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苏区精神涵养时代新人
2023-09-22刘晓根郑格格
刘晓根 郑格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青年发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号召,明晰了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应具备的品质要求。然而,当前部分青年在精神品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亟需苏区精神的涵养。苏区精神历经风雨沧桑,但其思想和价值观念并未过时,穿越时空隧道,在新时代仍须我们青年继承和弘扬。弘扬苏区精神,有利于时代新人筑牢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厚植奉献意识、激发奋斗意志,能够促使时代新人在为国家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过程中锤炼本领,在为人民奉献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升华。
当前一些青年在精神品质上存在不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生逢盛世,但也肩负重任,新时代好青年应该具备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优秀品质。但是,当前一些青年与时代新人要求具备的精神品质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使命担当意识不强、吃苦耐劳品质缺乏、拼搏奋斗精神不足。
(一)一些青年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信仰坚定、对党忠诚是新时代青年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一份面向江西8.1万多名在校青少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高度认同新时代10年发展成就,但只有67.5%的学生自评理解、把握得较为透彻、全面、深入,58.4%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够透彻、全面、深入理解新时代10年发展成就。数据表明,青少年在深入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方面还有差距。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引领,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方位,对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清醒的认知,进行崇高理想和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抓住机遇,在波澜壮阔的复兴征程中迎接新挑战,不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一些青年使命担当意识不强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相吻合,历史的重任落在了青年身上。但是《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3.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延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被动选择,与成绩不佳、能力不足等负面因素挂钩,如今却成为一些学生的主动选择,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面对现实表现出逃避的态度,这一行为不符合时代新人应具备的素质要义。青年人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个人追求进步同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相联系,把人生目标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相统一,运用在学校掌握的专业技能和本领服务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成长为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一些青年吃苦耐劳品质缺乏
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赋予“吃苦”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能吃苦”就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然而,《中国青年报》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得出:67.7%的受访者感到,现在的孩子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比以前弱了。部分青年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减弱,在遭遇困境或磨难时束手无策,就是由于缺乏吃苦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历练。百炼方能成钢,“吃苦”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强壮人的筋骨,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奋进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征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在所难免,广大青年应该以积极昂扬的奋斗姿态面对艰难险阻,在真刀真枪的伟大事业中磨炼自己,厚积薄发。
(四)一些青年拼搏奋斗精神不足
网络热词“佛系”“躺平”“摆烂”的出现,映射出青年的奋斗精神有消解之势,不愿奋斗的主观情绪与不敢奋斗的勇气缺乏使部分青年逐渐偏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东北师范大学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指出: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奋斗精神淡化的现象,16.83%的学生认为自身存在非常明显的奋斗精神淡化现象,66.59%的学生认为偶尔存在淡化现象。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广大青年自强自信、富有朝气,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如果广大青年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内,甘于平庸、得过且过,长此以往便只能原地踏步、毫无长进。时代新人应始终保持奋进的本色,适应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在前进道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要不负时代召唤,不负国家之重托、民族之重望,在肩负重任的时代用实干成就一番事业,用奋进书写无愧于人民的满意答卷。
苏区精神与时代新人的品质要求存在广泛契合点
蘇区精神内涵丰富,与时代新人的政治品格、使命担当、素质要义、精神品质存在着广泛契合点,充分发挥苏区精神在涵养时代新人中的独特价值,为民族复兴注入更多活力和力量,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事业。
(一)政治品格的契合,以坚定信念筑牢时代新人理想信念
坚定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苏区人民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不断巩固并壮大革命事业,靠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无数革命先烈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念,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中愈加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弘扬苏区精神,把信仰传递给中国青年一代,有利于筑牢时代新人理想信念。一方面,苏区精神中蕴涵的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以青春之我、奉献之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用实际行动演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另一方面,在曲折艰难的革命岁月中,苏区精神焕发出绝不言败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勇气,有助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从中汲取经验,在奋进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征程中将理想信念落实下去、实践起来,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使个人志向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二)使命任务的契合,以求真务实、一心为民强化时代新人责任担当
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是苏区精神的精髓和本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建设新局面,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带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依靠群众这“真正的铜墙铁壁”开创了革命事业新局面。许多苏区红色故事如“毛主席为当地群众打红井”“毛主席为谢大娘开天窗”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
时代新人自强自信、富有朝气,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弘扬苏区精神,把使命传递给中国青年一代,有利于强化时代新人责任担当。用苏区精神涵养时代新人,一方面是提醒时代新人牢记党的初心使命,牢记党与人民血脉相依、命运与共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我是谁”有着清醒的认识,关于“为了谁”也是铭记于心,时代新人应该奔波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奋斗路上。另一方面是告诫时代新人要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积极作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积极发挥聪明才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让人民在生活上、思想上和精神上得到更大的满足,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事业在心中、蓝图在心中。
(三)素质要义的契合,以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厚植时代新人奉献意识
