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体系化思考
2023-09-21任声策
任声策
一、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需求,需要从我国技术竞争力、技术复杂度等维度进行分类部署,必须“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在中美博弈的总体背景下展开的。中美博弈的核心已发展为科技冷战,成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主战场,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首先,中美博弈是全方位的持续竞争。中美博弈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舆论等领域全方位、持续地展开,成为常态,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形势变化的晴雨表。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中美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特朗普在“美国优先”主张下发起的中美贸易战,标志着中美战略竞争时代的开始(门洪华,2021)。美国传统对华关系中的“接触政策”的基本要素已被放弃,滑向“全面脱钩”模式(黄日涵、高恩泽,2022),出现“范式变化”,美国政府的中国政策、中国心态和所谓的“中国威胁”,以及国家体系变动认知和定义出现了重大变化和调整(朱锋,2019;姜毅,2020)。美国推动的“脱钩”战略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一个涵盖“退群”“筑墙”甚至“脱交”的“组合拳”,目的是破坏现有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维护和巩固美国霸权(赵可金,2020)。到了拜登政府执政,虽然不再主张“全面脱钩”,但推行“小院高墙”精准打击(黄日涵、高恩泽,2022)。国际制度竞争也是其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议题属性干扰、国际议程载体控制、国际制度身份排斥、国际制度规则替代是拜登政府开展对华制度竞争的基本行为逻辑(杨慧,2022),竞争更加白热化。中美全方位博弈是在中美关系时空背景的变化、基本逻辑的变化、发展基本样式的变化、中国战略环境的变化背景下发生的。竞争在利益目标上具有重大性,不仅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美国霸权的护持,而且涉及西方和非西方关系的根本转变和整个世界力量体系的重构;竞争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可能将伴随百年变局与百年复兴的全过程;竞争在范围上具有全面性,不仅是利益之争,而且是战略之争、权力之争、制度之争、意识形态之争;竞争在影响上具有全局性,其结局将决定百年变局的最终走势(倪峰,2020)。这是一种“混合型竞争”(吴白乙,2020)。
近年来,美国在国内和国际不断成立新组织持续深化竞争。2022年12月16日,美国国务院正式成立“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这是为了对付中国而成立的一个专门机构,坊间称其为“中国组”,为白宫和国会在如何对付中国的问题上提供建议。在此之前,美国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已相继成立了专门针对中国的“中国任务中心”,国土安全部、国防部也先后都成立了中国工作组。这些工作组只是为了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压,比如国土安全部的工作组是要应对现存或新兴的跨领域的中国威胁,而国防部的工作组侧重的是美国在军事安全领域以及地缘战略方面所面临的“中国威胁”,而国务院的工作组是要跨越不同的问题和地区来协调实施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国际上,美国与欧盟成立新的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寻求为全球经济制定规则,促进关键技术的联合创新,实则为限制中国在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竞争力;2021年美国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蓝太平洋伙伴”,目的是在太平洋地区形成限制中国发展。毫无疑问,中美战略博弈必将导致国际体系发生变动(姜毅,2020)。
科技竞争是中美全面博弈的焦点。美国不断更新关键新兴技术清单,欲精准遏制我国技术和产业竞争力。2022年2月,美国白宫更新《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这是自2020年10月发布《关键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国家战略》后的首次更新。新版是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在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共同支持下,通过跨部门联合研究方式形成的。但是美国对所采取的技术打压行动产生的自伤效果也非常警惕。当今各个领域的全球化已经非常深入,特别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关联度非常高,美国对中国机构的打压遏制毫无疑问也会对自身的发展造成显著冲击。因此,美国在制定相关清单或采取某些措施时力图精准,并强调会关注影响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五打”体系
针对“如何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一重大问题,需要坚持“跳出攻坚战看攻坚战”、“跳出‘技术’看‘技术’攻坚战”,层层分解设计研究框架。“打赢”必须根据“打赢”的逻辑,构建“打准-打对-能打-善打-稳打”体系。首先必须“打准”,即确定目标体系;其次是要“打对”,即明确主攻方向、路径;然后是要“能打”,即配置能力;再次是要“善打”,即激活能力,提升攻坚战效率;最后是“稳打”,即有序推进。体系化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五打”逻辑架构
