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开展地理课后特色服务的探索
——以初中“地理制作”特色课程为例

2023-09-21刘云峰

学周刊 2023年29期
关键词:双减特色活动

钟 俊,刘云峰

(1.广东省云浮市实验小学,广东云浮 527300;2.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利用各方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后服务活动,优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同时随着深入开展“双减”政策,优化高中课后服务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1]。地理课后特色服务是指放学后开展作业辅导、阅读指导等课后基础服务之外的各类与地理学科相关的个性化活动与课程,地理作为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高度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利用课后特色服务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常识,掌握辨识方位、野外适应等基本地理技能,激发其探索世界的热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地理学习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地理素养,起到巩固所学、拓宽视野的“第二课堂”作用。

一、地理课后特色服务的现实制约

(一)师资问题:学生多样化需求与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

不同于学生看护层面的课后基础服务,开展地理课后特色服务需要较多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一方面,课后服务的公益性质导致补贴较少,校内教职工并不能获得满意的劳动报酬,同时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内容挤占本就不充裕的休息时间,校内教职工尤其是专业地理教师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另一方面,志愿教师、家长和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等校外师资也面临逐利性、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资质难以保证和管理协调困难等现实问题[2],专业师资相对不足成为开展地理课后特色服务最关键的制约因素。

(二)管理复杂:对学校的管理协调能力要求高

空间层面上,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操场和小树林等场地都是学生探索地理世界的舞台;时间层面上,如何兼顾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实际需求,更加细致、合理地安排服务时段和时长,而非“自行决定”,推卸责任;器材层面上,地理课后特色服务需要地球仪、地图、指南针和模型标本等诸多活动材料与设备,学校需要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完善的器材管理制度并落实责任。地理课后特色服务是多方教育主体与资源共同参与的教育过程,涉及多个部门的管理问题,形式多样性和内容复杂性决定了学校需要更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以应对实际情况。

(三)经费不足:经费来源单一与多方经费需求的矛盾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课后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和家长服务性收费,来源较单一,同时由于“教师应无私奉献”的社会刻板效应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整治教育乱收费现象,课后服务收费问题一直是敏感而复杂的一环。开展地理课后特色服务需要热忱的师资、专业的仪器设备和一定的场地,尤其是保持教师长期的工作热情都需要足够的经费提供保障。如果经费捉襟见肘,课后服务仅能维持在安全看管学生这个单一层面,无力创新更多课程和活动形式。

(四)主体遇冷:学生与家长轻视地理课后特色服务

学生是参与课后特色服务的主体,而家长是决定者,在长期应试教育观念和现实升学压力的共同影响下,地理课后特色服务可能出现遇冷的情况。一方面,小学阶段尚未单独设置地理课程,地理知识糅合进社会和科学等多门课程中,中学阶段学生重视地理学科的程度也远不及语文和数学等“主科”,随着学生年级提升,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随之增加,挤占作业时间的课后特色服务的吸引力也会随之下降;另一方面,课后特色服务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能直接提高考试成绩,同时相较于教室自习等基础服务家长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经济成本[3]。因此现实中容易出现地理课后特色服务报名遇冷的情况,尤其是农村学校学生与家长的报名意愿更低。

探索开展地理课后特色服务应抓住严控书面作业量、减轻校外培训压力和大力支持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契机,同时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师、场地和器材资源,优化日常管理工作,助推落实“双减”政策,满足家长需求,让学生通过自愿选择参加各项地理课后特色服务感受地理的魅力,拓宽知识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地理素养。

二、探索开展地理课后特色服务的策略

如图1 所示,学校与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满足多方需求的地理特色课程,优化服务管理,充分调动多方教育资源,同时教师要在服务过程中创新活动内容,促进学生改进学习习惯,探索高质量开展地理课后特色服务。

图1 探索开展地理课后特色服务的策略

(一)开设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地理特色课程

学校与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途径收集家长的需求和学生的报名意向,综合师资队伍和经费情况制定地理特色课程实施方案,通过提前细致研判确保课程内容尽可能贴近实际需求。根据前期研判结果设计地理特色课程,既可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如侧重树立人地协调观的“地理纪录片鉴赏”、侧重提高地理实践能力的“地图绘制入门”、侧重提高区域认知能力的“地球仪与地图观察”和侧重养成综合思维的“地理辩论”等;也可以满足学生兴趣为导向,如侧重动手实践的“地理模型制作”、侧重开阔视野的“发现全球之美”等,每门特色课程要有详细的课程内容解释并搭建网上选课平台以便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4]。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选课结果制定最优方案,规划好课程时长,合理安排校内教职工认领课程或与校外符合资质的机构寻求合作,设置活动场所和课程教室,若报名人数较少则可将多门特色课程合并为“地理综合实践与探究”。

