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石头
2023-09-21李豫
李豫
我家住在豫北平原。平原上,田畴一马平川,虽有岗丘,却也不甚高。地里有的只是坷垃,没有石头。村里盖房砌圈用的是砖头,也没有石头。石头是从老远的山里运过来的,这使软性的平原多了些坚硬。
平原乡村的生活,离不开山里的石头,无论吃的、用的,还是住的,石头无处不在。石头有大有小,有方有圆。平原上的日子被石头填充得严严实实,碾轧得结结实实,村民们也生活得实实在在。
秋天里耩麦子,用耧把麦种播到松软的土里后,还要套着牲口拉着礅子压一遍,不然麦子长高后容易倒伏。那礅子是石头做成的,像大大的算盘珠子套在木架上。因为耧是三条腿,礅子也用三个,用木框固定着,又因为礅子是跟着耧走的,因此,村里有“礅子跑到耧前头”的歇后语,一般是指“弟弟比哥哥娶媳妇早”。
礅子较轻,套一只小毛驴就行。有的人家缺少牲口,就用人拉。礅子与木框碰撞发出的声音,与驴子偶尔的鸣叫交织在一起,如同民谣在田野上一起一伏。礅子给麦种一些压力后,来年夏天的麦子就长得旺盛,籽粒饱满。
夏天,麦子收割上场后,村民们套着牲口拉着石磙(又称“碌碡”)碾场。石磙很大,也很重,可是骡马拉着石磙竟是很轻松,一遍,两遍,以至无数遍。石磙碾轧处,麦子一片欢噪,麦粒迸跳。此时正是骄阳似火,骡马通身透汗。后来,有了拖拉机,对付大大的石磙就容易多了。
麦天以外的时光,石磙就闲在麦场的角落,不过它并不寂寞。除了风来雨来,村里的大人小孩儿也来和它热闹。村里的男人往往用它比试力气,掀石磙,伸展双臂将它由横卧掀至竖立。如果是用一只胳膊,那便是村中的大力金刚了。推石磙,推着它绕着麦场跑一圈儿,看谁用时短。赢得胜利的被人簇拥欢呼,胜利奖品为一包烟或一包糖,还有旁边女人们柔情的目光。小孩子对硕大的石磙是奈何不了的,只能爬上爬下取乐,也常犯嘀咕:不知这大家伙是咋从那么远的山里运来的?
石磙也有歇后语,如“石磙上点灯—照常”“石磙碰礅子—实打实”等,这都是村民智慧的结晶。
石头与我们的粮食是如此亲近,还有那石磨、碓舂等。磨坊里,一个大大的圆石盘上是一个石碾,有用牲口拉磨的,也有人推磨。这里,一年四季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是热闹的,因为一个村子只有一个石磨。男人们扛来麦子、稻谷、玉米,妇女们端着大簸箩、小簸箕,一边推磨,一边拉家常。那石磨上挂着一个漏斗,粮食就从里面慢慢流出,在石碾一遍一遍地碾轧下,脱去麦皮、谷皮,变成白面、白米。
碓舂,形似一个石头大蒜臼,是用来舂秫米、麦仁的,也有舂盐的(那时都是大块盐),这活儿一般是妇女干。碓子是一个半圆形的石头,上面楔一个木棒,手握着木棒,较重,还要举得高高的,然后再使劲儿砸下去。但这使劲儿,须是巧劲儿,既能把东西给砸碎,又不能弄得迸出碓舂,掉到地上。女人们举重若轻,现在看来的一些生活上的艰难,在当时根本算不了什么。
这些平原上最温婉柔软的女人,用石头一样倔强的性格操持着全家人的吃喝穿用。那时候兴纺棉织布,染过的、浆过的布较硬涩,女人们要把布放在捶布石上,用棒槌一下一下地夯打,从早到晚,把头顶上的阳光也捶进了布里,布的色泽更加鲜艳,做成衣服和鞋,穿在男人和孩子的身上,女人们的笑容也像阳光一样灿烂。为了洗干净衣服,女人们除了使劲儿揉搓,也用棒槌在捶布石槌打衣服。那时的衣服都是粗布的,经得起槌打。
过去村里人盖房子,砌砖块时为了加固,要用白灰。这白灰取自山里的生石灰石。生石灰石经水一浸泡,“噼噼啪啪”地炸裂开,腾起一团白色的烟雾,成了熟石灰石。人们用铁钯、铁锹搅动,使生成的白色液体通过滤网流入一个土坑中,待水洇去后,就成了凝固的白石灰。
盖房时,打地基要用石硪。一块圆形的石头,周围系着几根粗绳子,八九个壮劳力每人扯一条绳子,共同把石硪拉到空中,再重重地落下。为了一齐用力,不使石硪偏斜,一人领着喊号子,其他人跟着喊号子。村里人也想不出多么好的词儿,一般是“搁上气喽,嗨哟!”“甭吃假力哟,嗨哟!”不过,众人的声音洪亮,那石硪仿佛受此高亢的号子感染,总是不偏不倚地落在要砸的地点。
蓋房子,有的讲究人家会用方方正正的石头做房基,不受潮,看着也威武。在房子东山墙上面嵌入一块石板,上写“泰山石敢当”,说是可镇压不祥之邪气。有的用两块石头做门礅,门礅支撑着两扇门,长年累月,木门把石礅钻出了个窝,可门礅一直默默地、无怨地守望着一家子的和睦温馨。
乡亲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也深深感念着远道而来的石头。用过礅子、石磙、石碾后,都仔细地清理一遍,放到妥善的地方。过年时,要在石头上贴上喜庆的红签;娶媳妇时,遇到石头要贴上一张红纸。他们还给孩子起小名叫“石头”。
如今,虽然已经不再使用礅子、石磙、石磨、碓舂、捶布石了,但村民仍然收藏着它们,纪念着与它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有的村子还专门修建了村史馆,让在这块土地上出过力、流过汗的石头,接受后辈的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