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2023-09-22张晓宁

生活文摘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奇小妇人艾米

近期,我又重温了一遍电影《小妇人》,感觉这是我看过最温情款款的电影。

这部电影节奏平缓,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马奇一家的故事。

战争期间,马奇先生应征入伍,马奇太太带着四个女儿,一同生活。女儿们性格迥异,各有特色。

大姐美格贤惠温柔,有一些爱慕虚荣,一心想做一名贤淑的家庭主妇。

二女儿乔敢爱敢恨,热爱写作,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楚的认知。

三女儿贝丝温柔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喜欢弹钢琴,是家庭中的潤滑剂。

小妹艾米古灵精怪,小小年纪,就打定主意嫁个有钱人,时常把一句“我们都会长大,我们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挂在嘴边。

四个女儿个性不同,但同样善良、温厚。尽管战争期间,马奇一家的经济并不富裕,但是“小妇人们”的日子依然过得有滋有味。她们像一个坚不可摧的团体,用温柔的力量共同筑建和守护着这个家。

《小妇人》家的幸福来自情绪表达得不受限

我想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几乎都梦想着拥有如“马奇”一家的幸福家庭生活。(弹幕上,不停地刷过“这一家人的氛围太好了!”“好想拥有这样一个家!”)

马奇一家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来自在这个家庭中“情绪”的自然流动。

她们家里人都很善良,但并不意味着一味忍让。马奇太太平日里看起来个性温婉,对女儿们的引导总是循循善诱,但在该强势的时候,她绝不做老好人,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比如,小女儿艾米回到家,哭诉学校的老师打了她,马奇太太立马给老师写了一封义愤填膺的信,信的措辞相当激烈:“你有什么权力打小孩?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如果你打和羞辱小孩,她唯一学到的教训就是‘殴打和羞辱。”

信写完了,她问艾米:“你能约束自己在家学习吗?”艾米点点头。于是,她直接让女儿退学了。

在这个家里,愤怒从来都是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情绪。

艾米因为二姐乔不带她去看戏,愤怒地烧毁了乔的写作手稿。乔冲着妹妹怒吼:“我再也不想看到你。”马奇太太了解了此事,没有劝乔让着妹妹,别跟妹妹计较,而是告诉她“这对于你来说,是很大的损失,你绝对有权利生气。”

生气归生气,艾米不小心掉进冰窟窿里,乔拼命相救,还埋怨自己,怎么对妹妹这么狠。

除了愤怒,在这个家里,悲伤也从不被轻易掩盖。

当马奇太太得知先生受伤的消息,她没有选择隐藏,独自扛下所有的悲伤。而是第一时间与女儿们分享了这个坏消息,并选择共同面对。

马奇太太要远行去照顾丈夫,一家人共同为此事做准备:留在家里的大姐担负起妈妈走之后,照顾家庭的重任;二女儿乔更是卖了自己的一头秀发,为妈妈换得出行的盘缠;连最小的女儿也在跑东跑西,为妈妈准备出行的装备。

因为不掩饰悲伤,一家人可以在悲伤中互相鼓劲、互相安慰。所以,悲伤在这里家里不仅没有表现得过于沉重,反而让一家人空前地团结。

我们中国家庭习惯掩饰情绪

对于情绪的自在表达,是我从《小妇人》这一家人身上看到最珍贵的东西。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在我们中国人的很多家庭里,是不多见的。

我们似乎对于愤怒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记得在电影《狗十三》里,爷爷在买菜的时候,弄丢了孙女李玩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原本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但一家人如临大敌,谁都不知道要如何跟孙女说这件事。只想着拼命掩饰,一方面卖惨,告诉孙女,爷爷不是故意的;另一方面,弄了一条长得跟“爱因斯坦”很像的狗,来骗她。因为,他们害怕孙女的愤怒。父亲再婚,生了儿子。全家人都知道了,只有李玩最后一个知道。因为,他们害怕孙女的悲伤。而孙女这边,因为害怕家人们的担心,只能拼命掩饰自己的情绪,装着开心,装着懂事,装着不在意。

这是我们很多孩子长大的过程。

我们习惯于强调“合家欢”,强调“尊老爱幼”,却轻易地把愤怒、悲伤这些人类最自然的、本该拥有的情绪隔离在外。隔离,并没有解决家庭原本存在的问题。只是让家庭成员学会了不表达,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于是,把更多的沟通,留给家庭之外的人。

而家庭内部,看似关系亲密,实则,渐行渐远。不表达情绪,看似维护了家庭表面的祥和,实则破坏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像导演徐峥在一次访谈中所说:“中国人最重视亲情人伦,却很少去拍家庭电影。因为里面说不清楚的东西太多了。说不清楚,是因为平时不愿意说,于是表面祥和的家庭往往内里暗流涌动。”

学会表达情绪,让家人走得更近

我们中国家庭面对情绪通常有三把斧。

第一,否认

一个孩子看见妈妈在哭,很自然地问妈妈,你怎么了?妈妈习惯性地把眼泪一抹,对孩子说,“妈妈没事,是沙子迷了眼睛,妈妈给你做饭去。”

第二,压抑

一个被妈妈偷看日记的孩子,愤怒地指责妈妈“窥探自己的隐私”。这个时候,爸爸对他说:“你怎么跟妈妈说话呢,没大没小,你是我们生的,看看你的日记怎么了?”

第三,过度承担

一个家里的坏消息,孩子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习惯了被否认、被压抑和过度保护。长大以后的孩子,要么选择继续把情绪埋在更深处,很难真的在家庭中,打开心扉;要么选择在某一刻,情绪被积压到极点,然后瞬间爆发。

所以,看完《小妇人》,我最大的感慨、最多的羡慕,就是她们之间平等的关系和不受拘束地表达情绪的自由。愤怒、悲伤,这些看似负面的情绪,从来都不是洪水猛兽。

一个家庭里,不会只有其乐融融的快乐。学会表达情绪,学会及时化解彼此小的情绪,不仅不会损害家庭关系,反而会因为这种坦率,这种共同面对的勇气,让一家人走得更近。这正是,我们许许多多的家庭,应该向《小妇人》这部电影学习的地方。

作者简介:

张晓宁,任职于陕西某部队三甲医院医学心理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陕西省首届百名优秀心理咨询师、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陕西省女子强制戒毒所特聘心理咨询师、咸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西安市总工会职工帮扶中心特聘心理咨询师、第14届全运会志愿者心理讲师等。

猜你喜欢

马奇小妇人艾米
还好,还好
艾米未来农业文旅小镇
小妇人
《小妇人》:多种面貌的女性力量
请善待艾米
请善待艾米
真正女性崇拜思想对《小妇人》中马奇姐妹的影响
天赋
山寨情人
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