(二)创新内容:让活动内容更具趣味性与生活气息

不同于集体课堂教学牺牲部分灵活性,课后特色服务的教师所带学生的人数较少且学生的兴趣较一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创新活动内容。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内容的趣味性,以学生兴趣需求为中心,强调学生参与,符合学生发展阶段特点,开展活动环节不能僵化,要在学生骨干的带领下遵照任务要求灵活进行,评价活动成果要综合全面,鼓励学生表现个性,活动结束时要听取学生意见并改进下次活动内容;另一方面,地理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要保持活动内容的生活气息,确保学生能将活动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如绘制校园地图、辩论“下雨是否越多越好”等生活化地理问题。

(三)改进习惯:学生实践探索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学生较喜欢生活化地理实践类活动,大部分教师依旧轻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知识,再加上政策规定不可利用课后服务开展学科教学,为此课后服务要重视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学生要从课堂“接受者”转变为课后服务的“探索者”,增加直接经验的学习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围绕具体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地理探究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参与互动,受限于教学进度,学生在课堂上直接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而在课后服务时可以通过亲手操作直观体验温差形成的循环运动,不仅深化巩固了课堂所学,而且激发了探索地理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定位,从课堂“传授者”转变为课后服务“指导者”,将课后服务工作重心放在活动设计、答疑解惑和维持秩序等指导层面,通过学生自身探索获得成果,而非单纯获取知识。

(四)优化管理:保障地理课后特色服务稳定开展

要统筹多方教师资源,引导校内教职工尤其是地理教师自愿参与课后特色服务工作,将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保持校内教职工长期工作的热情;与合规校外机构开展合作以弥补校内教职工人数和活动针对性不足;鼓励社区志愿教师和家长入校辅助工作,如让志愿家长分享旅行照片与感受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校内教职工作为课后特色服务的师资主体,要简化教师申请仪器设备的流程,及时满足教师需要,不额外布置课后服务心得、课后服务工作总结等任务以减轻校内教职工的工作负担,让其安心指导学生。地理课后特色服务不仅对师资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需要消耗较多资源,为此要完善经费保障,做到收入与支出公开透明。要重视评价学生和教师课后服务的质量,对勤恳工作的教师和认真参与活动或做出贡献的学生予以奖励并纳入考核,增强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探索开展地理课后特色服务的案例

初中阶段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而利用课后特色服务进行地理制作不仅满足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而且还能将教材知识应用于制作环节,通过直观展现地理模型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多项能力。以初中“地理制作”特色课程为例,通过案例展示具体实施特色活动。

(一)活动设计

如果学生选择“地理制作”特色课程,则表明该学生不仅对学习地理有较浓厚的兴趣,而且更喜欢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满足,以制作“五大基本地形”模型为例,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制作地理模型的过程中感受地理的趣味性,提升地理操作能力。

活动目标:通过模型与文字相结合巩固所学,加深理解五大基本地形;提高学生观察、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充分利用课后特色服务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地理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活动材料:每名学生一张卡纸、一支笔和若干橡皮泥。

主要活动安排:提前根据学生的人数分组并推选组长;让学生联系课堂所学知识回想五大地形的基本概念;播放幻灯片分别展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学生在组长的带领协调下总结各地形的主要特点并交流讨论。教师介绍制作要点;学生结合展示图片用橡皮泥制作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的简略模型;教师巡视指导,回答并点拨学生存在的困惑。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和课外阅读知识讨论各种基本地形的代表地形区;组内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结果;教师予以评价和补充说明;学生将各地形的特点和代表地形区补充在模型旁边。全体学生展示成果并自由观察,借鉴学习优秀制作成果,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讨论模型待提高之处;自由观察结束之后利用幻灯片欣赏各地形区的壮美风景,进一步强化学生探索世界的信念。

(二)开展实施

开展实施“地理制作”特色课程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后服务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避免“课后特色服务集体教学化倾向”,突出学生制作环节而非灌输知识观念;教师讲解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了解制作要点,而非重复教学和巩固记忆教材知识点;把握自身指导者定位,及时点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疑惑,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最优步骤。第二,引导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不要迷信范例而是充分予以自主权;不“吹毛求疵”和追求地理模型“十全十美”,避免地理制作活动成为千篇一律的模仿。第三,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合理布置任务,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参与讨论与制作的过程;将小组合作与成员竞争相结合,小组内要加强合作,积极探讨活动内容,帮助存在困难的同学,小组间要合理竞争,及时记录各小组的表现得分以激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制作。

(三)展示评价

展示与评价制作成果有利于升华活动,启发其他学生的制作思路,让学生在观摩与鉴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地理制作兴趣。一方面,作品完成之后学生要积极展示,让大家在自由观察、借鉴和讨论交谈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不足,借鉴其他作品的优秀之处,增加活动趣味性;另一方面,要完善活动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质量和制作过程并打分,尤其重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表现的互帮互助、协调领导、听取意见等优秀品质,实现课后特色服务质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和目标的多元化;及时统计评价结果并表扬优秀作品和个人,鼓励全体学生积极探索地理世界,择优推荐作品参加校园定期的展览活动。

猜你喜欢

双减特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特色种植促增收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中医的特色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