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品格和内核。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和民主监督机制,制定措施严惩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不良行为,凸显了清正廉洁的苏区精神。不仅如此,当时的苏区干部没有薪饷,他们“自带干粮去办公”,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广大党员干部这种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态度赢得了苏区人民群众高度评价和真心拥护。
无私奉献、兢兢业业是时代新人应该具备的重要品格和精神特质。弘扬苏区精神,把无私传递给中国青年一代,有利于厚植时代新人奉献意识。一方面,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永恒话题,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处事之道。用苏区精神涵养时代新人,就是告诫广大青年不要有私心、不要谋私利,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另一方面,党的历史是一部由奉献者书写的“教材”,中国青年要做新时代的奉献者,应不断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学习传承苏区军民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把甘于奉献落实到为党尽责、为国尽忠、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精神。
(四)精神品质的契合,以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激励时代新人奋斗意志
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是苏区精神的要义和特质。苏区时期的艰苦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军事威胁,又面临物资匮乏的情况,但是苏区军民靠着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与优良传统,击退敌人多次的军事进攻,解决了教育、社会救济、卫生防疫等众多关系群众利益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苏区军民追求卓越,带头学习模范并追赶先进,以创造“第一等的工作”为奋斗目标,涌现出大批先进模范和先进事迹。
拼搏奋进是时代新人的底色。弘扬苏区精神,把奋斗写进青春年华,有利于激发时代新人奋斗意志。一方面,告诫广大青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奋斗,奋斗就是对青春的最高礼赞。在时代的浪潮中,中国青年风华正茂,应为人生奋斗、为时代奋斗,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同亿万人民一道始终保持奋进姿态,用青年时期的艰苦奋斗拼搏自己的精彩明天、国家的灿烂未来。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拥有了革命先辈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更应该谨记教诲,学习革命先辈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坚定信念、艰苦奋斗,要不负时代召唤从身边事做起,攻坚克难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做永不止歇的奋斗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苏区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深入研究苏区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不仅是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提升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次有益尝试。
(一)融入思政课程,突出“理论课堂”优势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时代新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苏区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课堂的理论深度,可以增强课堂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
首先,在课程安排上增加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生动地讲述苏区红色故事,从“自带干粮去办公”到“半条棉被”的故事,从“八子参军”到“马前托孤”的故事,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和创新的形式,打造出课堂互动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生动有趣的思政课堂。其次,在教学任务上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剖析苏区精神与马克思主義的内在关系与逻辑契合,讲述苏区精神所传达的情怀,促使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既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又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实践性。最后,在教育目标上坚持价值观引领。注重用苏区时期的英雄事迹指引新时代青年坚定信念,用苏区时期的英勇无畏鼓舞新时代青年奋勇向前,用苏区时期的艰苦奋斗启迪新时代青年砥砺品格,用苏区时期的优良作风激发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
(二)融入实践活动,重视“实践课堂”衔接
理论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巩固课堂理论学习成果,可以深化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领悟苏区精神内核,汲取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要组织开展学习领悟苏区精神的社会实践。通过实地参观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年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聆听革命先辈们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感悟革命先辈们的远大理想和执着信念,在勇担时代使命与民族责任中升华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其次,将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融入、多角度嵌入理论教育。在社会实践中举行资料查阅、人物访谈和报告撰写等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参与、乐于创新的学习热情,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不断增强实践活动吸引力和体验感,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广度。总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青年学生借助实物感知、现场聆听和深入思考的方式,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更好地领悟苏区精神所蕴含的党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和独特优势。
(三)融入新兴媒体,拓展“网络课堂”渠道
新时代,多媒体技术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苏区精神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传播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时空范围扩大,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感悟并傳承苏区精神。
首先,可以运用当今流行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和介绍。例如,在博物馆或者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网络直播,让观众随时随地在线了解各种红色展品和文化遗产,这种形式能够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通过APP软件接触并感受苏区精神的魅力。其次,注重利用大数据以及新媒体技术来弘扬苏区精神。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举办“拍摄视频有奖”活动,组织学生创作、拍摄有关苏区精神的短视频,点赞数最高者可获得相应奖励;或者是利用VR技术将革命与战争情景重现,使人们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人们对苏区历史的了解和体验。总之,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通过创意性运用各种异彩纷呈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并结合大数据、VR等先进技术,我们可以推陈出新地发掘苏区精神的传播方式,在不断培育时代新人思想觉悟的同时也为弘扬红色文化注入新活力。
(四)融入校园文化,发挥“隐性课堂”潜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会对师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用苏区精神涵养时代新人,学校应坚持不懈地将苏区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精神文化支撑。
首先,可以将苏区精神融入校园硬件环境的设计中。例如在校园内张贴名人画像、展示名人名言和故事,打造有特色的建筑、雕塑等,从而使苏区精神更加具体化和实际化,学生们在浓厚的氛围中深入了解苏区精神,并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可以将苏区精神融入校园软件环境中。例如,在举办书法摄影比赛、作品图片展览以及征文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时,鼓励学生们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进行创作和表达,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对于文艺创作的热情需求,同时可以更好地领悟苏区精神。最后,可以在重要时间节点上加强对苏区精神的宣传推广。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党团主题活动日,并组织相关的学习研究,营造浓郁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将苏区精神更好地渗透到校园文化“硬件”“软件”中,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帮助青年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领悟苏区精神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念,更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刘晓根系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格格系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