这是遵循质量管理的“PDCA”基本理论逻辑,将“如何打赢”这一中心问题依次分解为“如何打准”“如何打对”“如何能打”“如何善打”和“如何稳打”。首先是“如何打准”和“如何打对”,聚焦计划目标和方向;然后是“如何能打”,聚焦组织力量部署;接着是“如何善打”,聚焦领导激励机制;最后研究“如何稳打”,聚焦推进控制和系统优化。其中,“能打”和“善打”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保障。
三、建立健全“攻坚战”组织队伍
组织队伍是攻坚战的战斗力基础,意味着“能打”攻坚战,是在能力建设上对攻坚战形成充分的专门支撑,需要从党的领导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多维度进行对应部署,如同对军队的要求一样,“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目前,亟须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要建设领导指挥系统,从总体战-攻坚战角度设置领导决策力量。如前文所述,美国针对与我国的战略竞争已组建若干个国家级专门部门或委员会,这些新设部门内成立若干专门工作组,综合在各个方面形成战略竞争的方案。领导指挥系统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司令部,必须尽快设置。一是设置总体战角度的领导指挥系统;二是建设攻坚战角度的领导指挥体系;三是明确攻坚战领导指挥系统与现有体制机制关系。
其次要强化部署战略科技力量,从攻坚战角度分析各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和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如同作战中的各兵种精锐部队。一是明确各类战略科技力量定位与不同类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重点任务的匹配关系;二是明确各战略科技力量的能力发展方向与专门攻坚任务的结合模式;三是提出针对关键技术攻坚战所需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对策。
最后是组建联合攻坚力量,从联合作战角度分析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攻关。联合攻坚力量如同联合作战部队。现代战争是混合战争,必须联合作战,战略科技力量之间必须协同才能强化攻坚能力,重点需要部署两类联合攻坚力量在攻坚战中的运用。一是新型举国体制在“补短板”和“锻长板”等不同类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的运用模式和适用情境;二是创新联合体在“补短板”和“锻长板”等不同类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的运用模式和适用情境;三是讨论其他可能的联合攻坚模式。
四、重塑激活机制
激活机制是作战组织的战斗力促进机制,意味着“善打”攻坚战,是在“效率”和“效力”上更加卓越,可将上述能力有效发挥。需要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激发组织和人才活力、弘扬攻坚战创新文化等重点工作。当前,亟须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要建立新型评价体系。当前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进展并不顺畅,该“破”的未破,该“立”的未立,人才帽子满天飞,科技难题却有米无炊。“善打”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无法离开新型评价体系支撑。一是需要建立适合“补短板”类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评价体系, “补短板”研究的成果具有“少”“慢”等特征,难以适用现有评价体系,无法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必须根据长期性特点按照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二是需要建立“锻长板”类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评价体系,与“补短板”应有明显差异,不能混同对待;三是建立与上述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同时倡导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长期文化。
其次是构建新型激励机制。当前激励机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倾向性支持不足,需要在现有激励机制基础上优化。一是从职业发展角度完善针对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职业切换和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职业发展机制;二是从精神荣誉角度完善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在各级奖项设置、人才荣誉等设置中单列“攻坚战”贡献类,可适度参照军队的部分荣誉制度;三是通过专项津贴、产品及金融市场,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工作者及其成果发展壮大提供资金和市场支持。
最后是塑造和推广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新文化。文化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深远影响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研究塑造并推广“攻坚战”创新文化。一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特别是“卡脖子”困境,面对“特朗普-拜登时代”,需要“保卫战”文化,调动攻坚战热情,发扬主人翁精神;二是强化科学家精神,特别是爱国精神和专业精神,“补短板”“锻长板”研究需要有家国情怀,需要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强化榜样力量,及时塑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的榜样并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