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联合多层螺旋CT对下肢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
2023-09-22刘辛荣谢兴荣
刘辛荣 谢兴荣
隐匿性骨折也被称为亚临床骨折,指在受外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不明显的骨折,一般的X光片很难及时发现,在一段时间后或接受其他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1]。隐匿性骨折是一种很难被发现的疾病,由于其在早期诊断上的困难,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阻碍,同时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下肢关节是身体的重要部位,如果早期诊断不及时,将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2]。所以,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于下肢隐性骨折的早期发现尤为重要[3]。在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6 例膝关节损伤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的诊断结果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期间被送至我院进行诊治的66 例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局部均有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现象,并且在进行常规的 X线检查后没有阳性反应。该试验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都是自愿参加试验,并且在试验开始前已经阅读和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将并发精神障碍、认知障碍、不配合研究的患者、不能正常表达的患者、交流能力不强的患者、既往有过膝部疾病的患者等全部剔除。全部患者中,42 例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年龄20~67 岁,平均年龄(37.89±2.25)岁。
1.2 方法 检查均为同一放射科医师执行,并在取得影像资料后,分别由3 名具有较高临床水平和多年工作经验的医师进行审读,共同讨论,最终确定了患者的诊断结果。①多层螺旋CT诊断:将TOSHIBA Aquilion 64 作为多层螺旋CT扫描工具,对其进行设定,将具体的层厚数据控制在0.625 mm,将影像层厚设定3~5 mm,与此同时,将其扫描时间控制在9~15 s。在进行扫描的过程中,从不同平面对患者骨窗展开冠状面扫描和矢状面扫描,并与任意斜面及横位扫描相结合,对患者骨骼是否属于连续状态进行观察。②联合诊断: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上述一致。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操作:利用1.5 T超导核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受损的膝关节进行扫描,在扫描之前,引导患者放松全身,并设定相关的扫描参数,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0.1 mm,扫描方式包括冠状面脂肪抑制序列、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自旋回波序列T1WI,所有的扫描操作都严格按照标准的流程完成。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诊断方案下的诊断准确度,对比分析,并作相应的记录。②对患者进行骨折、脱位、隐匿性骨折、移位碎裂骨折等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并统计其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均以SPSS 28.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数据采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的比较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单纯的多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性比较
2.2 两组检查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骨折、关节脱位、隐匿性骨折等方面的检出率要比多层螺旋CT诊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种方法的移位碎骨折片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查方法检测率的分析比较 例(%)
3 讨 论
下肢隐匿性骨折因其隐蔽、无征兆,导致传统X线检查很难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且易造成漏诊,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早期治疗[4]。隐匿性骨折是常规CRD线检查很难被诊断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或其他的影像手段来诊断的骨折类型。在临床实践中,多数情况下,经CR/DR影像就能明确诊断出明显的骨折[5]。但是,对一些较小、结构复杂、影像重叠较多,或因腹部气体和肠壁内容物干扰等原因,常规CR/DR很难清楚地显示。对于隐匿性骨折,常规CR/DR是一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但也有很高的漏诊、误诊率。因此,为更早地发现隐性骨折,可结合临床具体病例,采用多层螺旋CT作进一步的影像学诊断[6]。
3.1 隐匿性骨折的好发部位 ①肋骨骨折:肋软骨骨折、无错位骨折和膈下肋骨骨折,常规CR/DR很难被发现。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将多层螺旋CT作为胸部外伤的常规检查,这样既可以降低肋骨骨折的漏诊率,也可以及早发现肺挫伤、少量液气胸、纵隔气肿等肺部外伤并发症。②胫骨平台骨折:常规CR/DR难以清楚地显示九间棘骨折的塌陷,平台后部较小的撕裂型骨折,或较小的关节面骨折。基于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多层螺旋CT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胫骨平台骨折,从而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③腰段骨折:包括腰段和脊柱段两种类型的骨折。传统的CR/DR可以更好地发现腰椎的压缩性骨折,但是对于椎体的裂隙性骨折,椎体的后侧和附件骨折,以及突出椎体内的碎片很难被发现。而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清楚地显示以上各类腰椎骨折,并能做出准确的诊断[7]。④踝关节骨折:踝周骨软骨撕脱性骨折是踝部创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生机理主要与附着韧带受力、距骨对踝关节的撞击有关。对于不存在显著错位的壑关节裂性骨折,在常规CR/DR中更容易被漏诊。
3.2 隐匿性骨折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在下肢隐性骨折中,髋关节、踝关节及胫骨髁间骨折较难被发现。①髋关节:由股骨、坐骨、耻骨等构成,其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有重叠的现象,因此,常规的X光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骨折的状况。②踝关节:是一种比较易受伤害的复合关节,其交接处有很多重叠处,常规的X光片无法清楚地显示出骨折的具体情况。③胫骨髁:该部位是人体内一种比较复杂的关节,在常规的X光检查中,无法直观地观察到其断裂的情况。因为下肢是人体最主要的运动和承受重量的地方,如果发生了隐匿性骨折,就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处理,还会对患者的健康和功能产生很大的危害,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导致医院的公信力受到影响。所以,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对于下肢隐性骨折的早期发现尤为重要。但对于隐性骨折,常规X线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因此必须采用其他方法。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新型的断层成像技术,它能够利用磁共振现象来获得人体的电磁信号,并对其进行图像重构。核磁共振成像与CT扫描一样,都能够展现出一定的物理量(例如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并且具有其自身的特征,MRI能够获得任意方向的断层图像,具备无电离辐射性损伤、多方位成像、无骨性危象以及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该方法在下肢隐性骨折的诊断中,既能清楚地显示出骨折线,又能准确地检测出各类细微的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但是,单纯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难以检测到移位的碎骨折片,并且由于其为二维成像方式,成像质量较差,极易导致细小碎骨碎片的漏诊,而将其与多层螺旋CT相结合,能够弥补其在二维方面的缺陷。与此同时,联合多层螺旋CT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可以获得更为完整和清晰的影像。通过对细小碎骨的精确显示,能够得到更完整的创伤病变部位的信息,降低了漏诊、误诊率,提高诊断水平。
3.3 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联合诊断的价值 多层螺旋CT是一种连续性容积式采集,它具有快速的扫描速度,在一次扫描中可以得到多个图像,再经过后处理技术,可以得到非常清楚的二维和三维图像,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发现和鉴别隐匿性骨折,还可以将骨折部位的周边软组织受到的损伤情况展现出来[8]。与传统CR/DR相比,多排CT对隐匿骨折的诊断更具有显著的势。它的检查图像分辨率高,可以通过二维重建和多角度调整,将骨折线清晰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三维重建,实现在空间上立体地展示出骨折的位置和骨折程度。因此,它在临床上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价值,这对骨科的及时诊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通过多层螺旋CT的快速、高分辨率,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以对有临床症状,但常规CR/DR检查却不能清楚显示的隐匿性骨折进行精确的诊断,有助于临床医生避免对隐匿性骨折的漏诊和误诊,进而有效地防止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纯性多层螺旋CT检查(P<0.05),提示联合诊断对膝关节创伤的诊断准确度更高。此外,两种诊断方式联合在骨折、脱位和隐匿性骨折等类型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单一的多层螺旋CT检查(P<0.05),但两种检查方式在移位碎骨折片的检出率方面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可以获得更精确的诊断。
综上所述,通过使用核磁共振图像能够更好地发现隐匿性骨折,而使用多层螺旋CT可以发现移位碎骨折片,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能够弥补单一方式的缺陷,从而提升整体的诊断效果,建议在临床广泛推广,为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