国汽车”“中国机器人”“中国超高层建筑”“中国的世界遗产”等。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劳模课堂”和“冠军课堂”,队员跟着全国劳模和奥运冠军们学习技能,磨练意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学校运用“爸爸辅导员”“劳模辅导员”“冠军辅导员”等家长资源,丰富了教育资源库,拓展了校外实践基地,也进一步优化了队员社会化成长的幸福空间。

2.亲子同行,且学且思

每逢寒暑假,学校会发出一份《假期寄语》,以特色争章活动和家庭亲子活动为载体,引导队员跟着爸爸妈妈“在城市中人文行走,在行走中阅读城市”,边走边学,边学边研。在研学实践中“小手牵大手”,走进、观察社会生活,动手开展劳动创造,将生活实际与成长体验联系在一起;在研学实践中“大手牵小手”,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提升家庭和睦的幸福感。

3.家校共育,同心同德

学校创设家长学校“摇篮讲坛”,邀请百位家长共话教育,分享家庭教育智慧;成立“摇篮手拉手导师团”,家校携手,呵护队员身心健康成长;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创办线上“晨云社”,关心关爱抗疫一线家庭以及困难家庭,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打造网络幸福圈,“人民网”“萌动上海”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通过各种家校协同联动,家长和学校在思想和行动上达成共识,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延伸和巩固,家长更加支持学校少先队工作,形成家校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

四、校社实践联动,共建绿色教育生态圈

学校不断完善校社共建模式,发掘社会资源,拓宽队员成长平台,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队员在团队中“懂礼仪、会合作、有担当、守规则、乐学习”的品质,助力他们早日实现自身梦想,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少年。

1.打好底色,善心善为暖人心

打一小学倡导“把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坚持低调行善30 多年,党带团,团带队,走进敬老院,走进“阳光之家”,走进新华医院儿科病房,走进社区困难家庭……践诺打一人的善心与善行,传递打一人的担当与温度。学校大队部很早就建立了“爱心书送站”,多年来捐书上万册,伴随着“爱心书签”,送往新疆、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的学校,帮助一些学校也建起了和打一小学一样的“摇篮小书架”。当区红领巾理事会吹响“集结号”,打一小学立即开启“爱心书送”活动,仅用短短一周时间,就为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的小伙伴们送去了3000 多本图书,《东方教育时报》《杨浦时报》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在一系列助人为乐的活动中,队员们更加了解社会生活,更加理解坚强与梦想,更加敬畏生命,也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

2.融入特色,相辅相成共发展

学校注重馆校合作,开展“庆建党百年博物馆校园行”活动,将国歌展示馆讲解员和中共一大纪念馆里的珍贵文物请进校园;“摇篮童谣宣讲队”走进国歌展示馆,代表上海参加沪港澳青少年升旗仪式;开设科普社团,同济大学实验室与学校进行科普共建,助力队员点燃科创梦想;开展“带着《读本》去行走”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带领队员走进同济大学深海馆、复旦大学陈望道纪念馆、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等,开展“四个百年”寻访活动,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的上海经验,感悟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文汇报》等媒体竞相报道。学校重视区校联动,传承非遗文化,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丰富队员课后服务体验,学校成为江南丝竹传承校,小传承人走进社区,参与四平街道元宵文化活动展演,弘扬江南丝竹、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文化。

3.凸显亮色,互动互访促共赢

每年暑期,学校都会推荐辅导员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四平街道也定期向学校输送优秀社团指导教师,丰富少先队活动内容,区校合作开展“学习二十大精神”主题文创活动;学校曾多次与消防队、海军、空军等部队共建,互动互访,提高安全意识,加深爱国情怀。

多年来,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在各个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对学校高度关注,各方的赞誉更是对学校工作的最大肯定。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少先队员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画好“四色圈”,共筑“同心圆”。相信队员们在打一的校园里,在“摇篮”文化的引领下能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属于他们的“梦想之花”将早日绽放!

猜你喜欢

少先队队员辅导员
认识少先队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不老的少先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少先队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